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晓苏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晓苏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来源:世旅网
学教育 晓苏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回张敏 内容摘要:当今评论界对晓苏小说创作内容的探讨,推演出了底层与苦难、荒诞与趣味、道德与伦理三大主 题,并认定晓苏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以性为载体的故事体例和以俗世为基调的民间精神等审美特征。 关键词:晓苏小说研究述评 湖北作家群中以描写“底层 比于过去的底层描写和荒诞叙 荒诞形态”【l】见长的晓苏近年来愈 事,更多地倾注了文化观照与人 来愈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晓苏 性关怀,其以《金米》《麦芽糖》《花 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 被窝》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 了富有情趣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小 第五届湖北文学奖,后又凭借《乡 说集《山里山外人》、《黑灯》、《狗 村车祸》、《矿难者》获得第七届滇 戏》,小说《三个人的故事》、《寡妇 池文学奖、第十届金嗓子文学奖, 和她的女儿》、《耕田人》以清浅的 为晓苏在文坛奠定了稳固扎实的 文字、轻松的文调,一反当时文坛 地位。 庄严深沉的文风,特别是其以油 短篇小说相比于长篇小说在 菜坡为文学地缘的底层书写迅速 写作技巧上对作家的要求更高, 引起了文坛的注意。晓苏常年躬 更能体现作家的写作功底,但是 耕于短篇小说的苑囿,先后在《收 作为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长篇小 获》、《花城》、《作家》、《钟山》、《大 说面世,作家的系统写作势必会 家》、《江南》、《十月》、《北京文 遭受质疑。晓苏从来都不是一个 学》、《上海文学》等大型文学期刊 令读者失望的写作者,上个世纪 杂志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2004 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五里 年,晓苏以《侯已的汇款单》斩获 铺》仍旧延续以描写底层人的社 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跻身于 会沉浮悲喜剧为主题,被评论界 莫言、苏童、陈忠实等名家之列。 誉为“触及到改造‘劣根性’这一 小说继承当代湖 匕作家群苦难现 世纪主题的‘社会小说”~,这无 实写作的路线,以关注农村底层 疑在其创作历程中被赋予了特殊 弱势群体的平民姿态,以一张汇 的意义。如果油菜坡作为晓苏短 款单讲述了一个曲折荒诞却又发 篇小说中特有的文学地缘给予了 人深省的故事,小说先后被《小说 晓苏丰厚的文学原始滋养,那么 月报》、《作品与争鸣》转载并刊发 在现实生活中身为文学教授的晓 评述性文章,晓苏再次名噪一时。 苏老师,大学的校园生活在他的 新世纪以来,晓苏的小说写作相 文学家园中又具有怎样的特殊意 味呢?世纪之末出版的长篇小说 《大学故事》,晓苏将荒诞叙事转 移到赋予他生存依赖的大学校 园,荒诞的叙事配合光怪陆离的 校园生活小品撩拨出他幽默的语 言魅力,风格迥异的反讽技巧造 就了他小说“审丑”的艺术品格。 进入新世纪,晓苏的长篇巨制“人 性三部曲”《成长记》《苦笑记》《求 爱记》依然把视野和审美聚焦于 民间,但在叙事立场和技巧上有 了明显的突破。文学评论家如王 先霈、於可训等人一致认为晓苏 “站在私人叙事立场上观照宏大 的社会历史内容,将世俗生活进 行审美化处理”【3】,这表明晓苏在 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又显现出新的 艺术追求。 