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6期(2014) 河西学院学报 Vo1.30 No.6(2014) 畲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张 旭 武汉730074)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摘要: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我国东南山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 程中构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旅游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当今经济社会 发展的下作为发展战略以来,畲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消失、重视、再现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 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畲族传统文化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如 何复兴与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旅游开发;畲族文化;复兴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4)O6—0057—07 DOI:10.13874/j.enki.62—1 171/g4.2014.06.009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据史 五”规划提出,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战略 载,畲族“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 荻为户牖。”¨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至迟在隋 唐时期,畲族先民就已经聚居在我国闽、粤、赣 三省交界处,然而,畲族先民刀耕火种的原始农 业生产方式,“有病殃则发焚其室庐而徙他乡”【 J 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 以培育。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一些省市的支柱产 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成为了每个民 族的必然选择。开发畲族旅游资源,发展民族 的生活习俗,以及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原 始农业经济无法与汉族畜耕农业经济相抗衡,畲 族先民不堪剥削压迫和人口压力等的原因,陆续 向外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畲族“大杂居、小聚 地区旅游事业,对于畲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 会进步,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 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一、畲族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居”的分布特点。今天的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 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 和贵州七省,闽东和浙南占70%,隶属于浙江省 丽水市的景宁县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 畲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仅塑造了畲族的 (一)畲族旅游资源 畲族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 筑及其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等,形成了鲜明的畲族 民俗旅游文化特色。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文化 蕴涵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其 文化心理,也构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 生产关系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在长期 的互动过程中加速了畲族民族文化的变迁。在我 表现为:1.资源单体数量大,旅游资源单体212 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78个,占总数的36.7%, 人文旅游资源134个,占总数的63.3% ̄TM2.资源 国确立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重点前提下,“十二 收稿日期:2014—09—10 类型丰富,有民族风情:畲族风情在华东地区具 作者简介:张旭(1984一),女,回族,贵州盘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 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57・ 张旭:畲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有唯一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高山湿地:望东 洋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山湿地,大仰湖、仰天湖 各有千秋;三处总面积1200多亩;湿地内景点众 多,挖掘潜力很大;地质遗迹:大顺九龙湾穹状 火山熔岩地质遗迹,是浙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的地貌,将定为省级地质公园;山地型生 态:有森林、野生动植物、瀑布、古建筑古寺 院、古廊桥、古民居oW3.资源质量特色显著,畲 经验,倚山坡而筑梯田以克服山区自然条件的制 约。长期以来,畲族人民根据自己对山地生态和 气候条件来认识和安排农事活动,也根据山区的 自然条件,发展了种植茶叶这样的传统技术。畲 族传统文化无不具有显著的山地适应性,这种适 应性对生活在东南山区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畲族早期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是游 耕和狩猎。