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新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脉络

重新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脉络

来源:世旅网


重新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脉络

翁敏华

●中国传统节日有一“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一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中最浓烈的两极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比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月和日奇数复叠”序列中包括关怀生命在内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重新梳理与挖掘。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传统上的一脉相承

●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传统节日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清明节刚过,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踏青节)今天又到跟前。现在来议论一下“三月三”,对当下如何过好清明节的讨论,似乎又有另一番意境。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个节日,还有清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由于时间上非常接近,自古就呈合并的倾向。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最后两句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说少年们在这几天里四处遨游,根本不管是“清明”还是“上巳”。题目

中作“寒食”,内里又写到“清明兼上巳”,三个节日已混为一谈,互相参合。有些民俗也由三月三到清明节里去了。《酉阳杂俎》说:“唐时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到了两宋时代,变成清明节人们戴柳圈、插柳叶而祈求明目了。《梦梁录》说柳枝“名曰‘明眼’”。后来民间甚至传说“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了。到了元代,更是“清明三月三”放在一起成为一个称谓。元杂剧《李逵负荆》写清明节梁山泊放假,李逵喝醉酒误会了宋江鲁智深,最后只好负荆请罪。剧本一开头,宋江就反复交待自己“最喜清明三月三”。

清代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总结了这三个节日的盛衰浮沉,说:“而历家只取清明诸节编入历中,至寒食、上巳诸节皆不及。”他把两节丢失的责任推给了编写历法的人。后来中国各地和周边国的实际情况是:过清明的地方不过三月三,过三月三的地方(如日本、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不过清明。三月三节自宋代开始衰弱,直至消沉不彰,弄得现代大学生不知道三月三为何物,只会答曰:“哦,三月三啊?日本的女儿节吧!”

我们看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祖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包括重新梳理传统节日的脉络,已经迫在眉睫、十万火急。尤其应当看到,中国传统节日有一“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一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一奇妙的序列里,“三月三”的几近失落,显而易见的。那么,具体到清明节,我们怎样来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使古老的节日焕发青春?笔者认为:可以学学古代人的做法,把清明与三月三这两个节日并在一起过,使节日文化内涵更加丰厚繁富。而今,清明节已经作为国定假日给全国人民放假了,过节有了时间上的保证。那么,传统意义上集两个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可以成为春天的代表性节日。这样,清明节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

“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前者要“哀而不伤”,后者要“乐而不淫”,达到“中和”。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的关怀生命,关怀生命中最浓烈两极。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生生死死中得到永恒的。

重建的前提是保护。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比如,对中国传统节日“月和日奇数复叠”序列中包括关怀生命在内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重新梳理与挖掘;又比如,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中国传统节日那种“月和日奇数复叠”的系列,我们就已经可见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某种独特性。所以,保护一定不能“死保”。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传统上的一脉相承。

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和演变。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变动。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韩国“端午祭”,与我们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到了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创新地继承传统。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清明节,也包括三月三,既是慎终追远的日子,又毕竟是一个青春的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