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分析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分析

来源:世旅网
第3期总第53期No.3SumNo.53三峡高教研究

SanxiaHigherEducationResearches

2019年9月Sep.2019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120)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配合学分制、有效培养高质量人才所开展的一种育人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是一项在全国实施的系统工程,本文以我国的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得到了我国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对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展开后续的优化思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学分制;高质量人才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离不开各高校向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但随着本科教育的不断普及,本科生质量普遍下降,各大高校也采取诸多措施进行改善,近几年来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施不断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在1938年由浙江大学引进国内[1],进入20世纪以来,本科扩大招生,生师比不断拉大,为了配合学分制改革、促进师生有效交流、培养高质量人才,各高校陆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过一定程序和标准筛选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老师,一项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制度。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我国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有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但在中途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相关文

对本科

生在思想、心理、生活、科研、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是生的培养模式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加上高校逐渐

献产量不高,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所好转,

近几年

的研究数量急剧膨胀。笔者查阅了近几年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文献并选取了一些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等方法的调查论文,覆盖了我国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以至有很好的代表性。而在不同的论文中,问卷的结构设计与问题描述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大体的问题却相差无几,笔者便从制度的认知程度、双方交流的频率、学生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如表1。

1、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状况

很大部分同学对本科生导师制教育了解模糊,而少数同学了解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因为学生干部等原因接触老师得多,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大多数的本科生在大学中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没有切身体会。笔者定量及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状况,具体如表1、图1所示:

表1不同高校学生认知程度分析

问题

高校

985高校普通高校211高校不了解46.2%63.9%59.7%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认知程度基本了解46.2%33.3%37.1%了解7.6%2.8%3.2%合计100%100%100%项目基金:2018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青年项目),JGQN1810,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陈才(1985-),男,汉族,山西省霍州市,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暖通空调;

2019年第3期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分析15

图1不同高校学生认知程度的饼形图

2、双方的交流频率

大多数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十分低,学生基本不会主动联系老师,老师联系学生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出现了一学期都没有联系、部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

表2不同高校师生交流频率分析

问题

高校

985高校普通高校211高校很少交流39.5%33.8%49.8%双方的交流频率

偶尔交流41.3%55.4%36.4%交流频繁10.8%13.8%19.2合计100%100%100%名的现象,双方交流频率过低使得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实施上产生了很大阻力。笔者定量及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双方的交流频率,具体如表2、图2所示:

图2

3、学生的满意程度

不同高校师生交流频率的饼形图

也低。从整体学校上看,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满意程度逐渐降低。笔者定量及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具体如表3、图3所示:

绝大多数同学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结果并不满意,许多同学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大多数老师认为这只是一个任务,不仅是学生整体满意度低,教师好评度

16三峡高教研究

表3不同高校学生满意程度分析

问题

学生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46.1%44.5%51.9%基本满意39.5%47.9%43.4%满意14.4%7.6%4.7%总第53期

高校

985高校普通高校211高校合计100%100%100%图3不同高校学生满意程度的饼形图

任务繁重,教师不仅在授课的基础上还要往科研方面投入许多精力,基于此,留给学生及老师的时间较少,很难做到有效的一对一交流[3]。无法做到对本科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学业指导、个性发展指导,这是造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成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宽松懈怠的指导机制加上寥寥可数的交流机会让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成效低下。

监管机制有待改善:我国大多高校基本是套用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改变,对于制度的监督方面更是流于形式,主要的监管模式为导师对学生指导工作后,经相关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是工作考核、评定职称岗位晋升、参与年终津贴分配的一个依据,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要求老师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工作量广泛且繁杂,再加上辅导员或学生会等帮助下使学生有一定成长,实际考核中很难鉴别指导老师工作效果,因此,各个院校往往根据学生的评价、老师的教学笔记等实际意义不大的书面材料进行考核。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师生交往互动为主要形式一个非正式教学指导制度,而采用“书面监督”的形式并不合适,现有的监管制度存在缺陷是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实施成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而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感到一般,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在我国成效低下,使得学生在科研、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帮助与提升,有学者指出:“西方牛津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水土不服’,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往往是形式意义大于实质价值[2]。”

二、造成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高校盲目搬造,老师指导随意,使得学生体验不佳,实际评价趋于消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实施的整体效果令人堪忧。通过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本科生导师制度缺乏保障、师生思想观念存在问题两方面造成的。

1、本科生导师制度缺乏保障

指导机制过于松散: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主要优点是极低的生师比和极高的互动频率,因此牛津本科生整体质量十分好。反观我国大多高校只是一昧的搬抄制度,在人数比上,一位导师指导十多名本科生,甚至是一个班;在时间上,一个月乃至一学期进行一次集体指导或小组研讨,每次指导不超过三小时;在指导方式上,各个高校基本以见面为主,较高的生师比、较低的交流频率,再有我国本科生学分较多、学习

2019年第3期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与思考分析17

2、师生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老师方面:由于学校的生师比很大,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效筛选,有些老师没有相关经验便被任命,对于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加上一位老师指导的学生很多,从心里便削弱了认真指导的想法,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指导老师思想上不重视,实际工作中消极懈怠阻碍着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学生方面: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无疑是刚经历高考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陌生的环境、不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但是大多学生思想上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好好玩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要求的方面太多过繁杂,使得学生更不易接受,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及主动参与的热情。老师对高年级学生的关注与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并无影响,甚至忽视该制度。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思考1、保障机制的优化思考

完善导师激励机制: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特性,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许多高校对指导老师没有特别的奖励机制,只是纳入教学环节的本职工作中,或是在物质上象征性的给予微薄的奖励,与科研工作或课堂教学丰厚的奖励相比,得到的回报不大,老师的积极性不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制度急需完善。学校应让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奖励机制的完善以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本科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指导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培养可积极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形成。

构建师生双向选择制: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基本都是由学院直接安排老师和学生,师生彼此不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老师的专业领域、性格特点会出现冲突的情况,或是指导老师根据职称高低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单向选择,学生基本没有选择权。构建师生双向制度,双方均可按照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

、目标来选

择合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拔高、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还可为导师所做科研提供一定帮助,达到双赢的结果。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育人制度,在实际过程中如存在老师与学生矛盾选择的情况,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在本科生

培养教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灵活采用本科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可有效推进创新型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2、交流平台的构建

现今的师生交流模式还停留于见面交流,其时间短、次数少,构建完整的交流平台是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建“线上”育人平台[4]:借助互联网搭建一个开放、实时的平台,使导师随时随地接收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动态,实时了解学生并解决隐患问题。还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性与取向性对其有目的地进行价值观引导。具体地,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APP及平台公众号对学生进行长时间、高频率、高成效的沟通,积极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打破隔阂,拉近师生关系,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在各高校的育人工作。

构建“质量”育人平台:各个高校要培养高质量人才应当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切合本科生水平的科研教学育人平台,利用科研平台的资源并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为学生分配一个基础的研究主题,利用课余时间或专门开展课程来进行学术性的研究与交流,实现导师带领、团队探讨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在浓郁的学术环境下成长,以培养出创新型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我国需要各个高校向社会不断运输高质量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可配合学分制的进行,改善师生比较高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国大多高校盲目套用外国本科生导师制,在实际效果上并不令人满意,对其现状和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很好的认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其后续优化思考可为其他高校的后续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艳玲,曾晓峰,张琳.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5(18):79-81.

[2]唐汉琦.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4):98-109.

[3]安宇,张国强,罗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4-16.

[4]郑秀娟,李春英.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浅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23-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