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法律纠纷

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法律纠纷

来源:世旅网

网络传播他人隐私信息构成犯罪,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个人享有隐私权,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根据《刑法》第246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网上传播隐私信息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处以拘留或罚款,严重者可并处拘留。这些行为均受到法律制裁,保护个人隐私的权益。

法律分析

一、隐私被发到网上判几年

隐私被发到网上如果构成犯罪的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刑法》第246条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网上传播隐私信息如何处理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针对网上传播隐私信息的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结语

保护隐私是法律的底线,侵犯隐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将隐私信息发到网上构成犯罪的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规定了对网上传播隐私信息的处理措施,涉及者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等处罚。保护隐私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重要一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