对晓苏的小说创作进行公开 研究最早源于《小说评论》,该刊 1992年第6期刊发了秋鸿的短评 《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故事—— 读晓苏的三篇小说》。接下来的几 年,各类研究晓苏短篇小说的评 述性文章零星见于《长江文艺》、 《芳草》等文艺杂志上,由于当时 晓苏并未进入系统化的创作时 期,外加上各类研究者的立场和 誓 学教育 切人点不同,他们对晓苏小说的 主题和风格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 识。如张侯发表在1996年第3期 伯母,《麦芽糖》里的那个没有出息 的务农,原型是我的一个堂兄。”栩 中,他将人性的欲望和现实的生 活做了特定的艺术化处理,展现 出俗世众生的痛苦和现状。 2.荒诞与趣味 晓苏早期底层生活的情感体验为 他今后小说的苦难主题创作积累 了丰厚的素材,从这方面可以看 《小说评论》上的《说说晓苏的“三 黑”》,因晓苏在其连续发表的三 篇小说标题里皆带有“黑色”二字 之故,于是推断“晓苏对‘黑色幽 默’派的文学特征,作了有益地借 鉴与有选择地采取”[41,这显然是 晓苏的油菜坡苦难重重,社 会问题根深蒂固。当苦难无法排 出晓苏是苦难大众的忠实代言 人。从上个世纪9O年代开始,底层 的苦难写作的确是文坛盛行的浪 潮,大批的小说作者跟风模仿,沉 解的时候,荒诞便成了苦难的延 伸,成了包裹苦难的外衣,而这件 外衣往往是具有戏剧张力的。如 不够深入的论断。直到进入新世 溺其中,而晓苏是如何成长为时 纪,2001年11月17日《文艺报》发 代的弄潮儿,从集体的苦难写作 表著名文学评论家於可训的文章 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特 《晓苏和他的故事体小说》,系统 的写作个体的呢,在我看来,这得 地阐述了晓苏小说的故事性特 益于晓苏对苦难个体化的经验与 征,才算揭开了全面深入研究晓 人性化的关怀。事实上,晓苏早已 苏小说创作的序幕,之后的研究 洞察到主流苦难写作的弊端,“一 者诸如吴义勤、樊星、李遇春、金 是官方视角,二是物质关怀,三是 立群、汪政、毕光明等陆续就其小 口号语言”【61,也许正是因为如此, 说在形式与风格、主题与内容、方 晓苏的小说文本才能真正指向底 法与技巧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 层视野下的苦难内核。 究。 晓苏的苦难是个体化与人性 从上个世纪9O年代至今,晓 化的综合,特别是在他的短篇小 苏小说创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 说创作中,他没有刻意拔高去追 果,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 寻普遍意义上的苦难,正所谓幸 论文多达30o余篇。随着对晓苏创 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 作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很 各有各的不幸。如《甘草》、《麦芽 有必要对此前的晓苏小说研究做 糖》等写的是乡村老年人孤苦无 一些详实地细致地系统地归纳和 依的寂寞,这种寂寞在弱势群体 整理,以便今后的研究者者进行 中便是致命性的,让人读来怜悯 更方便更有效的研究。 心疼;《侄儿请客》、《住在坡上的 一.关于晓苏小说创作的主题 表哥》、《农家饭》等写的是物质生 和内容 活改善后的农民在寻求自身发展 有关晓苏小说创作主题和内 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苦难,细碎而 容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 又挣扎;《坦白书》、《松油灯》、《送 为三大类型:底层与苦难、荒诞与 一个光棍上天堂》等写的都是底 趣味、道德与伦理。 层农民的性苦难,不夹杂任何道 1.