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中国美术六十年

新中国美术六十年

来源:世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中国美术六十年

作者:吴 冰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第11期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的展览上,人头攒动,观者络绎不绝。一位德国观众奇怪地问身边的女记者:“这幅画中的女孩子们在干什么?”记者一看,原来是王文彬的油画作品《夯歌》。于是告诉他说:“她们在‘打夯’,就是几个人把非常沉重的大石头抬起来再砸向地面,反复把地面砸实,以用来做房子的地基、修路或者晾晒粮食的场院。打夯的时候,人们会喊号子,这就是‘夯歌’。”尽管记者百般解释,可他还是面有困惑:“不可思议!做如此粗笨繁重的劳动,他们的表情却是欢天喜地的,动作像舞蹈一样优美。”

这幅作品其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是反映新中国建国初期倡导男女平等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作品。当时,体魄健壮的“铁姑娘”替代了身材窈窕的“美女”而备受男青年的追捧。而且,劳动场面在美术作品中大都被表现得悠扬欢快,以便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此次美术展上,不同的绘画形式和优秀作品汇聚一堂,向参观者呈现了新中国的一部美术变迁史。

新年画运动

“新年画运动”拉开了新中国美术的序幕。“新年画”不再是“门神”、“灶王爷”等神话题材,而是丰收的农民捧着新鲜硕大的瓜果蔬菜,或者是领袖与人民在一起,绘画技法也在原来水印木刻的基础上大大丰富,既有擦笔年画,又有工笔重彩年画。颜料在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引用水彩、水粉等西画颜料,色彩艳丽丰富,造型生动写实。新年画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形式。 1984年王百顺创作的《人民功臣》,刻画了十大元帅的神武英姿;19年陈继武、毛国富、何业琦合作的《中国之春》,表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深圳视察时的场面。两幅都是新年画的经典之作。

受宠的油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油画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一向是个宠儿,它凭借超强的表现力在摄影和喷绘还不发达的时期,充当了宣传的主要媒介。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一批油画家纷纷投入到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涌现出的作品有《开镣》(胡一川)、《地道战》(罗工柳)、《飞夺卢定桥》(李宗津)等。其中,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尤其著名。董希文还创作过《春到》、《千年的土地翻了身》等主题性绘画,画面是桃花盛开的春天,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妇女驱赶着牦牛开垦土地,进行春播。 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风潮也波及到油画领域。1955年至1957年,前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应邀来中国举办油画高级研修班,现在油画界的重量级画家多数出自这个班。靳尚谊的《全身像》、詹健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何孔德的《出击之前》、王文彬的《夯歌》、孙滋溪的《天安门前留个影》等作品,都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热烈、清新,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油画家们的眼界大开。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的青年画家都具有吸引力。照相写实主义 (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类型。这种写实油画能把人的汗毛孔都清楚地呈现在画面上,达到了与对象酷似的程度。罗中立、广庭渤有效地吸收了这种方法,创作出轰动全国的《父亲》、《钢水与汗水》。 改造国画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国画,在建国初期的命运无法与油画和年画相比,原因是国画被认为属于几千年来“封建文人”抒情的载体,不适合表现工农兵形象。

通过改造,人物画(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科目)很快适应新题材的要求,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如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雪中送饭》,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画的是一个老农在运粮食的车后捡起落在地上的麦穗,笔墨干脆利落,只寥寥数笔就把老农的形象生动自然地展现出来。

尽管山水和花鸟画在五六十年代被认为“不适合作大画,不能表现现实生活”,但是,潘天寿、郭味蕖、李可染等一些传统功力深厚、又有创新能力的画家用亲身的创作经历有力地回应了这种说法。潘天寿多次深入雁荡山写生,创作了一大批丈二批(145cm×360cm)的巨幅花鸟画;郭味蕖创作了很多以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委婉地抒发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为了挽救山水画的命运,山水画家们经常深入到厂矿,边参加劳动边写生创作。飞架南北的桥梁、穿越隧道的火车、成千上万人红旗招展的劳动场面被融入山水画中,完全替代了古代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画中神仙、高士、骡马、庙宇等点景内容。陆俨少的《山河新装》以水库大坝和高压电线构架为主要内容;魏紫熙的《天堑通途》画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画坛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多样繁盛格局,其主流仍然是张扬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和多元统一的民族精神。

