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蒿

青蒿

来源:世旅网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数青蒿

萧萧风树白杨影,苍苍露草青蒿气。

更就坟前哭一声,与君此别终天地。

——唐·白居易《哭师皋》

青蒿又称草高、方溃、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干燥茎叶。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较多。《别录》说:青蒿生长在华阴川泽。有关青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青蒿入药最早记载于公元前168年,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用于杜痣。公元2~3世纪《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青蒿之别名,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并有“明目”之效。直至公元281~340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始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寒热诸疟,是历史上最早记载青蒿具有抗疟疗效者。《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从上述文献记载,可见青蒿具有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等功效,可以治疗阴虚火旺、蒸骨潮热、疟疾、湿热黄疸及温病后期,暑热外感。

关于青蒿治病,在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面皮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

故事传说青蒿能治疗黄疸,的确青蒿有这样神奇的功效。青蒿性味苦微辛,寒,入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暑、除蒸的功用,主要治疗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青蒿还可以作为一种食材,苏轼在《春菜》一诗中写着:“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苏轼另一首《宋范德儒》是一首春日食春盘时的怀友诗,写道“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提示了所食春盘中的馅心里有青蒿和韭黄的配伍。青蒿还可以用来煮粥,选用鲜青蒿10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小火慢熬粥至粘稠,

加入鲜青蒿,同煮十分钟后即可,青蒿粥对于外感发热及阴虚发热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青蒿的确具有很好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但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用青蒿。《本草经疏》记载:“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虚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本草通玄》亦云:“胃虚者,不敢投也”。可见对于产后血虚,有泄泻者是不能使用的。青蒿气味芳香,对于出汗多者也要慎用。

青蒿作为一味中药。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已从中提取出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治疗疟疾药品,有很好效果,享誉国际,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却一直不成功,屠呦呦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并因此受到启发,改用乙醚将青蒿素提取成功,并因此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使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