底层与苦难 德和伦理因素,直面人性中最幽 晓苏从生他养他的油菜坡汲 暗的部分,一点也不回避。有研究 取了足够的文学营养,他的一系 者认为“晓苏对人性的拷问选择 列乡村小说都是源于油菜坡的记 了苦难做为人性的试验场,而叙 忆开始的,如《侯己的汇款单》《金 述的视角则直接来自社会的底 米》《麦芽糖》均取材于作者早期 层”r7】。晓苏的长篇小说其实也不 的生活,“《侯己的汇款单》中的侯 例外,晓苏把他对人性的宏观描 己,其原型是我的一位舅舅,《金 述延伸到了他的“人性三部曲” 米》中的九女,她的原型是我一位 《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 在《麦芽糖》中的“我”只能每天给 爹抓背,相比同村的成功人士杨 致远、肖子文、余乾坤三人显得毫 无出息,“我”却很享受这种幸福。 从表面上看,油菜坡三位成功人 士进城出国是幸福的,然而被他 们遗忘在山村老家的孤寡老人却 生活在极度孤苦的晚年里,最后 是“我”为杨致远死去的爹披麻戴 孝,是“我”把肖子文累倒的父亲 背回了家,是“我”在吃团年饭的 时候将余老爹送去了医院。在小 说中,晓苏并没有将留守老人的 孤苦无限放大,而是通过荒诞的 外衣反衬出来。荒诞作为晓苏短 篇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其 情节构造整体上是荒诞的,而细 节却是真实的,孤寡老人留守山 村的现象无疑已经触及到社会发 展的软肋,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 口老年化问题在晓苏荒诞的叙事 中散发出人文的关怀。 作为一个小说家,如何超越 同时代群体的叙事模式,晓苏有 自己的思考。在公开场合,晓苏曾 经多次倡导“有意思的阅读”[81,这 可以窥测出他是一个“有意思的” 写作者,这种“有意思”渗透在晓 苏的荒诞叙述中集中表现为一种 特殊的情趣。文学评论家金立群 曾经就“有意思”的情趣专门写过 一篇评论性文章,认为“晓苏的小 说,往往有着表面的情节的趣,而 且取材往往带点‘色’,既令人啼 笑皆非,又可使人想入非非”唧。的 确是这样的,如在《送一个光棍上 学教育 天堂》中“我”为了搭救一个光棍 在临死前的性压抑,多方奔走,出 是,如《老板还乡》里的暴发户朱 由衣锦还乡后另结新欢,最后落 得个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虽然 《我们应该感谢谁》等多篇小说是 有“君为主,臣为从”,“君臣有义” 谋划策,当各种计划落空后,小说 中的“我”甘愿自我牺牲,终于让 的等级渗透的,依附裙带关系的 乡亲们都想从“我”这个县里来的 是很俗套的“人一旦有钱就变坏” 光棍获得了性苦闷的释放,“安 详”地去了天堂。类似的趣味在晓 模式,但作者在此基础上还另有 创新,将道德的惩罚介入到了叙 述中,最后朱由落难逃荒又回到 领导身上获取好处,并且认为这 种获取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上演 了一场又一场阿谀逢迎的啼笑闹 苏的诸多小说中均有细腻的体 现,如《为光棍说话》中对光棍杨 喜性压抑的描写就很容易激起读 了故乡,乡亲们的眼光便是作者 的态度,这种荒诞的叙述我想只 剧。作者对这种因社会地位悬殊 带来的秩序不置可否,如《农家 者的共鸣,“一个男人想起女人, 有时心里头可能是火烧火燎的, 也有可能是有好多鸡爪子在胡乱 地抓”f删;再如《钟点房》中偷看女 人上厕所的表哥杨官,最后拥有 了女人却又不失正人君子的风 范,这种并不算高级的趣味是可 贵的。再如《光棍们的太阳》刻画 了一个油菜坡光棍们的公共情人 黄娘的形象,开篇一句“假如没有 黄娘,油菜坡的光棍们真不知道 怎么活下去”【】】J,便撩拨起读者无 限的阅读遐想和审美快感,而最 令读者大跌眼镜的是黄娘的丈夫 在碰到她老婆与光棍亲热的时候 竟然有意避开。这些看似不符合 常理和逻辑的荒诞叙事是人异化 后的写照,在情趣化的艺术加工 后折射出人性反思的光芒。晓苏 把性描写回归到常态化,意在向 外界宣言性是无关道德和伦理的 存在,任何外在的束缚和限制都 是违背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 3.