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关电源检测规范标准

开关电源检测规范标准

来源:世旅网
\\\\ 目 录 一、 目的 ......................................................................... 2 二、 职责 ......................................................................... 2 三、 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的内容 ................................................. 3 四、 产品检验方法 ................................................................. 4 1 一般性能: ................................................................... 4 1.1 外观、结构、工作噪声检验方法 ........................................... 4 1.2 综合电气性能测试实验 ................................................... 5 1.2.1 绝缘电阻和抗电强度测试 ............................................... 6 1.2.2 输入浪涌电流 ......................................................... 7 1.2.3 输出电压、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因素、工作效率 ........................... 7 1.2.4 输出电压纹波及噪声 ................................................... 8 1.2.5 输出过流保护值和短路保护(OCP 和SCP) ................................ 9 1.2.6 输出电压过压保护(OVP) ............................................. 10 1.2.7 过冲幅度及暂状恢复时间 .............................................. 11 1.2.8 启动时间及维持时间 .................................................. 12 2 产品机械性能 ................................................................ 13 2.1振动实验 ............................................................... 13 2.2产品钢球冲击实验 ....................................................... 14 2.3产品跌落实验 ........................................................... 15 3 产品环境可靠性实验 .......................................................... 15 3.1产品高温工作实验 ....................................................... 16 3.2产品高温贮存实验 ....................................................... 17 3.3产品贮存运输温度变化实验 ............................................... 18 3.4产品工作温度变化实验 ................................................... 19 3.5 产品低温工作实验 ...................................................... 19 3.6 产品低温贮存实验 ...................................................... 20 3.7产品运输恒定湿热实验 ................................................... 21 3.8产品工作恒定湿热实验 ................................................... 22 4 产品可靠性实验 .............................................................. 23 4.1产品工作时间漂移实验 ................................................... 24 4.2产品温度系数实验 ....................................................... 24 4.3产品连续工作可靠性实验 ................................................. 25 4.4产品电源波动可靠性实验 ................................................. 26 4.5产品综合应力可靠性实验 ................................................. 28 4.6产品元器件使用余度实验 ................................................. 28 5 安规实验(部分) ............................................................ 29 5.1产品温升实验 ........................................................... 30 5.2一次电容放电实验和产品接触电流测试实验 ................................. 31 5.3输出电压过压保护(OVP) ................................................ 32 5.4 接地导体及其连接的电阻检验 ............................................ 32 5.5 软线固紧装置和压力消除 ................................................ 33 5.6 异常工作和故障条件 .................................................... 33 5.7安规距离与相关符号的标示 ............................................... 34 6 电磁兼容性实验(开关电源部分) .............................................. 39 6.1产品电源端子传导骚扰实验CS ............................................ 39 \\\\ 6.2产品辐射骚扰场强实验RS ................................................ 41 6.3产品谐波电流实验Harmonics ............................................. 42 6.4产品静电抗扰度实验 ESD ................................................. 44 6.5产品浪涌抗扰度实验 Surge ............................................... 45 6.6 产品电压跌落/短时中断抗扰度实验 DIP/i ................................. 47 6.6 产品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实验 EFT/B .................................. 49 五、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规则 ................................................... 51 a 定型检验规则 ................................................................ 52 b 交收检验 .................................................................... 52 C例行检验 .................................................................... 52 d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抽样表 ................................................ 52 附录一 元件裕度基准一览表 ........................................................ 53 附录二 抗电强度试验的试验电压表 .................................................. 55 附录三 设备的零部件的允许温升表 .................................................. 56 六. 开关电源的测试说明及术语解释 ……………………………………………69 一、 目的 规范开关电源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的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使之在最有效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以最快、最准的达到测试目的,得出正确结论。 二、 职责 1 检验员负责该标准的执行,并认真作好相关记录。所有的实验,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 一律按本标准进行测试。 2 品管工程师负责本标准的技术制定和监督检验员的执行情况。 3 品管负责人负责本标准的批示。 三、 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的内容 1 一般性能 1.1 产品外观、结构、工作噪声测试实验 1.2 综合电气性能测试实验 2 产品机械性能实验 2.1 产品振动实验 2.2 产品跌落实验 2.3 产品撞击实验 3 产品环境可靠性实验 3.1 贮存运输温度上限实验 3.2 工作温度上限实验 3.3 贮存运输温度变化实验 3.4 工作温度变化实验 3.5 贮存运输温度下限实验 3.6 工作温度下限实验 3.7 贮存运输恒定湿热实验 3.8 工作温度恒定湿热实验 4 产品可靠性测试实验 4.1 产品时间漂移实验 4.2 产品温度系数实验 4.3 连续工作可靠性实验 4.4 电源波动可靠性实验 4.5 综合应力可靠性实验 4.6 元器件使用余度实验 5 安规实验(部分) 5.1 产品温升实验 5.2 一次电容放电实验 5.3 输出电压过压保护 5.3 接地导体及其连接的电阻 5.4 软线固紧装置和压力消除 5.5 异常工作和故障条件 5.6 PCB安规距离与相关符号的标示 \\\\ 6 电磁兼容性实验 6.1 CS 电源端子传导骚扰实验 6.2 RS 辐射骚扰场强实验 6.3 Harmonics 谐波电流实验 6.4 ESD 静电抗扰度; 6.5 Surge 浪涌抗扰度 6.6 DIP/i 电压跌落/短时中断; 6.7 EFT/B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四、 产品检验方法 1 一般性能: 1.1 外观、结构、工作噪声检验方法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设计符合预先设计所需的要求。 (2). 测试条件: A. 产品外观、结构:用目测法在自然光下检查。 B. 工作噪声:有两种检验方法。 a.在声学试验室中,使产品处于各种正常工作状态,将声级计放在A计权,在产品前、后、左、右、上各方向1m处,每个面测试一次,取最大值。 b.或者用人耳敏感听觉程度,在安静的环境下,两个人同时站在产品前、后、左右各方20cm处,每面各听一次,以两个人同时感觉没有噪声表示通过。 (3). 检验方法: A.产品外观、结构: 产品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缩水纹、裂缝、变形等现象;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脱落;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产品内部应无异物、零部件应紧固可靠无松动或晃动。 说明功能的文字、符号应清晰端正,并符合设计文件和有关标准的规定。移印的文字有必要\\\\ 时还需要作文字耐磨实验(可参考GB4943-2001 “1.7.13”)。 B. 工作噪声: a. 用声级计测量值≤55dB或由产品标准规定值来定义。 b. 用人耳来听,以两个人同时感觉没有噪声表示通过。 (4). 测试步骤: a. 将试验样品在不包装、不通电,“准备使用”状态,用目测法进行外观检测,并作好相关记录。 b. 将“准备使用”状态的样品加电工作,以测试条件B中任意一个方法进行工作噪声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外观、结构、工作噪声记录表》。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 综合电气性能测试实验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电气性能设计符合预先设计所需的要求。 (2).测试条件: a.对测试用的交流稳压电源要求:稳定度<1% ,波形失真<5% , 频率变化率+/-1Hz 。 b.输入电压标准值定义: 当输入电压标记为36V时,测试30-42V输出电压 当输入电压标示为100V~240V时,则测试电压低端取90V/60Hz;测试电压高端取264V/50Hz; 当输入电压标示为110V/120V时,则测试电压低端取85V/60Hz;测试电压高端取135V/60Hz; 当输入电压标示为220V/230V时,则测试电压低端取185V/50Hz;测试电压高端取264V/50Hz; 反之一样。额定电压在标示电压的中间任取一个,以最不理想的情况作记录。 c.环境温度在15~35℃范围内,相对湿度在45%-75%范围内。大气压力:86-106kPa。 (3). 检验方法: 依据各实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4). 测试步骤: a.检查:P-S绝缘电阻;P-S抗电强度;输入浪涌电流。 b.检查:输出电压、输入功率因素;输出电压纹波及噪声。 c.检查:过流保护值;短路保护;过压保护值。 \\\\ d.检查:过冲幅度及暂态恢复时间。 e.检查:开机启动时间和关机维持时间。 (5).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B》。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1 绝缘电阻和抗电强度测试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电气绝缘设计达到预先设计所需的要求,并符合相关标准。 (2).测试条件:可参考GB4943-2001“5.2”和GB8898-2001“10.3”。 a.用抗电强度测试仪和绝缘阻抗测试仪进行实验 。 b.抗电强度电压值设定和P-S绝缘阻抗设定见表1(详见附录二)或参见产品标准规定: 表1 输入电压值 抗电强度电压值设定 P-S绝缘阻抗设定 85V~135V 60Hz或I类产品 1500V 60Hz I<5mA 1min DC 500V Ri>50MΩ 1min 90V~264V 50-60Hz 或220/240V 50Hz 3000V 60Hz I<5mA 1min (3). 检验方法: 将被测试产品的电源输入端L,N短接在一起,所有的输出端和接地端也短接在一起。连接到抗电强度测试仪或绝缘阻抗测试仪进行实验。 (4). 测试步骤: a. 将抗电强度测试仪和绝缘阻抗测试仪设定在标准值上。 b. 将被测试产品短接好,连到测试仪的输出线上。 c. 开始测试,先检查P-S绝缘电阻;再检查P-S抗电强度。并记录好相关记录。 (5). 测试后检验: a.测试期间不能有火花、电弧产生; b.被测试样品的所有性能均需正常。 (6).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 \\\\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C. 进行此项测试存在危险,检验员在测试中需要特别注意操作安全。 1.2.2 输入浪涌电流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在接通电源时,交流回路最大瞬时电流值在标准范围内。 (2).测试条件: a.输入电压为额定输入最大电压,输出为满载状态,测试产品在常温下放置4H以上。 b.测试示意图为: 图1 c.在交流输入回路中串入无感电阻R0 (R0=0.01Ω),用示波器测量R0在加电峰值时的波形,计算出启动冲击电流,重复测量时必须对电路中储能器件进行放电和热敏电阻冷却后再做测量。 (3). 测试后检验: a.输入冲击电流最大值应小于50倍输入电流的额定值,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3 输出电压、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因素、工作效率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的输出电压、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因素、工作效率在标准范围内。 \\\\ (2).测试条件: a.输入电压在额定输入电压范围内变化,一般记录三个点上的数据,即最低输入电压、标称输入电压和最高输入电压。 b.输出为额定负载或空载状态,产品在常温下进行测试。 c.测试示意图为: 图2 (3). 测试后检验: a.输出电压在额定值的±5%范围内,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功率因数:不带PFC最小值应大于0.5,带无源PFC最小值应大于0.75,带有源PFC最小值应大于0.8,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c.效率:输出总功率与输入总功率之比。输出电压≤5V η≥65% ;5V<输出电压<12V η≥70%;输出电压≥12V η≥75% ; 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4 输出电压纹波及噪声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的输出电压纹波及噪声在标准范围内。 (2).测试条件: a.输入电压在额定输入电压范围内变化,一般记录三个点上的数据,即最低输入电压、标称输入电压和最高输入电压。 b.示波器设定:带宽20M,探头10X,其接地线长度不应该超过12cm 。 \\\\ c.在尽量靠近负载端并上两个电容C1,C2;其中C1一般采用10uF电解电容,C2一般采用0.1uF高频电容(电容容量或参考产品标准规定)。 d.测试示意图为: 图3 (3). 测试后检验: a. 