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氯-2-(1H-1,2,4-三唑-1-基)苯乙酮的合成

4’-氯-2-(1H-1,2,4-三唑-1-基)苯乙酮的合成

来源:世旅网
第39卷第8期 应用化工 V0I.39 No.8 2010年8月 App ̄ed Chemical Industry Aug.2010 4’一氯_2一(1H一1,2,l三唑一1一基)苯乙酮的合成 徐玉霞 ,李科林2,董明琪 ,王寅初 ,李德良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以无水氯化铝为催化剂,氯苯和氯乙酰氯为原料,氯化铝与氯乙酰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1,在45℃条 件下反应3—4 h,生成2.氯.1.(4.氯苯基)乙酮,产率可达87%;然后再以2一氯一1一(4一氯苯基)乙酮和l,2,4・三唑为 原料,用摩尔数为1,2,4一三氮唑3%的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45℃下反应4-5 h,可得到68%的4’-氯-2一 (1H.1,2,4-三唑.1.基)苯乙酮。 关键词:2.氯.1.(4-氯苯基)乙酮;4’.氯-2.(1H一1,2,4-三唑一1一基)苯乙酮;相转移催化;合成 中图分类号:0 6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10)08—1174一o3 Synthesis of 4’・ehloro一2一(1H一1,2,4-triazol-1-y1)acetophenone XU Y ̄-xia ,LI Ke—lin ,DONG Ming—qi ,WANG Yin—chu ,LI De—liang (1.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China;2.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yr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China) Abstract:2一Chloro一1一(4-ehloropheny1)ethanone was synthesized from ehlorobenzene and chloroacetyl chloride under the catalysis ofaluminum chloride for3—4 h with a yield of87%.the mass ratio ofalumi. hum chloride to chloroacetyl chloride was 1.3:1.Then 4’一chloro-2一(1 H一1,2,4一triazol-1一y1)acetophe— none was prepared from it together with 1,2,4一triazole under the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of tetrabutyl am— monium bromide(3%of l,2,4一triazole by molar ratio)for 4—5 h.rI11e yield of4’一chloro-2一(1H・1,2,4- triazo1.1一y1)acetophenone was up t0 68%.AU t}le reac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45℃. Key words:2一chloro一1一(4一chloropheny1)ethanone;4’一chloro-2一(1 H・l,2,4-triazol—l—y1)aeetophenone; phase transfer catlaysis;synthesis 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三个氮原子的杂环化合 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生物体内细胞色素P-450 +l N— 的活性,抑制生物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1引,从而达 。. 应2 到抑菌效果。1,2,4一三唑类杂环化合物不仅具有生 l实验部分 物活性,而且由于分子中含三个N配位原子,具有 广泛的配位活性 ]。1,2,4 三唑类杂环化合物能以 1.1试剂与仪器 多种形式参与化合物的形成【4],它既能单独作为配 1H—I,2,4一三唑为化学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 体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化合物,也可作为大环体系 元水氯化铝、氯苯、盐酸、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氢氧 的一部分参与化合物的形成 ]。 化铵、四乙基氯化铵等均为分析纯。 目前,对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非常广泛。论文 WRS—lB数字熔点仪;P—E-983型傅里叶变换红 主要研究4’一氯一2一(1H—l,2,4一三唑.1一基)苯乙酮的 外仪;R一1001一VN旋转蒸发仪。 合成方法,并研究了反应催化剂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1.2合成方法 其合成路线如下: 化合物(1)的合成: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和搅 O 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氯苯和适量的无 CI 水三氯化铝催化剂,反应一段时间后,向反应体系中 反应1 缓慢加入氯乙酰氯。使反应物于45℃下反应 3—4 h(合成反应采用TCL跟踪检测)。