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焊盘显示
1、焊盘的填充显示及钻孔显示
在系统的默认下,焊盘是填充显示、钻孔是不显示的,要修改显示在 Setup->Design Paraneter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Display ->Enhanced display modes 勾选Dispaly ppated holes Display non-plated holes Display padless holes,这三项是显示钻孔。去掉Filled pads 前面的勾就可以使焊盘不填充。
~~~~~~~~~~~~~~~~~~~~~~~~~~~~~~~~~~~~~~~~~~~~~END~~~~~~~~~~~~~~~~~~~~~~~~~~~~~~~~~~~~~~~~~~~~~~~~~~~~~
二、Allegro PCB文件更新封装及单个焊盘修改方法
1、PCB文件更新封装
打开brd文件,选择菜单中的Place->Update Symbols, 选择需要更新封装的元件,把 “Package symbols”“ Shape and flash symbols”“Update symbol padstacks” 等选项都选上,点击Refresh即完成封装更新。
2、单个焊盘修改
选中焊盘右键“Replace Padstack”->“Selected instance(s)“ 在弹出的“Select a padstack”对话框中选择新的焊盘。
三、 Allegro PCB Design创建区域约束规则方法
在打开电路板后,
1、打开规则约束管理器“setup”->>“constraints”->>“constraint manager”,打开物理约束“physical”->>“Region”->>“All Layers” , 创建区域物理约束“Objects”->>“Create”->>“Region”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约束区域名字“OK” ,在“Referenced physical CSet”中选择物理约束。
2、打开间距约束“Spacing”->>“Region”->>“All Layers” ,在前面创建的约束区域名字行“Referenced physical CSet”中选择间距约束。
3、回到PCB Desingn界面,“shape”->>“polygon”or“Rectangular”,在右边的options 窗口中,active class subclass选择“constrait region”,选择所在层如“Top”,在assign to region 里选择刚刚建好的好个区域规则,在电路板中画出约束区域完成。
~~~~~~~~~~~~~~~~~~~~~~~~~~~~~~~~~~~~~~~~~~~~~END~~~~~~~~~~~~~~~~~~~~~~~~~~~~~~~~~~~~~~~~~~~~~~~~~~~~~
四、Allegro PCB 差分对约束规则设置
1、在约束管理器中选择Electrical->Net->Signal Integrity,再在右边的工作表中选择需要Net或Xnet ,鼠标右键Create->Differential Pair ,在Diff Pair Name后输入差分对名字如DP1,Create->Close。
2、建立好差分对后,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于差分对的电气规则。首先点击左边工作表
选择区中的Eelctrical 工作表下的 Eelctrical Constraint Set->Routing->Differential Pair,然后选择菜单Objects->Create->Eelctrical CSet,弹出Create Electrical CSet 对话框。在 Electrical CSet编辑框中输入该约束规则的名称:DIFF_DP1 ,点击OK关闭对话框。这时候在右边的工作表内我看看到多了一个DIFF_DP1 约束规则,
差分对约束规则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
Uncoupled Length:差分对网络中的不匹配的长度。即不能按差分对走线的总长度。
Min Line Spacing:最小的线间距。
Primary Gap:差分对最优先选择的线间距(边到边间距)。
Primary Width :差分对最优先选择的线宽。
Neck Gap:差分对在 Neck模式下的线间距(边到边间距),用于在布线密集区域内切换到Neck模式,这时差分走线的线间距由 Primary Gap设定的值切换到该值。