输出直流电压中所包括的交流分量峰一峰值≤输出电压额定值1%,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5 输出过流保护值和短路保护(OCP 和SCP)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具有完善的过流保护功能。 (2).测试条件: a.输入电压在额定输入电压范围内变化,一般记录三个点上的数据,即最低输入电压、标称输入电压和最高输入电压。 b.测试过流保护值时,调节RL,改变负载电流,记录使输出电压到零(闪烁状态或由产品标准规定)时的输出电流值。 c.测试短路保护时,直接将输出端短路,观察输入功率和输出电流,推理是否存在能量危险或由产品标准规定。 e.测试示意图为: 图4 (A)\\\\ 变频电源 被 Vac测电源AdcRL(B) (3). 测试后检验: a. 输出过流保护值≤输出额定电流值200%,输入最大功率<160%额定功率;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Vdc b. 输出短路应无能量危险:输入功率应小于额定输出功率的20%;闪烁保护时,输入峰值功率应小于额定输出功率60%。撤消短路后,在满载状态下能自动恢复或由产品标准规定。 c.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234告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1.2.6 输出电压过压保护(OVP)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输出电压在异常工作状态也处于安全电压范围内。 (2).测试条件: a.输入电压在额定输入电压范围内变化,一般记录三个点上的数据,即最低输入电压、标称输234入电压和最高输入电压,但只记录最高的。 b. 产品在正常工作时,调节输出电压反馈环路,使输出电压升高。 c.用示波器测量过压保护值及时间。 d.测试示意图为: 图5 被测电源变频电源 VacRLVdc示波器 (OVP) 手动OVP调节器 \\\\ (3). 测试后检验:当产品进行OVP保护时分两种情况检验。 a. 直流过压保护动作值 t ≤100us, 额定电压 110%<过压值<额定电压130%(额定输出电压在安全电压范围内的,输出最大过压值不能超过DC60V安全电压) b.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OVP值。 c.如按本条方法试验有困难,也可改为对产品电路进行分析,确认产品是否具有输出过压保护功能。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1.2.7 过冲幅度及暂状恢复时间 (1).测试目的: 保证由某一影响量瞬变而引起输出直流电压超过稳压的幅度及恢复时间在规定范围内。 (2).测试条件: a.测量示意图: 图6:过冲幅度及暂状恢复时间测试原理图 b.在输出电压、电流均为标称值时,输入电压标称值分别阶跃到110%和90%,用示波器分别测出电压的过冲暂态恢复时间 c.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均为标称值时,负载电流从25%阶跃到100%阶跃,再从100%阶跃到25%,观察输出波形。如图7所示: 图7:过冲幅度及暂状恢复时间波形图 (3).测试后检验: a. 过冲幅度≤输出额定电压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 暂态恢复时间≤10ms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 (4).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报告45A》。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D1.2.8 启动时间及维持时间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时的启动时间及维持时间在规定范围。 (2).测试条件: a. 在输出电压电流均为标称值时,输入电压在允许变化范围内变化,一般取额定最小值。 b. 启动时间取最大值,维持时间取最小值。 c. 在测试启动时间时注意对产品中的储能元件放电。 d. 测试示意图: 图8:产品启动时间及维持时间测试原理图 SW1C变 被 频电源测电源(3).测试方法: a.按标准调好设备,接好负载。 b.将SW1置于“ON”,用显波器抓出开机曲线图。从开机到输出电压上升到额定值的90%时的相距时间为开关时间。 c.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将SW1置于“OFF”,用显波器抓出关机曲线图。从关机到输出电压下A降到额定值的90%时的相距时间为关关时间。 Title SizeNumberRevision(4).测试后检验: Ba.启动时间≤1S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Date:31-Jul-2004Sheet of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My Documents\\Drawn By:相关图纸.ddbb.维持时间≤10ms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456 (5).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表见《综合电气性能测试 VacRLVdcB 示 波 器 \\\\ B. 报告A》。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2 产品机械性能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承受规定等级正弦振动的能力和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实验内容有: a.产品振动实验; b.产品冲击实验; c.产品跌落实验。 (3).实验步骤: a.将不加电“准备”使用状态的样品,固紧在相应的夹具上。 b.按测试标准设定测试设备。 c.进行相应的实验。 (4)测试后检验: a.产品无机械损伤。 b.要求各路电压输出均正常或参考型号产品标准的规定。 c.能通过高压测试。 2.1振动实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对环境振动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 按GB2423.10“试验Fc”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并按工作位置固定在振动台上,在不加电条件下,分别按表2规定值的3级和1级进行试验,要求对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方向进行振动,取下样品并进行最后检测。 分四个情况测试: A.初始振动响应检查(选择项) 试验在下表中选择频率范围,在一个扫频循环上完成,试验过程中记录危险频率,包括机械共振频率和导致故障及影响性能的频率。 B.定频耐久实验 在进行实验A后,记录的危险频率进行定频实验,如果两种危险频率同时存在,则不得只选其中一种,如果无明显共振频率或危险频率超过四个,则不作定频耐久性试验,仅做扫频耐久试验。 C.扫频耐久试验 在表2中选择实验等级(一般选择第二等级);频率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作为一次循环;对做过定频耐久试验样品不再做扫频耐久试验。 D.最后振动响应检查(选择项) 此项试验在不加电条件下进行,对于已做过定频耐久试验的受试样品须做此项试验,对于做\\\\ 扫频耐久试验的样品,可将最后一次扫频试验作为最后的振动响应检查。本试验须将记录的共振率与初始振动频率响应检查记录的共振频率相比较,若有明显变化,应将受试样品进行修整,重新进行该项实验,试验后进行最后检测。 E.做三个方向的振动实验:平放、侧放、竖放。 F.振动适应性参数表 (3) 测试步骤: a.首先做初始振动响应检查。 b.根据A步骤的情况决定作定频耐久实验还是扫频耐久试验,一般情况,我们作扫频耐久试验。 c.最后振动响应检查 (4) 测试后检验: a. 被测试样品无机械坏。 b.要求各路电压输出均正常或参考型号产品标准的规定。 c. 能通过高压测试。 表2振动适应性参数表 级别 试验项目 试验内容 1 2 3 频率范: 5-35 10-55 10-58 58-150 Hz 初始和最扫频速率 后响应检≤1 oct/min 查 位移幅值 0.15mm 20m/s 或加速度 位移幅值 0.75mm(10-25Hz)/0.15mm(0.15mm 20m/s 或加速度 定频耐 25-58HZ) 试验时间 久试验 10±0.5 30±1 min 频率范围 5-35-5 10-55-10 10-58-10 58-150-58 Hz 位移幅值 0.15mm 20m/s 扫频耐 或加速度 久试验 扫频速率 ≤1 oct/min 循环次数 注:表中驱动振幅为峰值。 2 5 2.2产品钢球冲击实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测试条件:按GB4943-2001 4.2.5冲击试验进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并按工作位置固定在夹具上。 b.用一个钢球从距样品的垂直距离为1.3m处自由落在样品上。钢球规格:直径约50mm、质量500g±25g、光滑的实心钢球。 \\\\ c.被测试产品分三个方向(垂直表面方向不作此测试),每个方向至少能承受一次这样的冲击测试。 (3).测试后检验: a.被测试样品无机械坏。 b.能通过高压测试。 2.3产品跌落实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测试条件:按GB4943-2001 4.2.6跌落试验进行。 a.用至少13mm厚的硬木安装在两层胶合板上组成一个水平表面试验台,每一层胶合板的厚度为19~20mm。 b.测试样品在距水平试验台1000±10mm的高度以最不利的方向作垂直跌落。一般作三个方向的跌落实验,每个方向要作三次这样的冲击。 (3).测试后检验: a.被测试样品无机械坏。 b.能通过高压测试。 3 产品环境可靠性实验 (1).测试目的: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条件或再现某效应的方法,以一定的确信度来证实样品在规定环境条件下保持完好和正常工作。 (2)测试条件: a. 试验环境为: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 b. 各实验条件按各自要求设定。 c. 每次测试之后都要求进行恢复程序,恢复条件如下: 温度为实际的试验温度±1℃,但应在15~35℃之间; 相对湿度:73%~77%; 空气压力:86Kpa~106Kpa。 存放1~2H,使产品的温度达到室温,并稳定。 \\\\ (3).测试内容: a. 产品高温工作实验 b. 产品高温贮存实验 c. 产品工作温度变化实验 d. 产品贮存温度变化实验 e. 产品低温工作实验 f. 产品低温贮存实验 g. 产品工作恒定湿热实验 h. 产品贮存恒定湿热实验 (4).实验步骤: 一般产品的环境可行的测试步骤为:a→b→c→d→f→g→h (5) 测试后检验:每次做完条件实验的样品,经过恢复程序后需做以下方面的检验。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上。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3.1产品高温工作实验 (1).测试目的:提供一个标准的试验程序,以用来确定产品在高温下工作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2 “试验Bd”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严酷程度取表3规定的工作温度上限值。在温度达到规定值时,接通电源满载工作,在输入电压上下限各工作3小时,恢复时间2小时,然后进行最后检测。 (3).测试步骤: a.将处于室温的试验样品在“准备使用”状态按正常位置或其它规定放入试验箱内,各个产品间要留有间隙,分布要均匀。 b.将试验箱温度调控到试验规定的温度,箱内温度升高速率为不大于1℃/min(不超过5min的平均值),达到条件试验规定温度后,使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 c.当箱内温度达规定值时,对样品加电进行测试记录。 d.一般在输入电压下限测试3小时,再转到输入电压的上限测试3小时,每0.5小时记录一次输出电压和箱温。 e.条件试验结束时,应进行恢复程序,恢复时间一般为1~2小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f.恢复程序结束后,马上进行最后检测。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 b.机械外观检测。 c.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d.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表3 项 目 级 别 温度 ℃ 相对 湿度 工作 贮存运输 工作 贮存运输 40%-80% 1 5~40 2 0~40 -40~+70 40%-90% 10%-95% 86-106 20%-90%(40℃) 3 -10~55 大气压力,Kpa 注:表3中可选不同级别,即代表不同的实验等级。 3.2产品高温贮存实验 (1).测试目的:提供一个标准的试验程序,以用来确定产品在高温下贮存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2 “试验Bd”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严酷程度取表3规定的贮存、运输温度上限值,受试样品在不工作条件下存放72小时,恢复时间2小时。 (3).测试步骤: a.将处于室温的试验样品在不包装,不通电,“准备使用”状态按正常位置或其它规定放入试验箱内。 b.将试验箱升温,按不大于1℃/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的温度变化速率调控到试验规定的温度,给以时间使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开始实验记时。 c.试验样品暴露在规定的高温条件下试验。持续时间参考有关标准的规定,目前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出发,一般为72小时。 d.条件试验结束时,试验样品仍保持在试验箱内,将箱温度渐渐降低到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的温度值上,箱内温度变化的速率为大于1℃/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e.这一阶段结束时,试验样品应经受恢复程序,恢复可在箱内或在箱外以合适者为宜,恢复时间参考有关标准的规定,一般为1~2小时。恢复程序结束后,马上进行最后检测。 (4).最后检测: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 30min内测量完毕。 3.3产品贮存运输温度变化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元件、设备和其它产品经受环境温度迅速变化的能力。 (2).测试条件:按GB2423.22 “试验Na”进行。 a.准备一台低温箱和一台高温箱,低温箱的温度误差不超过设定值的8%,高温箱的温度误差为不超过设定值的3%。 b.温度严酷程序取表达1规定贮存运输温度上下限值,一般为-40℃和+70℃。在低温和高温下的试验时间分别为0.5小时。 c.从高(低)温箱取出转换到低(高)温箱的时间为2~3min。循环次数为5次,每个循环由两个试验时间和两个转换时间组成。 (3).测试步骤: a.先按有关标准要求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气和机械性能的初始检测。 b.将受试产品以“不包装、不通电、准备使用”的状态进行该实验。条件试验开始时,试验样品的温度应是试验室温度。 c.低温箱内温度预先调节到要求的低温,然后将产品放入箱内,保持0.5小时后(或由产品型号标准来定义)。将其取出,放到已达到设定值的高温箱中,也保持0.5小时,再取出放到低温箱中,如此循环5次。 d.在条件实验中要如实的记录当前室温,试验箱温度。 e.进行条件实验后需要经历1~2小时的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 3.4产品工作温度变化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元件、设备和其它产品耐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和在环境温度变化期间的工作能力。 (2).测试条件:按GB2423.22 “试验Nb”进行。 a.温度严酷程度取表1规定的工作温度上下限值,一般取0℃和40℃在低温下和高温下的实验时间分别是0.5小时。 b.试验箱在高温时的温度误差不大于3%的设定值。低温时的误差不超过8%的设定值。 c.试验箱的温度升降变化速率应在1±0.2℃/min。循环次数为5次,每个循环由两个转换时间和两个实验时间组成。 (3).测试步骤: a.先按有关标准要求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气和机械性能的初始检测。 b.将受试产品按正常使用位置放入试验箱内,连好相关电线如:电源输入线、电阻负载等。 c.设定试验箱的工作步骤,如:40℃/1H;0℃/1H;40℃/1H……一共五个循环,然后试验箱开机实验。 d.当实验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如40℃),给样品加电进行条件实验,并开始记录。 e.在条件实验中需要如实的记录当前室温,样品输出电压,及试验箱的温度。 f.进行条件实验后,需要进行1~2小时的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机械外观检测。 c.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d.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3.5 产品低温工作实验 (1).测试目的:提供一个标准的试验程序,以用来确定产品在低温下工作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1 “试验Ad”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严酷程度取表3规定的工作温度下限值。在温度达到规定值时,接通电源满载工作,在输入电压上下限各工作3\\\\ 小时,恢复时间2小时,然后进行最后检测。 (3).测试步骤: a.将处于室温的试验样品在“准备使用”状态按正常位置或其它规定放入试验箱内,各个产品间要留有间隙,分布要均匀。 b.将试验箱温度调控到试验规定的温度,箱内温度下降速率为不大于1℃/min(不超过5min的平均值),达到条件试验规定温度后,使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 c.当箱内温度达规定值时,对样品加电进行测试记录。 d.一般在输入电压下限测试3小时,再转到输入电压的上限测试3小时,每0.5小时记录一次输出电压和箱温。 e.条件试验结束时,应进行恢复程序,恢复时间一般为1~2小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f.恢复程序结束后,马上进行最后检测。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机械外观检测。 