道德与伦理 晓苏《光棍村》里的范家老三 虽然极力地讨好老婆,但最后老 婆不甘心贫穷还是跟别人跑了, 婚姻在贫穷的逼迫下显得如此儿 戏,与其说是晓苏在以道德为中 心在批判,不如说是晓苏站在精 英写作的角度在对贫穷进行深 思。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人性与道 德有时候是对立的,当生存的压 力直逼底层苦难时,生存便成了 一种扭曲的道德标准。类似的倾 向在晓苏的短篇小说中比比皆 有在晓苏刻意的道德立场下才会 饭》的结尾这样写道:“从金嫂那 显得如此有张力。再如《表姐呀表 里离开时,我忍不住流泪了。”【 姐》、《余爱竹》、《你们的大哥》、 却又显露出自己内心的无奈;夫 《我们应该感谢谁》等都是以道德 妻间的伦理主要指向婚恋伦理, 为中心展开地对底层苦难的批 特别是涉身夫妻二人外不正常的 判,人们原本井然有序,甚至贫困 男女关系,如《嫂子改嫁》、《等冯 到理所当然的生活因为金钱的诱 欠欠离婚》、《风流老婆》、《劝姨妹 惑或者因为生存的压迫而变得面 复婚》等小说,起看起来不正常的 目全非,以血缘为核心的家庭组 男女关系在晓苏的架构下却有了 织,以地缘为核心的故乡体系面 合情合理的叙述,作者对这种伦 临残酷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冷 理颓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包容 漠,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自私自 的。晓苏抓住人物细微的需求做 利到无法调和状态下的激化。 文章是立足于人性的,存在即合 晓苏就像一位庄严的法官审 理,能够被理解就有其合理性;父 视着一切,但他作为一个孤独的 子间的伦理在油菜坡延伸为长幼 写作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知 孝悌之义,《你们的大哥》写的是 道当生存的问题不再是主要矛 兄弟手足之间,《松油灯》写的是 盾,面对底层的精神荒漠,人性就 兄妹之间,《花被窝》写的是婆媳 可能会被彻底打压,道德的高压 之间,《侯己的汇款单》写的是公 就必须摒弃,“喜怒哀乐既摆脱了 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构建 道德的束缚,也绝非单纯的欲望 起油菜坡乱象丛生的社会伦理。 刺激而与日常生活分裂” 。特别 晓苏对伦理的“玩弄”显得更加心 是在涉及性叙事的部分篇目中, 平气和,刻意追求在伦理的叙事 晓苏的道德处理是模糊的,取而 中保持客观的立场,在人伦的模 代之的是无拘无柬的伦理叙事, 糊框架下凸显人性的解放,探索 这种伦理叙事也是基于人性立场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可被理解的新 的,正如晓苏在接受采访时说“文 型伦理和认知规范。 学是人学,作家纯粹的写作立场 二.关于晓苏小说的艺术特 应该是人性立场。”【- 晓苏的乡村 色和审美追求 伦理是底层的生命个体秩序在油 1.以性为载体的故事体例 菜坡这个小社会的客观反映,相 晓苏的创作总绕不开一个 比于道德约束更加真实,是作者 “性”字,特别是在他的乡村小说 的理性写作。有意思的是晓苏对 中显得尤为突出,有学者粗略统 伦理的关切均涉及“三纲”(君臣、 计,晓苏笔下出彩的小说过半都 夫妻、父子)范畴,如《侄儿请客》、 与“性”有关。虽说“性”的露面如 《住在坡上的表哥》、《农家饭》、 此频繁,但晓苏的性叙事却是不 学教育{ 同于当代其他小说家的叙事模式 的,它以性为载体的故事体例既 燥,相反读者在品味故事的过程 中获得了非比寻常的审美体验: 并且很会采花的蜜蜂了,这样的 暗示性语言读起来就相当具有玩 非一种象征或预言,亦非人性使 然,纯粹的欲望发泄,而是把性作 为一种载体,亦或是一种催化剂 (春药最为贴切),推动着小说戏 剧冲突的开展,这正是晓苏最擅 长的。关于此现象评论界正在形 成主流认识,正如夏元明先生所 原来性并不仅仅因为自己而存 在,它就像一件温暖的外衣,通过 可以接受的方式,可以给需要它 味性了。《麦地上的女人》里的“张 德开”(张得开);再如《山上有个 洞》的开篇就这样写到:“整整一 个月没有人来油菜坡看洞了,难 怪客房里的被褥长出了绿毛哩。” 