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分析

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分析

来源:世旅网
堪市设计 2015年第1期l总第215期 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分析 靳晓玲 ,孙冰 ,张震 锦州 121000) (1.辽宁省城市建筑设计院,沈阳 110016;2.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区域小气候,在生态方面可以降低空气温 度,提高环境湿度,固碳防尘,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城市绿地在实用功能方面除了平时作为休闲游憩的 场所,在发生重大灾害时作为城市减灾防灾的基础设施,还可以为抢险救灾提供有效的救治收容空间。对于城市改造 和农村城镇化的两大现实状况。在城市老区改造和农村新城建设方面.应在城市绿地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塑造良好 城市形象,打造优美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游憩;防灾;现实状况 中图分类号:TU98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1093(2015)01.0068.04 0 引言 聚居生活是人的生存方式,城市是聚居生存 式可以是城市公园、街心公园、小区绿地、组团绿 地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的空间。在城市中,人们进行着政治、经济等多种 社会活动。在城市生活中,人逐步改变着周边的 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也在被人类改变的过程中不 2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 2.1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在居住区中的功能和地位应给予足 断适应人类活动。城市中天然地理形态改变和人 工建筑物大量出现,使城市逐步形成了一个半自 然半人工的庞大生态系统。随着社会发展,城市 够的重视。对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已有很多先前 工作,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降低环境温度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释放到空气中,水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人应该用绿地这个 蒸发时带走热量,这样降低了植物叶片表面的温 度,进而进一步降低植物环境温度。现有的一些研 究结果表明,植物能够有效地降低小区域内平均 工具维护好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 的条件。 l城市绿地及其内涵 人与自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人 的一切活动都在自然界中完成。人们渴望在自己 的生活环境中融入大量的自然要素,所以人们在 人造环境中加入天然要素,如叠石为山、掘塘为 温度达3~3.5 cC。在城市绿地边缘5 m的范围内, 局部环境温度可以降低4℃。在绿地的中心区域, 局部温度甚至可以降低6 oC。这样的降温能力远 远超过人们采用空调所能达到的降温水平,并且 不会带来额外的化石能源的消耗。 实验数据表明,当一天中的气温达到最高的 时候,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也达到最大 池等,都是为了把自然拉到自己身边。而在城市 中,最常见的自然要素就是城市绿地。在现代城 市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城市绿地成为城市中最 具有活力的一个角落。绿地有复杂的功能,它改 量。因此,在白天气温最高的时候,绿地植物可以 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 除了蒸腾作用以外,绿地植物所形成的树荫 也能够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区域形成阻隔直接 太阳辐射,降低环境温度。而且,随着绿地植物数 量增加,植被密度加大,所形成的树荫面积和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能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大面积绿地 变着城市,影响着城市里的人。城市绿地,大体上 可以分为林地、水体和草地3种类型。3种类型独 立使用或是混合使用会展示出不同的自然外观, 很好地完善城市景观。反映在城市中,具体的形 收稿日期:2014.09.02; 修回日期:2014-09.29 2015年第1期i 68 I建先最计蕾理I 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环境温度。 2.1.2增加环境湿度 绿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以蒸 汽的形式蒸发到周围的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水蒸 气含量升高,湿度增大。实际测量结果显示,绿地 植物可以将绿地局部平均湿度增加5%~1O%。利 用绿地植物增加环境湿度,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 绿地植被的生长态势、覆盖率和绿地面积。长势 不够茂盛的绿地植被、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和绿地 面积对环境湿度的增加非常有限。 在绿地植物配置方面,调整合适的植物搭配 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环境湿度。研究结果表明, 成片的城市绿地的保湿性能最好的是在林地中间 的林荫处,其次在林隙处,再次是在林地的边缘; 保湿性能最差的部分是在林地周边的草地。从这 个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城市绿地设计时,应该 尽可能设置复合式绿地系统,也就是形成乔木、 灌木和草地的立体搭配。 2.1.3降低环境噪声 根据国外的实测数据,绿地植物依赖叶片和 交错的枝干形成声屏障,对环境噪声有较大影响。 实测数据表明,绿地植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级 5~8 dB。通过仔细地配置不同高度的植被,可以形 成防护严密的生态声屏障。在城市中,经过配置的 城市绿地能够降低城市交通噪声5~15 dB。绿地植 物的叶面形态、密实度,以及植被的高低错落都会 对降低环境噪声有重要影响。实际测试数据表明, 城市绿地植物针对中高频率噪声显示出很强的吸 收能力。 2.1.4净化环境空气 很多植物对某些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选择 性,因此会吸收某些有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 氯化物、氟化物等。