c.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d.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3.6 产品低温贮存实验 (1).测试目的:提供一个标准的试验程序,以用来确定产品在低温下贮存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1 “试验Ab”进行。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严酷程度取表3规定的贮存、运输温度下限值,受试样品在不工作条件下存放72小时,恢复时间2小时。 (3).测试步骤: a.将处于室温的试验样品在不包装,不通电,“准备使用”状态按正常位置或其它规定放入试验箱内。 b.将试验箱降温,按不大于1℃/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的温度变化速率调控到试验\\\\ 规定的温度,给以时间使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开始实验记时。 c.试验样品暴露在规定的低温条件下试验,一般为-40℃。持续时间参考有关标准的规定,目前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出发,一般为72小时。 d.条件试验结束时,试验样品仍保持在试验箱内,将箱温度渐渐降低到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的温度值上,箱内温度变化的速率为大于1℃/min(不超过5min时间的平均值)。 e.这一阶段结束时,试验样品应经受恢复程序,恢复可在箱内或在箱外以合适者为宜,恢复时间参考有关标准的规定,一般为1~2小时。恢复程序结束后,马上进行最后检测。 (4).最后检测: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3.7产品运输恒定湿热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元件、设备和其它产品在恒定湿热条件下贮存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3 “试验Ca”进行。 2a.试验箱温度应能保持在40±2℃、相对湿度应能保持在933%的范围内。 b.试验时间一般为4天。 (3).测试步骤: a.先按有关标准要求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气和机械性能的初始检测。 b. 将受试产品以“不包装、不通电、准备使用”的状态进行该实验条件试验开始时,试验样品的温度应是试验室温度。 c.将工作空间的温度在不加湿的条件下升到40℃,以对试验样品进行预热,待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再加湿,以免试验样品产生凝露。 d.待试验箱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值并稳定后,开始实验计时。 \\\\ e.在条件实验中需要如实的记录当前室温,及试验箱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f.进行条件实验后,需要进行1~2小时的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3.8产品工作恒定湿热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元件、设备和其它产品在恒定湿热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 (2).测试条件:按GB2423.3 “试验Ca”进行。 a.试验箱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设定取决于表3中的工作温度、工作湿度的上限值,一般温度取240±2℃、相对湿度取933%的范围内。 b.试验时间一般为6小时;在输入电源电压额定最低端满载持续工作3小时,在输入电源电压额定最高端满载持续工作3小时,并记录输出电压。 (3).测试步骤: a.先按有关标准要求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及电气和机械性能的初始检测。 b.将受试产品按正常使用位置放入试验箱内,连好相关电线如:电源输入线、电阻负载等。 c.将工作空间的温度在不加湿的条件下升到40℃,以对试验样品进行预热,待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再加湿,以免试验样品产生凝露。 d.待试验箱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值并稳定后,给样品加电工作,开始实验计时。 e.在条件实验中需要如实的记录当前室温,样品输出电压,及试验箱的温度,采用《Q/PGB.46》表格。 f.进行条件实验后,需要进行1~2小时的恢复程序。 \\\\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机械外观检测。 c.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d.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30min内测量完毕。 4 产品可靠性实验 (1).测试目的:模拟在正常工作环境中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为产品可靠性提供最大的保证。 (2)测试条件:可靠性试验方案按GB5080.7进行选择,可靠性鉴定试验和可靠性验收试验的方案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a.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产品应满载工作,故障的判据和计入方法按附录(补充件)的规定,只统计关联故障数。 b.试验环境为: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 c.各实验条件按各自要求设定,在测试中,,采用《Q/PGB.46》表格记录定时采集的有关参数。 (3).测试内容: a.产品时间漂移实验 b.产品温度系数实验 c.产品连续工作可靠性实验 d.产品电源波动可靠性实验 e.产品综合应力可靠性实验 f.产品元件使用余度实验 (4).测试后检验:每次做完条件实验的样品,经过恢复程序后需做以下方面的检验。 a.机械外观检测。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c.检测工作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即进行。除非有关标准另有规定,一般所有参数应在\\\\ 30min内测量完毕。 4.1产品工作时间漂移实验 (1).测试目的:提供一个标准的试验程序,以用来确定产品在正常工作条件的输出电压变化范围。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 a. 试验环境为: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 b.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c.输出满载持续工作8小时。 d.在输入电压上下限各试实验一次。 (3).测试步骤: a.在室温下,将试验样品放到电源老化架上,进行额定最大负载持续工作。 b.用数字万用表每隔15分钟测量一次试验样品的输出电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中。 c.当持续工作8小时后,应该改变输入电压再进行第b步骤。 d.当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整理。时间漂移按公式1计算: StU……………………公式1 Uo式中:U——输出电压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Uo——直流输出电压; St——时间漂移。 (4).最后检测: 时间漂移 ≤8.0×10-3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4.2产品温度系数实验 \\\\ (1).测试目的:确定产品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输出电压变化量。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恒温箱温度在使用温度范围内变化,每变化10℃,待温度稳定后,测量输出电压U01。 c.在输入电压上下限各试实验一次。 (3).测试步骤: a.将具有室温的试验样品放到试验箱里,接好有关电线,进行额定最大负载持续工作。 b. 恒温箱温度由室温变化到最高使用温度,每变化10℃,待温度稳定后,测量输出电压U01;并记录到相关表格中。 c.恒温箱温度由室温变化到最低使用温度时,重复上述测量。 d.当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整理。温度系数按公式2计算: Uo/T……………………公式2 Uo式中:Uo——直流电压变化量;ΔU0 = U0-U01; Uo——直流输出电压; T——温度变化量; ———电源温度系数。 (4).最后检测: 温度系数 ≤5.0×10-4 1/ 0C (5).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4.3产品连续工作可靠性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产品的设计及所用的零件和材料在正常寿命工作期间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 输入电压:上限,施加额定输出负载(加一个与规格一致的电阻负载)进行测试。 \\\\ c.测试温度:受测试机种工作温度上限或室温。 d. 测试时间:在工作温度上限条件下时,连续测试500小时;在室温条件下连续测试1000小时。 (3).测试步骤: a.将具有室温的试验样品放到试验箱里或在室温下,接好有关电线,进行额定最大负载持续工作。 b. 选择相应的实验时间,采用《Q/PGB.46》表格记录定时采集的输入/出电压、环境温度等。开始以0.5H记录一次;3个小时后,以1.5H记录一次;4小时后,24H记录一次。 c. 当实验完成后,进行综合电气性能检测,无需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 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4.4产品电源波动可靠性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产品的设计及所用的零件和材料在正常寿命工作期间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 把输入电压调到标称值的110%,将负载电流调到标称值,测量输出电压。工作45S,停5S,重复循环48h。试验结束后受试样品的检查输出电压应在合格范围内。 c. 把输入电压调到标称值的90%,将负载电流调到标称值,测量输出电压。工作45S,停5S,重复循环48h。试验结束后受试样品的检查输出电压应在合格范围内。 d. 测试时间:在室温条件下连续测试48小时。 (3).测试步骤: \\\\ a.将具有室温的试验样品安放在电源波动测试台上,接好有关电线,进行额定最大负载工作。 b. 电源波动测试台设定好相应的开关机实验时间,一般设为5S关机,45S开机。 c.采用《Q/PGB.46》表格记录定时采集的输入/出电压、环境温度等。开始以0.5H记录一次;1个小时后,以3H记录一次。 d.在输入电压的高端标称值的110%,进行一次实验;然后转到输入电压的低端标称值的90%,再进行一次实验。 e.当实验完成后,进行综合电气性能检测,无需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 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 4.5产品综合应力可靠性实验 (1).测试目的:确定产品的设计及所用的零件和材料在正常寿命工作期间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电应力:受试样品在输入电压标称值的±10%变化范围内工作一个周期,一周期内工作时间的分配为:电压上限25%,标称值50%,电压下限25%。 c.温度应力:受试样品在一个周期内由正常温度(具体值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升至表1规定的温度上限值再回到正常温度。温度变化的平均值为0.7~1℃/min或根据受试样品的特殊要求选用其他值。在一个周期内保持在上限和正常温度的持续时间之比为1:1左右。 d.一个周期称为一次循环,在总试验期间内循环次数不应少于3次,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应不大于0.2m0,电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施加。 (3).测试步骤: a.将具有室温的试验样品安放在综合应力测试台上,接标准设定好输入电压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输出额定最大负载工作。 b.试验箱按0.7~1℃/min的变化速率从室温上升到工作温度上限值,稳定一段时间后,再从工作温度上限值降到室温,再稳定相同的时间。 c.在每一次循环的始、中、末各记录一次相关参数。一般要循环三次。 d.当实验完成后,进行综合电气性能检测,无需恢复程序。 4).最后检测: a.在测试过程中,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不得超过额定输出电压的5%,或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b.综合电气性能检测,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4.6产品元器件使用余度实验 (1).测试目的:验证产品的设计及所选用的零件和材料是否合理,预测实际使用会出现不良的现 象。 (2).测试条件:按GB2423.1中的要求进行检验,具体见“附录一”。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 b.通过调节输入、输出参数(但必须在额定变化范围内),使受试元件工作在最劣厉的条件下。 c.测试参数应包括:工作温度、电压、电流、功率等。 d.安规零件的选用:包括X、Y电容,电源线,保险管、座,电源座、电源开关,外壳塑料,PCB,接地线和所有用于跨于一次与二次侧线路间的绝缘材料。都需要符合相应的认证。 (3).测试步骤: a.在常温下,对样品进行加电测试,通过调节输入、输出参数(但必须在额定变化范围内),使受试元件工作在最劣厉的条件中,记录相应参数。 b.受试样品的选择可按附录B进行选择,原则上每一个元件都要进行测试。 c.部分参数可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如温度,可以与温升实验同时进行实验。 d.当实验完成后,整理相关数据,根据附录B,判别测试项目的合格与不合格。 4).最后检测: a.所有元件的实际使用余量应能满足附录B中规定值。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 安规实验(部分)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安全设计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4943-2001进行选择,安规试验鉴定和验收由型号产品标准规定。 a.试验环境为:温度为产品额定工作温度;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106Kpa。 c.各实验条件按各自要求设定,在测试中,,采用《Q/PGB.44》表格记录定时采集的有关参数。 (3).测试内容: a.产品温升实验 \\\\ b.一次电容放电实验 c.产品过压保护(OVP)实验 d.接地导体及其连接的电阻检验实验 e.软线固紧装置和压力消除实验 f.异常工作和故障条件实验 g.PCB、变压器等安规距离与相关符号的标示 (4).测试后检验: a.各项实验均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1产品温升实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所有的元件均在额定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 (2).测试条件:按GB4943-2001“4.5.1”或GB8898-2001“7”进行检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试验温度应该在额定工作温度范围内任一一点,温度稳定度应该在±2℃内,一般取要作温度上限和常温度两个点。 c.一般在输入电压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进行测试。 d.输入电压频率,一般取最低输入频率进行测试。 e.输出以正常负载条件下按规定工作。连续工作,直到建立起稳定状态为止;间断工作,直到建立起稳定状态为止,“通”和“断”的时间间隔应为额定值;短时工作,工作时间为额定时间。 (3).测试步骤: a.在额定温度下,对样品进行加电测试,输出额定负载。 \\\\ b.在输入电压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进行试验。 c.记录相关数据,如输入/输出电压,环境温度。 d.当实验完成后,整理相关数据,根据附录三,判别测试项目的合格与不合格。 4).最后检测: a.所有元件的实际使用余量应能满足附录三中规定值。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2一次电容放电实验和产品接触电流测试实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4943-2001“2.1.1.7”进行检验产品一次电容放电实验;按GB4943-2001“5.1”进行产品接触电流测试实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产品一次电容放电实验:对A型可插式设备,电容器的放电常数不超过1S;对B型可插式设备或永久性连接设备,电容器的放电常数不超过10S。 c.产品接触电流测试实验的结果要求如下表1: 表1:最大接触电流限值表 最大接触测量仪器的A端连接最大保护导体电设备的类型 电流到 流 mAr.m.s1) 所有设备 0.25 — 手持设备 0.75 — 移动式设备(手持式设备除外,但包括未接到保护接地的可3.5 — 可携带式的设备) 触及的零部件的电路 设备电源保护接地端驻立式A型可插式设备 3.5 — 子(如果有) 所有其它的驻立式设备 —不符合GB4943-2001“5.1.7”的条件 3.5 — —不符合GB4943-2001“5.1.7”的条件 — 输入电流的5% 1).如果测量接触电流的峰值,可通过有效值乘以1.414得到最大值。 d.输入电压一般取上限值进行测试。 (3).测试步骤: \\\\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加电测试,输出额定负载。 b.在输入电压的上限值进行试验。 c.关闭电源,用显波器记录电容放电波形,并记录到相关表格。 4).最后检测: a.在经过一段等于一个时间常数的时间,电压将衰减到初始值的37%,或放电到零时的时间

