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作文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作文

来源:世旅网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作文

作文教学,对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对于作文也同样有着“谈之色变”之感。一直以来,我们苦苦寻觅作文教学的佳径,可仍然没有摆脱困惑,最近,在观看了一些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录像之后,我对如何教好作文,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的积淀是学生快乐作文的基石

作为语文教师,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是决定其能否让学生快乐作文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尤其让我佩服的是王有声和靳佳彦两位特级教师。王老已年过六旬,言谈中仍思维敏捷,口若悬河,他虽然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高学历、高文凭,但却真正做到了与书为友,笔耕不辍。执教几十年以来,对中国文学孜孜以求,对教学艺术精益求精,对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直到现在,他仍坚持着每天晚上的作文教学创作,将自己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送给我们一线教师,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引正确的方向。靳佳彦老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酷爱读书、写作,他在做报告时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在九岁时写给英年早逝的父亲的诗,感人肺腑。他在讲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熟悉时,当堂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的局部准确无误地背诵下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据他自己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他均能倒背如流,可见其所下工夫之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两位前辈的经历无不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断地

学习,具有了相当的文学积淀,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中逐步进入游刃有余的佳境,才会在教学改革中有所建树。 二、创新是学生快乐作文的灵魂

创新是我们当今社会中喊得最响的口号,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中,它同样也是最浓重的一笔。王有声老师若干年以前在语文教学的系列活动中就已经高瞻远瞩地将“创新”作为了追求的至高境界。他在指导学生像组词、造句等这些语文写作基本功时,就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让学生树立“别人用过的我坚决不用”的坚定信念,让学生自己“陷入”苦苦思索的境地,让他们不断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光闪现的乐趣,从而让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不断地萌发,不断地成长。在指导学生选材时,他采取让学生公开交流的方式,遇到选材重复的现象,他总是引导学生合理放弃,独辟蹊径,力争做到“人人作文有特色”,有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弊病。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众不同”的写作观。例如,文章开头,对于一个题目,大家很容易同时想起一种思路,如果我们同时都这样去设计,结果就会落入“千人一面”的困境,要避免出现这种窘境,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教他们舍得放弃,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种思路,这样文章一开篇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别人自然也会喜欢读了。开头是如此,那么在选材、在行文的思路和结尾的设计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情境创设是学生快乐作文的动力

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再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王欢老师在以“宝贝”为题所作的作文指导观摩课中,可谓别具匠心,设计环环相扣,令学生悬念迭起,跃跃欲试。上课伊始,就吊起了大家的“胃口”——王老师说:“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一个问题,就将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一睹为快的迫切之情。可这时王老师却偏偏不让学生愿望实现,而是步骤清晰地开始实施对学生写作的过程性引导,依次设计了“说心情(没看前)——猜样子(没看前)——看一看(看‘宝贝’)——悟一悟(看完后)”这样几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写作的程序,可谓“润物细无声”。而且自始至终,学生一直被这“宝贝”所吸引,不论是没有看到前的好奇,还是看到后的兴奋或多或少的失望都为他们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都“刺激”了他们的写作神经,真的是有许多的话要写在纸上。如此的写作,学生能不快乐吗?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考试”也同样有着这样的魅力。于老师拿出测试卷,提出了测试的要求:看仔细,按要求做,测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因题量大而没有答完,得到满分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原因何在?再次读一遍测试卷上提示的要求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于老师只是要求大家回答试卷中的一部分题!顿时唉声一片。此时,于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谈谈考试的感受,大家非

常踊跃——因为他们真的是有话可说,而不是在“无病呻吟”。接着于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大家想写的文章应属于哪种文体,并提示了写作的要点,这一切可谓水到渠成。这一课的教学成功,再次说明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给他们不尽的写作动力上是至关重要的。

四、细心观察生活是快乐作文的“源头活水”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生活,我们才能写出令人感动、细腻入微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及时地观察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将其作为写作的材料加以储存。

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的问题,几位专家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的同时,也巧妙地介绍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以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法”为例,他所倡导的就是“步步观察、时时观察”,教师在课堂上每设计一个场景都要及时引导学生按着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而且要特别注意细节,在课堂上的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观察模型”,牢固掌握观察的方法,然后再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采集信息,不断地积累写作的素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当中,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的他们的创作灵感,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要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