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监测井的布设方法探讨
作者:王文军 杨万顺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第14期
摘要: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我国水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导则》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已经从关注地表以上的、可见的(或可听的)环境影响,逐渐向地下的、隐蔽的影响延伸,是环保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空间污染防范体系的又一新举措。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通知,将水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环保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资规范并建设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以便实时准确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随着《导则》的实施,各类建设项目针对水环境保护做了不少工作,本文主要根据全国多个电厂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验,就监测井的布设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这些监测井等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导则;水环境保护;地下水;监测井 前言
《导则》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工作重点是以潜水和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通过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等识别评价工作等级,进而补充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实验、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等相应的实物工作,最终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成本最大的莫过于水文地质勘探成井了,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经过岩土工程勘查选址后再开展环评工作,场地地质条件基本清晰,可初步判断含(隔)水层分布特征,确定井结构,现状评估阶段导则里已经根据不同评价等级要求明确监测井点数,点位,层位等信息,然而在工程实例中各地差别显著,可能很难严格满足导则要求,同时有些项目现状监测井布设不合理,在项目建成后监测计划里现有监测井甚至无一可用,造成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1现状监测井布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资料收集阶段
项目开展的第一步工作是资料收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项目周边乡村收集居民水井使用情况;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1.2监测点布设原则
项目实施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是必须如此吗?进行地下水现状监测时,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含水层,是否可不再进行更深的钻探?
《导则》中提到在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该条款不是强制性的,在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时,水位监测点数可以适当减少;而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为了更准确地刻画地下水径流方向及水力坡度,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如在滨海或者沙漠戈壁项目地,周边几乎无人类活动,水质监测井须严格满足《导则》要求在场地临近位置布设,而水位监测点可在评价区范围内尽量收集或在地下水流向上、下游较远处控制。
当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目的含水层,应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类别判定。对于地面Ⅰ类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包气带(地面至潜水面)防污性能。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潜水含水层,必须采集水样;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承压含水层,若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可以证明项目评价区为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厚度巨大,且分布连续、稳定,具备足够的防污性能,则可以不用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岩溶区,则应按照地下水系统布设地下水采样点。比如西北某工程位于戈壁中部,常年干旱,根据历史区域资料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埋深40m,因此布设按照导则要求布设1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点。钻井设备进尺后由于取水困难,且地层岩性主要为卵砾石,钻探进度缓慢,直至100m深度才揭露地下水,照这样下去,不但会增加施工费用,还将严重滞后工期,因此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根据地下水流场在场地上游、下游及两侧布设施工少数水质监测井,掌握场地包气带特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调查到的水井进行水位监测,从而既满足《导则》精度要求,又节约成本。 2监测计划井布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现状评估阶段监测井用途主要以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及水环境背景值为主,点位布设针对性不强,部分点位可能在后期建设过程中被损害无法继续利用。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厂址及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变化,项目建成后应建立覆盖全厂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然而有些编制单位在监测井布设计划部分过于模糊,有些甚至布点不合理,如在污染泄漏池上游布设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距离泄漏池距离太远等问题,会给业主单位后续工作带来困扰。监测计划井布设应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向,含水层渗透速率综合考虑,以求在事故发生后尽快监测到污染物。下表所示为某电厂工程地下水监控井布点一览表,明确了地下水监测井位置、监测计划、井深、监测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等基本信息,地下水监测原则为重点污染防治区加密监测原则;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原则;上、下游同步对比监测原则。 表1地下水监控井布点一览表
区位 井号 地点 孔深 井孔结构 监测层位 监测频率 监测项目
电厂 CJ01 厂区上游围墙内50m 钻入潜水含水层,孔深约4~40m 井径大于110mm,孔口以下至潜水面采用粘土止水,下部为滤水管 潜水含水层 每90天 采样1次 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汞 CJ02 工业废水池下游3~5m内 CJ03 生活污水池下游3~5m内 CJ04 厂区水流方向下游围墙20m 灰场 HJ02 灰场外下游20m内 HJ06 灰场地下水流方向侧面20m内 HJ10 灰场上游方向50m内
一旦发生地下水污染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查明并切断污染源;探明地下水污染深度、范围和污染程度;依据探明的地下水污染情况,合理布置轻型井点孔的深度及间距,并进行试抽工作;依据抽水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抽取被污染的地下水体,并依据各井孔出水情况进行调整;将抽取的地下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送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当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浓度满足地下水功能区划的标准后,逐步停止井点抽水,并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结语
水环境保护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导则》是一份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最终的目的是在今后更好地保护地下水环境,防止地下水污染,它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施工很多水井,而是多次强调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在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进行补充勘查。希望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合理布局,特别在现状监测井施工阶段多动脑筋,使其满足国家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要求,能够长久保留,同时做到一井多用,尽量能够用于地下水环境监测计划井以及应急预案时的抽水井,从小项目着手,共同科学高效的保护地下水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伟.地下水污染监测井布设方案研究[J].供水技术,2013(03)
作者简介:王文军(1987-),男,工程师,专业:环境工程,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