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工程实践总结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

来源:世旅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欧美学院

网络工程实习

个人实习总结

实习类型 教学实习 实习单位 欧美学院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信息技术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一、实习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3.05.27-2013.06.09周一到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全天 地点:欧美学院(E607)

二、实习的内容

实习内容: 5.27:划分小组

5.28-5.29:领略真实的MAC帧 5.30-5.31: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6.01: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6.02:编辑并发送LLC帧

6.03:领略真实的ARP(同一子网)

6.04-6.05:编辑并发送ARP报文(同一子网) 6.06-6.07:跨路由地址解析(不同子网) 6.08:子网掩码的作用

6.09:运行Ping命令、ICMP查询报文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我们组的成员是:张美、刘晔、时慧妍、王宝洋、闫思琪、刘昳雯,研究的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里的实验。

网络工程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划分了小组,明确了实习安排。通过阅读老师给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将要研究的内容,之后学习使用协议分析器和协议编辑器,并掌握了基本使用方法。协议分析器的实质是通过程序分析网络数据包的协议头和尾,从而了解信息和相关的数据包在产生和传输过程中的行为;协议编辑器的实质是产生编辑帧发送数据帧的行为。

接下来的时间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做了四个大实验,分别是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侧重于练习一、二、三、四)、地址解析协议(侧重于练习一、二、三)、网际协议(侧重于练习四)以及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侧重于练习一、二)。我主要负责了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实验当中的练习一、二。首先我做了“领略真实的MAC帧”的练习,过程如下:

1. 明确实验目的: ①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 ②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 ③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 ④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

⑤ 掌握协议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⑥ 掌握协议栈发送和接收以太网数据帧的过程

2. 了解实验环境,该实验采用网络结构一。如图1所示:

图1

3.与小组成员对实验原理进行了详细地讨论与分析,较为清晰地掌握了实验原理。

首先,了解到MAC地址的相关原理。

具体内容:以太网上的每一个主机都有自己的网络接口卡(NIC )。网络接口卡通常安装在主机内部,并为主机提供一个6字节的物理地址,如:44-45-53-54-00-00。在遵循IEEE802标准的以太网络中,将这个物理地址称作“MAC地址”。MAC地址是惟一的,任意两个不同的网络接口卡都具有不同的MAC地址。MAC地址中的某些位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次,了解到以太网的MAC帧格式。

具体内容:以太网的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但两种帧格式可以在同一以太网络共存。两种帧格式都具有7个域:前导码、帧首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

再次,了解到LLC帧格式 。

具体内容: LLC定义了三种帧:信息帧(I-帧)、监控帧(S-帧)和无编号帧(U-帧)。帧的类型可从控制字段识别。对于信息帧和监控帧,控制字段为2字节长,而对于无编号帧,控制字段为1字节长。

最后,区分LLC地址与MAC地址。

具体内容:在MAC帧的帧首中,有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它们都是6

字节长。在LLC帧的帧首中,则设有DSAP和SSAP,该地址是逻辑地址,表示的是数据链路层的不同访问服务点。LLC地址与MAC地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局域网中,一个主机上的多个服务访问点可以利用同一条数据链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LLC子层带有OSI网络层的某些功能。

4. 这两天开始全力做实验,下面主要介绍自己负责的任务。 1.练习名称:领略真实的MAC帧。

第一步,.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就检查网络连接。

第二步,给主机分组。现仅以主机E 、F所在组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E、F所在组的操作。

实验步骤如下:

(1) 主机B启动协议分析器,新建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协议)。

(2) 主机A ping 主机B,察看主机B协议分析器捕获的数据包,分析MAC帧格式。如图2所示:

图2

(3)将主机B的过滤器恢复为默认状态。

(4)对练习一进行回顾总结,重新操作实验,查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练习名称: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实验步骤如下:

1. 主机B、D、E、F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MAC地址为主机D的MAC地址)。 2. 主机D ping 主机A。

3. 主机B、C、E、F上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的数据中查找主机D所发送的ICMP数据帧,并分析该帧内容。

4. 记录实验结果。如:表1实验结果 主机B 主机C 主机E 主机F 本机MAC地址 源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 是否收到 F04DA2-FE9C01 F04DA2-FECA62 F04DA2-FE9B17 F04DA2-FE6310 F04DA2-FECA62 F04DA2-FE9B17 F04DA2-FECA31 F04DA2-FECA62 F04DA2-FE9B17 F04DA2-FEA707 F04DA2-FECA62 F04DA2-FE9B17 表1

是 是 是 是 三、心得体会

1.成绩与收获

通过本次实验对IPV4协议有了深入的认识,表现在:

(1) 在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实验中,领略了真实的MAC帧,学会了编辑并发送

MAC广播帧、LLC帧;

(2) 在地址解析协议实验中,知道了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的缩写。所谓“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的逻辑地址转换成目的物理地址的过程。在使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中,ARP协议完成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的过程。

(3) 在网际协议实验中,深刻了解了IP(网际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核心的

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点交付到终点。所有的TCP、UDP、ICMP及IGMP数据都以IP数据报格式传输。IP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即它对数据进行“尽力传输”,只负责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主机,不管传输正确与否,不做验证、不发确认、也不保证IP数据包到达顺序,将纠错重传问题交由传输层来解决;

(4) 在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实验中,明确了知识点——ICMP报文可分为两大类:

差错报文和查询报文 2.问题与不足

在实践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在利用数据编辑器发送数据之前,应首先考虑网络的连通性。如果连接断开,数据是不能发送成功的。发送IP数据帧应重点考虑帧格式,数据长度不正确或其他协议设置不正确,数据是不能正常发送的。

2. 计算数据长度往往采用自动计算,以保证数据格式的准确性。

3. 主机A在PING主机B时,要使用ARP-A显示高速缓存时,应先在命令行下运行“arp -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然后主机A发送已编辑好的ARP报文。 4. 同时,在此次实习过程中也存在对网络协议了解不深,动手操作不熟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对策与建议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只要我们再细心一下,有些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在准备做实验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实验步骤,深入学习实验原理,弄明白每个实验的详细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准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