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来源:世旅网
第15卷第4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 J.15 No.4 Dec. 2016 2016年12月 DOI:10.13931/j.cnki.bjfuss.2016082 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王兰会,张丹青,符颖佳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以2002、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并应用LMD1分解 法对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木 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主要用于出口产品使用,中间产品消耗的碳排放水平比较高,在碳减排方面存在较大 的空间。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按其促进效应的大小依次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能 源强度则是抑制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木质林产品;隐含碳;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16)-04-0046-06 Dynamic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ission of Embodied Carbon in Woody Forest Product in China WANG Lan—hui,ZHANG Dan—qing,FU Ying—j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 ng Forestry University,1 00083,P.R.China) Abstract:The emission O±embodied carbon in woody forest product industry in China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2002,2007 and 2012.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 in woody forest product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ission of embodied carbon in recent years tends to rise.The woody forest product with high emission of embodied carbon are mostly exported to foreign countries,and the carbon emission consumed in the intermediate during producing woody forest goods was high,thus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on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rising of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in woody forest product industry are ranked as following:economic output,population size and energ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y is the major factor eliminating the emission of embodied carbon in the woody forest product industry. Key words: woody forest product;embodied carbon;carbon emission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 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引起了各国的高 指责。关于碳排放的计量,国际上通行的是核算隐 含碳的排放量。隐含碳指的是产品在生产、加工等 一度重视。CO,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 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减缓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 的首要环境目标。据统计,2013年中国的CO,排放 系列环节,直至最后被消费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全 部CO,。在国际贸易中,本应归属于进口国排放的 CO:不应该由生产,并出口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 量为95.24亿t,占世界CO 排放总量的27.1%¨ 。 我国在碳减排方面也因此承受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和 收稿日期:2016-10.11 国家承担,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研究隐含碳排放问 题,可以让碳排放的转移更加明确,测算得到的隐含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RW2015-4)。 第一作者:王兰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数量经济。Email:wanglanhui@163.corn~地址:100083北京林业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4期 王兰会等: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47 碳排放量也更加公平。我国是林产品加工出口大 国,在林产品贸易中承担了过多的隐含碳排放,因 此,准确计量隐含碳排放以及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我 国公平地承担国际责任以及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 研究意义。 国总量或者其他行业碳排放结构趋同,木质林产品 行业隐含碳的动态变动趋势如何也有待研究。为实 现以上研究目标,以期有助于碳减排的总目标,本研 究通过LMDI构建模型,研究木质林产品行业及其 他行业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并用结构分析法对影响 隐含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法的 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总额近年来快速增长,从 2006年的507.65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 380亿 美元 。随着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木质林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的测算结果,可以反 映产品在生产、贸易等整个过程中全部的隐含碳排 产品行业对我国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 一方面,木质林产品具有碳汇和调节气候的功能,可 以保存大部分木材中的含碳物质,作为临时碳库,可 以起到碳汇的作用,这对于降低大气中CO 的浓度 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木质林产品的固碳减排作用 使其有别于其他行业,在降低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成为隐含碳排放研究中受关注的行业。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隐含碳排放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研究 热点,研究内容包括隐含碳排放的研究,不同计量方 法的比较以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隐含碳排 放 。研究普遍认为,投入产出法是计量隐含碳排 放的合适方法,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为国外需要生产 的产品排放了大量的碳。随着对隐含碳排放研究的 深入,基于隐含碳排放的计量,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如 何降低隐含碳的排放量,研究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 素。在分析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时,学者通常采 用结构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黄敏等 、唐德才 等 、王珊珊¨ 采用结构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出口 贸易和广东省的隐含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王媛 等 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分解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 隐含碳排放转移进行分解分析,发现强度效应对隐 含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 应。杜运苏等¨ 运用LMD1分解法,对我国出口贸 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在短期内是抑制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 素,从长期来看,出口结构的调整则更为有效。张伟 等 通过对陕西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发 现区域性分解结果与全国范围的分解结果十分相 似,经济增长在促进碳排放增长上都起到了决定性 作用,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 陕西省的碳排放增长,而人口、能源强度等的影响则 比较小。 