明清以后,畲族才逐渐发展起以梯田 族风情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旅游资源价值方面分析,有五个特点:唯 一性,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决定了畲族风 情旅游品牌的根在景宁,具有较强的垄断作用。 丰富性,畲族山歌、舞蹈、体育娱乐活动、服饰 (男女装和礼仪、劳动装,妇女头饰以凤冠最为独 特)、工艺品中彩带、特色食品糯米粑、乌饭节、 分龙节都有独特的风格。情景交融性,畲族风情 常常是依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原始人文景观之 中,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可以 将观光、参与、休闲、健身等旅游需求结合在一 起,提高了旅游回报值,与普通主题公园型旅游 区有质的区别。 以景宁县为代表的畲族旅游资源特殊优势体 现在“情景交融”和“野性组合”两个方面,具 有比较优势:一方面生态与文化可相辅相成;另 一方面,虽然震撼型的特亮点欠缺,但山水气 候、动、植物形成的组合体优势却很明显。移步 换景,异彩纷呈的自然美、多样美、整体美在华 东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畲族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1.山地农耕文化 畲族迁徙和散居的区域大都是中国东南部各 省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景宁畲族自治县就是一个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型县城,山地面积占 总面积的88.28%,县域内山峦重叠、群峰起伏, 山地就是畲族的世居之地。 畲族在生活中取之 于山、用之于山,衣食住行受制于山,畲族的精 神文化多以“山”为背景和主题。畲族与山地相 依存的传统居住环境是洞穴和山寮,著名的百家 畲洞,以及简易搭盖的峒寮成了畲族居所的称谓 而延续至今。畲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是根据山 地自然条件而特制的,在经济形态上不仅实行刀 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还根据长期的山区生产实践 ・58・ 水稻耕作和定耕型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计模 式,梯田水稻耕作是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影响和自 身生产力水平提高相互作用发展而成的,定耕型 旱地杂粮耕作是传统游耕型刀耕火种适应定居后 的技术传承。旱地型杂粮品种包括畲禾、畲客豆 这些传统品种外,还有番薯、马铃薯等。畲禾, 又称“畲稻”,曾为畲族的主粮,是种植于旱地, 不水而熟的一种稻谷,畲族与农耕相关的劳作, 还有种箐、种苎传统,蓝靛和苎麻是畲族传统的 生产和生活资料。直到近现代,锄犁并耕的传统 农业模式依然是畲族的主要经济体系。 2.文化传承和血缘整合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所以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 进行,如歌教就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教育手 段,歌教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历史、礼仪、农 事等方面。畲民祖祖辈辈唱畲歌,世世代代通过 习歌、练歌、会歌、盘歌学习和实践生活生产以 及传统文化。因为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很 多文本都靠汉字或借字来谱本,大多数人则是依 靠口耳相传、博学强记。除此之外,本民族的建 筑、耕作、狩猎、制衣等传统技艺,则是靠老一 辈人身体力行的传授给下一辈人。 畲族社会中 的个体成员传承和创造本民族文化不是通过学校 这一教育体系,而主要通过家庭这一社会教育体 系,所以在畲族的社会关系中,血缘关系具有强 大的影响力。畲族社会整合的传统机制主要由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和宗族组织构成,血 缘关系是畲族内部传统社会关系的主轴。在畲族 的传说中,盘瓠帮助高辛帝立功后,与第三公主 结婚,婚后被封为“忠勇王”,生有三男一女, 长子姓盘名自能,次子叫蓝光辉,三子为雷巨 佑,女婿叫钟志深。盘瓠不愿为官,带领全家到 广州潮州府凤凰山落脚,开山种田,繁衍子孙, 河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形成为畲族。按照盘瓠神话的说法,畲族的所有 成员即盘、蓝、雷、钟四姓都有血亲或姻亲上的 关系,都以忠勇王盘瓠为民族始祖。_6 这种血缘 上有共同渊源关系的概念成为畲族民族文化认同 的一大支柱。畲族的族群认同、社会归属、文化 传承很大程度上还依靠这种血缘组织的运转。 3.畲汉共生下的民族性格 早在公元八世纪初,唐王朝在福建汀、漳等 地设治,强化王朝对畲族地区的统治。随着 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使畲民散居之地的闽、 粤、赣交界山区逐渐成为“民僚杂处”之地。由 于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大分散小聚居的杂居于 汉族强势文化之下,所以畲族文化不仅受汉文化 影响较深,又与汉文化形成了畲汉共生关系。由 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加上 畲族自身的游耕生产方式,畲族由原来闽、粤、 赣三省交界区逐渐向闽、浙、赣、粤、皖的一些 偏僻山区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汉文化 加深接触,学习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改进了劳动工具,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逐渐 由游耕和狩猎经济转变为定耕农业经济,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方式亦形成。有的畲族聚居村落与 汉族村落交错,既有一定的距离又相隔不远,有 的畲族村落则与汉族共居,由于畲族传统的农业 生产满足不了生活所需的全部物资,畲民又不善 经商,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市场和经济中心,就 到邻近汉村去用农副产品交换生活必需品,所以 畲族与汉族早就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 为补充的共生关系。 与汉文化比较而言,畲族 传统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在长期的接触中,作 为弱势文化的畲族形成了对汉文化既模仿又抵御 的文化心理。 