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文的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二、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成: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告诉人们某种原理或说明某种道理。 2、按语言特征分成: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2、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可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四、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对象的××本质特点。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
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七、找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八、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一、阅读《努力实现低碳生活》一文,完成5——8题。(16分)
努力实现低碳生活
①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5次缔约国大会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了新的协议。大会结束后,一个网络新词“低碳生活”风靡全世界。
②“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③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并将光电池安装在汽车上,用它把太阳光不断地变成电能,使汽车开动起来,这便是新兴的太阳能汽车。据测算,如果让太阳能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每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43% ~ 54%。
④目前,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这是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它用超大容量、能够装载足够汽车前进数千公里电力的超导蓄能电池,解决了太阳能汽车后备电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了太阳能板的面积。又因为有了超导电机,所以能减少能耗,提升动力,在相对较小的
太阳能电力下保持较高的性能。更关键的是,普通超导汽车总还是需要充电,而电源如果依然是化学能发电,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用上太阳能电池为超导汽车充电,这一切就更完美了,即使偶尔需要用一点超导电池中的后备电,也不会有太大的污染问题。
⑤城市建设上,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的节能环保城市已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兴建,它就是可供5万人居住的“马斯特尔市”。这是个布局有序,交通运输与居住和公共区域相分离,将被誉为“三级分层性”的城市。 ⑥建成后的“马斯特尔市”,交通活动区域全建在离地面20英尺以上的支柱上,目的是增加空气循环,减少沙漠表土的热量转换。其次是它交通运输工具很奇特:城市中有数以千计的太空时代新颖运输工具——“个人快速运输舱”。它是一种可供4人乘坐的类似太空舱的无人驾驶电力车,这种车全部通过触摸屏和底部传感器来引导。此外,除了私人自行车和电力车外,其他会排放废气的交通运输工具一律不许使用。
⑦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是露天和太阳能海水淡化厂,5万居民每天需要8千立方米的水。如果没有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污水再循环系统和露水收集系统,每天就需要20万立方米的水。另外,经过处理的污水还可以用于灌溉。
⑧全城的电力需求约为200兆瓦,仅为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的四分之一。安装在城市外围的大面积太阳能光电板可提供取之不尽的电力,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此外,从城市中回收的有机废物也用来转化为燃料用于发电。
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换言之,实现低碳生活跟一个人的能力无关。我们应该养成自然而然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
5、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6、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7、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8、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6分)
有 趣 的 记 忆
①说到记忆,人们便会想到大脑。其实,记忆是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人的记忆不只一种,而是三种。
②自人体胚胎形成的刹那,细胞便已记录下人体的构成与活动原理,并且它们将这一“活动规则”作为一组基因世代相传下去,于是也就有了人的第一记忆——遗传记忆。遗传记忆,使我们变成了人。
③遗传记忆有一种顽强的惰性,难以改变。不过这倒是件好事,不然的话,每下一代都不像自己的父母,那自然界就会大乱。遗传记忆的信息容量非常大,约为个信息单位。一般记录下一个人的构成信息单位,总共只需其基因的2﹪。
④在我们的体液中有一种细胞——淋巴细胞,这是人的第二记忆——免疫记忆。淋巴细胞有良好的记忆。它们能牢记自己的“敌人”,并将此信息传给下一代。例如,凡得过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一些疾病的人,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如果
诱发这些病症的细菌试图再次进入血液时,免疫记忆便会把它们消灭。同时,淋巴细胞还能轻易地将异己分子区别开来:它一方面阻止致病物质进入器官,一方面标识出这些是异己分子,供吞噬细胞将其消灭。所以说,免疫记忆,保证了人类的健康。
⑤人的第三记忆——神经记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脑记忆”。神经记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与特征。它的信息量也很大,约为个信息单位。一旦接到信息刺激,神经便会开始记忆,信息越具刺激性,记忆就越牢固。神经记忆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有的仅几分钟,如一个关系不大但又必须使用的电话号码,往往过几分钟后,就会忘掉;而长期记忆,有的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不忘。
⑥遗传记忆、免疫记忆先天因素较多,后天无能为力;神经记忆则无时无刻不受着后天行为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强的重塑性,它比前两者容易改造得多。因此,记忆增强的着眼点也只能放在神经记忆上。
(摘自《青年科学》总第326期,有删改)
9.根据全文内容,筛选信息,在表格①②③处填写相关的内容。(6分) 种 类 作 用 ① 免疫记忆 神经记忆
使我们变成了人 ② 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