因该符合(2)是的b点或c点。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3输出电压过压保护(OVP) (1).测试目的: 确保产品输出电压在异常工作状态也处于安全电压范围内。 (2).测试条件:参考本标准中的1.2.6项。对应标准为EN60950。 (3). 测试后检验:当产品进行OVP保护时分两种情况检验: a.产品为恒值保护:即OVP时,输出电压先是升高,高到OVP值后迅速下降到一个恒定值不再变化了,则从电路开始OVP动作到输出电压幅度降到60V以下的时间不能大于200mS。 b.产品为闪烁保护:即OVP时,输出电压恒定为周期性的脉冲波形,则输出压峰值不可大于42.4VP-K。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4 接地导体及其连接的电阻检验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安全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参考GB4943-2001“2.6” 进行检验。 a. 用于连接保护地的导线要求:黄滚绿线,线径至少为18号(AWG#18)。对于锡焊接端,导线位置应固定和固紧,而不能单靠焊锡来保证 导线的固定在位。 b. 其接地电阻不应该大于0.1Ω。 (3). 测试后检验: a.对于导线连接方式的,可用目测法,对受试样品的(2).2项进行检查。 b.对于非导线连接或较复杂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外加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来确定总的接地电阻不大于0.1Ω。参考GB4943“2.6.3.3”和GB8898-2001“15.2”。 (4). 备注: \\\\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5 软线固紧装置和压力消除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安全设计的要求。对使用不可拆卸的电源软线的设备应装有软线固紧装置,以保证导线的连接点不承受应力;导线的外套不受磨损。 (2).测试条件:参考GB4943-2001“3.2.6” 进行检查。 a.将软线从后面推入设备,应不会达到可能使该软线或其导体受损,或者说使设备内部零件发生位移。 b.软线相对于设备本身不能旋转到使机械应力施加到电气连接点上。 c.更换软线时,消除应力的方法能一目了然。 d.软线应通过25次的稳定拉力实验。1S一次,拉力沿最不利的方向施加。拉力见下表: 表4:电源软线的物理试验 设备的质量 M (Kg) 拉力 (N) M≤1 30 1< M ≤4 60 M > 4 100 (3). 测试后检验: a.检查软线固紧装置,要达到(2).a、b、c的要求。 b.软线应能通过稳定拉力25次,试验后,软线的纵向位移量不应超过2mm,该软线的连接处不应有明显的形变。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6 异常工作和故障条件 \\\\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安全设计的要求。设备的设计应能尽可能地限制因机械、电气过载或故障,或者因异常工作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着火或电击危险。 (2).测试条件:参考GB4943-2001“5.3” 进行检验。 a.在开始进行每一项试验前,该设备都应该是正常工作的。在实验进行时要一直到测试参数达到稳定为止,算实验完成。 b.输出过载测试:调节输出电流,使产品工作于过载状态,测试主要零件的温升。环境温度取工作范围内最差的一点(需要预处理),输入电压设在上限和下限值,记录最差的状态。 c.输出短路测试:调节输出端短路,使产品工作于短路状态。测试主要零件的温升,环境温度取工作范围内最差的一点(需要预处理),输入电压设在上限和下限值,记录最差的状态。 d.对于元件和电路,通过模拟故障条件来检验其是否合格。即元件短路、开路实验,原则上每一个零件都要进行本实验,实际操作中,可以从原理上分析来减少不存在危险的元件实验。短路实验常有的元件有:高频变压器、开关管、光耦、续流管和会改变OCP或OVP值的保护级元件。 (3).测试后检验: a.如果出现着火,则火焰不应蔓延到设备的外面;设备不应该冒出熔融的金属;外壳不应出现变形。 b. 进行输出过载和短路测试时,除热塑性塑料以外的绝缘材料的温升应该符合下表规定,详见附录三。 表5:异常实验绝缘材料的温升 绝缘等级 温升上限值(K) A E B F H 125 140 150 165 185 注:如果绝缘损坏,还会导致触及危险电压或危险能量,则最高温度允许的达到300℃。 (4). 备注: A.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5.7安规距离与相关符号的标示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安全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参考GB4943-2001“2.10.3”和GB4943-2001的“1.7”进行检验。 A.安规距离的绝缘等级 a.操作性绝缘(operational insulation):指电路工作正常所需要的绝缘,与安全无直接关连,若距离不够可以其电压差所对应的Hi-pot来测试决定。 \\\\ b.基本性绝缘(basic insulation):指提供防电击危险基本保证的绝缘,这种绝缘所需安全距离LAYOUT必须遵守,不能用Hi-pot测试决定。 c.辅助性绝缘(supplementary insulation):指为防止因基本绝缘破坏造成电击危险需增加于该基本之上的另一层绝缘。 d.双重绝缘(double insulation):融合基本性绝缘和辅助性绝缘的一种绝缘。例如:PVC线包套管,变压器CORE包TAPE,电容电阻加套管等。 e.加强绝缘(reinforced insulation):提供防止电击危险保护,同等于双重绝缘的单一绝缘系统。这种绝缘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必须遵守不能用Hi-pot测试决定。 B.安规距离绝缘等级的划分:按产品的使用环境的污染等级、PCB材质的电痕指数、工作电压、电路结构来区分两点间的绝缘等级。 a.产品使用环境的污染等级:污染等级共有3个级别,一般说来资讯类、医疗类产品均属于第2等级(pollution degree 2)。 b.PCB材质的电痕指数(CTI):等级共分4类: 等级I:600≦CTI 等级II:400≦CTI<600 等级IIIa:175≦CTI<400 等级IIIb:100≦CTI<175 目前使用的PCB CTI等级以IIIa和IIIb为主。 c.工作电压:按设备的输入电压区分为:1)、输入电压≦150V;2)、输入电压>150V, ≦300V;3)、输入电压>300V,≦600V。 d.电路结构:可分为:1)、初级电路间或次级电路间;2)、跨初/次电路。 C.产品相关符号的正确标示。参考GB4943-2001的“1.7”。 a.熔断器的标识:包括该器件的额定电压、电流以及熔断特性(如T:慢断式;F:快断式)。如:T2A 250V。标示位置能明确看出该标记对应的是哪个熔断器即可。 b.接线端子:预定要与保护接地导线相连的接线端子,应标示符号“”(GB/T 5465.2-5019)。该符号不能用于其他接地端子。 c.交流电源输入端子:对永久性连接式设备和带有普通不可拆卸的电源软线的设备: ——预定专用于连接交流电源中线的端子(如果有),应该用大写字母“N”标明; ——在三相设备上,如果相序不正确会引起设备过热或其他危险,则预定与交流电源相线相连的端子应有标记。 d.符号:在控制装置(例如开关、按键等)上或其附近使用符号来指示“通”和“断”的状态时,应使用竖线“”表示“通”状态,应使用圆圈“”表示“断”状态。 ” (GB/T5465.2-5007和GB/T5465.2-5008)。对于推推式开关,应使用圆圈“(GB/T5465.2-5010)。对任何一次电源开关或二次电源开关,包括隔离开关,均可使用符号〇和│作为“通”和“断”的标记。“等待”状态应使用符号“”表示(GB5464.2-5009)。 (3).测试后检验: a.元件与PCB间、PCB与PCB间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确定绝缘等级后可采用表1、\\\\ 表2、表3进行检查。如220V输入的设备,初次级绝缘为加强绝缘,最小电气间隙为6.4mm,爬电距离为8mm。 b.绕组元件:如高频变压器: ——基本绝缘:两层缠绕层或一层挤压层; ——附加绝缘:两层缠绕层或挤压层; ——加强绝缘:三层缠绕层或挤压层。 缠绕重叠超过50%的单层材料可认为是两层材料。每一层无厚度要求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即可。对同轴缠绕的绝缘,层与层之间的爬电距离应小于表4污染等级1要求的数值(灌封、包封、真空浸渍的除外)。 c.在样品上除使用规定的符号标示外,允许设计者加入其它的符号,原则是不要与规定的标示意义发生冲突。 (4). 备注: A. 在作零件的安规距离测量时,有必要对零件施加10N的力,再测试它与相应点最差情况下的距离。 B. 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C. 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表1: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的绝缘最小电气间隙 额定电源电压300V上限值6dB以上)。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2产品辐射骚扰场强实验RS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通过空间的辐射骚扰值抑止在标准范围内。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9254-1998 “6”(CISPR 22) 进行检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在30~1000MHz频率范围内,用带有准峰值检波器的电磁骚扰测试仪进行测试,本仪器应符合GB6113的有关规定。天线应为一对称偶极子天线。当频率≥80MHz时,天线长度应为谐振长度,当频率<80MHz时,其长度等于80MHz的谐振长度。详细内容见GB6113的第14章。 c.如果水平和垂直场地衰减测试值均在理想场地的理论场地衰减±4dB之内,则该测试场地有效。 d.根据不同产品可分为A级ITE和B级ITE两类(详见6.1中“(2).c”),测试时应选用相应级别的标准限值。输入电压及频率,一般取额定输入电压及频率进行测试(如100V60Hz;240V50Hz)。输出端接与额定最大负载相当的煲机电阻。 e.ITE的A、B级辐射骚扰限值见表1、2。 表1 A级ITE在10m测试距离的辐射骚扰限值 频率范围(MHz) 限值dB(μV/m) 30~230 30 230~1000 47 注 1 在衔接频率点应采用较低的限值。 2 当出现外界骚扰时,可能需要采取附加措施。 表2 B级ITE在10m测试距离的辐射骚扰限值 频率范围(MHz) 限值dB(μV/m) 30~230 30 230~1000 37 \\\\ 注 1 在衔接频率点应采用较低的限值。 2 当出现外界骚扰时,可能需要采取附加措施。 注:如果因为过高的环境噪声电平或其他原因不能在10m距离测试场强时,ITE可在较近的距离如3 m距离测试。用20dB/10倍程的反比因子使测试数据归一化为指定距离的测试结果。换算表如下: 表3:A、B类ITE辐射骚扰限值10m换算3m对照表 测试频率 30M~230MHz 230M~1GHz A类ITE 10m测量距离 40dB(uV/m) 47dB(uV/m) 换算为3m距离 50dB(uV/m) 57dB(uV/m) 30dB(uV/m) 37dB(uV/m) B类ITE 10m测量距离 换算为3m距离 40dB(uV/m) 47dB(uV/m) (3).测试步骤: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加电测试,输出额定负载。 b.对于电源线一般取1m长,如果超出1m,则应在线中间将其超出部分来回折叠,折叠长度不超过0.4m。 c.如果测试仪上所示读数在极限值附近波动,则读数的观察时间应不少于15s,记录最高读数,孤立的瞬时高值读数忽略不计。 d.当测试的准峰值低于相应限值则判断合格。为节约时间,可用峰值测量代替准峰值测量,一旦发生争议,则以准峰值测量结果为准。 e.当实验完成后,整理相关数据,根据表1或表2,判别测试项目的合格与不合格。 (4).最后检测: a.从品质控制出发,所有开关电源产品的辐射测试结果,至少要有6dB的余量(即低于标准