二、畲族民族文化旅游的实施现状 (一)畲族地区旅游开发措施 景宁县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长期以 来,国家的倾斜使得景宁畲族保存的传统文 化要多一些,而其他县区畲族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在与汉族文化交流激荡的时候基本消失了。-8 在 实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针对畲族地区总体旅游 资源和文化分布,景宁县委率先提出了旅游强县 的口号,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县干部群众中进行 旅游产业观念的宣传。重点乡镇充分挖掘本乡镇 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搞调查、订 规划、立项目、筹资金,掀起开发热潮。 以景 宁县为例,从2010年起,全县预计要构架“一 环两线三区”型景区布局,前期在全县形成风 情、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旅游产品结构。 1.环敕木山(畲族风情区):鹤溪镇及周边地区。 以民族、民俗为主题的畲族风情旅游区。其核心 景区为“山哈古寨”、“大均水寨”、“封金山 寨”、“包山洞寨”、“森林公园”、“惠明茶寺”、 “畲族风情村”等景区点。为近中期完成项目。 2.西线(生态度假区):东坑镇及周边地区。以 山、林、涧为主题的休闲养生度假区。其核心景 区包括“云中大潦风景名胜(度假)区”及“天人 湖高山湿地旅游(度假)区”。为近中期完成项目。 3.东线(湖景休闲区):滩坑电站建成后,滩坑库 区要形成以水、岛为主题的娱乐休闲旅游区。其 核心景区为以九龙湾岩熔风景为中心的“九龙峡 湖景与地质公园旅游(休闲)区”。为远期完成 项目。② 此外,要构建以高速、一级公路通县外, 一、二、三级公路结合通景区的交通配套;以县 城星级宾馆、景区小木屋(小别墅)、农家旅馆结 合的住宿配套;以县城专业市场、景区商贸场 街、农家摊点结合销售畲族工艺品和山珍产品为 主的购物配套;以山珍野味农家菜为特色的饮食 配套;以“风情、休闲、会议”为主题的设施 配套。 近两年,通过各方的努力,旅游产业意识不 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资源开发 力度不断加大,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多,旅游收入 不断增长。 (二)畲族旅游开发取得的成果 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在相对较为闭 塞的县乡,常被称为欠发达地区,在县域内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在农村地区实现“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中重要的战略选择。 结合畲族地区的发展,当地在新世纪之 初就提出了区域民族旅游经济这一区域经济系统 的子系统以对当地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 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自战略实施以来,该县以 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59・ 张旭:畲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2012年该县旅游接待达315.05万人次,实现旅 游总收入13.06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 收入都在高位运行。该县县、把旅游业 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加以培育,建立生态示范县, 运用市场手段,引进多元投资,以旅游业带动县 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等其他方面经济的发 展。据{201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工作报告》显 示,景宁县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坚持扩大 经济总量与提高经济质量并举,全力加快经济追 赶步伐,全县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5.6亿元增 加到2011年的32.17亿元,年均增长10.8%; 人均生产总值从11796元增加到27345元;五年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8亿元;据初步统计,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 排名从28位上升到2010年的11位。一产抓提 升,农业总产值从4.82亿元增加到8.12亿元, 年均增长11%。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鹤澄、大东景 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建惠明茶 基地1.26万亩、高山蔬菜基地1.5万亩、高效笋 竹两用林基地3.5万亩,新开竹林道330公里。 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0家、省名牌农产品4个。惠 明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蝉联“浙江省 十大名茶”称号并在上海世博会再获金奖。二产 抓平台,工业总产值从l2.44亿元增加到28.14 亿元,年均增长17.7%。在丽水经济开发区内争 取设立了4平方公里的丽景民族工业园并全面启 动建设。城北11O千伏变电所工业区块、外舍王 金蛘复合产业区块已向企业供地。澄照佃源区块 歹0入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产抓 旅游,旅游总收入从2.73亿元增加到10.01亿 元,年均增长30%。成功创建“中国畲乡之窗”、 “云中大潦”两个国家AAAA景区,景宁畲族风 情旅游度假区通过省批复。总部经济、商贸 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该县城乡 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 会事业获得全面进步,改革创新实现全新进展。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旅游业确立为国 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现代服务业加以培育。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之必 需。201 1年景宁县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1%,财 政总收入增长111.