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来源:世旅网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关于“碰撞”的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立意指导:

碰撞,正如材料中所给出的,既有物质层面“实”的碰撞,也有精神层面“虚”的碰撞。我们既可以从“实”的碰撞中得到启示,也可对“虚”的碰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摩擦、切磋交流、取长补短、融合共生的过程。碰撞,既要包容异己,也要不失自我。

碰撞,可以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不同意识或者矛盾思想的碰撞,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漫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

碰撞,大大小小,时有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越发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会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是灾难。

而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而应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应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

二、存在问题:

1、立意上,误将具有“对比点”与“对立性”的两种事物的“并列式”存在即视为“碰撞”,不合逻辑,准度不够。

2、论证以“例”代“理”,而非就例说理,叙多而议少,繁叙而浅议。

3、论证生搬硬套,穿靴戴帽,贴“标签”,叙议虽能结合,但不能做到“明点”与“暗合”相得益彰,论证无力。

4、论证缺少梯度,不分角度,平面打转,没有深度与高度。

5、文章主次不分,详略无别,东拉西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6、书写潦草,随意涂抹,语言平淡,缺少亮度。

【精彩片段】

碰撞本反映出的是两种物体的接触与摩擦,或激烈得迸发出一瞬间的火花,又或轻柔得像无事来过。而在现实中,碰撞被赋予的意义与使命,不仅是接触后而产生摩擦。历史的碰撞,犹如惊涛拍岸,撞出革命的浪花;思想的碰撞,犹如惊雷鸣空,撞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碰撞,犹如五味杂陈,撞出生活中的感动与真谛。(郑毅《碰撞出生命的花火》)

碰撞是痛苦的,碰撞代表着改变,代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代表自己经营的形象可能会崩塌。而碰撞

也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非生即死的较量,碰撞是一个过程,接触,交流,融合,共生,它在于包容异己,虽过程痛苦,也落得自我的重塑。

纵使碰撞是艰辛的,碰撞的过程是痛苦的,我们难道就应该避免碰撞吗?在这个处事圆滑被认为审时度势的时代,我们就该随波逐流而不思附议吗?非也。我们要敢于碰撞,逆流而上,与不好的潮流对抗,与不良的思想碰撞。(张钰茏《精彩源于碰撞》)

【优秀作文】

期望光明的激荡 高三8班 姜天灏

太古苍茫,混沌洪荒,交融激荡,始开玄黄。踏万古江河,自然于碰撞中描绘永不消逝的天地画卷;登回环山峦,人类于碰撞中书写永不忘怀的生命诗篇。

碰撞,何其平凡!它的存在,悄无声息,“百姓日用而不知”。碰撞,何其伟大!它的存在,使世界长远发展,使人类不断进步,“它教导我们走向光明”。

自然世界为何碰撞?人类世界为何碰撞?我向历史发问,向自我发问!

自然的造物主沉默不言,但早已做出庄严地回答。地壳的运动,使山脉隆起,使陆海变迁;神州大地上,万物碰撞。这伟大的工程付诸实践,原始而粗犷的土地露出了它的真容。

人类的先民们不畏艰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答着生命的拷问。大禹碰撞土地,丈量江河,与洪水展开生命的搏斗,最终“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先民精神,后世继承。百年前宁静之夜,便是巨变之前夕。西方船坚炮利撬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与时代碰撞,与变局碰撞,探索光明的道路,追求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回答着历史的叩问,最终“各族儿女舞翩跹,歌声响彻月儿圆”。

世界在巨大的激荡与碰撞中前行!

然而,我们不能忘怀,二十世纪人类两次世界大战的碰撞,带来的却是流血漂橹的惨象,是无辜百姓的哀嚎,造就的是枪炮横飞的人间地狱,是尸骨堆积的生命坟墓。这是黑暗的爆发,是文明的污点,是人类的耻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理性地碰撞,实现光明地激荡,是我们的必答题。

回答此问,离不开文化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文化的交流,思想的激荡,铸就人类世界的大欢畅!不要“我花开罢百花杀”的戾气,不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立,而要“君子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愿与世界交流碰撞,让中华精神之种子播撒世界五洲,让世界文明之清泉流淌华夏九原。

回答此问,离不开思想碰撞。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我们应寻找精神的原野、心灵的家园,点燃思想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追寻美好的未来。

踏万古江河,行古老神州。光明的碰撞与激荡,使自然风光之图景永驻,使人类历史之江河不废。千百年来,人类擘画的自由王国的蓝图,终将在这碰撞与激荡中实现!

