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
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归纳,恰当表达; 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归纳,恰当表达 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要点 一、考查方向
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
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 二、解题思路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 1.看作者。知人论世。
2.抓诗题。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分析见下)
5.抓典型意象。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
第一课时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
- 1 -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⑶赏析指导: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 2 -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解析】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 3 -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
- 4 -
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