Neck Width :差分对在Neck模式下的线宽,用于在布线密集区域内切换到Neck模式,这时差分走线的线宽由Primary Width 设定的值切换到该值。
(+)Tol :差分对线间距允许正误差,一般设为0。有时也可以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如1表示线间距比Primary Gap设置值大 并小于1mil时也认为差分对是匹配的。
(-)Tol :差分对线间距允许负误差,一般设为0。
3、设置好差分线约束规则后,将该约束规则应用到差分信号上,点击左边工作表选择区中的Eelctrical 工作表下的 Net->Routing 在右边的工作表中找到刚才建立的差分对,在Referenced Electricl CSet列中选择刚设置好的差分对约束规则 DIFF_DP1。
4、差分布线 。单击差分信号的其中一个管脚,移动鼠标,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管脚的线也自动出来了,在走线的时候点击鼠标右键,弹出一个菜单项,点击Neck Mode 则在正常模式和 Neck模式下交替切换。有时候如果想以单根线布线,可以在走线命令或者修改命令下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项中选择Single Trace Mode,选中以后 Single Trace Mode 菜单前面会有一个“√“,再次点击该菜单后又切换回正常的差分线模式。
~~~~~~~~~~~~~~~~~~~~~~~~~~~~~~~~~~~~~~~~~~~~~END~~~~~~~~~~~~~~~~~~~~~~~~~~~~~~~~~~~~~~~~~~~~~~~~~~~~~
五、数据线、地址线 等长匹配约束规则设置
1 在约束管理器中点击左边工作表选择区中的Eelctrical 工作表下的 Eelctrical Constraint Set->Routing->Relative Propagation Delay工作表,选择菜单
Objects->Create->Eelctrical CSet 建立一个规则(名称ECS_bus_data).鼠标放在右边工作表刚才建立的规则 ECS_bus_data 上,点击右键,选择Create->Match Group .在弹出的Create Electrical CSet Match Group 对话框中输入名称 EML_100MIL,点击 OK关闭对话框.在Pin Pairs 列的下拉框中选择Longest Pin Pair ,Scope 列选择Class,Delta:Tolerance列中先点击下面的按钮,选择单位为 mil,然后在编辑框中输入 0mil:100mil(即最大误差100mil)。
2、 接下来设置等数据线与地址线的等长匹配。先建立Net Class 。点击左边工作表
选择区中的Eelctrical 工作表下的Net->Routing->Relative Propagation 工作表。在右边的工作表区中同时选中网络数据线所在网络,点击鼠标右键,弹出一个菜单项,选择Create->Net Class。弹出Create Net Class 对话框,输入名称 NCS_DATA,点击OK关闭.
3、 然后将上一步建立的两个电气规则ECS_bus_data应用到NCS_DATA 的Net Class 上。在右边的工作表区内,点击NCS_DATA的Referenced Electrical CSet 编辑框,选择 ECS_bus_data。这时候,约束管理器自动建立了Mach Group(EML_100MIL_NCS_DATA).
4、由于一些控制信号被两片芯片共用建立一个管脚对(Pin Pair) 匹配组来约束等长匹配。在网络上点击右键,弹出一个菜单项选择Create->Pin Pair 。弹出Create Pin Pairs of xx 对话框,在左右两个编辑框中分别列出了该网络上的所有元件的引脚(Pin),在左边的编辑框点击第一个引脚 ,右边的编辑框点击 第二个引脚,然后点击 Apply 按钮,即建立了两个管脚的 Pin Pair。直到建立完管脚对,点击OK后关闭
对话框。在工作表区可以看到刚才建立的管脚,然后将刚才建立的所有管脚对选中,点击右键,弹出的菜单项中选择Create->Match Group 。在弹出的Create Match Group对话框中输入名称:MGP_DATA。点击 OK关闭对话框。在工作表区可以看到增加了一个MGP_DATA的MGrp,点击Delta:Tolerence编辑框,将匹配值修改为0mil:100mil 。即误差控制在 100mil 内(误差根据实际应用数据)。