附《期望光明的激荡》作文自评:

笔者在构思《期望光明的激荡》这篇文章时,按照两条线路进行思考:

第一条即不同角度的碰撞——即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碰撞。自然世界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碰

撞而长远发展。人类社会因人类的劳动,与大地碰撞,与时间碰撞,最终实现不断进步。

第二条即碰撞的不同角度——即积极的碰撞与消极的碰撞。二者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截然相反。积极的碰撞、光明的激荡铸就世界的大欢畅;消极的碰撞、黑暗的爆发成为人类文明的污点。因而我们应在文化交流、思想激荡中实现光明的碰撞,实现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梦想。

笔者认为,依照荆盼老师关于议论文写作“度”意识的评价标准,此篇文章有准度、有梯度、有力度。但在选材的新度、语言的亮度、逻辑的通顺度上还存在欠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篇文章是笔者对自我水平的检视,亦是对笔者的自我激励。“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笔者将在日后勤加训练,以期笔力“更上一层楼”。

挺胸展臂,与世界相撞 高三6班 邸馨可

我所知道的“碰撞”,大抵可归为三种。有的好比球桌上的两粒台球,偶然碰撞出短暂一声脆响,而后毫发无伤地各奔东西;有的像一场车祸碰撞出雷火之势,最终在浓烟中双双毁灭;还有一种与原子核的聚变相似,在相撞的瞬间迸发骇人的力量与新生,只是再找不见自己本来的面目。于是就有一问:是否有一种碰撞,能在相撞时为彼此撞出精彩呢?

我想是有的:一个人向我扑来,眼看要和我迎面撞上。而若我挺起胸膛、展开臂膀,所谓“碰撞”就会成为一个有力的拥抱。

公园里的碰碰车无时无刻不忙着奔赴碰撞——它们怙恃橡胶底盘密不透风的保护,在护栏圈出的一方场地里徒劳无果地流窜。在为无知狂欢的小车划出的绝对安全的堡垒中,相撞的刺激随时产生,又转瞬即逝。像嘴里的跳跳糖,碰碰车名为“碰”,却从未真正碰撞。

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是一名“碰撞者”。他与他所代表的“狂飙突进”一代在社会里左冲右突,激进慷慨,撞得头破血流、车毁人亡者不在少数。这些青年人可比一枚鸡蛋,空有硬脆的薄壳、内里却是凝凝流动的一汪,在撞上岩石之际别无选择,只有色厉内荏地迎来毁灭。

曾有一颗叫“忒伊亚”的星球,在很久以前訇然撞上地球。两颗星球双双震荡,破碎,无数齑骸残片在引力下聚合成为今天的月球。这场声势浩大的碰撞孕育出新生,有如涅槃的火凤,展现出生死际会的动人。然而火焰中飞出的凤凰是否还是原来那一只,忒伊亚星如今又身在何方?它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本来的模样,是否在这场盛大精彩的碰撞里把自身一并毁去了呢?

我旋即发现这三种碰撞各自的致命缺陷——碰碰车的顽固、短视、自我封闭,维特的外强中干、表里不一,以及忒伊亚的燃尽所有、自我迷失。

所幸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碰撞”——在北美大陆东方,大西洋的寒暖流相撞相汇,形成闻名的纽芬兰渔场。两股性质迥异的洋流撞出一片涌动的温床,海洋生命在此盎然生息。海水浑厚强劲、宽和包容,在相撞的一刻互相接纳融汇,有如两个挺起胸膛、展开臂膀的人,在迎面相撞时给彼此以一个有力的拥抱。

放眼现实,世界何尝不像一片汹涌的海域、一个迎面扑来的人?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立足逐渐强盛的国力,挺起胸膛,在葆有中国特色的同时向世界展开臂膀,如同一股浩大的洋流,碰撞进瞬息万变的世界、拥抱日新月异的时代——祖国如此,作为青年人,我们更不能落后。我们正该博观厚积、挺起胸膛,包容悦纳、张开臂膀,葆一颗本心,撞上广阔的世界。我们更该随祖国向前直到超越她的脚步,最终由我们引领祖国,与世界相撞,相拥,奔赴我们与她共同的理想之地。

撞出新时代 高三6班 王子硕

信息时代与它之前的旧时代相比,最大的改变在于信息交流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相应的,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变得更加频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碰撞中,鸡蛋碰石头,以及石头撞鸡蛋这样的类型已变得越来越少,不同思想的碰撞、冲突,其结果不再一定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更多的是像橡皮泥撞上橡皮泥一样,彼此交融后,诞出新色彩。

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对这种碰撞持怀疑或惧怕的态度,为什么要碰撞?要怎样碰撞?为什么要交融?要怎样交融?为什么要改变?要怎样改变?这些疑问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而现在,我们就一一将他们解答。

