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劳动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面劳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体面劳动的概念界定、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体面劳动理论研究回顾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述评,并对体面劳动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体面劳动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和深入研究体面劳动,而我国对体面劳动的研究是从2004年才逐渐开始。本文针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分别对体面劳动的提出与内涵、测量指标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研究体面劳动能有所帮助。
体面劳动的概念界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体面劳动是指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其核心是工作中的权利、就业平等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对话。
从广大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体面劳动应包涵以下六点:一是就业的渠道方面,应遵循择业自愿原则,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二是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劳动者应有表达自己意愿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保证劳动者的主人公的地位;三是工作环境和条件方面,应最大程度避免高温、排毒、噪音等恶劣的工作环境,防止工伤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四是就业公正与平等待遇方面,禁止对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年龄等方面歧视,工资待遇应该遵循同工同酬,工作时间不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工作强度避免超负荷工作;五是社会保障方面,体面劳动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在内的保险制度;六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方面,从事体面劳动应有职业详细介绍,职业指导和培训,使员工提高从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此外,应有完整的提拔晋升机制,使劳动者又拥有平等晋升、提拔的机会。
由此可见,体面劳动是一种有尊严的、和谐的、文明的劳动,是广大劳动者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观。
体面劳动的研究意义
体面劳动使人们从以往对劳动的目的性关注,转为对劳动的对象关注,即更多地关注劳动的效用和价值,着重从劳动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视角去考察,转向突出劳动神圣与崇高,着眼于从劳动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视角去揭示劳动的伦理价值。研究体面劳动的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目标,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者权益面临的挑战,体现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使人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促进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它体现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精神。实现体面劳动能极大改善广大劳动者劳动条件、劳动收入、劳动保障以及生活质量。贯彻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方针,高度重视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体面劳动提供理论和方向上的指导,而体面劳动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第四,实现体面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体面劳动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就给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意味着政府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机会,更要全面实现体面劳动,而实现体面劳动是评价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第五,它可以让广大劳动者共同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如体面就业能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培养机会,分享了更多的技能与素质。
第六,它为外部对话、发展伙伴关系、建立友好的外交环境提供了一个舞台,可以让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成果,也使我国在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国外对体面劳动的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检索1999-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以“体面劳动”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梳理并进行初步归纳,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体面劳动”的测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一)“体面劳动”的测量研究
最先提出测量“体面劳动”的学者是Philippe Egger,他认为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设计“体面劳动”测量指标。指标的确定既可以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新的指标,但是必须遵循国际劳工组织题目的“体面劳动”四项目标,即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Philippe Egger建议使用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库,且尽量同时利用其它数据。由于Philippe Egger之前设立的测量指标过于宽泛,Richard Anker(2002)等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就业率、非农业就业人口的工资比重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详细的11类63个“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
(二)“体面劳动”的实证研究
在实证方面,早在2001年,以“体面劳动在亚洲”为主题的第13届亚洲区域会议就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面临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并从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障和社会对话四个方面衡量了亚洲目前的体面劳动实施状况。