上限值6dB以上)。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3产品谐波电流实验Harmonics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谐波电流在标准范围内。并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GB17625.1-2003(IEC 61000-3-2:2001,IDT)进行检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 额定功率75W及以上的开关电源需要进行此测试(将来可能是50W及以上)。 c. 根据不同产品可分为A、B、C、D级ITE(详见GB17625.1-2003中“5”),测试时应选用相应级别的标准限值。目前公司的开关电源均属于A类。 \\\\ d.输入电压及频率,一般取额定输入电压及频率进行测试(如100V60Hz;240V50Hz)。输出端接与额定最大负载相当的煲机电阻。在开机动作后第一个10S内谐波电流和功率不予以考虑。被测试设备不应在待机模式下超过任何观测周期的10%(详见GB17625.1-2003中“6.2.3.2”)。 e.试验电源的要求: ——试验电压的变化范围应保持在额定电压的±2.0%之内,频率变化范围应保保持在±0.5%之内。 ——三相试验电源的每一对相电压基波之间的相位角应为120º±1.5º 。 ——试验电压的谐波含有率不应超过下列值: 3次谐波——————————0.9%; 5次谐波——————————0.4%; 7次谐波——————————0.3%; 9次谐波——————————0.2%; 2次~10次谐波———————0.2%; 11次~40次谐波———————0.1%; f.A类设备的限值和试验观察周期见下表1、表2: 表1:A类设备谐波电流的限值 谐波次数 n 最大允许谐波电流 A 奇次谐波 3 2.30 5 1.14 7 0.77 9 0.40 11 0.33 13 0.21 15≤n≤39 0.15*15/n 偶次谐波 2 1.08 4 0.43 6 0.30 8≤n≤40 0.23*8/n 表2:试验观察周期 设备运行类型 观察周期 Tobs应有足够的持续时间以满足GB17625.1准稳态 “6.2.3.1”中对重复性的要求。 Tobs≥周期(参考法)或Tobs应有足够的持续时短周期(Tcacle≤2.5min) 间或同步以满足GB17625.1“6.2.3.1”中对重复性的要求。 Tobs具有足够的周期以满足GB17625.1随机 “6.2.3.1”中对重复性的要求。 全部设备程序的周期(参考法)或典型的2.5min长周期(Tcacle>2.5min) 制造商认为产生最大THC的操作周期。 1)、“同步”意味着总的观察周期是足够闭合的包括一个准确完整的设备运行周期量,以满足GB17625.1“6.2.3.1”中对重复性的要求。 \\\\ (3). 最后检测: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加电测试,输出额定负载。 b.测试的数据均需要小于表1中的限值,即表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4).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4产品静电抗扰度实验 ESD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EMC设计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IEC61000-4-2(GB/T17626.2)进行检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静电放电施放点仅适用于在正常使用时人员可能接近TPE的点和面。 c.静电放电发生器的性能应符合IEC1000-4-2中6的规定,原理图见下图1: 图1:静电放电发生器 图2:静电放电的电流波形 d.对导电表面采用直接接触放电的方式;对耦合平面采用间接接触放电方式;对绝缘表面采用空气放电方式。接触放电为首选形式;只有在不能用接触放电的地方(如表面涂有绝缘层,计算机键盘缝隙等情况)才改用气隙放电。 e.放电标准值如下:开关电源产品一般采用第2等级。 等级 直接接触放电电压值 空气放电电压值 \\\\ 1 2KV 2KV 2 4KV 4KV 3 6KV 8KV 4 8KV 15KV (3). 最后检测: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ESD测试。 b.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不应产生误指示误保护动作。 (4).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5产品浪涌抗扰度实验 Surge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EMC设计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IEC61000-4-5(GB/T17626.5)进行检验。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静电放电施放点仅适用于在正常使用时人员可能接近TPE的点和面。 c.浪涌发生器的性能应符合IEC1000-4-2中的规定,原理见下图: 图1综合波发生器简图 注:U—高压电源RS—脉冲持续期形成电阻RC—充电电阻 Rm—阻抗匹配电阻CC—储能电容Lr—上升时间形成电感 \\\\ 图2综合试验波 (a)1.2/50μs开路电压波形(按IEC601波形规定) 波前时间:T1=1.67×T=1.2μs±30% 半峰值时间:T2=50μs±20%(b)8/20μs短路电流波形(按IEC60波前时间:T1=1.25×T=8μs±30% 半峰值时间:T2=20μs±20% 1波形规定) c.对试验发生器的基本性能要求是: 发生器内阻:2Ω(可附加电阻10Ω,以便形成12的发生器内阻)。 开路电压波:1.2/50μs; 开路输出电压(峰值):见表1,一般选等级2。 浪涌输出极性:正/负;在正、负两极分别作实验。 浪涌注入方式:L-N;L-PE;N-PE各进行一次实验。 浪涌移相范围:0°~360°;一般取0º、45º、90º、135º、225º、270º六点作评估实验。 最大重复率:每个相位角、每种输出极性5次;至少每分钟1次。 d.浪涌抗扰度实验等级如下表,开关电源一般取2或3级。 表1:浪涌抗扰度实验等级 开关电源 等级 线对线 线对地 1 — 0.5KV 2 0.5KV 1.0KV 3 1.0KV 2.0KV \\\\ 4 2.0KV 4.0KV (3). 最后检测: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浪涌测试。 b.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不应产生误指示误保护动作。 (4).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6 产品电压跌落/短时中断抗扰度实验 DIP/i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EMC设计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IEC61000-4-11(GB/T17626.11)进行检验。 电压瞬时跌落、短时中断是由电网、变电设施的故障或负荷突然出现大的变化所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两次或更多次连续的跌落或中断。电压变化是由连接到电网的负荷连续变化引起的。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电压跌落发生器原理与要求如下: 图1 电压渐变试验例 图2用电子开关控制两个独立调压器的结构方式图 主要指标包括: 输出电压:精度±5%; 输出电流能力:100%UT时≤16A,其他输出电压时能维持恒功率,如70%UT时≤23A;40%\\\\ UT时≤40A; 峰值起动电流能力:不超过500A(220V电压时):250A(100V~120V电压时); 突变电压的上升或下降时间:1μs~5μs(接100Ω负载); 相位:0°~360°(准确度为±10°); 输出阻抗呈电阻性,并应尽可能小。 c.三个专门的术语: 1).电压瞬时跌落:指在电气系统的某一点,电压突变下降,在经历了半个周期到几秒钟的短 暂持续期后,又恢复正常。 2).瞬时中断:指在供电电压消失一段时间,一般不超过1min。短时中断可认为是100%的幅值 瞬时跌落。 3).电压渐变:指供电电压逐渐变得高于或低于额定电压,变化的持续时间相对周期来说,可 长可短。 d.试验的电压等级。 分为两种:电压瞬时跌落和瞬时中断;电压渐变。如下表1、2。 表1电压跌落和短时中断的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电压跌落和短时中断(%) 持续时间(周期) 0%UT 0.5、1.5 100 40%UT 10、25、50 60 70%UT 30 X 表2电压渐变的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下降时间 保持时间 上升时间 40%UT 2s±20% 1s±20% 2s±20% 0%UT 2s±20% 1s±20% 2s±20% (3).测试方法: a.根据选定的试验等级及持续时间进行试验。试验一般作3次,每次间隔为10秒。 b.试验在典型的工作状态下进行。 c.如果要规定电压在特定角度上进行切换,应优先选择45°、90°、135°、180°、225°、270°和315°。一般选0°和180°。 (4). 最后检测: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电压跌落和短时中断测试。 电压跌落和短时中断的试验等级一般选: ——30%10mS:(电压跌落)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不应产生误指示误保护动作。 ——60%100mS:(电压跌落)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允许产生误指示,但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 ——95%5000mS:(电压渐变)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允许产生误指示,但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 (5). 备注: \\\\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6.6 产品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实验 EFT/B (1).测试目的:确保产品的EMC设计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2).测试条件:按IEC61000-4-4(GB/T17626.4)进行检验。 电路中,机械开关对电感性负载的切换,通常会对同一电路的其他电气和电子设备产生干扰。这类干扰的特点是:脉冲成群出现、脉冲的重复频率较高、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短暂、单个脉冲的能量较低。实践中,因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造成设备故障的机率较少,但使设备产生误动作的情况经常可见,除非有合适的对策,否则较难通过 a.受试样品须进行初始检测。 b. 电快速瞬变原理和要求如下: 图1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 注:U—高压电源Rs—波形形成电阻Rc—充电电阻 Rm—阻抗匹配电阻Cc—贮能电容Cd—隔直电容 图2:接50Ω负载时单个脉冲的图 \\\\ 脉冲 重复周期(取决于试验电压等级) 脉冲群 脉冲群持续时间15mS 脉冲群周期300mS 图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概略图 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基本要求是: 脉冲的上升时间(指10%~90%):5ns±30%; 脉冲持续时间(上升沿的50%至下降沿的50%):50ns±30%; 脉冲重复频率:5kHz或2.5kHz; 脉冲群的持续时间:15ms; 脉冲群的重复周期:300ms; 发生器的开路输出电压(峰值):(0.25~4)kV; 发生器的动态输出阻抗:50Ω±20%; 输出脉冲的极性:正/负; 与电源的关系:异步。 d.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测试验等级如:开关电源一般取1或2级。 等级 电压 频率 1 0.5KV 5KHz 2 1KV 5KHz 3 2KV 5KHz 4 4KV 2.5KHz (3).测试方法: a.对电源线的试验(包括交流和直流),通过耦合与去耦网络,用共模方式,在每个电源端子与最近的保护接地点之间,或与参考接地板之间加试验电压。 b.对于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试验电压加在端子与参考接地之间。试验每次至少要进行1min,而且正/负极性都属必须。 (4). 最后检测: a.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测试。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等级一般选: ——等级1;0.5KV:(电压跌落)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不应产生误指示误保护动作。 \\\\ ——等级1;1KV:(电压跌落)输出电压应即符合正常工作范围内。允许产生误指示,但设备在测试后,应正常工作。 (5). 备注: a.检测员严格按照本作业指引进行检验,并作好相关记录。 b.在测试时失败或异常,速联系品管负责人或相关人员。 五、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规则 (1).目的:为确保产品的检验工作达到科学、准确、快速的要求,特制定此规则。 (2).内容:检验分类 a.定型检验; b.交收检验; c.例行检验。 各类检验的试验项目和顺序见表1,若型号产品标准中补充了试验项,应规定补充试验项目的检验类别及试验顺序的插入位置。 表1 试验项目 外观、结构 负载稳定度 电压稳定度 纹波及噪声 漂移 温度系数 保护功能 要求 二.3 二.1.1 二.1.2 二.1.3 二.1.10 二.12 二.2 试验方法 二.3 二.1.1.3 二.1.2.3 二.1.3.2 二.10.1 二.12.1 二.2 &.1 #.1 二.1.9.3 二.1.11.1 二.1.8.3 二.7 二.5.2 二.5.3 二.4 二.6 定型试验 ✓ ✓ ✓ ✓ ✓ ✓ ✓ ✓ ✓ ✓ ✓ ✓ ✓ ✓ ✓ ✓ 交收检验 ✓ ✓ ✓ ✓ - - ✓ - ✓ - - - - 见注1. - - 例行试验 ✓ ✓ ✓ ✓ ✓ ✓ ✓ ✓ ✓ ✓ ✓ ✓ - 见注2. ✓ ✓ 过冲幅度和暂态恢复时间 二.1.4 二.1.5 效率、功率因数 保持时间 噪声 输入冲击电流 电磁兼容性 安全 环境 可靠性 二.1.6 二.1.7 二.1.9 二.1.11 二.1.8 二.7 二.5.2 二.5.3 二.4 二.6 注1:交收检验中的安全试验只做二.5.2条对地泄漏电流试验和二.3.3条耐电强度试验,并且在试验前不作预处理。 