一种思想或文化,其诞生之初不可能是完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无法走路,思想或文化,也只有经历时间洗礼,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奔跑。而未经风雨的稻子结不出饱满的果实,也就弯不下腰,一种思想或文化若是没有经历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便无法找出自身缺陷,也无法提升。因傲慢而拒绝交流更是不可取的,清朝就是这种井底之蛙的代表,不愿正面碰撞的思想和文化,终会在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死去。

既然碰撞是必须面对的,那交融和改变呢?交融指的是不同思想文化间的相互认识,改变则是师人长技以补己短处。由此可以看出,交融是碰撞的延伸,改变则是碰撞的目的,这三者都是不同思想文化间彼此学习提升的必经之路。如果仅仅碰撞一瞬,而后就弹开,不再接触,甚至越发远离,那么交融和改变就无从谈起,碰撞的意义也就大大降低了。

接下来要注意的,便是这一流程中“度”的把握,常见的错误有“固执己见”和“全盘接收”两种。其中固执己见这一点,其错误和害处在前文有关碰撞、交融、改变必要性的讲解中,已有所提及,而全盘接收则是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说固执己见是拒绝碰撞,那么全盘接收便是把自己当做鸡蛋,把别人当做石头,让自己撞个粉身碎骨,什么也不剩,或是在石头上留下些微的蛋浆蛋壳,美其名曰“同化”。这类错误在现实中的体现便是崇洋媚外,犯了这种错误的人往往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昧追求国外事物,贬低自己的国家,这种忘本的行为自然是要受人白眼儿的。

但同时,有些懂得要碰撞、要改变的人们,在全盘接收者的影响下变得缩手缩脚,生怕会犯同样的错误,譬如之前要在故宫中建星巴克一事就有人反对,说是会破坏传统文化,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夸张。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把握好碰撞的“度”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向我们证明只要精神内核不变,稳步前行,便不会在碰撞中失去本心,便不会走向错误的极端道路,因此,我们新时代青年便不该畏惧碰撞,而应把它当做进步的机会,勇敢地去撞出一个新时代。

书籍,经得起碰撞 高三8班 董玉栎

真理,是经过无数次假设与试验碰撞得来的,所以,它在后人无数次质疑下仍能保持它的正确性,得以认可和使用。那么,书籍呢?面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转动着的时代的车轮,它是否能在一次次碰撞中,证明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可否认,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庞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很多人觉得书籍并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们沉醉于智能芯片带来的海量知识,习惯了对着屏幕“碎片化阅读”。在这个时候,还会不会有人记得,寒窗孤灯,有书为友;浊酒清茶,有书相伴;还会不会有人记得,嬉笑怒骂,皆在文章;人文家国,尽付书中?答案是肯定的。书籍以它独特的质感,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用一纸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在一次次碰撞中,彰显其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书籍,经得起时间的碰撞。

网络时代,追求的就是一种快速,信息的快速更新,让许多东西在碰撞中,来不及去回味,就已被淹没,甚至还来不及去释放一丝光亮。可书籍不一样,它能跨过岁月的长河,将彼时的东西带到我们面前。智能芯片带给我们的,永远只是冰冷的破碎篇章,而“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上”的惊心动魄,只有书籍能带给我们。碎片化阅读器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虚幻的只言片语,而“金戈铁马,山河万里血泊中”的豪迈壮烈,只有书籍能带给我们。书籍蕴含的坚贞品格,让它能够在碰撞中得以完整保存。

书籍,经得起精神的碰撞。

当下的文化趋于流行,不少人舍弃了对高贵精神文化的追求。的确,青春文学是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样的东西成为文化的主流,便是一个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空洞的文化,在与人思维的一次次碰撞中,终将被碾为尘埃。而真正能留驻心田的,只有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它让我们生命的坍塌处迸发出辉光,让我们生命的空白处常见丰盈,让我们生命的死寂处重现生机,让我们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

书籍,在一次次碰撞中留存下来,证实了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我们,应用书籍来陶冶情趣,用文化铸造性情,让我们的精神在每一次的磨砺中凝聚成更坚硬的船身,来抵御下一次更为汹涌海啸的碰撞。

如是我愿。

让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世界

高三4班 李妍静

在广阔无垠的银河中,有着众多天体,它们在无限的空间里依然能遇到,彼此发生碰撞,更不要说在我们这个小小世界里,“碰撞”是多么容易。

现今世界,文化多元,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但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也愈发明显。这其中不乏有好有坏,有些文化碰撞能激发出现今时代所需要的产物,而有些却能在碰撞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相信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时只会惊叹于这位老人的长寿,却鲜有人知他的真实身份。

贝聿铭生于广州,其祖上贝家是名门望族,家族人才济济的盛况延续十几代而不衰。童年时,贝聿铭常去在苏州狮子林的祖父家里玩耍,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与气质就此深深嵌入他的脑海,并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成为他长久的灵感源泉。他投身建筑事业70年,融合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1978年,贝聿铭设计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其外观使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而室内设计则借鉴了中国园林景观,呈现出了创造性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使两种风格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仅只有美的享受,还有弥漫的硝烟和激烈的火花。

