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石河子大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来源:世旅网


石河子大学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 系: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提交时间: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绪言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观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此次实习我们去了玛纳斯河流域(下游)、天山北麓、黑油山及魔鬼城,学习与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二、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制约的关键。 (1)玛纳斯河流域(流域)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天山的最高山区,依连哈比尔尕山,下游注入玛纳斯湖,长约400km,是天山北麓最大的河流。本次第一个实习地点是玛纳斯河流域, 位于北纬44°10′~ 12′、东经86°06′~ 08′。

第一站点玛河下游边缘阶地(垂直分层阶地)处高程550m,从剖面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沉积岩分布,有的地方沉积条理清晰,上部有黄土分布,因受到外力及认为影响,故黄土厚度不一;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匀,变率大,植物分布稀疏。

图 垂直分层阶地

第二站点是玛河下游河漫滩,此地高程567m,分布较多的沉积岩和火成岩结晶,河水携带的碎屑物在此地堆积,形成冲积扇,有较多砾石分布,生长有红柳;对面是红山嘴。

第三站是玛河高阶地,此地高程678m,东面是一阶地(有厚层黄土分布),西面是农田;玛纳斯背斜山,有三级阶地背斜组成。此地是第二排背斜,形成于第三、第四纪的沉积岩,因外力作用强烈,侵蚀成背斜山,有明显的倾向与倾角,玛纳斯背斜山由南向北倾角逐渐加大,有大量的沉积岩和砂岩分布;第三排是近山背斜,生长有较多植物草被;第三排是孤山子背斜,同时也是最新的背斜;

第四站是玛河南坡,此地高程770m,有沉积岩分布,砂岩较多,植物分布稀疏,只有零点草被;

第五站点是天山北麓,位于北纬43°51′,东经86°10′,高程1474m,有不同层次的沉积砾岩分布,由于受到西来的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呈现出自西向东变干的变化规律。有山地栗钙土和山地棕钙土分布,植被类型差异显著;此处有高大奇特的岩石分布,倾斜的岩石由于受到风蚀的影响而出现大小不一的小窝—风蚀窝,在黄河流域也有类似的沉积带,有些是水力作用的形成,大致形状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分布较广,东到西可以延伸几十公里,时间越长,表现的越明显。

图 风蚀窝 (2)黑油山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距市中心两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头的地方,因原油长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最大的一个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

油质为珍贵低凝油。\"克拉玛依” 维吾尔语为“黑油”,故这个天然石油沥青丘且得名黑油山。这座黑色的沥青山以及它地下埋藏的石油在这里已沉睡上亿年。由于地壳变动,岩石产生断裂破碎,地下石油受地层压力影响,岩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石油中轻质部分挥发,剩下稠液同沙土凝结堆成此黑油山,由于周围荒凉的恶劣环境,千百年来它不被人们重视。直到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老人,第一次叩响了黑油山大门,他在山旁搭了个地窝子,在集油洼地捞取原油,骑毛驴往返于乌苏与黑油山间,用黑色的油换取生活用品,当地人用此原油点灯,膏车轴等。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1983年建成从矿史陈列馆通往黑油山的沥青混凝土公路及停车场,到达山顶的石阶也建成。 黑油山已成为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 图 黑油山

在黑油山一共有油眼九个,全世界只有两处黑油山,而克拉玛依黑油山是其中的一处。

(3)克拉玛依魔鬼城

魔鬼城地处干旱多风地区。历经亿万年的风削雨蚀,水刷日照,这里形成了与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高大土墩,如古堡遗迹,突兀于戈壁。土墩间的风蚀凹地,若八川分流,蜿蜒于荒漠。其土墩有方形、圆形不等,多有窍孔,高十多米,最高的约三十多米。土墚勾连者,宛如城墙中的碉堡,墚壁洞穴,又恰似一个个佛龛,形态各异。

克拉玛依魔鬼城先前是一片浩瀚的湖泊或海洋,新构造运动后,山地隆起,气候逐渐变为干旱,分布有砂岩与泥岩,因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严重缺少。

图 魔鬼城雅丹地貌

三、正文 1 玛纳斯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从红沟煤矿至红山嘴约40km河段中,河床海拔由990m降为610m;河东岸的阶地比河西岸发育,不同河段阶地级数不同。红沟煤矿至红山嘴河段的河流阶地主要为基座阶地。由红沟煤矿至坎苏瓦特为峡谷段,在坎苏瓦特汇入清水河后,河谷所有展宽,大约100m,从配种站至红山嘴河谷又进一步展宽,大约200-300m,最宽处有500m,出了红山嘴后,河谷更宽,阶地级数更少了。 (2)冲积扇地貌