绿地植物对有毒气体的净化, 一方面通过植物叶面上复杂微观结构进行物理性 吸附,另一方面经植物叶面吸收进植物体后通过 化学方式储藏或转化成其他物质。城市绿地中大 量植物通过不同方式完成对城市环境中有毒物质 的净化,洁净空气,美化环境。 2.1.5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是人为建造出来的人工建筑群。无论人 类如何小心,在人进入以后都实质上改变甚至破 坏了城市用地原有的生态环境。用地中原有的动 植物生态系统本已平衡相处的状况遭到破坏,在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过程中,很多原有的动植物物 种恐将在小范围内削减,甚至灭绝。 人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在破坏自然的过 程中也得到了自然给予的负面反馈。人们逐步认 识到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即便是改造自 然并建造了人工世界,但仍然不能摆脱人与自然 需要和谐相处的现实。人们开始采用多种手段对 城市中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如建立生物廊道、缩 小硬质铺装的面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 多样性。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在 很多城市出现了回升的现象,甚至一些原本已消 失多年的动植物也重新回到城市中。 2.1.6储存并固化温室气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大量的温室气体 吸收并固化在植物体内。这对于人类社会不断上 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抵消作用。从国内外 研究资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草地的二氧化碳平 均吸收量在900~1 500 kg/hm ,如果换成林地或 者乔木、灌木、草丛相结合的方式,则吸收量还将 进一步加大。 二氧化碳的吸收对目前提倡的绿色建筑和绿 色城镇有很大的帮助,除了可以抵消化石能源释 放的碳以外,还可以用绿地植物自身形成的树荫 为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从而进一步降低人工制 冷带来的额外的碳释放。 2.2城市绿地的实用功能 2.2.1 城市休憩场所 城市绿地就实用功能而言,美化城市景观、为 市民提供良好的自然活动场所应该是最主要的。 城市绿地的植被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在视觉 上是一种休息,在精神和心灵上是一种放松。人们 在休息时间陪着家人游走在城市绿地的林间,闲 坐在草坪上,忘记工作中的紧张与烦恼,会为新的 工作调整好情绪。从实际情况来看,环境良好的城 市绿地是市民最喜欢去的地方,休息时问里,在绿 地活动的人的密度丝毫不低于城市商业区。在外 国很多城市,可以看到很多人利用午间休息时间 到城市绿地放松,或躺或坐,或跑或行,处处体现 着轻松愉悦。 2.2.2城市防灾避难 城市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 蓝苑谊计蕾理l 2o15年第1期l 69 一旦遭遇危险或灾难性自然灾害,比如,地震、 火山、海啸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以千万计的 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将面临巨大威胁。因此,在城 市规划中,特别是居住区设计环节,必须预留处 置突发灾害时安置城市居民的场所。很多国家 在灾难发生以后,都会利用公园绿地、城市广场 等空间作为灾民安置点,保证灾民不受次生灾 害的威胁,同时有利进行全面救治。目前,我国 的城市绿地和公园设计等相关规范中,提及城 市绿地大多从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入手。而没 有从城市防灾减灾出发对城市绿地功能做出严 格规定和说明。 相比我国的现状,邻国日本则在这方面有着强 烈的认识,这应该与日本本身就是多灾国家的实际 情况有关。日本早在约一个世纪之前的1919年, 就规定了城市绿地和广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 础设施。1993年的时候,日本立法,将城市绿地和 广场、公园提到了防灾减灾的高度来规定,将城 市绿地、公园称为“防灾公园”。并规定防灾公园 中,人均占有面积不小于7 m2。平时,城市绿地和 广场公园作为城市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灾害发 生时,这些场所便用来作为救治灾民、抢险救灾 的根据地。 3城市绿地指标 现行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对人均绿地面积 等指标都有相应的规定,如组团级绿地人均不小 于0.5 m ,小区级绿地不小于1.5 m 等。这些规定 都是为了保证城市绿地受到保护,保证城市绿地 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被侵占,为城市良 性有序发展和防灾救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但 是,人们还是可以发现在城市绿地设计要求没有 提高到法律层面的时候,很多的城市绿地设计和 使用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 要反映在以下一些方面。 3.1 城市绿地在设计时没能保证面积 居住区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公园用地不小 于1 hmz。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土地使用者在巨大 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虚报瞒报城市绿地实际面 积,肆意改动用地容积率。很多居住区在设计之 初就没有足够的城市绿地,难以形成规模,绿地 在区域降温和增湿等方面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花费没有缩减很多,但对城市绿地和小气候的负 70 J置茕诅计1嘲 I 2015年第1期 面影响却相当大。 3.2绿地植被单一 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改造的时候,一味 地铺设草坪以期待提高环境品质,却忽视了城市 绿地立体化多层次的设置原则。城市绿地全部采 用草这样的平面地被植物,缺乏高大乔木和低矮 灌木,难以形成植被的空间立体层次。且不说城市 草坪的维护费用高昂,就城市绿地功能作用而言, 如果没有乔木和灌木与之组合,单凭草坪的能力 实在是微乎其微,而且还不能够提供良好的树荫 和林间场所。从绿地形象上来说,尽管草坪能够处 理成不同的地势变化,但如果能够配合高大乔木 和低矮灌木会产生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3_3城市绿地被机动车停车场占用 城市飞速发展,交通出行成为人们的重要生 活组成部分。大量涌现的小汽车占用了大量的城 市土地面积,白天拥挤在城市街道上,夜间则存放 在停车场和路旁。很多土地开发商为了提供更多 的停车空间,不惜挤占城市绿地面积,使原本不很 丰富的城市绿地受到了更大的削减。 