5、等长绕线 。在有等长要求的走线布完后,需要进行绕线来实现等长匹配。选择Route->Delay Tune,
然后在左边的Options面板设置参数。
Active etch subclass显示的是当前走线层;
Net显示的是当前绕线的网络名;
Gap in use显示的是当前设置的间距大小;
Style选择绕线的方式,有三种选择:Accordion;Trombone;Sawtooth ;每一种前面都有个形状的小图标,一看就明白了;
Centered 复选框如果选中就会在走线的两边都绕线,否则只在一边绕线;
Gap 选择绕线的间距。有两种 1x space 1 倍线宽;3x space 3倍线宽;
Corners选择拐角的方式。有三种:90 (90°拐角);45 (45 °拐角);FullArc
(半圆拐角)。
设置好参数后在空间大的地方点击需要绕线的走线,然后移动鼠标就可以绕出线来,这
时候观察左下角的标尺,如果变为绿色说明这条走线的长度已经在设定的误差范围了。
~~~~~~~~~~~~~~~~~~~~~~~~~~~~~~~~~~~~~~~~~~~~~END~~~~~~~~~~~~~~~~~~~~~~~~~~~~~~~~~~~~~~~~~~~~~~~~~~~~~
六、 过孔制作
过孔的制作与一般通孔焊盘的做法基本一样,就是SOLDEMASK、 PASTEMASK 层不需要设置。
七、机械定位孔制作
1、通孔。与一般通孔焊盘的做法基本一样,不同点在Plating 下拉框中选择Non-Plated:非金属化的,在Drill diameter 编辑框中输入钻孔的直径比Regular Pad :正规焊盘的直径大, SOLDEMASK、 PASTEMASK 层不需要设置。保存时有警告,不要系的。
2、做定位孔。打开PCB Editor->File->New,在new drawing 对话框中选择 Mechanical symbol类型,输入文件名、设置保存路径后点OK。后面的步骤与制作元件封装相似,放置上一步的通孔,加一个Route keepout区域即可。
3、在PCB板上放置。Place->Manually,在弹出的Placement的对话框中选择Mechanical symbols,找到上一步建立的符号。
八、光学基准定位点制作
1、pad。与一般表贴焊盘的做法基本一样,不同点在 SOLDEMASK 层BEGINLAYER层的直径大很多,如BEGINLAYER层为40mil,SOLDEMASK 层为80mil, PASTEMASK 层不需要设置。
2、基准定位点。打开PCB Editor->File->New,在new drawing 对话框中选择
Mechanical symbol类型,输入文件名、设置保存路径后点OK。放置上一步的Pad,加一个Route keepout区域即可。
3、在PCB板上放置。Place->Manually,在弹出的Placement的对话框中选择Mechanical symbols,找到上一步建立的符号。
~~~~~~~~~~~~~~~~~~~~~~~~~~~~~~~~~~~~~~~~~~~~~END~~~~~~~~~~~~~~~~~~~~~~~~~~~~~~~~~~~~~~~~~~~~~~~~~~~~~
九、盲孔/埋孔设置
1、打开PCB板,在菜单栏Setup->B/B via Definitions->Define B/B Via。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Bbiva Padstack下输入名称如:VIA_TG, Padstack to Copy 下选择参考的过孔,如VIA ,在Start Layer下选择起始层如: TOP,在End Layer下选择结束层如:GND。表示盲孔从顶层到地层。
点击Add BBVia增加其它的盲孔/过孔,点击OK完成。
~~~~~~~~~~~~~~~~~~~~~~~~~~~~~~~~~~~~~~~~~~~~~END~~~~~~~~~~~~~~~~~~~~~~~~~~~~~~~~~~~~~~~~~~~~~~~~~~~~~
十、内层平面敷铜,平面分割方法
负片内层平面静态敷铜,平面分割方法(以4层说明 顺序 TOP->GND->VCC->BOTTOM)
1、在手工建立完电路板结构时,内层平面是没有的。这以GND层为负片,负片平面一般敷的是静态
铜。
2、建立平面。在菜单栏Shape->Polygon,在右边Options内设为Etch,层设为GND,设置shape Fill栏Type
为Static solid,在Assign net name 下设为GND,在电路板内画出平面的大小完成。
3、分割平面。将所有的GND(GND & GND1)网络高亮显示,在菜单栏Add->Line,在右边Options内设为Anti Etch 层为GND,Line Width为平面的间距