作者用心营造这样的叙事环境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些似是而 的人幸福。至少在我看来,这种阅 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在当代的其 他性叙事小说中无法获得的。 综观晓苏乡村小说中性的描 说:“性确乎是故事的内核,但却 写,作者已经谙熟了这种以性为 又没有成为正面描写的对象。是 载体的故事体例运用,并逐渐形 性这件事,而不是性本身影响着 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足以把 人物的命运。”【l5】这一核心观点戳 他和当代其他的优秀小说家区分 中了读者阅读晓苏小说性描写时 开来。有关晓苏性叙事的这些个 的亲身体会。熟悉晓苏性描写的 性化特征后来慢慢被业内的学者 读者不难发现,在晓苏的小说中, 所发现,尽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 性既不涉及身体,亦不关乎欲望, 意见,但归纳起来已有以下两点 它支撑着小说人物细腻的情感世 共识:首先,晓苏的性描写是重故 界和焦灼的伦理体验,和性相关 事,少细节的,或者根本就不带实 的具体事件总与人物的生存和苦 质的性描写,而是制造轻松而又 难息息相关,并千丝万缕地牵引 具活力的氛围,巧设通俗而又不 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这些故 低级的话题。如在《风流老婆》中 事有的大胆,令人咋舌,如《松油 晓苏这样写到:“我的老婆冯春 灯》中冯珍因为可怜单身的瞎子 娘,因为跟县农业局的局长席远 哥哥冯丙,选择了主动献身于哥 墨睡过一觉,就一夜之间出了大 哥,而冯丙作为一个盲人就为整 名,被说成是油菜坡最风流的女 段乱伦故事架构起了合情合理的 人。”nq其次,晓苏又善于利用语 前提;再如《送一个光棍上天堂》 言技巧,设置可供读者解读的隐 中的“我”为了缓解身患绝症的好 性文字,营造性暗示的意象。晓苏 友金树的性饥渴,乔装打扮后甘 表面上只是谈论某件与性毫不相 愿自我牺牲满足了金树死前的遗 干的事或者某个有着奇怪特征的 愿。两个故事都是女性主动献身 人,但事实上,他通常已将话语权 的故事体例,均有合情合理的故 交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解密, 事背景和前提,所以读者读来并 从支离破碎的故事中去寻找可供 不因为人物的乱伦和荒诞感到愤 支撑的细节和文本,以换得读者 怒或可笑,反而因为故事中大义 自身的审美体验,这种循循善诱 凛然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感到欢 式的经验给予无疑是扣人心弦 欣鼓舞。她们对性苦难的感触和 的。同样是在《风流老婆》里面,当 理解深刻而又脱俗,逾越了伦理 冯春娘和席局长在油菜田偷完情 的鸿沟,冲击了世俗的价值观,这 后,晓苏这样写到:“我看见她正 需要多大的勇气!类似的性叙事 扛着印花被子从油菜地里走出 在晓苏的乡村小说中有着广泛的 来。冯春娘的头发上还落了几瓣 涉猎,这里不再列举,但无一不散 油菜花,一只蜜蜂追着她飞了好 发出细腻、真实的个性光芒,并且 远。”旧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 读者阅读起来也并不显得单调枯 这一只蜜蜂肯定是一只与众不同 非的性暗示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找 晓苏当面求证,既然能够达到如 此互生性的阅读效果和审美收 获,这正说明晓苏的性叙事是成 功的,给读者的性审美也是被广 泛认同的。 2.以俗世为基调的民间精神 关于晓苏小说集中体现了民 间精神的说法来自十几年前著名 文学评论家於可训,这也得因于 当时晓苏的系列长篇新作《人性 三部曲》的出版。“他的小说的故 事不纯粹源于他的个人才能,而 是民间精神在小说创作中的一个 突出表现。”