玛纳斯河河口以北为山前冲积扇地貌。河水出山口后坡度减缓,河床宽阔,河水呈散流状,河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向北倾斜,东西宽大约30km,南北长约30km,主城成质以砾石为主,上面覆盖有厚薄不同的黄土层。由于背斜带构造隆起,抬升范围不断向北扩大,是不同时期的冲积扇向北迁移,形成由老到新串珠状分布的三期冲积扇。第一期冲积扇发育在第一排背斜至第二排背斜之间的地带,这一期冲积扇的下部由具一定磨圆和分选的砾石组成,上覆盖约30m的黄土。冲积扇表面被地表径流切割,但大部分尚未切穿黄土层。第二期冲积扇主要发育在第二排背斜的出山口,组成冲积扇的砾石大小不一,砾石层中间有时夹有数层粗砂,冲积扇表面平坦,发育有多条被废弃的古河

道。第三期冲积扇切割第二期冲积扇,是现代正发育的冲积扇,扇面上发育有一系列冲沟和河道。 (3)气候与水源

玛纳斯河水源补给主要由冰川补给和降水补给,由于受西风气流的影响,玛河发源于天山北坡正好处于迎风面,气流遇到高山被抬升,水汽凝结下降形成降水,玛河中高山区地带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玛河径流年纪变化不大,但年内变化较大,在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特别是洪水期(6-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8%,最大7月份径流占全年27.3%,枯水期最小2月只占全年径流1.8%,年内变化差值为15.2倍,这种水文特征反映了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的特点。 (4)土壤与植被

在冲积扇部分布着典型的灰漠土,在扇缘地带地下水位较高,并伴随有大量的泉水溢出,便出现了大面积的草甸土、盐土和沼泽土分布复区,形成了以水分条件为先导的隐域性土壤分布带;在河道两岸的低注地带及流域下游的玛纳斯胡周围由于盐积作用强烈,分布着残余盐土、沼泽土和盐化草甸土。研究结果表明:玛河流域沿纬度梯度,从南至北,即从山地、冲积扇、冲积平原、干三角洲到盆地荒漠区,土壤养分表现为由高到低,其中有机质含量呈现典型下降趋势,到沙漠含量极低。 2 天山北麓地貌

(1)天山地形地貌及地质背景

天山在新疆境内长达1700km,呈东西走向,宽达250-350km。一般较高的山峰高度在3500-4500m,山结处可达5000m以上。天山山地形成了山地地貌,包括有现代雪线以上的山地,冰川侵蚀、寒冻风化作用强烈,是现代冰川作用地区。现代冰川雪线以下的古冰川作用的山地,由变质岩、石灰岩、火山凝灰岩组成。

目前的天山地貌是在古老的地槽褶皱基础上经历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才形成的山地地形及山间盆地。天山山体断裂夹持的岩块逆冲上滑,产生强烈的断块隆升运动,山体向两侧盆地方向推覆和扩展,使天山再度块断造山,形成如今的地貌与构造格局。

天山地区发育齐全,人前寒武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尤其是新生界之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半胶结、松散沉积物在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和山间盆地广

泛分布。第三系在天山北麓为河流相、湖相碎屑物沉积,第四系分布极广,可由下至上划分为下更新统西域组、中更新统乌苏组、上更新统新疆群和全新统。 (2)气候与水文

天山北麓地区总体上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但从山地降水量看,具有由半干旱气候向半湿润气候过渡性质,热量少于天山以南,但多于准格尔盆地北部,水分为新疆最多的地区。这里的气候大陆性较强,冬冷夏热,日温差较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稀少,蒸发量大,平原地区由北至南,气候差异较大。

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纬向西风环流带来的大西洋气流,和北冰洋气流。而来自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则由于高山阻碍难以到达本区。由于地势南高北低的影响,本区域河流水系均发源于天山山麓,消失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 (3)土壤与植被

天山北麓地区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不同区域水热组合差异较大,地表植被类型差异显著,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加之,山体海拔较高,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较为明显。整个天山北麓地区由于受到西来湿润气流的影响,气候呈现出自西向东边干旱的变化规律。因而土山地森林土壤类型也依次由西向东变化。

由高到低垂直地带性土壤的特点表现一次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

植被分布有:高山草甸,在海拔2900m以上,主要以篙草、苔草为主;亚高山草甸带,在海拔2700-2900m,多为淮平原台地上发育的亚高山矮生杂类草。建群种以篙草、苔草、狐茅为主;中山森林带,海拔在1400-2700m,主要森林植被有乔木、灌木、草本类。蕨类和藓类;低山草原带,海拔在1000-1700m,主要植被有针茅、冰草、狐茅、马先篙等。 四、结论

通过在各个实习观测点的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本次野外实习的目标。对于以前的那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一个对知识的巩固过程。通过此次实习,我对玛纳斯河流域和魔鬼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针对性的野外观察,培养我们判别地貌形态、地貌类型以及不同地貌的利用知识和实际考察中收集所

需的资料力。同时通过此次实习,提高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毅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并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习建议

(1)延长实习时间,本次实习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车上度过,导致对实习点不是很了解。

(2)乘车期间增加老师的讲解量。

(3)实习期间给予同学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