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警察意识建构初探——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警察意识建构初探——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来源:世旅网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NO.1 2017 Journal of Yunnan Police College 总第120期Suml20 警察意识建构初探 ——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鞠丽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摘要:警察意识的建构是将社会警察意识内化为自我警察意识的过程,即警校学生自我意识的丰富、完善过程。 警察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意识、职责意识、法治意识、纪律意识、素质意识。警察意识的建构应发挥课堂教学主阵 地的作用。可遵循两条途径:一是从警察的感性化信息出发,促进警校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二是从警察的概念和理 论出发,促进警校学生的意义发现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关于警察的理性化认知。 关键词:警察意识;职业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D63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57(2017)O1—91—04 以往对警察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的研究多 为一名警察对警察的性质、职能、作用乃至全部 侧重于从环境熏陶、日常训练、警务化管理等方 警察工作的客观认识,也即是对警察这一客观社 面展开,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作用。由此形成的 会现象的主观反映。②但是,从警察意识应起的 结果是,学生对警察职业既缺乏正面感性经验的 作用来讲,上述定义没有深刻揭示警察意识的内 积累,更不可能形成关于警察意识的系统理性认 涵。对于从警人员和预备警官来讲,警察意识不 识。对警察意识培养的途径泛泛而谈的多,探索 单纯是一种关于警察职业认知的客体性意识,而 警察意识形成心理机制的少。鉴于课堂教学在警 应包含自我意识的特质,即警察意识除了有对警 察院校学生教育中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学生应 察这一客观事物的客体性认知外,还要将这种认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理论的 知与自我建立起联系,形成警察职业认同。因而 学习完成警察意识的主体建构。‘ 更准确的警察意识定义应该是:警察意识是体现 警察职业要求的自我观念,是警察对自己职业的 一、警察意识概念解析 社会地位、作用、形象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 (一)警察意识基本概念 确性、倾向性的总体反映。警察意识就是将警察 意识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 规范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就是警察和预备警 念。美国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特认为,意识 官对自己当前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评价 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 以及所进行的行为控制。 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二)警察意识的建构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 认知建构论学者认为,意识是一种意义建构 的觉知。①其中,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称之为对 的过程。皮亚杰主张:意识在本质上是一个由意 象性认知,相应的意识活动被称作客体意识,人 义组成的系统,而所有的意义可以是认识性的, 对自我的认知称之为自我意识。 如知觉的、概念的等,或者是情意性的,意义的 一般认为,警察意识是一种职业意识,是作 认识性和情意性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收稿日期:2016—12—18 基金项目:山东警察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以警察意识培养为特色的警察学原理课程建设研究》(编号:JY2014(26))。 作者简介:鞠丽华,女,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教研部讲师,山东大学2014级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警察学和心理学。 ①Daniel C.Dennett.Are we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yet[J].Cognition.2001. ②张晓敏.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警察意识[J].政法学刊,2002(3). ③张福成.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教育与培养[J].公安教育,2008(3). ④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一9l一 鞠丽华:警察意识建构初探——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而意义是社会的建构,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的。有些认知建构主义 者认为,意识也可以视为思维中的一种认同感、 理解和意义,特别是复杂的态度、信念和个人的 民民主意识和依法治国意识(鉴于法治意识的重 要性,将在后面专门展开论述)。首先,党的领导 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 要有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的意识,在政治、思想、 组织、决策等方面与党保持一致。其次,要坚持 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群众意识。人民警察要牢 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要有意识的在各项工作中调动群众 的治安积极性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职责意识 职责即职务责任。职责意识即人民警察要明 确自身工作管辖范围及应尽的责任义务,严格依 法履行职责,既不得超越法定的职责范围乱作为, 也不能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推卸或逃避责任不作为。 职责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民警察要 明确新时期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担负的总体职责, 敏感性的保持。①这一解释尤其符合对警察意识 的理解,警察意识本身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整个 社会对警察职业的认识和期望,而对警察从业 者,特别是对警察院校的预备警官来讲,警察意 识的形成则是头脑中对警察职业的一种理解和认 同。警察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的过程就是使学 生在认识到社会对警察期望的基础上,将社会警 察意识内化为自我警察意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 丰富、完善过程,也即学生警察意识的建构过 程。警察意识建构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形成警察 职业认同,即学生对于警察职业目标、社会价 值、警察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的看法符合社会对 警察职业的要求和期望。 