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6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社会 ・6O・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外贸自营出口总额 增长4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 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 长13.5%。③ (三)畲族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畲族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艺术、民族 建筑以及其居住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形成了鲜 明的畲族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但在开发畲族民族 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从发展 旅游业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有文化流失、交通制 约、服务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高、投资环境 弱、管理机制不顺等方面。从畲族传统文化的继 承与保护方面看,由于旅游所带来的现代化步伐 的加快,以及与汉文化加速交流碰撞,畲族传统 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变迁。¨ 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生命力,畲民是传统 文化活的载体,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强势进入, 打破了畲族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1.民族地区 的文化旅游在给畲民带来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的 同时又把畲民从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中抽离开来, 使得作为畲族传统特征之一的农耕文化难以维 持,作为农耕表现方式的梯田大多荒废,造成民 族旅游的自然景观的缺失。2.为了提高民族旅游 的可进入性,花大力气投资高速公路的建 设,招商引资进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削峰填 补,改变和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旅游规划 中的原有能体现畲族山地文化的民居建筑全都拆 除。3.随着国家教育的统一、现代化进程的 加快和旅游业带来的频繁的文化交流,学校式的 教育体系替代了传统上畲族的家庭式教育体系, 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传统文化,畲族青少年从重视血亲中获得地方性 知识的方式转变为建构多元化的社会关系而获得 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知识,参与社会竞争,退化 了本民族文化的畲族青年也不愿回到家乡从事自 己并不擅长的劳作。4.祖祖辈辈的畲族习惯了稳 定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文化 心理。世居畲族百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在旅 游开发过程中缺乏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参与旅 游就业的能力较弱。畲族分布的地区大多是经济 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较 多,留守村里的畲族人民对现代经济的适应能力 河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相对较差,旅游开发的到来,民族村寨也不能避 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新闻人物”、“浙江省十佳消防 志原者服务队”、“景宁畲族禁毒形象大使”等系 列荣誉。蓝大妈的畲歌就是妈妈教的,蓝大妈出 免的受到外来强势资本和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 经济、文化、政治地位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压力劣 势使得世居少数民族社区极易被旅游开发浪潮所 边缘化。 三、在旅游开发的号角中实践畲族传统文化 的复兴与发展 生在敕木山的一个畲族聚居村。兄弟姐妹七个, 属她最小,父母亲也最疼她。直到七八岁了还把 她抱在怀里,教她唱畲族山歌。她清楚地记得, 妈妈教她学会的第一首畲族山歌是一首畲族儿 从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帜 歌。蓝大妈说,她现在正在把《梁祝》等传统剧目 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发点是旅游,但落脚点是经 济。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的目的并不 是单纯的再现一种文化,而是使文化成为经济发 展的一种手段,作为引诱资本之物。但与此同 时,旅游市场也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成为 能够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被开发 利用起来,慢慢触及到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元素。 原来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各种 传统文化特征正受到现代市场的检验,那些民风 民情、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都越来越远离原来的 生存环境,被仪式化、舞台化,富有特色和个性 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当作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的文 化“工艺品” 。正是在旅游市场的带动下,许 多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被发掘、被开 发出来,显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是动态 的,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维持自身的平衡,使 社会得以延续 引。 (一)以“三月三”的举行和染乌饭祭祖先 为标志的宗族、家族观念的复兴与强化 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教育系统是畲族传统 文化传承的基础,近几年来畲族地区主办畲 族特有的“三月三”民族节日,使民间越来越多 的兴起各地节日高潮,染乌饭祭祖先的仪式强化 了以宗族、家族为观念的文化复兴,为传统文化 的传承创造了土壤。如畲族歌王蓝大妈,每当村 里搞旅游,她就带领村里的姐妹一起唱畲族迎客 歌、敬酒歌;县里搞活动,她带领畲族姐妹唱畲 族迎客歌、敬酒歌,不仅把畲族山歌唱响畲山, 还把畲族山歌唱响到了国内外。蓝大妈用畲族山 歌赢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歌 代表性传承人” 、“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艺人”、 “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非物质 改编成畲族山歌,以便新的畲族歌手向畲乡人民 传唱。 (二)传统节日、娱乐内容的时空移位与仪 式化趋势 作为文化主体的畲民,文化的生产、再生产 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参与,他们的客观需要和价 值取向才决定了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 接受旅游业开发的结果,作为民族文化资源 组成部分的民族节日、节日娱乐内容等逐渐脱离 了原来的含义,成为旅游者欣赏的文化。景宁畲 族自治区被浙江省旅游部门当做“民族风情旅 游”加以建设和开放,为了配合旅游业,参 与了民族传统节日的组织,这就推动了节日区域 和规模的扩大。旅游业使传统节日甚至宗教节日 成为了可以出售的商品,那么传统的娱乐内容被 当做资源开发的结果必然是造成时空的位移。首 先是区域的位移,如景宁畲乡风情园,在这里, 有文工团、歌舞团参加民族歌舞的表演,有“畲 族婚俗表演”、“畲山风”、“畲族祭祖表演”等,还 有一些畲族的能工巧匠被包装成公司的职员,他 们给游人的是被包装后的“原汁原味”的文化。 还有文化的空间移位,主要是被开发成旅游点的 村落的文化移位。这是节日娱乐文化仪式化的关 键,畲族的很多景点都是情景结合的,这不仅利 用了自然资源,还凸显了原生态,为了这些旅游 景点更吸引人,留住游客的时间,文化旅游部门 着手把畲族地区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移位到这些 村落中,使之生根、成长,成为该地区民族可以 接受的文化。如对畲族舞蹈、对歌、婚俗等方面 的包装,成为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项目。畲族的 日常生活、劳动、娱乐、风俗以及使用的很多独 特的工具,也可以通过畲家乐节目进行捆绑,让 游客触摸和感受,适应现代旅游参与性逐步增强 的发展趋势。 ・61・ 张旭:畲族传统文化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旅游使传统文化进行了重组,使之变成为专 为游客表演的一种仪式,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符 号,旅游还使传统的节El、娱乐形式走向统一。 (三)现代化加速、价值观念变更的民族服 饰礼仪化趋势 在旅游开发的特定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实 现,应是对自身文化的渊源、特色和走向有一个 清醒的认识,面对他文化的冲击,既不简单的传 统回归,也不盲目的全盘他化,而是在知己知 彼、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文化的转型的 自主能力,在既不丧失自我又能顺应发展潮流的 状态中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14] 为适应旅游开发的背景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 展,畲族民众面对剧变的社会环境,对文化有了 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如对物化商品的调 适,商品交流的结果就是有大量的品种丰富的商 品流向民族地区,每个民族地区的家庭使用生活 用品的外产率上升,对外依赖性增强。物化商品 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服饰的 冲击,这加速了民族服饰的演变。El常生活中行 动自如、功能各样的便装,受到人们,特别是青 年人和男人们的喜爱,现在很难再见到传统工艺 制作服装的穿着,民族服饰变成了礼服或是典 藏品。 (四)宗祠的现代功能复兴成为社区新环境 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祠堂是畲族传统意义上宗族的一种社会管理 形式,很多祠堂在“”时被毁,现畲 族的祠堂,有的是修复的,大多是重修的。传统 上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而现在很多畲 族祠堂都有了新的用途,有的用作村小,有的用 作老人协会活动的场所。在遂昌县三仁乡高碧街 村的蓝氏宗祠堂就已经改作它用了。该祠堂沿街 建立,被粉刷一新,祠堂里实物较少,墙上贴了 畲族传统文化知识,这对畲族人认识自己的民 族,增加自豪感和认同感是有很大帮助的。而祠 堂大厅被分为“音乐”、“棋牌”等现代意义的专 门区域,在这里不仅是传统意义的祭祀场所,也 是现代意义的公共活动区域。还有的祠堂是村里 老人协会的组织场所,在祠堂所在的村庄中,如 果有哪家的小孩不听话不孝顺,老人协会就要出 来说话_8j。这种看似现代意义的老人协会机构, ・62・ 实际上体现的是传统的宗族祠堂中老人政治,说 明机构也在遵循传统方式做事了。这无疑是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统一。把祠堂用作村小,也可 以借助宗族的威慑力,从小培养小朋友的认同 感、自豪感、使命感。这些旧瓶装新醋的做法对 维护民族地区和谐安定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五)畲语抢救以促进双语发展使多元文化 走向统一和谐 畲族历史源远流水,民族文化绚烂多彩,拥 有自己民族共同的语言——畲语。千百年来,畲 族人民内部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等就是通过 畲语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承、繁荣与发 展。畲语拉近了畲族同胞间的区域距离,增进了 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是民族情感连接的 纽带,是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础。然而,畲语只有 语言而没有文字,它随着社会发展,受畲汉通 婚,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会讲畲语的人 越来越少,畲语传承走上了漫漫路,畲语保护已 迫在眉睫。在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景宁畲族自 治县为了拯救畲族语言,弘扬畲族文化,抽调精 干力量,成立编委会,创新方法、不辞劳苦、倾 心编撰《景宁畲族语言简本》。