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M Sciences 0ct.2016 Vo1.13 No.10 第l3卷第10期 基于校企协作模式的设计类课程 “多师同堂”教学改革构想 陈国俊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2014年,国家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布局,开始推进文化创意和设 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目前互联、共享经济时代环境下,倡导“校企对接、资源共享”,既符合'3代我国大学教 -学改革的方向,又立足于本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平台及优势资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鲜明的特色;设计专业 及其课程教改建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其目标是培养、锻炼出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精设计、善协作的设计专业人才。 因此.以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导向。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方法将成为设计类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校企协作模式;多师同堂;教学改革;设计类课程 一、当前“多师同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导向,“学、创、产”结合,利于建立 设计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学评判标准,利于 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学生积累 设计与创业经验。 其次,在“多课程整合、多师协作教学、教学组织管理和人 才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将为当前基于校企协作模式 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经验、宝贵的教训与尝 试,逐步建立成较完善的校企协作模式下“多师同堂”的设计 类课程教学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以及教学管理制度。 另外,目前国内大学中对于设计专业与营销管理专业结 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 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已经将文 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布局,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 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 举措,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需求。因此, 以促进教研成果转化为导向,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师同堂”协 同教学方法将成为设计类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多师同堂”协同教学(Team Teach— ing,简称T.T)的重要文献并不多.其中两个国内外成功的案 例值得借鉴: 2013年《中国教育报》登载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关 于“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将“设疑开拓法、情景启 动法、发散思维训练法、大小课程互动法”等运用于教学中, 合的研究甚少,依托我校经管类优势专业,强化设计专业与营 销管理专业结合,整合多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推进“多师同 堂”教学方法改革,可逐步形成我校设计艺术专业的鲜明特 色,力图将人才培养与湖北创意产业和企业实时对接。通过校 形成由多位教师同堂授课、学生研究小组、模拟法庭以及网 络辅助学习等教学模式。 此外,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New Or- leans)关于Team Teaching教学研讨视频,分别是数学和化 企协作模式下的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方法研究.逐步 开展设计管理和设计营销类的课程教学,推进多学科交叉教 学,寻求设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拓展设计学科 的教研领域。 三、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英语和化学等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组合,用不同学科知识、 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围绕着“教学主题”来教学,效果甚好。 目前,国内基于校企协作模式的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 教学研究还很少,也不够深入,由于新经济环境对设计创新 人才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 培养,因此本文力图阐述如何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两种资源, 探索基于校企协作模式的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 的构想。 二、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意义及预期 效益 对国内外关于“多师同堂”校企协作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分 析,结合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与我院设计类课程教学 情况,基于校企协作模式下,研究多课程整合教学课程的体系 建设、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校企协作模式下多课程整合教学的课程建设 “同堂不同课”,破除单门课程知识的局限性,将几门关联 性强的专业课程按照企业项目进度标准,重新进行有机组合. 校企教师协作共同完成,例如:将《人机工程学》、《工程材料预 决算》、《室内设计》与《企业管理基础》整合成为《室内设计与 项目管理实施》。 (二)研究校企协作模式下多师协作教学的方法及应用 “同堂不同师”,学校教师侧重设计理论知识与学术前沿 的教学,企业教师侧重设计实践知识与市场管理的经验传授。 避免单个教师教学传达的单一性,将几位既有关联性、又具不 首先,增强校企协作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参与度,“教、 创、产”结合,校企互补,发挥校企教师的特长,一方面利于提 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升学生就 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利于提升企业产品研发 与创新、对接人才储备。 ・192・ 同专业背景的校企教师进行分工。探索案例论证法、调研归纳 法、目标优化法、角色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按照课程整合 的需要共同协作完成教学。 (三)研究适用于校企协作模式下“多师同堂”的教材与讲义 结合“多师同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相关课程知识点 与案例,总结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梳理条目,逐步编撰、完善 适用于本项目课程的教材与讲义,力争出版发行。 (四)研究校企协作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制 度建设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发挥 “多师同堂”、“多师评议”特色,逐步探索完善以学研成果转换 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与课程评价制度。 (五)研究校企协作模式下“多师同堂”的教学管理制度 建设 以市场需求和教研成果转换为导向评价方式,将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工学交替”,让“多师” 在“教中学、学中议、合议互补”,注重课程过程的系统性、实时 性监管,逐步探索完善适合校企协作模式下“多师同堂”的教 学管理制度。 四、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有效整合学校与企业的师资协作模式,建立科 学有效的制度 促进双方在课程设置、备课预演、授课衔接、质量评价、成 果转换等环节中的资源共享。在推行“多师同堂”时避免“政出 多门”,力争做到“珠联璧合、和而不同”。 -)如何有效整合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课程衔接模式.建 立完整的多课程教学体系 完善课程秩序、课程案例、课程重难点、课程配置、课程评 价等环节中的资源整合,在推行“多课同堂”时避免“多端寡 要”。力争做到“承前启后、融会贯通”。 (三)如何解决校企协作模式下的“多师同堂”设计教学组 织管理和人才评价制度问题 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是推进教学改革顺利完成的基本保 证之一。 (四)目前,国内高校中设计类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通过将管理和营销知识融人的设计课程教学。在推进多学科 交叉教学,寻求设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同时。 如何把控好多学科交叉教学中的主次关系,不可“本末倒置” 是一个关键问题 五、总结 在共享经济时代,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优势资源,设计 专业“多师同堂”教学改革的特色在于“校企互通、整合多课、 共享多师、共建特色”。通过多学科交叉建设,以学校工作室和 企业为平台,以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推进“多师 同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其创新点在于“学校师生走出 去,企业人员引进来,课堂既可设在校内,又可设在企业或施 工现场”。 在目前互联、共享经济时代环境下,倡导“校企对接、资源 共享”,既符合当代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又立足于本学 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平台及优势资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 值与鲜明的特色: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改建设顺应了时代的 要求,其目标是培养、锻炼出一批懂市场、会管理、精设计、善 协作的设计专业人才,同时,可逐步在设计类和管理类专业推 广,为今后我校建立设计与艺术管理专业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协作模式的设计类 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方法研究》科研论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 干意见.国发[2014110号.2014-02-26. 【2】中国教育报.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2013—02—25. 【3]湖北经济学院.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意见.2013—12=18. [4】Team Teaching.http://teaehing.polyu.edu.hk/datafiles/R27.htm1. 2叭3—04—09. ・l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