二、警察意识的内容 ,警察意识从客体意识来讲,是国家和社会对 警察职业的认识、期望和要求。从国家的角度来 讲,警察是国家政权的暴力组成部分,是武装性 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警察担 负着维护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完整与稳定的任 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秩 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 犯罪的主要力量。 具体来说,警察意识包括警察是什么、警察 应该干什么等问题的认识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的 警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达到哪些要求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推 进,警察意识到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当前,警察 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 其次,由于不同警种的分工、任务不同,其具体 职责范围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不同警种的人民警 察要明确自身应承担的具体职责范围,尽职尽责 做好本职工作,防止失职、越权等行为的发生。 (三)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 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 的总称,是反映公民对法律的认识水平以及基于这 种认知所形成对法律、法律的效用和功能的基本态 度和信任、依赖程度。②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 法活动,人民警察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因此要 求人民警察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它要求人民 警察既要有学法、信法意识,又要有守法、执法意 识。首先是学法意识,人民警察必须学习丰富的法 律知识和系统的法律理论,这是形成法治意识的前 提。其次是信法意识,坚信法律能够有效实现社会 政治意识是对政治体系及其运行过程的反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作为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维护力量,国家必然要求 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因此,警察的政治意识其实是一种政治觉悟。从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来讲,警察的政治 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领导意识、人 ①的公平正义,法律能够维护公民正当权益,坚信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再次是守法意识,在社会实践 中,人民警察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积极普法。 最后是执法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人民警察要严格 依法履行职责,树立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树立重 大决策和案件办理终身负责意识。 (四)纪律意识 人民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警察纪律是指为 霍涌泉.意识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山东社会科学,2OO7,(4). ②柯卫.法治与法治意识[J]. 一92一 鞠丽华:警察意识建构初探——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了保证警察正确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执行命令 作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学工作是警察院校的核 而规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警察纪律意识是指人 心工作,忽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警察意识的培养 民警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义务感与纪律性。人 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警察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 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 制订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进行实习锻炼等 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 环节中应将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进 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公安机关人民警 去,贯串于本专科教育的始终,政治理论教育和 察纪律条令》系统、全面的规定了人民警察的 文化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和 纪律要求。人民警察应严格遵章守纪,形成良好 一般专业基础课,系统地、全面地、长期地培 习惯、培养优良作风,真正把人民警察的标准和 养,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稳定的警察意识。② 规范内化为行为准则,变成自觉行动。 其次,课堂教学是解决警察意识培养过程中 (五)素质意识 注重形式、效率低下问题的有效方法。传统警察 素质一般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意识的培养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造成学生 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①社会 对警察意识的认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 发展进步对人民警察素质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形成的警察意 警察应该具有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不断提升自 识则既不全面也不深刻,甚至有时会形成一些错 身素质的意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 误认识。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能 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要求警察掌握 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警 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随着民主政治 察意识的系统讲解、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灵活多 进程的推进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要求警察掌握丰 变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培养效率。教育工 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树立现代政治、文化理念; 作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的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要求警察强化终 特点,发挥其长处和优势,使培养工作少走或不 生学习的意识,掌握过硬本领,把理论知识与公 走弯路,使培养效果最大化、最优化。