2006年,Konstantinos Papadakis统计了2002-2005年对国际劳动力机构的研究结果,以南非为例,从就业和卫生保健、消除贫困和艾滋病、童工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文明社会团体如何与政府参与相结合。Konstantinos Papadakis对政府参与进行了系统地解释,指出政府参与是指政策的制定,包括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2007年,Paredes Gil等人对巴西圣安德雷市的体面劳动实施情况作了调查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证当地政府对于推进体面劳动实施的重要作用。他通过采用权利、社会保障、就业平等和社会对话四类指标,以及所搜集的巴西和圣安德雷地区建筑业重要相关机构的数据,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对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政府提高了建筑业和相关服务业的体面劳动水平。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体面劳动水平偏低,而发达国家的体面劳动水平比较高,这说明体面劳动水平与经济水平有关。相关研究从正面和侧面给政府提出了建议,如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者权利等。但是,体面劳动水平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政府更应该提高全民对体面劳动的认识,从思想上提高劳动者的体面劳动意识,进而提高全社会的体面劳动水平。
国内对体面劳动的研究进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概念至今,我国学者对体面劳动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为了全面、系统了解国内对“体面劳动”的研究进展,笔者检索了“体面劳动”相关论文。通过对论文的整理、归纳发现,我国对体面劳动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和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面劳动的内涵以及体面劳动与各方面的相关关系等,较少涉及体面劳动测量指标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体面劳动内涵的研究
从2001年我国政府与国际劳工组织就落实体面劳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明确承诺要向实现全民体面劳动不断努力,学者们对“体面劳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了解体面劳动的概念和内涵是体面劳动研究的基础。佘云霞教授认为,体面劳动是指人们的就业条件包括享受自由、承认工作中的基本权利,保证劳动者在工作中免受歧视或骚扰,保证劳动者的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经济、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和责任,保证工人及其家庭成员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选择的代表性的组织在工作中表达意愿和参与管理。
(二)体面劳动与相关方面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探讨体面劳动与全球化、工会等相关方面的关系。李秀梅(2005)研究的是“体面劳动”与全球化的关系,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和“体面劳动”的内容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是世界各国积极应对对外贸易的需要;霍连明、袁伯清、秦建国(2008)等研究“体面劳动”与工会的关系,认为工会应积极转变职能、大力完善自身建设、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周清华(2007)、金喜在、陈代波、王蓓、曹凤月、国福丽等研究了“体面劳动”与就业的关系,如金喜(2008)在指出灵活就业是我国劳动者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时期实行的主要就业方式,提高灵活就业的质量,是我国劳动者实现“ 体面劳动” 的关键;王兰芳、张爱权等研究“体面劳动”与公民权的关系。
(三)体面劳动测量指标模型
我国学者对“体面劳动”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对于“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维度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李小波(2010)发表的《我国体面劳动指标探析》,填补了国内在“体面劳动”维度及指标研究方面的空白。
结论与展望
体面劳动的提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脉相承,它体现了广大劳动者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同时,对“体面劳动”相关问题的关注为劳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开拓了新领域。然而,跟国外比较,我国仍处于落后的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起步较晚。国外学者对体面劳动的研究在内涵、测量和实证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的研究基本处于概念理解阶段,测量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其次,研究深度不够。如在体面劳动的测量方面,西方理论界广泛认同有“六维度、十一属性、四十指标说”,且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中,只有少数学者给出了测量指标,并未建立模型对所提出的指标进行检验,指标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理解体面劳动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相同,实现体面
劳动的难度也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体面劳动的时候,在参考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定义的前提下,根据国情对体面劳动的内涵进行充实,落实到企业层面时,还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探讨体面劳动的标准和实现途径。
(二)统一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
目前,学者们所提出的体面劳动测量指标还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测量指标。统一的指标有利于体面劳动的全面实现。学术界应帮助政府尽快制定统一的指标,各地区再根据全国指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指标,这样不仅有利于进行全国性比较,还可以使各地区各具特色,对政策的制定起导向作用。
(三)建立体面劳动测量模型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只是给出了测量指标,而并没有建立模型来对所提出的指标进行检验,这样就难以保证指标的有效性。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建立数理模型并综合各项指标来对体面劳动进行测量,并利用计量方法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四)加强对体面劳动与其他因素相关性的研究 体面劳动的相关因素很多,国外学者将体面劳动与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等因素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我国今后的研究来说,研究者可以从宏观层面考虑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因素,也可以从微观层面考虑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因素,研究它们与体面劳动之间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指导政府的政策制定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秀梅.经济全球化与体面劳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
2.秦建国.应对体面劳动趋势的工会职能转变[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2)
3.周清华.体面劳动与女性行业进入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金喜在.灵活就业与实现体面劳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