近日,中美贸易战在无声中进行,美方一直想通过各种手段牵制中国。他们想通过限制手机系统的使用来控制中国。但在2019年8月9日,华为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发布全新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除苹果、安卓外的第三个手机系统。

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一直努力提升自己,将自主研发作为第一要务,绝对不让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在科技上牵制自己。将碰撞中的“火花”的微弱光芒当做明灯,在未知且黑暗的路上不断摸索,让那微光照亮自己前进的路。

文化的碰撞,能将两种不同的文化相融合,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让人在碰撞中找出不足,成为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动力。

生活中的碰撞必不可少,我们也应该从碰撞中汲取经验,提升自己,丰满自己,让碰撞中的“火花”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高三4班 郑欣鸿

人生在世,人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的确,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犹如悬河般令人心惊,令人恐惧。但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你又会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与抉择呢?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常有“小我”与“大我”之选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是一名北大考古系的学生被学校列入了去往敦煌的名单。自幼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体弱多病,父母不希望她远去,但她却将信件悄悄留下。她热爱敦煌文化,被其深深吸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她放弃“小我”,选择“大我”,大学毕业后毅然而行,远赴敦煌。她喝咸水、点油灯、睡土炕,半个多世纪与敦煌的相伴相守,青丝熬成白发,终使莫高窟“容颜永驻”。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常有“无我”和“有我”之选择。齐俊桐热衷于无人机的研究,他梦想建成属于自己国家的无人机。早在汶川地震,就显示出了无人机的优势。科研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时常碰壁,无人机在检测中常常跌落,以失败告终。资金的缺乏与现实的难关,迫使科研人员逐渐离开,齐俊桐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面前,却选择了“有我”。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他一直坚守在这里,不惧困难,最终我国的无人机诞生了。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常有“个人”与“集体”之选择。村委书记,黄文秀本应是北师大的高材生,她不顾亲朋反对,放弃了北师大的优越条件,毅然选择“集体”的艰苦生活。以“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信念来到农村,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夜继日晷,最终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农村,留在了那个她日以继夜奋斗的地方。

沧海桑田,风起云涌。时代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我们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也应学习这些榜样,奋力一搏,为了理想而奋斗,在当下这个学业的转折点,向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大学迈进。

伟大的中国在不断发展,国家需要新时代的人才。有多少人,为祖国献身,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啊!虽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但我要努力锤炼我丰满的羽翼,去迎接未来的碰撞。只要身边的你我他都如此,中国梦终将变成现实!

【名师下水】

碰撞火花,照亮人间

邱立强

矛盾无处不在,碰撞随时发生。

当天空正负电子猛烈碰撞,瞬间释放的能量照射了整个天地,那是闪电的魅影。 当两颗心相互靠近发生碰撞,于细微中发生了微妙的波澜,那是爱情的力量。

但愿碰撞不是带来黑暗,而是带来光明;但愿碰撞不是带来毁灭,而是新生;但愿碰撞不是带来痛苦,而是幸福。

文化有矛盾,文化亦有碰撞。我祈祷文化的碰撞之后,不是一地破碎,而是共同繁荣。 文化的碰撞自古有之,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远古时代的神农氏、黄帝、蚩尤代表着来自各方的文化,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战争之后,是民族的伟大融合,于是流传下来的,是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亿万的炎黄子孙。

中古文明的大唐盛世,以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让世界上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让各族文化的碰撞闪耀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不仅照亮了长安,照亮了中原,也照亮了西域、波斯、阿拉伯,并一直延续到神秘的欧洲。

最不愿看到的是文化碰撞中失控的罪恶。与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友好截然不同的,我们听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发出的刺耳轰响,看到的是抢掠与烧杀,感受到的是恐惧与仇恨。

历史已然成为过去,然而历史依然在前行。 碰撞已然成为历史,然而碰撞依然在发生。 文化碰撞的背后,考量的是智慧与胸怀。

有人对碰撞充满了猜忌仇恨,于是对其他的文化开始谩骂,中伤,隔离,制裁,打压,全面否定,全面排斥,抱着“有你无我,有你无我”的架势,满脸戾气,满怀“斗志”,甚至为此不择手段,幻想着“满园凋零,自己一枝独秀”。这样岂不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中华民族对文化的碰撞,历来讲“和”。世界应该就是和谐的,是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好,西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的好。东西文化可以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自家种好自家的地,但不能对别人种的田深怀妒忌、横加干涉,甚至肆意践踏,破坏。

我以美好的梦想,祝愿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碰撞,闪耀出最美的火花,照亮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