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课标解读 1、课程标准:
认知要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认知难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发展起到的作用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推恩令;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 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史料,层次设问,深入分析汉武帝统一措施出台的必要性及其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
导入: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开始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其后的文帝与景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使得西汉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同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治世”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盛世”局面,汉朝的盛世出现在一个极为杰出的帝王统治时期,他就是汉武帝。那么他做了哪些事?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改名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汉景帝的欣赏与重视,果然,不久刘彻被立为太子。景帝去世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
简介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的卒年说法不一致,死于公元前87年的说法缘于网络释义,死于公元前84年来自于教材的脚注。经多方查证,可以得出结论:教材的说法是错误的。(参见《现代汉语词典》)
汉武帝的主要作为是巩固了大一统王朝,那么什么叫“大一统”呢?
我们平时应该注意历史概念的准确掌握,不要混淆。
按照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大一统”出现于秦朝的建立。但其实“一统”的意识却是早已萌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源“大一统”。
西周时期未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而没能实现一统。但却留下了“大一统”的文化意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比于西周,秦朝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但可惜的是未能巩固。二世而亡,引发后人无尽的反思。唐朝文学家、政论家柳宗元对秦的迅速灭亡有着精辟的分析: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但是我们要深思的是:秦在统一后为何会行暴政,这就得说到秦的治国理念了。秦靠法家思想富国强兵并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于是秦统治者想当然的认为这一理念也适于治国,这就犯下了一个极端的错误。因为法家思想是崇尚权威与暴力的,在战争年代,暴力可以快速地碾压对手,但统一之后,昔日的对手已变成自己的臣民。或者说敌我矛盾也就转化成了内部矛盾。此时,收拢人心方为上策。这是崇尚暴力与权威的法家所不具备的。秦的灭亡根源在于治国理念未能及时更新。
后人的分析当然容易全面客观,但处于秦亡汉兴的刘邦却难以看得分明。他得出的结论是:秦既亡于政亦亡于制。此处的“制”主要指的是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未能兼用分封,使得秦朝廷危急之时未有外援。
鉴于自己的反思,刘邦在建立西汉之后,对于治国有了以下的安排:
所谓“郡国并行制”指的是西汉王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既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也兼用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我们姑且称之为西汉的“一国两制”。在刘邦看来,这两种制度相辅相成,总有一款是适合地方管理的。但反过来思考,也总有一款是不适合的。不适合的制度当然是分封制,因为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淘汰出局的一种政治制度。
从图中领土面积的对比,再参看人口数量与所辖郡的数量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汉中央政论面临着来自诸侯国强有力的挑战与威胁。
如果说诸侯国对西汉政府的威胁算是内忧的话,那么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则无疑是巨大的外患。但刘邦以及文帝、景帝也给后世子孙们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概而言之:国家统一,为一统提供了前提;文景之治,使社会经济富足,为运用武力打下了根基;平定七国叛乱,使中央在解决王国问题上占据了主动。可以说,问题的遗留给后代子孙留下了创业的空间,而一系列条件的提供又为子孙的创业提供了平台。
那么,汉武帝该如何创业呢?
像汉高祖刘邦一样,汉武帝也得先解决治国理念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应该用什么思想来治国。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的治国思想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那么汉武帝该采用怎样的治国理论呢?我们不妨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按照汉武帝当时的需求,我们发现他当时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墨家已经没落,作为一个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其理念已经化作了梦想在人间荡漾;道家“无为而治”当然不能满足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武帝;剩下的,法家思想虽有实用性,奈何名声已坏,不能公然推行;至于儒家,虽然有很好的社会形象,却对统治者来说未免过于迂腐。
如果将法家与儒家思想进行结合,那就相当理想了,所以汉武帝需要的治国理念是融合了法家精神的儒家思想,或者说是被法家移植了骨髓的儒家思想,又或者说是西汉王朝订制版的儒家思想。
那谁来充当这个儒家思想的改造者呢? 下面欢迎董仲舒上场。
有了明确的治国理念之后,汉武帝就开始放手解决内忧的问题,也就是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消弱,但仍对中央构成威胁。汉武帝此时既想削藩,又担心会引起诸侯王的叛乱。此时的他急需一套温和又有实效的削藩方案。于是,主父偃登上了历史舞台。
主父偃给汉武帝开出的方案是:推恩,即允许诸侯王除了嫡长子之外,还可以将一些领土分封其他儿子,建立侯国,由郡直接管理。这一措施解决了将诸侯变小、变弱的问题;主父偃给汉武帝献出的第二套方略是找各种借口来对诸侯王削爵、夺地甚至是除国,这一措施解决的是如何将诸侯变少的问题。
经过这一连串的措施后,西汉的诸侯势力已由先前的燎原之势力化作了星星点灯,继而又变成了生日歌之后的蜡烛,被汉武帝轻轻吹灭。
汉武帝在大力解除内忧,也就是诸侯王问题的同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而这就牵涉到了经费问题。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国家经济的掌控,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采取了上述一系列举措。
五铢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地位相当重要,不仅通行于汉朝,还一直沿用到唐朝初年,使用寿命长达700多年。虽然汉朝的官方文字是隶书,但五铢钱上的字体却是小篆,这大概是因为小篆相对于隶书来说更具有审美性。
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高度集权,也由此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这一点对于汉朝的强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汉武帝曾经在诏书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意为: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汉武帝能够建立重大的功业,原因就在于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之人。历史上对汉武帝向来褒贬不一,因为他对汉朝既有着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很多失策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汉武帝,力求准确客观地评价一下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