为40mil(根据实际情况数值),在电路板内画出多个平面,分割线的起点和终点都要在上步建立的平面外,在平面内部的平面起点和终点
点封闭。
4、平面分配网络。在菜单栏Eidt->Split Plane->Create,在弹出的Create Split Plane对话框中
选择层GND 、Dynamic 点击Create。在弹出的slect a net 对话框中给平面分配网络,点OK 完成。
正片内层平面动态敷铜,平面分割方法
1、这以VCC层为正片,正片平面一般敷的是动态铜。
2、建立平面。在菜单栏Shape->Polygon,在右边Options内设为Etch,层设为vcc,设置shape Fill栏Type
为Dynamic copper,在Assign net name 下设为VCC,在电路板内画出平面的大小完成。
3、4 和负片的方法基本一样。
~~~~~~~~~~~~~~~~~~~~~~~~~~~~~~~~~~~~~~~~~~~~~END~~~~~~~~~~~~~~~~~~~~~~~~~~~~~~~~~~~~~~~~~~~~~~~~~~~~~
十一、四六八层板结构方案
1、四层板,优选方案1,可用方案3
方案 电源层数 地层数 信号层数 1 2 3 4
1 1 1 2 S G P S
2 1 2 2 G S S P
3 1 1 2 S P G S
方案1: 此方案四层PCB的主选层设置方案,在元件面下有一地平面,关键信号优
选布TOP层;至于层厚设置,有以下建议:
满足阻抗控制芯板(GND到POWER)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的去藕效果;
方案2:此方案为了达到想要的屏蔽效果,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电源、地相距过远,电源平面阻抗较大
电源、地平面由于元件焊盘等影响,极不完整
由于参考面不完整,信号阻抗不连续
此方案使用范围有限。但在个别单板中,方案2不失为最佳层设置方案。
方案3:此方案同方案1类似,适用于主要器件在BOTTOM布局或关键信号底层布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限制使用此方案;
2、六层板:优选方案3,可用方案1,备用方案2、4
方案 电源层数 地层数 信号层数 1 2 3 4 5 6
1 1 1 4 S1 G S2 S3 P S4
2 1 1 4 S1 S2 G P S3 S4
3 1 2 3 S1 G1 S2 G2 P S3
4 1 2 3 S1 G1 S2 P G2 S3
对于六层板,优先考虑方案3,优选布线层S2,其次S3、S1。
主电源及其对应的地布在4、5层,层厚设置时,增大S2-P之间的间距,缩小P-G2之间的间距(相应缩小G1-S2层之间的间距),以减小 电源平面的阻抗,减少电源对S2的影响;
在成本要求较高的时候,可采用方案1,优选布线层S1、S2,其次S3、S4,与方案1相比,
方案2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减少电源阻抗,但S1、S2、S3、S4全部裸露在外,只有S2才有较好的参考平面;
对于局部、少量信号要求较高的场合,方案4比方案3更适合,它能提供极佳的布线层S2。
3、八层板:优选方案2、3、可用方案1
方案 电源层数 地层数 信号层数 1 2 3 4 5 6 7 8
1 1 2 5 S1 G1 S2 S3 P S4 G2 S5
2 1 3 4 S1 G1 S2 G2 P S3 G3 S4
3 2 2 4 S1 G1 S2 P1 G2 S3 P2 S4
4 2 2 4 S1 G1 S2 P1 P2 S3 G3 S4
5 2 2 4 S1 G1 P1 S2 S3 G2 P2 S4
对于单电源的情况下,方案2比方案1减少了相邻布线层,增加了主电源与对应地相邻,保证了所有信号层与地平面相邻,代价是:牺牲一布线层;
对于双电源的情况,推荐采用方案3,方案3兼顾了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主电源与地相邻等优点,但S4应减少关键布线;
方案4:无相邻布线层、层压结构对称,但电源平面阻抗较高;应适当加大3-4、5-6,缩小2-3、6-7之间层间距;
方案5:与方案4相比,保证了电源、地平面相邻;但S2、S3相邻,S4以P2作参考平面;对于底层关键布线较少以及S2、S3之间的线间窜扰能控制的情况下此方案可以考虑;
~~~~~~~~~~~~~~~~~~~~~~~~~~~~~~~~~~~~~~~~~~~~~END~~~~~~~~~~~~~~~~~~~~~~~~~~~~~~~~~~~~~~~~~~~~~~~~~~~~~