3.4公共城市绿地非法私人占用 城市中的人也许是在城市中困守得太久了, 非常期待自然的气息,很多人会在房前屋后种花 种树。但是很多人把公共绿地分割划归己有,用于 自己栽花种草的用途,甚至把公共绿地改成了菜 地。这些做法都相当大程度地破坏了城市绿地的 原有功能,也破坏了城市景观。 4现实应用展望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城 市老旧区域改造,很多城市新区和旧区改造项目 都在进行着,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机。旧 城改造进程中,合理地安排城市绿地,丰富城市绿 化配置,可以为老城居民提供全新的城市面貌,让 旧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抓住这个机遇可以改变 很多老城区落后的现实状况,适度扩大城市绿地, 用最小的花费换取城市改头换面的结果,这有利 于充分发挥老城的资源优势,增强老城区活力,弥 补老城区功能上的缺失。 此外,对于正在逐步加快的农村城镇化建设 进程,有很多的挑战要加以面对。在城镇化进程 中一定要避免重走城市发展对生态破坏的老路, 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的良性(下转第73页) 巨大的城市露天舞台,一座展示兰州地域文化特 色的舞台,也是一座市民文化交融的舞台。因为 随着广场空间的扩大优化,东方红广场必将成为 兰州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省市经济、文化交流 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将给市民带来更多休闲、娱 乐、交流的空间。毫无疑问,作为兰州市民的“起 居室”、外地游客的“会客厅”的东方红广场,必将 成为展现兰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体现城市风貌的 大舞台。 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做到以 人为本。广场上建筑应向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 方向发展,同时在绿地设计时注重序列性、公共 性、开放性,在水体设计时注重亲水性、近水性, 从而使东方红广场真正成为一个集文化交流、休 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性公共活动 空间。 4结语 实际上,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自身发展 3.2设计理念 3.2.1 山水古城、文化延伸 的需要。因此,怎样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 广场,对于兰少I'l而言则必须要突出黄河文化这个 兰州是一座位于黄河之滨,拥有悠久历史的 文化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市中 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在文化渊源上兼丝 特色。此外恢复广场与所在城市地域文化等内在 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城市地域 文化特征最集中的地方,成为“城市的标志”,这 一绸文化、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身;所以在东 方红广场设计建设中应通过绿化小品、雕塑、水 体等形式,表现兰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 而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环境与艺 术的典范。 3.2.2引领时尚、倡导和谐 点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D】.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7.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3]杨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探析【D]. 【4]郭一藩.城市广场设计的地域特色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 学,2011. 东方红广场作为兰州市城关中心区的中心, 兰少I'1城市主脊轴线的重要景观节点,将集中体现 兰州市的城市形象,所以在设计中应多采用新技 术、新材料;建筑风格以高技派为导向,创造简约 的造型,精美的细部;提高结构和饰材的时尚含 【5]史晓松.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07. 【6]孙风岐.营造具有良好空间品质人性化的城市广场[J].建筑学 报,2003(O5). 量,重视节能环保及生态建筑的推广;倡导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用简约、高效、文明、时尚的手 法进一步诠释城市的文化延伸。 3.2.3 以人为本、功能多样 东方红广场设计在务实求真的基础上应充分 [7】钟波.湖南城市广场的地域特征及其设计策略EO].长沙:中南 大学,2011. [8】朱玲松,廖石刚.注重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J】.浙江建 筑,2005(O6). 作者简介:王国荣(1975),女,甘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 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挖掘城市广场空间的延伸性,同时从根本上满足 (上接第70页)发展的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l】郭绍霞,张玉刚,王维华.草坪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草原与 草坪,2003(03). 态学报,2006,26. 【4]申世广,王浩,费文君.基于避震减灾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思考 【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2). [5]江天远,沈莉颖,姚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J].西 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 【2]苏泳娴,黄光庆.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 报,201l,3l(23). [3】蔺银鼎,韩学孟.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对绿地生态场的影响[J].生 作者简介:靳晓玲(1976),女,建筑学专业,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丑苑让计蕾理l 2015年第1期l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