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法1温度计的使用、温度的估测
1.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所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体温计的示数是 ℃.
2.为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 ..A.身高16 m B.质量40 kg C.体温37 ℃ D.1 min心跳75次
考法2物态变化
类型1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3.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4.信阳“毛尖”深受人们喜爱,在制茶过程中,通过加热能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便是制茶工序中的“杀青”.
5.生活中的“粘”字常与一些物理现象有关,如:吃冰棒时会感到粘舌头,这是由于水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6.北极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空气还要湿润,因为冰雪可以 成水蒸气. 7.清晨荷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8.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9.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类型2 教材演示实验中的物态变化
10.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 .
11.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里打气,当瓶塞从瓶口跳出时,看到瓶中出现了白雾.在“瓶塞跳出,出现白雾”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这个现象说明
了 .
考法3固体熔化(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12.如图是某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图像描述的过程可能是( ) A.蜡的熔化 B.海波的熔化 C.水的凝固 D.玻璃的凝固
13.如图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 B.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 C.BC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 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考法4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
14.小聪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下表为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装置图和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1)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 ..和 .
(2)该晶体的熔点是 ℃.
(3)小聪从数据中还发现:该物质在开始2 min比最后2 min升温快,这是由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 (选填“强”或“弱”).
考法5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5.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 min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请将读数填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90 98 98 98 98
表内空格中.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 ℃,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参考答案 1.0.1 37.3
2.A 【解析】 一般女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质量约为40 kg、体温约为37 ℃、心率为每分钟75次左右.本题只有A项中的数据错误. 3.汽化(蒸发) 液化 凝华
【解析】 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是汽化(蒸发)现象.水蒸气遇冷后温度降低,若变成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是液化现象;若直接变成小冰晶,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发生的是凝华现象. 4.汽化
【解析】 制茶过程中的“杀青”实际上就是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加热后新鲜茶叶中的水分汽化加快. 5..凝固 6.升华
【解析】 因为南、北极的温度很低,达不到冰雪的熔点,所以“湿润”不是因为冰雪熔化,而是因为冰雪升华成水蒸气. 7.液化
【解析】 水蒸气是气态,水是液态,所以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液化过程.
8.C 【解析】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皮肤表面有小水滴,水蒸发时,吸收皮肤的热量,感觉较冷,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冬天,窗玻璃温度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玻璃后凝华形成冰花,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给食品保鲜时,升华吸热,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由于水凝固时放热,菜窖内温度不会降得过低,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9.D 【解析】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施放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时吸收了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错误;冰棍周围冒“白气”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B错误;深秋清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水蒸发而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错误;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D正确. 10.升华 紫色碘蒸气消失,瓶内出现固态碘
【解析】 碘由固态直接变成碘蒸气是升华过程;停止加热,碘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因此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碘蒸气逐渐消失,瓶内出现固态碘.
11.液化 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12.B 【解析】 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吸热升温,达到一定温度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其熔化过程温度一直在升高,A错误;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B正确;水在凝固的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0 ℃不变,C错误;玻璃是非晶体,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D错误.
13.B 【解析】 该物质凝固图像中BC段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凝固点,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并存状态;AB段该物质处于液态,放热,温度下降;石蜡是非晶体;所以只有B正确. 14.(1)试管不接触烧杯底 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浸没在水中 (2)0 (3)弱
【解析】 (1)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主要是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晶体能够均匀受热.一是试管不接触烧杯底,因为试管接触烧杯底会导致靠近试管底的晶体受热比其他地方多(快);二是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浸没在水中,因为如果有一部分没有浸没,则这部分受热很少(慢).(2)因为该晶体在2~5 min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时间是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0 ℃就是该晶体的熔点.(3)相同质量的物质在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而固态时物质升高的温度多,即Δt大,根据c=Q/(mΔt),这种物质在固态时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 15.(1)94 (2)如图所示.
(3)保持不变
(4)气压不是1标准大气压(或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有杂质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