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9 草船借箭导学案

19 草船借箭导学案

来源:世旅网
19.草船借箭

1.走近作者——罗贯中

人生标签:元末明初文学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生平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文学成就:其著作《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

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作者作品:杂剧《风云会》;小说《三国演义》等。

2.片段赏析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里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有意思,值得玩味。你们研究研究看,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生:我觉得诸葛亮这时可能是在笑曹操,因为雾那么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战,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师: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时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这是一种嘲笑。 师:对,是嘲笑。你读! (学生读)

师:不错!是在嘲笑曹操。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在暗自高兴。他心里想:这次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小算盘又失算了。 师:你的理解挺有意思。他对草船借箭充满了信心。所以这也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

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和才智超群。 【学情分析】

虽然本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不过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比较笼统。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借鉴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指导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引导学生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今激发兴趣。(约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5分钟) 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二、初读课文,准确、通顺。 整体感知。(约2.指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出现了哪10分钟) 几个人物?课文围绕“借箭”写了哪些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引导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顺序。 一、揭示课题,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约20 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课文中哪些地方写诸葛亮写得精彩? 2.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周瑜的“妒忌”?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心怀鬼胎,他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怀着怎样的心情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 1.齐读课题,介绍一下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本产生期待。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把读书、探究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为以后学生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确、通顺。 2.学生说一说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课文围绕“借箭”写了哪些内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顺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课文中哪些地方写诸葛亮写得精彩。 2.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周瑜的“妒忌”?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心怀鬼胎,他想到了什么? 3.学生说一说:诸葛亮怀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句话的?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是,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着怎样的心情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句话的。 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课文剩余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发问“三天”。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同学们,接(约5分钟) 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一、谈话导入,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哪些自悟“三天”。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把这种(约10分钟) 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二、自由读书,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通过复习巩学生交流草船借箭的起因,固,再次明确课说一说接下来最想知道的事情。 文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学生在自己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研读、交流的过的?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程中,不断有新准确的?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的发现,新的认句子找出来。 识,初步感受诸2.学生交流讨论 葛亮的神机妙算。 1.把教师出示的两个句子 联系起来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抓住“四更时候”“这时 候”展开联想,思考:诸葛亮为 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这 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3.体会诸葛亮的沉着冷静。 通过想象与4.学生说一说:“这时候”多种形式的朗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读,让学生说出了什么? 自己的真实感5.抓住重点词语读,体会诸受,用自己的语葛亮对曹操的了解。 言把课文含义表6.体会诸葛亮“笑”的意思,达出来,积极发体会诸葛亮对鲁肃、曹操、周瑜表独特的见解,性格的了解。 加深对诸葛亮神7.思考:诸葛亮对地理的推机妙算的感受与算及排兵布阵还有什么特别理解。 “妙”的地方? 8.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品读课文,1.出示句子: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聚焦“三天”。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约15 分钟) 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引导学生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指导学生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思考: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沉着冷静。 2.文中写到:“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指导学生说一说:“这时候”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体会诸葛亮对曹操的了解。 4.通过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笑”的意思,体会诸葛亮对鲁肃、曹操、周瑜性格的了解。 5.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对地理的推算及排兵布阵还有什么特别“妙”的地方? 6.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四、回归课题,反思“三天”。(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诸葛亮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 2.指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和周瑜不同的思维方法,再一次感悟神机妙算的意思。 1.学生交流:诸葛亮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 2.了解诸葛亮和周瑜不同的思维方法,再一次感悟神机妙算的意思。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课文的反思“三天”,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体悟。 五、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识人心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六、教学反思。 巧谋划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教师不能讲得太多,很多词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读出想象来,同时,引导学生结合重点句段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船借箭》课堂精彩片段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生:(自由练读)

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生:(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生:(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生: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师:你说呢。 生:他十分的自信。 师:你说呢。 生:他如愿以偿。

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我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我。

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生: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生:(齐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