李少文的工笔重彩人物组画《九歌》在构图上进行了缜密的设计,他把人物形象按照构图需要做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打破了一贯奉行的“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原则。画家何家英的《酸葡萄》、《秋冥》等表现青年女子的作品,意境高雅纯净,对形象的刻画尽善尽美。

吴冠中不计较中西绘画的界限,声称要“推倒中国画的围墙”。他在创作中完全由审美的需要来决定材料和技法。他的“现代山水画”注重形式的悦目,用不同大小、形状的色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表现一种视觉上的秩序美,或整齐划一,或活灵活多变。最为精彩的就是他把江南水乡黑瓦白墙的建筑完全符号化:单独看起来只是一些水墨色块,组合在他的画面上就成了错落有致的水乡人家。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中国画家展览”。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该学院成立近200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雕塑、版画及小画种的繁荣

新中国建立初期,许多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创作纪念性雕塑,雕塑家有了用武之地。 中国的雕塑艺术受到苏联和法国的影响。刘开渠领衔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堪称新中国雕塑的经典。这是一组群雕作品,虎门销烟、金田、武昌、“”运动等历史事件分别塑在纪念碑的四个侧面,与碑文一起记载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王朝闻所作《浮雕像》、《民兵》和《刘胡兰》,潘鹤的《艰苦岁月》等雕塑作品,也都是时代的符号。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架上雕塑走向了更为多样、更加活跃的形态。进入21世纪,雕塑家们不仅注重表达个人体验和个性风格,关注社会和现实生活,而且关注雕塑的当代形态和语言方式,关注中国雕塑的文化身份和国际地位。

黑白木刻版画是既经济又方便的小型画种,在延安时期兴起直到50年代末期,成为版画的主流。60年代,版画家晁楣带领一批青年画家在黑白木刻的基础上,吸收前苏联油画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油印彩色版画,被称为“北大荒版画”。白山黑水和广阔的农田、一年四季变化的色彩成为北大荒版画的重要题材,在西方国家深受欢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石版画和铜版画是欧洲的画种,很晚才传入中国。国家选派全显光、舒传熙等青年版画家赴德国莱比锡留学。经过6年的寒窗之苦,他们不仅带回来不同于苏联的德国素描技法,也使石版画、铜版画在中国扎根。经过60年的发展,版画涌现出大量史诗式的作品,成为最为繁盛的艺术门类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画、连环画、漫画等画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华君武的漫画《科学分工》讽刺社会上过于繁冗的机构设置;连环画《三国演义》、《列宁在1918》、《鸡毛信》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在普及文学作品上功不可没。

水粉、水彩、漆画等小画种在建国60年里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水彩、水粉本来是油画家练习色彩的辅助工具,近20年来不仅成为一种的艺术形式而且还在各类美展中独占鳌头,产生了很多颇有影响的作品。

“声”之后的反思

在19年2月举行的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大展”上,一位长发飘飘的少女面对她的装置艺术作品《对话》连开两,声震惊了全场。在展厅里,还有一位艺术家开始在画有许多里根头像的盆里洗脚;另一位艺术家则从一楼到三楼在几乎所有的作品前撒下避孕套;还有一位艺术家坐在二楼展厅的地上,头戴小帽,身披白纸,上面写着“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影响下一代”,身边散放着18个鸡蛋。美国《时代周刊》在封面文章中以“孵蛋、击、避孕套”为大标题报道了此次现代艺术展。

此次展览被认为是一次对现代艺术史上“八五新潮”的总结回顾。现代艺术家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感到普通的架上绘画(主要是油画)形式过于单一。起初他们只是用几何图形和一些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创作抽象绘画;继而把生活中的饮料瓶、火柴盒等粘贴在油画上增加表现力;后来就演化成用生活中的现成物按照表达观念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装置艺术”。 年轻的艺术家们大量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前卫艺术风潮在1985年前后达到了高峰。艺术史用“八五新潮”记录了那个充满理想而又裹挟着模仿痕迹的时代。

新中国美术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历经60年的风雨,从简单的再现生活逐步发展到传统、阐释观念的现代艺术,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艺术大展”之后,艺术家们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美术不应该一味地追随西方现代艺术,更不应该抱残守缺,而是要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近20年来,艺术家们的心态趋于平和,美术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