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田野漫步(16)远古文化的传播

田野漫步(16)远古文化的传播

来源:世旅网
田野漫步16,远古文化的传播

今年6月11日和6月17日,红马山文化研究会,分别在神泉岛和鸡冠山的水淹区,采集到楔状石核(图一),石核是古人在加工石器过程中,用来剥取石片的石块,这种石块有剥取石片后留下的片疤。从这些片疤中可以看出加工的方法和过程。石核有多种不同形态,楔形石核的外形就像木楔子一样上宽下窄,前宽后窄。这种石核起源于我国华北,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来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也发现了这种石核。它分布于东亚、东北亚、北美洲,因此学者们称其为洲际石核。

学术界普遍认为,相同的文化遗物,标志着相同文化的传统。我国华北的楔状石核与北美洲楔状石核的一致,标志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两地就有着文化联系,12000年前结束的末次冰期,之前,气候寒冷,地球上的水,转移到冰川上,海平面下降,当时,阻隔亚洲与北美的白令海峡露出水面,成为连接亚洲与北美洲的陆桥,生活在我国华北的原始猎人,为了追逐猎物,从华北经过黑龙江,到达西伯利亚,再经过白令海峡路桥,到达阿拉斯加。他们加工过的楔状石核,就像他们的足迹一样,遗留在迁徙的通道上,这一旅程的时间是漫长的。

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黑龙江省博物馆,首次发掘了我国已知最北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呼玛十八站旧石器晚期石器地点,在出土的石器中,就有楔状石核。200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尔基水库淹没区,神泉旧石器晚期石器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也出土了楔状石核。呼玛十八站旧石器地点,在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神泉旧石器地点在嫩江上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鸡冠山石器遗址,也在嫩江上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我们在嫩江上游左岸发现的楔状石器核,就像发现远古猎人的足迹一样,连接出他们迁徙的路线。远古猎人在迁徙过程中并没有确切路线和具体过程,他们在追捕猎物过程中,哪里猎物多,哪里适合生存,就在哪里停留。冰

期过后,间冰期到来,距今6000年,到距今3000年前,地球正处于高温期,平均气温比现代还要高出几度。那一时期,嫩江流域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陆地生物和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原始渔猎民族,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也正是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的繁盛期。最近几年,我们在尼尔基水库淹没区,发现了很多那一时期的遗存,仅在鸡冠山就发现了七处石器地点。由此可见,间冰期的高温期,嫩江流域是很适宜古人生存和繁衍的,刘庆富,2017年9月2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