I 晓苏在大学是研究 民间文学的专家,他对民间广为 流传的各类故事和雅俗共赏的段 子了然于心,他将这些丰富的民 间素材整合进了自己的小说,于 是民间情绪、民间的智慧、民间的 精神才在他的小说里逐渐浮现出 来,使他的创作始终洋溢着浓厚 的俗世氛围。 区别于油菜坡小说,如果说 苦难是底层现实的主题,性是它 的载体,那么俗世便是晓苏民间 精神的土壤,而且这种精神土壤 逐渐成为了他自发的审美追求。 事实上,这是有所不同的,晓苏的 性审美往往与人性和生存有关, 没有道德介入,没有伦理追问,而 俗世审美具有社会普遍性和精神 批判性。如晓苏的《人性三部曲》 写的就是社会转型期间俗世的寻 常百姓多样化的欲望表现,群众 的话语选择、民间的生活智慧和 学教育 历史的真实现状在小说里面有着 丰富的叙述,作者在文本中呈现 出细腻的人文关怀。“倾心关注的 烂的。改革开放后的地主婆的女 儿“黄草”通过自己的精明和勤劳 先富了起来,村长的侄儿却又沦 范的标点,有严格的分段,有明确 的人称,这是典型的传统小说写 作方法,注重在结构、情节和语言 标准化上下功夫,力求通过传神 的人物观照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这个时期的晓苏小说虽然在 故事写法上仍旧延用传统小说的 风格和特点,但一篇篇文质兼优 的早期小说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 是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在一个 个感伤、苦涩人性沉浮的悲剧中 留给我们关于人性的欲望的苏 生、焦灼、变异、困惑的无尽的概 叹。”[201这种以俗世为基调的审美 为了地主家的“长工”,这是典型 的民间思维——追求历史的轮 回,相信迷信的宿命。《人性三部 曲》之《成长记》中的金门,《求爱 记》中的春桑同样都是“非典型” 的俗世小人物,他们在历史转型 尤以“三部曲”中的《苦笑记》最为 突出,小说给读者深刻印象是是 其中插科打诨的民间笑话,这些 笑话直接地体现了民间的心态和 情感。作者采取架空叙事的方法 将一个小人物“黄牛”的一生放置 于广袤的戏剧舞台,同时又将不 同类型的人物穿插其中,目的在 于把俗世的生活纳人到平等的对 话平台上。如小说的开篇讲述了 “黄牛”迫于村长的再三要求,必 须在地主批判大会上讲述自己当 年被地主压迫的经历,而事实上 “黄牛”与地主当年并无压迫与被 压迫的关系,于是“黄牛”只好在 众人面前瞎编了一个地主婆与长 工的黄段子。这种叙事显然是不 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下地主批判大 会应有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而晓 苏这样戏谑的叙事给我们带来了 全新的俗世理解,原来不是所有 的历史生活都是一本正经的,不 是所有的无产阶级都曾遭受地主 惨痛的压迫,反历史潮流的个案 是存在的,“高”、“大”、“全”式的 “典型”人物可以休矣。“黄牛”只 是《苦笑记》中以第一视角出现的 主人公,作者的初衷并不在塑造 典型,但作者却赋予了他足够的 话语权力,给予了他平民化的审 美视角,使得读者的阅读体验新 鲜而又奇特,这说明晓苏的民间 意识是清晰的。 小说的结尾亦一改传统主流 叙事的因果报应价值体系,不是 所有的坏人终将有报应,所谓的 历史的“罪人”是可以活得春光灿 过程中表现出混乱无序的个性思 维和迷惘无助的私人感情,然而 一般的小说家均忽视了对这种历 史长河中“非典型”式人物的关 注,晓苏《人性三部曲》以世俗为 基调的民间审美正是对这种“非 典型”最“有意味”的关切,正如於 可训所说:“他的小说在创造性地 转换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方面, 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作出了宝贵 的贡献o”[211 三.关于晓苏小说创作的分 期与转型 1.晓苏小说创作的分水岭 晓苏一直沉浸于自己的短篇 小说创作中,为此取得了众所周 知的成绩,他转换了中国小说的 叙事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这是不争的事实。