注2:例行试验中的安全试验只做二.5.2条对地泄漏电流试验和二.3.3条耐电强度试验。 注3:“✓”表示在该类检验中应进行的试验项目。 \\\\ a 定型检验规则 a.1.产品在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时均应通过定型试验。 a.2.定型试验由公司品管部门或由用户指定或委托的质量检验单位负责进行。 a.3.进行定型试验的样品数量不少于2台,可靠性试验的样品数按表6规定随机抽取。 a.4.试验中出现故障,或某些项目通不过,应停止检验,查出故障原因,排除故障,写出故障分析报告后,再进行该项目的试验。若在以后的试验中再次出现故障,则查明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写出故障分析报告,重新进行定型检验,在整个定型检验中再次出现故障,则判该产品通不过定型检验。 a.5.检验后要提交定型检验报告 b 交收检验 b.1.交收检验由公司品管部门成品检验员负责进行。 b.2.交收检验送交批数量≤30只时,采用全检方式;>30只时,采用GB2828一般检查水平Ⅱ实施。构成拒收的不合格品应进行标识后和送检批产品一起退回制造车间返工,并判该批次产品不合格。返工合格后,按照加严检验重新进行交收检验。 C例行检验 c.1.批量生产的产品,其间隔时间超过六个月时,再生产的产品应安排进行例行检验,连续生产的产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例行检验。 c.2.当更改设计和主要工艺或更换元件或材料时,应进行例行检验。 c.3.例行检验由由公司品管部门或由用户指定或委托的质量检验单位负责进行。 c.4.例行检验的样品应在交收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其数量不少于2台,可靠性试验的样品数按表6规定随机抽取。 c.5.检验中出现故障或任一项目通不过时,应查明故障原因,标出标记,然后继续进行或从该项目开始重新进行检验。若再次出现故障或某项目通不过时,应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提出故障分析报告后,重新进行例行检验。在重新进行的检验中又出现某项目通不过的情况时,则判该产品通不过例行试验。 c.6.做过例行检验的样品,必须打上“例行检验”的标记, 样品不允许按正常产品出厂,原则上应进行报废处理。 c.7.检验后要提交例行检验报告,根据用户的要求,公司应提供该年度或本批产品的例行检验报告。 d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抽样表 表1:产品定型/交收/例行检验抽样表 \\\\ 批量或连续生产数量 1-3 4-16 17-52 53-96 97-200 200以上 最佳样品数 全部 3 5 8 13 20 最大样品数 全部 9 15 19 21 22 注:试验时间应持续到总试验时间及总故障数均能按选定的试验方案作出接收或拒收判决时截止。多台受试样品试验时,每台受试样品的试验时间不得少于所有受试样品的平均试验时间的一半。 附录一 元件裕度基准一览表 分类 电阻 碳膜电阻,固体电阻,金属膜电阻 金属氧化膜电阻 消耗功率 印加电压 消耗功率 项目 裕度(B级) 额定功率的50%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80%以下 1W未满 1W至3W未满 3W至5W未满 额定功率的40%以下 额定功率的40%以下 额定功率的35%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80%以下 额定功率的30%以下 额定功率的30%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80%以下 额定电压的80%以下 允许纹波电压的70%以下 允许纹波电流的70%以下 额定电压的50%以下 允许纹波电压的70%以下 允许纹波电流的70%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90%以下 额定电压的100%以下 允许纹波电流的90%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90%以下 额定电压的100%以下 允许纹波电流的90%以下 最高使用电压的80%以下 额定电压的100%以下 90%以下 90%以下 90%以下 50%以下 90%以下 70%以下 80%以下 90%以下 80%以下 50%以下 90%以下 70%以下 80%以下 90%以下 90%以下 70%以下 90%以下 60%以下 60%以下 可变电阻 电容 薄膜电容 钽电解电容 铝电解电容 铝固体电解电容 瓷片电容 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 MOSFET 二极管 整流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 印加电压 消耗功率 印加电压 周期印加电压 非周期印加电压 纹波电压 纹波电流 印加电压 纹波电压 纹波电流 周期印加电压 非周期印加电压 纹波电流 周期印加电压 非周期印加电压 纹波电流 周期印加电压 非周期印加电压 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 Vceo 集电极,基极间电压 Vcbo 发射极,基极间电压 Vebo 集电极电流 IC 集电极尖峰电流 IC(peck) 集电极损失 PC 结温 Tj 安全动作区域(ASO) 漏极,源极间电压 VDSS 门极,源极间电压 VDSS 漏极电流 ID 漏极尖峰电流 ID(puls) 通道损耗 PCH 通道温度 Tj 周期反向电压 VRRM 非周期反向电压 VRSM 平均正向电流 IF(AV) 浪涌电流 IFSM 正向电流 允许损耗 PD \\\\ 发光二极管 IC 三端稳压管 结温 Tj 正向电流 IF 输入电压 VIN 内部消耗功率 PT 输出电流 IO 结温 Tj 电源电压 VIN 全损耗 PT 输出电流 IO 80%以下 50%以下 80%以下 70%以下 80%以下 80%以下 80%以下 70%以下 80%以下 线性IC 分类 发光侧 光耦 受光光晶体管 光晶闸管 项目 正向电流 IF 根据光晶体管的各项指标 根据光晶闸管的各项指标 根据光双向可控硅的各项指标 印加电压 通电电流 90%以下 单元仕样周围温度 线圈 变压器 450C 500C 允许温度上升 A种绝缘 45deg 35deg B种,E种绝缘 58deg 48deg 与额定电压相符合 磁芯不可以饱和 裕度(B级) 50%以下 侧 光双向可控硅 温度降额系数,允许温度上升(参考值)(A种绝缘:~1000C,B种,E种绝缘~1150C) 输压敏电阻 AC100V 输AC200V 避雷器 入入压敏电阻电压规格 压敏电阻外径 压敏电阻电压规格 压敏电阻外径 201~271 φ10以上 391~681 φ10以上 避雷器必须与续流防止器件(压敏电阻,电阻等)串联使用 雷击电流耐量,1000V以上 功率热敏电阻 印加电压 通电电流 印加电压 通电保险丝 电流 UL 电取法 VDE AC 继电器工作电压 控制线圈触点部 DC 通电电流 浪涌电流 开关 通电电流 浪涌电流 接线柱,连接器 印加电压 通电电流 2.00<D<3.21 1.66<D<2.67 1.40<D<2.25 额定电压的90%以下 允许电流的80%以下 D=If/Io If:fuse的额定电流 Io:回路电流 额定频率的95~105%(50HZ/60HZ) 额定电压的±10%以内 额定通电电流的50%以下 浪涌耐量值的70%以下 额定通电电流的80%以下 浪涌耐量值的80%以下 额定电压的80%以下 额定电流的80%以下 浪涌电流 It曲线的70%以下 (I2t的50%以下) 印加电压 使用与电源电压相苻的继电器(250VAC,125VAC) 印加电压 使用与电源电压相苻的继电器(250VAC,125VAC) \\\\ 使用材料的CTI为100以上,阻燃性在UL94V-2以上 使用材料的CTI为100以上,阻燃性在UL94V-1以上 导线 印加电压 通电电流 额定电压的85%以下 额定电流的70%以下 附录二 抗电强度试验的试验电压表 1.表1(第一部分摘录):依据GB4943-2001“5.2”进行,适用于电信、IT产品。 绝缘等级 试验电压施加点(按适用的情况) 一次电路与机身之间, 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 一次电路的零件之间。 U≤184V峰值或直流()值2 184150Vr.m.s:2120V 见GB8898-2001图7曲线A 见GB8898-2001图7曲线B 1.与电网电源直接连接的不同2MΩ 极性的零部件之间 2.基本绝缘与附加绝缘隔离的2MΩ 零部件之间 3.加强绝缘隔离的零部件之间 4MΩ 注:GB8898-2001图7曲线A和曲线B由下列各点确定: 工作电压U(峰值) 试验电压(峰值) 曲线A 35V 707V 354V 1410V 3980V 10KV 15KV >10KV 1.5U V 曲线B 1410V 4240V 15KV 1.5U V 附录三 设备的零部件的允许温升表 1.表1(第一部分摘录):依据GB4943-2001“4.5.1”进行,适用于电信、IT产品。 零部件 绝缘,包括绕组绝缘: ——A级材料 ——E级材料 ——B级材料 最高温升,K 1),2),5) 751),2),5) 901),2),5) 95\\\\ ——F级材料 ——H级材料 内部布线或外部布线(包括电源软线)的合成橡胶或聚氯乙烯塑料(PVC)绝缘 ——无温度值标示T ——有温度值标示T 接线端子,包括驻立式设备(装有不可拆卸的电源软线的驻立式设备除外)的外部接地导线用的接地接线端子 与可燃液体接触的零部件 其它热塑料绝缘 元器件 1151),2),5)140 50 T-25 60 见GB4943-2001“4.3.12” 3)1),2),5) 见GB4943-2001“1.5.1” 2.表1(第二部分摘录):依据GB4943-2001“4.5.1”进行,适用于电信、IT产品。 操作人员接触区的零部件 金属 最高温升,K 玻璃、瓷料和釉料 塑料和橡胶5) 仅短时间被握持或被接触的把手、旋钮、35 45 60 提手等 正常使用时被连续握持把手、旋钮、提手30 40 50 等 可能会被接触到的设备外表面4) 45 55 70 可能会被接触到的设备内表面6) 45 55 70 注: 1).当用热电偶测量绕组的温升时,除了电动机外,这些温升应减小10K。 2).绝缘材料的分类(A、E、B、F和H级)按照GB/T 11021的规定。 3).由于热塑性材料品种繁多,不可能对它们五规定出允许的温升,因此,这些材料应符合GB4943-2001“4.5. 2”的规定。 4).在正常使用时不可能被触及到的,尺寸不超过50mm的设备外表面的某一部位,允许温升为75K。 5).对每一种材料,应考虑该种材料的参数特性,以便确定适宜的最高温升。 6).允许温升超过限值的零部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不可能无意识地接触这样的零部件; ——有警告标记的零部件,该标记指明此零部件是发热的,对该警告标记,允许使用符合GB/T5465.2-5041的相关符号。 3.表2:依据GB8898-2001“7”进行,适用于AV类产品。 设备零部件 a)可触及零部件 旋钮、手柄等,如果是: ——金属 ——非金属(注3) 外壳,如果是: ——金属(注2) ——非金属(注2,3) b)提供电气绝缘的零部件 正常工作条件,K 30 50 40 60 故障条件,K 65 65 65 65 \\\\ 用下列材料的电源线和导线绝缘: ——聚氯乙烯或合成橡胶 ——不承受机械应力 ——承受机械应力 ——天然橡胶 用下列材料组成的其它绝缘 ——热塑性材料(注5) ——未浸渍纸 ——未浸渍纸板 ——浸渍棉纱、丝、纸和织物 ——以纤维素和织物为基材用下列材料结合的层压板: ——酚醛、三聚氰胺甲醛、苯酚糠醛或聚脂 ——环氧树脂 ——下列材料的模压件 ——酚醛或苯酚糠醛,三聚氰胺和三聚氰胺酚醛混合物加下列填料: ——纤维素填料 ——无机物填料 ——热固性聚酯加无机物填料 ——醇酸树脂加无机物填料 ——含下列材料的复合材料 ——用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脂 ——用玻璃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 ——硅酮橡胶 c).包括外壳内部用作支架和机械隔板的零部件(注4) 木材和木制材料 热塑性材料 d).绕组线(注4) ——用下列材料来绝缘: ——未浸渍的纱、丝等 ——浸渍的纱、丝等 ——油基树脂材料 ——聚乙烯醇甲醛或聚氨酯氨酯树脂 ——聚酯树脂 ——聚酰亚胺树脂 e).其它零部件 这些温升值适用于未包括在a),b),c)和d)项和零部件: ——木材和木材和木制材料 ——锂电池 ——除电阻器和金属、玻璃、陶瓷零部件外的所有其它零部件 60 45 45 (注6) 55 60 70 85 120 100 110 95 95 95 100 145 60 (注6) 55 70 70 85 120 145 60 40 200 100 100 100 (注6) 70 80 90 110 150 130 150 150 150 150 150 190 90 (注6) 75 100 135 150 155 180 140 50 300 \\\\ 注: 1).适用于本栏的通用条件: 对热带气候要求允许温升比本表的规定值低10K。 温升值对温带是以最高环境35℃为基准,对热带是以45℃为基准。 2).对尺寸不超过5cm的表面,以及对无尺寸限制的散热片或直接覆盖散热片的金属零部件,在预期使用时不可能被触及,则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允许温升达到65K。 对覆盖至少有0.3mm厚塑料材料和外部金属零部件,允许其温升等于绝缘材料的允许温升。 3).如果这些温升高于有关绝缘材料等级的允许值,则材料的特性是决定因素。 就本标准而言,允许的温升,允许的温升与材料的热稳定性有关的使用经验确定的。所引用的材料是实际例子。要求有较高温度限值的材料和所列材料以外的材料,其最高温度不应超过那些已被证实是符合要求的那些温度值,例如符合GB/T11021规定的温度值。 4).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不作为热塑性材料考虑。 5).因为热塑材料的种类范围很宽,不可能规定其允许温升。 鉴于此问题正在考虑的阶段,应使用下列方法确定: a.用单独的样品按ISO306规定的加热速率50K/H并作如下修改来测定材料的软化温度。 压透深度为0.1mm; 先施加10N的总推力,然后将表盘刻度调零或记下初始读数。 b.确定温升所考虑的温度限值如下: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比a)项所测得的软化温度低10K, ——在故障条件下,即为软化温度。 如果所需要的软化温度超过120℃,应考虑备注第3点。 END