将反应产 收稿Et期:2010-06-07 修改稿日期:2010-06-25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境科学学科建设项目(2006180) 作者简介:徐玉霞(1987一),女,江西抚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德良教授,主要从事铜配合物的 合成研究。E—mail:huagn25121@yahoo.eom.ca 第8期 徐玉霞等:4’.氯-2.(1H.1,2,4-三唑一1-基)苯乙酮的合成 物倒入有碎冰的稀盐酸中,待无白烟后,用氯仿萃 取,有机层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无水硫酸钠干燥 后,析出结晶物质再用氯仿重结晶,干燥得到白色产 品,熔点98~100℃。产物结构分析:IR(KBr)v/ cm~:3 085(Ar_-H伸缩振动),1 695(C:O伸缩 振动),1 580(C—C伸缩振动),835(苯环上对位双 取代),755(c—cl伸缩振动)。 化合物(2)的合成: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和搅 拌器的三口烧瓶中,以一定量的摩尔比加入1,2,4- 由表1可知,合成反应产率随A1C1,用量的增 加而增大。当 (氯化铝):n(氯乙酰氯)=1.3时, 产率达到最高,当物料摩尔比大于1.3时,由于发生 烷基化反应,副产物量增大而使产率降低。因此,适 宜的催化剂用量 (氯化铝):n(氯乙酰氯)=I.3。 2.2相转移催化剂对物质2的影响 1,2,4.三氮唑分子具有芳香性,所有原子在一 个平面上,构成了1T 离域n键,1位N原子提供一 三氮唑、相转移化剂、缚酸剂K:CO,,并加入适量 CH CI 溶剂。待1,2,4一三氮唑完全溶解后,于0℃ 下加入溶有物质(1)的CH:C1:溶液。再使反应体 系于45 c【=下反应5 h。实验结束后滤除残渣;滤液 先经饱和食盐水洗涤,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此时有 淡黄色固体析出;过滤,滤饼用CH:C1:重结晶,得浅 黄色固体,熔点146—147 oC。目标化合物结构分 析:IR(KBr)v/em~:3 130(N—H伸缩振动), 1 544.6(N—H弯曲振动),3 034(c—H伸缩振 动),1 201.7(C—N伸缩振动),1 541(C---N伸缩 振动),1 638(c—O伸缩振动),3 210(Ar__H伸 缩振动),732(C—Cl伸缩振动)。 2结果与讨论 2.1 AICI3对合成反应1的影响 合成化合物(1)是基于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 应,选用AIC1。为合成反应催化剂,其反应历程 为 J:氯乙酰氯在催化剂作用下,首先生成酰基正 离子,然后和芳环发生亲电取代。 O I 。 H+ A1CI4一十H — AIC1 4-HCI 合成反应1中,催化剂首先与反应体系中的羰 基发生络合,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继续进行反应, 因此适宜的催化剂用量对合成反应具有重要的影 响。不同A1CI,用量对合成反应1的影响见表l。 表1氯乙酰氯与无水氯化铝摩尔比对物质1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molar ratio of ehloroaeetiy chloride to aluminum chloride on the yield ofmaterial 1 (氯化铝):n(氯乙酰氯) 物质1产率/% O 5 1 58 I.2 67 1.3 84 1.4 82 1.5 79 对孤电子参与成键,故1位N原子上的H显弱酸 性r ,可被K2CO。夺去,形成1,2,4-三氮唑负离子 C:H:N。一,之后与相转移催化剂的阳离子形成离子 对。在离子对中,由于正离子的体积大,正负离子间 距大,相互作用小,呈裸离子,其反应性很强。故离 子对与2一氯4’一氯苯乙酮很快发生烷基化反应,反 应后生成的负离子Cl一可由催化剂的阳离子带走, 然后Cl—C H:N。一交换,使C:H N,一再次进入2一氯一 4’一氯苯乙酮中反应。这样借助相转移催化剂快速 完成反应 驯。 对于合成反应2,相转移催化剂可促进形成能 溶于有机相的离子对,使反应的阴离子的溶剂化效 应减弱,提高了阴离子的反应活性。 2.2.1相转移催化剂种类的影响不同相转移催 化剂对于合成反应2具有重要影响,分别考察无相 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配成 25%水溶液)和四乙基氯化铵分别作相转移催化剂 对合成反应的影响。不同种类相转移催化剂对合成 反应的影响见表2。 表2不同相转移催化剂对合成物质2的影响 Table2 E ofdifferent phase catalysts on yield ofmaterial2 相转移催化剂种类 物质2产率/% 无催化剂 8 四丁基溴化铵 60 四丁基氢氧化铵 53 四乙基氯化铵 56 由表2可知,反应体系中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后, 产率显著提高。当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 时,合成反应2产率最高,故较优的相转移催化剂种 类为四丁基氢氧化铵。 2.2.2相转移催化剂用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以 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考察催化剂用量对 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3。 1176 表3 四丁基溴化铵用量对合成物质2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the mount of bromide on the yidd ofmaterial 2 应用化工 第39卷 (2)4’一氯-2一(1H一1,2,4一三唑一1一基)苯乙酮的 合成条件:以摩尔数为1,2,4一三氮唑3%的四丁基 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K2CO,为缚酸剂,在0 oC下 加入2一氯一1-(4一氯苯基)乙酮,于45℃条件下反应5 ~催化剂用量/% 物质2产率/% 55 60 63 63 62 6 h,可得到收率为68%的4’一氯-2一(1H.1,2,一三 唑.1一基)苯乙酮。 