纵观晓苏 近三十年的小说创作,是有明晰 的分水岭的。科班毕业的晓苏深 谙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之道,因 而在写作初期难免有所借鉴和模 仿。早期的作品如《山里人山外 人》、《狗戏》等,虽然还看不出明 显的写作套路(晓苏偶尔也写写 校园题材),但油菜坡的文学地缘 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在写作手法 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倾向于向传 统小说靠齐,特别是在人物的外 貌、心理和语言等描写上均有大 量的铺垫,故事情节的构造,侧面 环境的烘托也比后期的作品更加 复杂,更加细腻。举个简单的例 子,这个时期的晓苏甚至在人物 的对话描写上都中规中矩,有规 了坚实的基础。也许正因为如此, 晓苏才有自信和勇气在后来的创 作道路上大刀阔斧地改革。 上个世纪末,晓苏暂时搁置 故乡油菜坡,他决定开辟新的文 学地缘,他把焦点转换到了他最 熟悉的大学校园。自1998年晓苏 的长篇小说《大学故事》出版之 后,争议的声音就一直不断,有研 究者就为他“从无事的悲剧到意 义苍白的轻喜剧风格和故事趣味 而担忧”[221,认为“晓苏在重复和 退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小 说已失却了原有的那股冲击力, 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力量。”∞哒一 类观点与晓苏的创作初衷是相违 背的,《大学故事》的转型可以说 正是晓苏对故事的不同讲法的一 次有益尝试,虽说这种转型并未 得到外界的一致可同,但却有着 晓苏清晰的脉络和自觉的艺术追 求。这个时期他的小说明显受到 了2O世纪五、六十年代荒诞派和 “黑色幽默”等西方艺术思潮的影 响,抽象的主题,异化了的与社会 对立的人,“意义苍白”的轻喜剧 风格,这正是《大学故事》给人的 直观印象。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 支离破碎的,在人物塑造上或许 也是颠三倒四的,但这些形式上 的混乱为小说中人物个性的异化 起到了铺叙作用,最后也起到了 很好的社会批判效果,这些都是 具有进步意义的。 所幸晓苏是一个一直有着清 醒头脑和写作技巧的小说作者, 学教育 他迎合当时评论界有争议的声 音,最终还是对自己“缺乏文化张 世纪末大校园中的各个阴暗、丑 陋的角落一一加以‘曝光’,施以 针贬,在描述现实和艺术探索两 注释 [1]谢琛:《新世纪湖北作家底层写作 浅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和艺术张力的故事写作” 做 了适当的调整,并在转换写作视 方面均显示了新的可能性。” 他 的论述旨在强调晓苏在描述大学 校园现实上的技巧性,社会的发 展使智慧宁静的校园变得越来越 功利,市场的社会运作异化了人 与人之间原始的处事态度,人性 中最肮脏最丑陋的因子让人变得 [2]樊里:《山镇人生的悲喜剧——读 晓苏的长篇小说(五里铺)》,《小说评论》, 1996年第6期。 角和叙事方法上取得了卓有成效 的收获。新世纪以来,晓苏先后出 版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长篇小 [3]'ZT-文:《晓苏长篇小说<人性三部 曲)研讨会在武汉召开》,《长江文艺》, 2001年第12期。 说《人性三部曲》,他立足于人性, 挖掘出了以俗世为基调的民问审 [4]张侯:《说说晓苏的“三黑”》,《小说 评论》,l996年第3期。 美视角,“非典型”写作为他赢得 了一大批评论家和读者的赞誉。 特别是在他重返油菜坡后的短篇 小说开创了另类性事写作与审 美,以此为基础的短篇小说集《金 米》《麦芽糖》和《我们的隐私》标 志着晓苏的创作日益走向成熟, 并预示着他的小说创作又一次成 功转型。 2.对《大学故事》的不同评价 《大学故事》的问世为晓苏的 创作研究增添了更多可供讨论的 话题。《大学故事》作为晓苏创作 生涯中非常值得反复琢磨和深入 探讨的作品,为其小说创作研究 提供了实验性的评述文本。 