开关电源的测试

良好的开关电源必须符合所有功能规格、保护特性、安全规范(如UL、CSA、VDE、DEMKO、SEMKO,

长城等等之耐压、抗燃、漏电流、接地等安全规格)、电磁兼容能力(如FCC、CE等之传导与幅射干扰)、可靠性(如老化寿命测试)、及其他之特定需求等。 开关电源包括下列之型式:

\\\\

·AC-DC:如个人用、家用、办公室用、工业用(电脑、周边、传真机、充电器) ·DC-DC:如可携带式产品(移动电话、笔计本电脑、摄影机,通信交换机二次电源) ·DC-AC:如车用转换器(12V~115/230V) 、通信交换机振铃信号电源 ·AC-AC:如交流电源变压器、变频器、UPS不间断电源

开关电源的设计、制造及品质管理等测试需要精密的电子仪器设备来模拟电源供应器实际工作时之各项特性(亦即为各项规格),并验证能否通过。开关电源有许多不同的组成结构(单输出、多输出、及正负极性等)和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之组合,因此需要具弹性多样化的测试仪器才能符合众多不同规格之需求。

电气性能(Electrical Specifications)测试 当验证电源供应器的品质时,下列为一般的功能性测试项目,详细说明如下: 一、功能(Functions)测试:

·输出电压调整(Hold-on Voltage Adjust) ·电源调整率(Line Regulation) ·负载调整率(Load Regulation) ·综合调整率(Conmine Regulation)

·输出纹波及杂讯(Output Ripple & Noise, RARD) ·输入功率及效率(Input Power, Efficiency)

·动态负载或暂态负载(Dynamic or Transient Response) ·电源良好/失效(Power Good/Fail)时间 ·起动(Set-Up)及保持(Hold-Up)时间

常规功能(Functions)测试

A. 输出电压调整:

当制造开关电源时,第一个测试步骤为将输出电压调整至规格范围内。此步骤完成后才能确保后续的规格能够符合。 通常,当调整输出电压时,将输入交流电压设定为正常值(115Vac或230Vac),并且将输出电流设定为正常值或满载电流,然后以数字电压表测量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电压值并调整其电位器(VR)直到电压读值位于要求之范围内。 B. 电源调整率:

电源调整率的定义为电源供应器于输入电压变化时提供其稳定输出电压的能力。此项测试系用来验证电源供应器在最恶劣之电源电压环境下,如夏天之中午(因气温高,用电需求量最大)其电源电压最低;又如冬天之晚上(因气温低,用电需求量最小)其电源电压最高。在前述之两个极端下验证电源供应器之输出电源之稳定度是否合乎需求之规格。 为精确测量电源调整率,需要下列之设备:

·能提供可变电压能力的电源,至少能提供待测电源供应器的最低到最高之输入电压范围,(KIKUSUI PCR系列电源能提供0--300VAC 5-1000Hz 的稳定交流电源,0---400V DC的直流电源)。

·一个均方根值交流电压表来测量输入电源电压,众多的数字功率计能精确计量V A W PF。 ·一个精密直流电压表,具备至少高于待测物调整率十倍以上,一般应用5位以上高精度数字表。 ·连接至待测物输出的可变电子负载。

* 测试步骤如下:于待测电源供应器以正常输入电压及负载状况下热机稳定后,分别于低输入电压(Min),正常输入电压(Normal),及高输入电压(Max)下测量并记录其输出电压值。

电源调整率通常以一正常之固定负载(Nominal Load)下,由输入电压变化所造成其输出电压偏差率(deviation)的百分比,如下列公式所示: V0(max)-V0(min) / V0(normal)

电源调整率亦可用下列方式表示之:于输入电压变化下,其输出电压之偏差量须于规定之上下限范围内,即输出电压之上下限绝对值以内。 C. 负载调整率:

负载调整率的定义为开关电源于输出负载电流变化时,提供其稳定输出电压的能力。此项测

\\\\

试系用来验证电源在最恶劣之负载环境下,如个人电脑内装置最少之外设卡且硬盘均不动作(因负载最少,用电需求量最小)其负载电流最低和个人电脑内装置最多之外设卡且硬盘在动作(因负载最多,用电需求量最大)其负载电流最高的两个极端下验证电源供应器之输出电源之稳定度是否合乎需求之规格。