参考文献: [1]廖万清,吴绍熙.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64. 注:催化剂用量以1,2,4-三氮唑物质的量计,下I司。 由表3可知,当催化剂用量小于3%时,产率随 催化剂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催化剂用量大于 3%时,合成反应产率基本保持不变。 此结果的原因是:催化剂用量较少时,随着催化 剂用量的增加,活性离子对的数目增多,活性离子对 向油相中传递的速度加快,从而使油相中该离子对 的浓度增大,加快了油相中的反应,故使反应转化率 迅速增大。油相中的化学反应是速率控制主要步 骤,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传递与交换是相对较快的 步骤。当水相中催化剂含量变得较大时,虽然活性 离子对的数目显著增多,传递的速度显著加快,但可 能受到油相中化学反应速率的限制(瓶颈效应),使 整个相转移催化反应的速率不再随催化剂浓度的增 大继续加快。因此对于此合成反应,适宜的催化剂 用量为3%。 [2] 山本出,深见顺一.农药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及今 后的农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306-320。 [3]Haasnoot J G.Mononuclear,oligonuelear and polynuelear metal coordination compounds tll 1,2,4・triazole deriva- tives as ilgands[J].Coor Chem Rev,2000,200/201/202: 131.185. [4]Xue Hong,Twamley Brendan,Shreeve Jean me M.Ener- getie quaternary salts containing bi(1,2,4-triazoles)[J]. Inorg Chem,2005,44(20):7009-7013. [5]Depree Craig V,Beckmann Udo,Kaite Helaop,et 81.Mon. omeric,trimeric and polymeric assemblies of dicopper (Ⅱ)complexes of a triazolate-containing Sehif base macrocycle[J].Dalton Trans,2003,(15):3071-3081. [6]刑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7. [7]常瑜,翟红,王秀兰.2’,4’-氯-2・(1H-1,2,-三唑-1-基) 3结论 (1)2一氯一l一(4.氯苯基)乙酮的最佳合成条件: (氯化铝): (氯乙酰氯)=1.3:1,反应温度 45℃,3—4 h后,可得到收率为87%的2一氯 1.(4. 氯苯基)乙酮。 (上接第1169页) 苯乙酮的合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6): 615-617. [8]王乃兴.有机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24.245. [9] Rabinouitz.Phase transfer catlayst[J].Angew Chem Int Ed Eng,1986(5):986. (2)壳聚糖对Mn。 的等温吸驸符合Langmuir 吸附特征,吸附量受温度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朱秀芹,李灿波.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发展历程及展 望[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6):121—122. [2] 李圭白。刘超.地下水除铁除锰[M].第2版.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11,414415. 394. [6]孙昌梅,曲荣君,王春花,等.基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的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4,20(2):184-190. [7]张廷安,豆志河.用壳聚糖脱除废水中的铜离子[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203-205. [8]王振东,李琼,余会堂,等.壳聚糖对含H 、Bi 废水 的吸咐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4(2):6- 11. [3] 栾岚.某小区高含锰的地下水除锰技术研究[D].南 昌:南昌大学,2007. [4] 张杰,杨宏.生物固锰技术的确立[J].给水排水, 1996,22(1O):5-10. [9] 邵健,杨宇民.香兰醛改性壳聚糖处理含铅、锡工业废 水[J].化工时刊,2000(20):37-40. [10]姚瑞华,孟范平,张龙军,等.改性壳聚糖对重金属离 子的吸附研究和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08,22 (4):65-70. [5] 胡道道,史启祯.甲壳素/壳聚糖的配位化学和配合物 应用的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0,16(3):3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