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2.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照
5.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6.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7.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直接
介入人民大众婚姻缔结行为(设置婚姻登记机构、颁发结婚证书)的时间很晚,基本上是民国以后的事。而婚姻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则是在1949年以后。右图结婚证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27~1949年 B.1949~1952年 C.1956~1965年 D.1966~1976年
8.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9.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弱 B.妇女地位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
1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自行车却不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能够制造自行车是在( )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2.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就其内因来说主要是由于(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 B.群众性收回路权运动的推动 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D.封建统治在中国的彻底结束
13.“举头铁索(铁线)路行空(横空),电气能收夺开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所赞叹的是( )
A.高架铁路 B.化学工业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
14.右图是某一时期使用的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这一时期应为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晚期 ③当时的教学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刨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6.1878年3月7日,上海《申报》馆有一则“启事”:“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末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这主要反映了( )
A.维新运动时期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B.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C.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报刊业逐渐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D.上海是近代报刊业的发源地
17.在描写抗日战争的一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几种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抗战宣言 B.某国民党连队观看影片激发抗日热情 C.共产党通过报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D.日军随军记者通过互联网传递军情 18.2005年11月3日,网络搜索巨头Google公司推出虚拟图书馆测试版,图书来源于纽约公共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4日,微软公司宣布已经买下大英图书馆2 500万页图书的电子化处理权,将于2006年推出相关的搜索业务。对这两项工程所产生的后果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 B.知识的传播范围将大大扩大 C.传统的出版业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D.人们的阅读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19.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介,它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给人们留下了反思历史的“原件”。下列报纸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20.下列两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它们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有( )
①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③互联网改变了人们
的价值观 ④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1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5分,共50分)
21.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30年代旗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6分)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最流行?(4分)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8分)
(4)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中国,习俗变迁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和城市变化较快,而内地和乡村变化较慢,如婚姻风俗的变革就是一例,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被沿袭下来,而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 新时期的婚纱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与城市相比在此方面的差异。简要指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在着装及习俗等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原因。(4分)
23.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3年到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也日趋现代化,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5分)
(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8分)
(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答出2点即可)
【答案解析】
1.D [西装是鸦片战争后伴随外国侵略传入中国的,洋行里的职员接触西方文化比较早,物质生活的西方化也比较早。]
2.B [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
3.A [从作者将旗袍称改为“暖袍”的动机看,作者并非不能接受该服装,所不能接受的是其名与“满清”关联的字样,因此没有新旧观念的碰撞,故排除④,其余①②③符合题意。]
4.B [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吃西餐的出现正是西方文化传入的具体表现。]
5.B [从题干时间的1927年,可直接排除③④两项。] 6.B
7.D [从毛主席语录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结婚需经审查合格的规定可以看出。]
8.A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表明虽已了解西方的情况,但这个要求又反映出人们思想的保守。]
9.B [审题时应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辛亥革命后”“大脚”,由此可知歌谣唱的是废止缠足给妇女带来的好处,所以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妇女地位的提高。]
10.B [“老爷”“大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称呼,体现了等级与身份地位;而“先生”“同志”是平等的称呼,反映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11.D
12.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内因”,C项反映出中国社会内部对铁路的需求。] 13.C
14.A [图片中渗透出的信息是电话在中国的使用。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中国接触到电话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开始了介绍以电话为代表的近代科技成果。但电话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遍及中国。]
15.D [从“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可判断出报纸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 16.D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较早,比较成功的报纸,它的这个征稿启事,反映出上海是近代报刊的发源地。]
17.D [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18.C
19.B [①与新文化运动有关,②与维新运动有关,③反映了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谈,④反映了“神舟”六号升空,根据教材知识并联系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
20.A [本题实际考查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①可由“国际出口带宽”的增长趋势进行判断,②符合“上网计算机数”的变化等信息,③和④表述正确但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没有直接关系。]
21.(1)特点:传统服饰与西式服装并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列宁装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军装时尚原因: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
苏争霸开始,国际形势趋于紧张;“文革”时期,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支柱,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
(3)变化:人们对照结婚照更加讲究。80年代的结婚照,穿着比较随便,表情比较拘谨。90年代的结婚照,礼服比较高档,神情力求浪漫。原因: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还不够宽裕,思想上还不够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当作是完成一项任务;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看成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原因分析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影响因素:①物质生活水平;②思想开放程度;③社会政治气氛。
22.(1)现象: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城市的习俗开始变化。差异: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被沿袭下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原因: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受西方影响较小;农民的观念保守。
(2)原因:观念上,人们思想更加解放;政治上,政治环境较“文革”时期宽松;经济上,经济发展,商品供应丰富(生产力的发展)。
(3)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3.(1)变化: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2)转变: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体制性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3)原因: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1980年”“1998年”等信息,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第(2)问中的“转变”应联系材料二中“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等信息进行归纳,“体制性原因”应注意结合材料二中“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等信息进行概括,“过程”需要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思考;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80年代前”“90年代”“房间的称呼也日趋现代”等信息,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