十二、 如何设置使 元件可以重叠
在pcb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实际需要,会涉及 元件重叠或者距离很近;这样会造成“cc”DRC检测错误,如何解决呢?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封装制作过程中palace_bound_top(bottom)的空间一般设置比元件稍大,这样就造成pcb中palace_bound_top(bottom)区域的重叠,系统会产生DRC错误;
所以可以通过修改封装的palace_bound_top(bottom)区域为合适大小(也可以不要palace_bound_top(bottom)区域),即可达到目的;
另外一种办法是关闭系统的 package to package 的DRC功能,具体操作:
菜单 setup--->constraints---->modes.... 在左边 design mode 标签,把package to package 的DRC功能设置为 off 即可(其他类似功能均可实现)。
~~~~~~~~~~~~~~~~~~~~~~~~~~~~~~~~~~~~~~~~~~~~~END~~~~~~~~~~~~~~~~~~~~~~~~~~~~~~~~~~~~~~~~~~~~~~~~~~~~~
十三、 隐藏显示 敷铜 或 shape
进入菜单setup---->user prefreence.....进入display-----shape_file树形菜单,在右边 no_etch_shape_display 和 no_shape_fill 栏 Value 框内打勾。
记得需要显示的时候再改过来。
~~~~~~~~~~~~~~~~~~~~~~~~~~~~~~~~~~~~~~~~~~~~END~~~~~~~~~~~~~~~~~~~~~~~~~~~~~~~~~~~~~~~~~~~~~~~~~~~~~~
十四、元件高度 设置
在创建元件封装时,设置元件高度是在添加元件范围后进行,
操作 Height:Setup->Areas->Package Height (注意 Option窗口 Active Class:Package geometry;subclass:Package_bound_top),
在Find窗口选择Shapes, 鼠标点击元件范围区域,在Option窗口 Min height 输入实体的低尺寸, Max height 输入实体的高尺寸。如0603封装输入0 mil,20mil。~~~~~~~~~~~~~~~~~~~~~~~~~~~~~~~~~~~~~~~~~~~~END~~~~~~~~~~~~~~~~~~~~~~~~~~~~~~~~~~~~~~~~~~~~~~~~~~~~~~
十五、增加跳线封装 设置
1、创建跳线Jumper封装与建立元件封装相似:
A. 新建Package Symbol,设置 Setup-> Design Parameters – Design Tab,勾选Jumper,
B. 用走线形式添加跳线的两个过孔Vias:执行Layout/Connect。
注意Options中的选项,用以选择跳线过孔类型,删除走线,留下两个过孔vias,调整两过孔在合适的位置。
C. 绘制该Jumper封装的Assembly_Top层的外形和标识符(必须添加),Silkscreen_Top层的外形和标识符(该层根据情况选画,非必要层),
D. 执行Create/Symbol,即可完成跳线Jumper的封装制作。
2、 在PCB中调用跳线
打开PCB电路板,进行如下编辑过程,可以放置跳线;
A.执行Edit->Properties,在右边Find窗口Find by name处选择Drawing,点击More按钮,
弹出Find by Name or Property对话框中,点击Drawing Select添加到右边的Select Objects中,点击Apply.
弹出的Edit Property对话框,在左边Table of Contents栏中,点击Jumper_List属性,在右边Jumper_List ,在Vlue下,写入
跳线封装的名称,(如何有多个跳线类型,需要用冒号隔开),点击OK,回到PCB Editor中。
注意:加载跳线封装所在的路径,与加载元件封装方法一样。
B. 走线过程中,在需要跳线的位置,右击鼠标,选择Add Jumper命令,其中可以选择对应的跳线封装类型,添加即可。
~~~~~~~~~~~~~~~~~~~~~~~~~~~~~~~~~~~~~~~~~~~~EN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