* 所需的设备和连接与电源调整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需要精密的电流表与待测电源供应器的输出串联。示:

测试步骤如下:于待测电源供应器以正常输入电压及负载状况下热机稳定后,测量正常负载下之输出电压值,再分别于轻载(Min)、重载(Max)负载下,测量并记录其输出电压值(分别为Vmax与Vmin),负载调整率通常以正常之固定输入电压下,由负载电流变化所造成其输出电压偏差率的百分比,如下列公式所示:

V0(max)-V0(min) / V0(normal)

负载调整率亦可用下列方式表示:于输出负载电流变化下,其输出电压之偏差量须于规定之上下限电压范围内,即输出电压之上下限绝对值以内。 D. 综合调整率:

综合调整率的定义为电源供应器于输入电压与输出负载电流变化时,提供其稳定输出电压的能力。这是电源调整率与负载调整率的综合,此项测试系为上述电源调整率与负载调整率的综合,可提供对电源供应器于改变输入电压与负载状况下更正确的性能验证。 综合调整率用下列方式表示:于输入电压与输出负载电流变化下,其输出电压之偏差量须于规定之上下限电压范围内(即输出电压之上下限绝对值以内)或某一百分比界限内。

E. 输出杂讯(PARD):

输出杂讯(PARD)系指于输入电压与输出负载电流均不变的情况下,其平均直流输出电压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偏差量的电压值。输出杂讯是表示在经过稳压及滤波后的直流输出电压上所有不需要的交流和噪声部份(包含低频之50/60Hz电源倍频信号、高于20 KHz之高频切换信号及其谐波,再与其它之随机性信号所组成)),通常以mVp-p峰对峰值电压为单位来表示。 一般的开关电源的规格均以输出直流输出电压的1%以内为输出杂讯之规格,其频宽为20Hz到20MHz(或其它更高之频宽如100MHz等)。 开关电源实际工作时最恶劣的状况(如输出负载电流最大、输入电源电压最低等),若电源供应器在恶劣环境状况下,其输出直流电压加上杂讯后之输出瞬时电压,仍能够维持稳定的输出电压不超过输出高低电压界限情形,否则将可能会导致电源电压超过或低于逻辑电路(如TTL电路)之承受电源电压而误动作,进一步造成死机现象。

例如5V输出,其输出杂讯要求为50mV以内(此时包含电源调整率、负载调整率、动态负载等其它所有变动,其输出瞬时电压应介于4.75V至5.25V之间,才不致引起TTL逻辑电路之误动作)。在测量输出杂讯时,电子负载的PARD必须比待测之电源供应器的PARD值为低,才不会影响输出杂讯之测量。同时测量电路必须有良好的隔离处理及阻抗匹配,为避免导线上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振铃和驻波,一般都采用双同轴电缆并以50Ω于其端点上,并使用差动式量测方法(可避免地回路之杂讯电流),来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日本计测KEISOKU GEIKEN 的PARD 测试仪具备此种功能。

F. 输入功率与效率:

电源供应器的输入功率之定义为以下之公式:

True Power = Pav(watt) = V1 Ai dt = Vrms x Arms x Power Factor

即为对一周期内其输入电压与电流乘积之积分值,需注意的是Watt≠VrmsArms而是Watt=VrmsArmsxP.F.,其中P.F.为功率因素(Power Factor),通常电源供应器的功率因素在0.6~0.7左右,而大功率之电源供应器具备功率因素校正器者,其功率因素通常大于0.95,当输入电流波形与电压波形完全相同时,功率因素为1,并依其不相同之程度,其功率因素为1~0之间。 电源供应器的效率之定义为:

ΣVout x lout / True Power (watts)

即为输出直流功率之总和与输入功率之比值。通常个人电脑用电源供应器之效率为65%~80%左右。效率提供对电源供应器正确工作的验证,若效率超过规定范围,即表示设计或零件材料上有问题,效率太低时会导致散热增加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由于近年来对于环保及能源消耗愈来愈

\\\\

重视,如电脑能源之星「Energy Star」对开关电源之要求:于交流输入功率为30Wrms时,其效率需为60%以上(即此时直流输出功率必须高于18W);又对于ATX架构开关电源于直流失能(DC Disable)状态其输入功率应不大于5W。因此交流功率测试仪表需要既精确又范围宽广,才能合乎此项测试之需求。 G. 动态负载或暂态负载

一个定电压输出的电源,于设计中具备反馈控制回路,能够将其输出电压连续不断地维持稳定的输出电压。由于实际上反馈控制回路有一定的频宽,因此限制了电源供应器对负载电流变化时的反应。若控制回路输入与输出之相移于增益(Unity Gain)为1时,超过180度,则电源供应器之输出便会呈现不稳定、失控或振荡之现象。实际上,电源供应器工作时的负载电流也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始终维持不变(例如硬盘、软驱、CPU或RAM动作等),因此动态负载测试对电源供应器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可编程序电子负载可用来模拟电源供应器实际工作时最恶劣的负载情况,如负载电流迅速上升、下降之斜率、周期等,若电源供应器在恶劣负载状况下,仍能够维持稳定的输出电压不产生过高激(Overshoot)或过低(Undershoot)情形,否则会导致电源之输出电压超过负载组件(如TTL电路其输出瞬时电压应介于4.75V至5.25V之间,才不致引起TTL逻辑电路之误动作)之承受电源电压而误动作,进一步造成死机现象。 H. 电源良好/失效时间(Power Good、Power Fail或Pok)

电源良好信号,简称PGS(Power Good Signal或Pok High),是电源送往电脑系统的信号,当其输出电压稳定后,通知电脑系统,以便做开机程序之 C 而电源失效信号(Power Fail或Pok Low)是电源供应器表示其输出电压尚未达到或下降超过于一正常工作之情况。 以上通常由一「PGS」或「Pok」信号之逻辑改变来表示,逻辑为「1或High」时,表示为电源良好(Power Good),而逻辑为「0或Low」时,表示为电源失效(Power Fail),请叁考图5之时序图:

电源的电源良好(Power Good)时间为从其输出电压稳定时起到PGS信号由0变为1的时间,一般值为100ms到2000ms之间。 电源的电源失效(Power Fail)时间为从PGS信号由由1变为0的时间起到其输出电压低于稳压范围的时间,一般值为1ms以上。日本计测KEISOKU GEIKEN 的电子负载可直接测量电源良好与电源失效时间,并可设定上下限,做为是否合格的判别。 I. 启动时间(Set-Up Time)与保持时间(Hold-Up Time)

启动时间为电源供应器从输入接上电源起到其输出电压上升到稳压范围内为止的时间,以一输出为5V的电源供应器为例,启动时间为从电源开机起到输出电压达到4.75V为止的时间。

保持时间为电源供应器从输入切断电源起到其输出电压下降到稳压范围外为止的时间,以一输出为5V的电源供应器为例,保持时间为从关机起到输出电压低于4.75V为止的时间,一般值为17ms或20ms以上,以避免电力公司供电中于少了半周或一周之状况下而受影响。 启动时间与保持时间的时序如图6所示。

I. 其它

·Power Up delay:+5/3.3V 的上升时间(由10%上升到90%电压之时间) ·Remote ON/OFF Control:遥控「开」或「关」之控制

·Fan Speed Control/Monitor:散热风扇之转速「控制」及「监视」 二、保护动作(Protections)测试:

·过电压保护(OVP, Over Voltage Protection) ·短路保护(Short)

·过电流保护(OCP, Over Current Protection) ·过功率保护(OPP, Over Power Protection)

保护功能测试

A. 过电压保护(OVP)测试

当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电压超过其最大的限定电压时,会将其输出关闭(Shutdown)以避免损坏负载之电路组件,称为过电压保护。过电压保护测试系用来验证电源供应器当出现上述异常状况

\\\\

时(当电源供应器内部之回授控制电路或零件损坏时,有可能产生异常之输出高电压),能否正确地反应。 过电压保护功能对于一些对电压敏感的负载特别重要,如CPU、记忆体、逻辑电路等,因为这些贵重组件若因工作电压太高,超过其额定值时,会导致永久性的损坏,因而损失惨重。电源供应器于过电压情形发生时,其输出电压波形如图7所示。 B. 短路保护测试

当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短路时,则电源供应器应该限制其输出电流或关闭其输出,以避免损坏。短路保护测试是验证当输出短路时可能是配线连接错误,或使用电源之组件或零组件故障短路所致,电源供应器能否正确地反应。 C. 过电流保护OCP测试

当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电流超过额定时,则电源供应器应该限制其输出电流或关闭其输出,以避免负载电流过大而损坏。又若电源供应器之内部零件损坏而造成较正常大的负载电流时,则电源供应器也应该关闭或限制其输出,以避免损坏或发生危险。过电流保护测试是验证当上述任一种状况发生时,电源供应器能否正确地反应。

D. 过功保护测试

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可为单一输出或多组输出超过额定时,则电源应该限制其输出功率或关闭其输出,以避免负载功率过大而损坏或发生危险。又若电源内部零件损坏而造成较正常大的负载功率时,则电源也应该关闭或限制其输出,以避免损坏。过功率保护测试是验证当上述任一种状况发生时,电源能否正确地反应。本项测试通常包含两组或数组输出功率之功率限制保护,因此较上述单一输出之保护测试、、等稍具变化。三、安全(Safety)规格测试: ·输入电流、漏电电流等

·耐压绝缘: 电源输入对地,电源输出对地;电路板线路须有安全间距。 ·温度抗燃:零组件需具备抗燃之安全规格,工作温度须于安全规格内。 ·机壳接地:需于0.1欧姆以下,以避免漏电触电之危险。 ·变压输出特性:开路、短路及最大伏安(VA)输出

四、异常测试:散热风扇停转、电压选择开关设定错误 五、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liance)测试:

电源供应器需符合CISPR 22、CLASS B之传导与幅射的4dB馀裕度,电源供应器需在以下三种负载状况下测试:

每个输出为空载、每个输出为50%负载、每个输出为100%负载。 ·传导干扰/免疫:经由电源线之传导性干扰/免疫 ·幅射干扰/免疫:经由磁场之幅射性干扰/免疫

六、 可靠性(Reliability)测试:

老化寿命测试:高温(约50-60度)及长时间(约8-24小时)满载测试。 七、其它测试: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人或物体经由直接接触或间隔放电引起)在2-15KV之ESD脉波下,

待测物之每个表面区域应执行连续20次的静电放电测试,电源供应器之输出需继续工作而不会产生突波(Glitch) 或中断(Interrupt),直接ESD接触时不应造成过激(Overshoot)或欠激(Undershoot)之超过稳压范围的状况、及过电压保护(OVP)、过电流保护(OCP)等。另外,于ESD放电电压在高达25KV下,应不致造成组件故障(Failure)。

·EFT: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 or burst一串切换杂讯经由电源线或I/O线路之传导性干扰(由供电或建筑物内引起)。

·Surge:经由电源线之高能量暂态杂讯干扰(电灯之闪动引起)。

·VD/I:Dips and Interrupts电源电压下降或中断(电力分配系统之故障或失误所引起,例如

\\\\

供电过载或空气开关跳动所引起)

·Inrush: 开机输入冲击电流,开关电源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