《简本》的成功编 写,为畲语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载 体,是景宁畲族文化发展的一部力作,一个里 程碑。 四、结语 畲族作为我国东南山区的散杂居农业民族, 历史上又有畲汉发展不平衡、民族经济与区域经 济相分离的条件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转型期、 旅游开发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中,应强化以下三方 面的“文化自觉”。1.吃苦耐劳、不善经商这种 民族性格深植于畲族的文化结构,并呈现于当今 畲民的日常行为习性当中。吃苦耐劳当然是优秀 的民族品质,而与之相伴的农本意识却深深制约 着畲族的经济转型。长期淡漠的商品意识和以农 为本的价值取向使畲族的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缺 乏制度创新的文化资源禀赋。若畲族能把吃苦耐 劳的精神从农本意识中剥离出来,去接受商品意 识的学习和市场经济的挑战,就不会成为旅游发 展中的边缘人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Ll 2.畲族在 与汉族的长期互动中,由于文化上的不对称和资 源上的不均衡状态,使畲族各方面都处于边缘化 河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地带,形成了弱势群体既自尊又胆怯、既仰慕有 一 73. 抵抗的复杂矛盾心理。族群封闭心态不利于对新 [4]刘冬.闽东畲族传统文化特征[J].宁德师专学报, 知识、新技术的采借,强化民族自信心和进取精 2008(2):46—51. [5]蓝炯熹.闽东畲族文化地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神,加强族群互动,有利于畲族拓展社会网络、 对接的过程[J].宁德师专学报,2007(1):20 增进社会资本。3.传统的民族文化大多已经失去 —29. 了赖以生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经济模式,民族文 [6]畲族社会历史调查[M].福建人民出版社,1O、 33、138. 化渐渐消失。但是,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通 [7】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民族学院出版 过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的展演而复活,并渗透到 社.23. 人们衣食住行的13常生活当中,其民族传统在现 [8]王振威.畲族传统资源遗存现状及其反思——基于 代化实践中得以保护与弘扬。 对浙江省遂宁县的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201l(5):59—64. , [9]林晓婕.浅析闽东畲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注释: [J].宜春学院学报,2010(3):52—54. ①资料引自中国景宁新闻网http://jnnews.zjo1.Conr. [10]吴茂青.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民族旅游经济 cn/jnnews/system/2010/03/31/01 1977951.shtm1. 发展——区域民族旅游经济综合发展调查[J].丽 ②资料引自景宁新闻网:http://jnnews.zjo1.com.cn/ 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10一l5. jnnew8。 [11]雷法全.对畲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思考[J].丽水 ③引自中国景宁新闻网http://jnnews.zjo1.com.cn/ 学院学报,2007(3):2l一23. jnnews/system/2012/03/13/014826774.shtm1. [12]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4)l9—24. 参考文献: [13]曾德强.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J]. [1]杨澜.临汀汇考[A].(卷三),“畲民”. 当代教育论坛,2009(5):9—10.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A].广东(上),第17 [14]卢风.文化自觉、民族复兴与生态文明[J].道德 册:49. 与文明,2011(4):28—3O. [3]吴茂青.畲族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其开发——以景宁 [15]王逍.文化自觉与畲族经济转型[J].贵州民族研 畲族自治县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07(6):70 究,2007(1):108—114. The Tourism Anthropology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he Minority Zhang Xu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730074) Abstract:She is a minority tll a long history。who mainly live dispersedly in southeast mountain areas in our country.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he is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In tourism in— dustry,especially the ethnic tourism regarded as a kind of cultural capitla,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he minority expe- rienced a transition process of disappearing,being valued and reproducing.The paper combs the basic features of She §traditional culture.It raises some thinking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ractice.At lsat,it thinks deeply how to make a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Traditional culture of She minority;Re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戴锦秀]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