③ 安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提升 (--)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建构 专业素养和实战技能。 1.意识建构的三个水平和两条途径 三、警察意识的建构路径 意识建构理论学者马塞尔认为,意识可以划 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一为基本水平,是指对内 警察意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将警察客体意识转化 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二为中间水平,即对自己 为警察主体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具有明确 觉知的反应;三是高级水平,指对自己作为有意 导向性并循序渐进进行的过程。对警察院校的学生 识、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④这三个水平是由低 来讲,警察意识的建构是多路径、多方法的,包括 到高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意识是一种感觉 课堂教育、日常训练、警务化管理、环境熏陶等, 存在性质的意识,是对某一客体的觉知,第三个 在这其中应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层次的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第二 (一)通过课堂教学建构警察意识的必要性 个层次的意识则介于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 首先,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警察意识形成 是连接两者的桥梁。自我意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前 全面系统的认识。如上所述,警察意识的内涵是 两个层次才能完成。 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且每一项意识背后都有丰 意识的建构依赖两条途径,即感性经验知识和 富的概念、理论做支撑。因此,仅仅运用日常训 知性概念知识。康德曾解释:知识(意识)来自两 练、警务化管理、环境熏陶等传统的方式进行警 个源泉——一是接受表象,二是运用概念,即直观 察意识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警察意识的培养工 和概念构成了一切知识的要素;知性不能直观,而 ①杨章宏.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②王首敏.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 ③王首敏.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 ④参见A.J.Marcel and E.Bisiach.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Scie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92. 一93— 鞠丽华:警察意识建构初探——警察院校学生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培养 感I生缺少思想,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知 识。①自我意识作为一种理性化或意念性的意识, 的信息来完成。这样,意识的建构就存在三个水平 和两条途径,如图1所示。 其建构要依赖感I生化的表象信息和知性化或概念化 经验 H识《 ) (感-l生化表象倍 ・隋感体验( 嚏 一l生动.-b) 移情、菸鸣等想象性体 验 概念理论等化的信息) (戋口性化或概念 意义发现、价值判断 思维意象、理念意象建 构 图1 其中一条途径来自于经验知识,经验知识作为 感性化的表象信息能够带给人相应的情感体验。经 验是隋感之母,新经验是激发新的情感的动力源 泉。②它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情感动力,促进人们产 确的,通过增强其感性认识的方式促使其警察意 识的培养是很好的方法。例如,为了促进其政治 意识的建构,可将中国公安机关形成和发展的历 生移隋和共鸣,移隋和共鸣则是主体对某种隋感体 验的高度内化和认同。人的情感所中意的目标体现 了主体的某种深刻而强烈持久的内在动机,标志着 主体的某种价值理想。③因此,情感对自我意识的 发展具有巨大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另一条途径来自于概念、理论等知性化或概 念化的信息,它能促进人们的意义发现和价值判 断,从而促进理念的建构。其中,思维意象是不 同于“感觉表象”和“知觉概象”的全新的理 性化产物。理念意象是主体经过重组经验和知 识,经过判断而形成的用以表征主体价值理想及 对象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④理念意象是个体意 识表征的核心形态,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 2.课堂教学中警察意识的建构路径 基于上述意识建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警察 意识的建构也可遵循两条途径: 是从警察的感性化信息出发,促进学生的 情感体验和共鸣。主要做法是通过对真实历史资 料和优秀警察事迹的展示增进学生对警察的情感 趋近。这种感性化的教育正是目前学生最缺少 的。在警察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对主体情 感意识的价值认知与精神建构,轻感性教育、重 智性训练。尤其对新人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警 察的感性体验少,已有的一些体验也可能是不准 一史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切实体会公 安机关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的必 要性。为了促进其职责意识的建构,可将优秀人 民警察尽职尽责的感人事迹展现给他们,使其为 之动容、感到敬佩,从而产生认同,等等。 二是从警察的概念和理论出发,促进学生的意 义发现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关于警察的理陛化认 知。这一路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为广泛,在课 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警察意识 的培养结合起来,即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和理论形 成价值判断,产生理眭认同。例如,为了促进其法 治意识的建构,要在讲解法治的基本内涵和法治理 论的基础上,对照中外法治进程发现法治的基本价 值,分析现实中实施警察法治的重要意义。为了促 进其素质意识的建构,要讲授警察素质的构成要素 及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意识到素质培养的 重要性,从而在学习和将来工作过程中自觉的锻炼 自己、提升自身素质。 学生警察意识的建构可以贯穿于警察院校各 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其培养的警察 意识的内容各有侧重,但上述两种路径在各门课 程中都可运用。不论是何种警察意识的建构都可 以从感性经验和理论知识两个起点出发,并在建 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编辑李新宝) ①②④・--——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I生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丁俊.意识建构原理与坐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丁俊.意识建构原理与坐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③丁俊.意识建构原理与坐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