在《大学故事》的“内容提要” 里,作者强调“这是一部审丑的小 说,在世纪交替的特殊时代,丑恶 的世风无情地侵蚀了美丽的校 园” ,这部既可以单独成篇又可 以编连成串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大 学校园的各式人物,既有舞迷的 校长,借用手枪的大教授,又有偷 乳罩的小讲师,还有心理变态的 助教。晓苏欲通过猎奇式的叙述 把大学校园中各种荒诞离奇的事 件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带着反讽 和批判的意味来审视人物内心的 扭曲,然而道德的介入是否达到 了他预设的效果呢,在我看来这 似乎有一定程度上的错位,研究 者们亦先后发出了不同的回应。 学者吴道毅认为“《大学故事》从 审丑的角度,借鉴国外黑色幽默 的手法,采取短篇连缀的方式,将 誓 畸形。同时吴道毅也指出了《大学 [5][6][13]杜雪琴:《从油菜坡生长的 故事》在审美意识上的硬伤,“作 乡村小说——晓苏先生访谈录》,《世界文 学评论》,2010年第2期。 者还较多的使用了善、恶对立的 [7]曾军:《苦难及其叙述——评晓苏< 审美构架。而善恶对立的二元模 成长记>》,《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式的多次使用说明作者还没有走 [8]余晓春:《周六,晓苏带你分享 出传统的审美格局。” 可以看出 “有意思的阅读”》,《长江日报》,2013年1 晓苏在人物的处理上或多或少又 月17日 回到了典型化的运作上,倾向于 [9][12]金立群:《论晓苏的短篇小说 创作》,《小说评论》,2012#-第6期。 社会问题式的写作,普世的价值 [1。]晓苏:《麦芽糖》,花城出版社2009 气息比较浓郁。尽管小说中大大 年第1版,第260页。 小小的人物是鲜活具体的,但光 [11]晓苏:《我们的隐私》,湖南人民 怪陆离的社会让怪诞的大学校园 出版社201o#-第1版,第222页。 变得不再具有单独的个性,他们 [141晓苏:《麦芽糖》,花城出版社2oo9 内心的苦难指数和纠结程度更 年第1版,第62页。 [15]夏元明:(-m晓苏乡村小说中的性 高,这就要求小说作者更为精妙 描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第8 的艺术处理。其次是文化记者鲍 期。 风,他对晓苏倾注了更多希望和 [16]晓苏:《我们的隐私》,湖南人民出 关注,所以批判的尺度也就更大。 版社2010年第1版,第72页。 他直言不讳地讲:“读了《大学故 [1 7]晓苏:《我们的隐私》,湖南人民出 事》后我得到的是深深的失望。 版社2010年第1版,第74页。 《大学故事》中的‘故事’几乎是同 [18]晓苏:《山上有个洞》,《朔方》, 1992年第1期。 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晓苏日 [19][21]於可训:《晓苏和他的故事体 益沉醉于对故事的编写中而中断 小说》,《文艺报》,2001年11月17日,第3 了自己对故事‘叙事策略’的掌握 版。 和探索。” 遗憾的是,鲍风只看 [20]王泽龙:《俗世的精神与俗世的审 到了晓苏迷恋故事的一面,却忽 美》,《小说评论》,2002年第l期。 视了晓苏对故事讲法的探索的一 【22][23]【24][28]鲍风:《从无事的悲 面。事实上,在《大学故事》里,晓 剧到意义苍白的轻喜剧》,《长江文艺》, 2002年第5期。 苏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 [25]晓苏:《大学故事》,长江文艺出版 事,即叙事策略的运用。正是因为 社,1998年第1版,第ii页。 晓苏从《大学故事》就开始了对小 [26][27]吴道毅:《怪诞校园的讽刺 说叙事策略的研究与探索,他新 画》,《小说评论》,1999年第2期。 世纪以后的小说创作才取得了叙 事艺术的成熟与突破。 【作者介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 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