综上,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测定是隐含碳排 放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 的研究还不多见,林产品隐含碳影响因素是否与全 放。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均比较一致, 大多数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能 源效率则在抑制我国隐含碳排放的增长上起到较大 的作用,能源强度也起到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投入产出以及人口数据从《中国 统计年鉴》 中得到。由于目前尚未公开发布2012 年投入产出表,以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代替 2012年投入产出表。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 源统计年鉴》 ;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06} 。本文核算的能源不包 括热力、电力等在消耗后无隐含碳排放的能源。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与能源统计年鉴中 的行业分类不完全一致,以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行业 为基准,对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行调整与合并;另 外,由于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将废品废料并人其 他制造业,故本文也进行相同的合并。调整后的行 业分类序码及名称如下:01农林牧渔业、02煤炭采 选业、o3石油天然气开采业、04金属矿采选业、05 其他矿采选业、06食品烟草加工业、07纺织业、08 纺织制品业、09木材家具制造业、10造纸文教制造 业、11燃料加工业、12化学工业、13非金属矿物制 品业、14金属加工业、15金属制品业、16通专用设 备制造业、17运输设备制造业、18电气器材制造业、 19电子设备制造业、20办公机械制造业、2l其他制 造业、22电力热力供应业、23燃气生产供应业、24 水的生产供应业、25建筑业、26运输仓储通讯业、27 贸易及住宿餐饮业、28其他行业。 在对隐含碳排放进行LMD1分解分析前,需要 先计算隐含碳的排放量。投入产出法可以根据各部 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预测出局部的变化对整个经 济体系各部分的影响,故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 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Ci= × (1) 式中,c,为行业 的隐含碳排放量, 为行业 的隐 含碳排放强度,U 为行业 的最终使用产品价值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各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强度w可由完全需求系数矩 阵(,一A) 和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E相乘得到,即 W=(,一A) ×E。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 这4个因素对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影 响,扩展后的Kaya恒等式如下: C= E可以通过E,=∑ 卢 —■ /5计算得到, 为行业 对 : 等×鲁×导× ×P F』 l ,能源i的消耗量,卢 为能源i的c0:排放系数, ,为 行业的总产出。 ×S ×,×G×P (2) 式中,C为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量,i为能 源类型,C 为在行业中能源i的隐含碳排放量,E为 行业能源的消费量,E 即为行业中能源i的消费量, 本文研究的木质林产品行业包括木材家具制造 业和造纸文教制造业。由于农林牧渔业中林木部分 的数据没有相关细分表格,故本文未对这一部分进 用l,来代表木质林产品行业总产出,P代表人口数。 行分析。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本文以 2002年为基期,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投入产出等 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在进行LMD1分解前,需要先对 零值进行处理,本文用10 。代替各因素相关数据中 的零值。 (二)隐含碳排放因素分析 在研究分析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时,学 者主要采用两种分解方法,即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简称SDA)和指数分解法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简称IDA)。结构分解 法对数据的要求相对较高,指数分解法在计算时可 以使用部门加总数据,要求相对较低,且与结构分解 法相比,指数分解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分解总 指标,分析各因素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其 变化趋势。分析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需要通过分 析各因素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 用效果。通过指数分解法可以得到各因素分别对研 究对象的影响程度,更适用于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 解分析,故本文在分析木质林产品行业的影响因素 时选择指数分解法。 指数分解法包括拉氏指数法和迪氏指数法。拉 氏指数法在分解后会得到无法分解的残差项。迪氏 分解法包括平均迪氏分解法(average mean divisiaIndex,简称AMDI)和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 (1ogarithmic mean divisiaIndex,简称LMDI)。虽然平 均迪氏分解法所得到的残差项比拉式指数法小很 多,但该方法无法处理数据中的零值,且无法进行因 素逆向检验。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被众多学者认为 是比较精确的指数分解方法。其乘法与加法两种方 法的分解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唯一性的特点,且该方 法可以完全分解、无分解余项、易解释,对于数据中 存在的零值问题也可以解决。故本文选择对数平均 迪式分解法来分析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影 响因素。 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公式构建LMD1分解模 型,探讨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 进一步对各分解因素进行定义,以F =C /E 表示 各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即碳排放因素,简称为排放因 素;以S =E /E表示行业中能源i在能源消费中所 占的比例,即能源结构因素;以,=E/Y表示单位产 出的能源消费,即能源强度因素;以G=Y/P表示木 质林产品行业的人均产出,即经济产出因素;以P 表示人口总数,即人口规模因素。 在LMD1分解模型的加法分解模式下,令C。为 基期的隐含碳排放量,c 为t期的隐含碳排放量,并 用AC表示隐含碳排放量从基期到t期的变化量,其 表达式如公式(3): AC=C 一C =AC,+ACs+AC,+ACG+ACP (3) 各影响因素贡献值可由公式(4)计算得到: AC = (4) 由于各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即该能源的CO 排 放系数,为固定值,故式(3)中的AC 始终为0,可 将式(3)化简为AC=AC5+AC,+ACG+ACP。 三、结果与分析 (一)隐含碳排放情况分析 1.我国各行业隐含碳排放情况 通过计算得到我国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如图1所 示,2002、2007、2012年我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分别为 38.17亿t、50.56亿t、71.83亿t,呈现明显的增长 趋势。我国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国内使用,出口使 用隐含碳排放量在我国隐含碳排放总量中分别占 20.31%、28.60%和20.79%(见图1)。 我国隐含碳排放情况在行业间有较大差异,各 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量如表1所示。隐含碳排放量最 高的行业为其他行业。由于本文的其他行业主要包 括金融、房地产以及公共服务类等11个行业,最终 使用价值量相对较高,使得隐含碳排放量最高。在 不考虑其他行业的情况下,隐含碳排放量高的行业 主要集中于12化学工业、26运输仓储通讯业、27贸 第4期 王兰会等: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叭 ∞ 49 ∽ ∞加80 童 口出VI使用 囹国 使用 、 血l 60 40 枯 rⅡ 20 .避 f豳  I 0 2007 年份 图1 中国出口使用和国内使用隐含碳排放情况 易及住宿餐饮业。将隐含碳排放量高于2亿t的行 业进行汇总,发现其隐含碳排放量约占我国隐含碳 排放总量的40%。化学工业和木质林产品行业的 出口使用隐含碳排放量在各行业中均处于较高水 平。2012年,化学工业和木质林产品行业的出口使 用隐含碳排放量在该行业隐含碳排放量中的比例, 分别比同年我国的总体比例高46.88%和43.63%。 除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热力供应业等产品 不适合出口的行业外,直接碳和隐含碳排放强度高 的行业,其出口使用隐含碳排放量占其行业隐含碳 排放总量的比例也均相对较高。 表1中国各行业隐含碳排放量 亿t 行业序码 2002 2007 2012 1.89 l_70 1.8l O.19 0.1O 0.12 0.19 O.O6 O.O5 O.0O 0.02 O.O8 0.02 O.0l O.01 0.78 1.58 2.42 0.38 0.55 0.46 O.19 O.3O O.33 0.07 O.15 O.16 O.27 O.27 O.30 0.43 O.36 0.47 2.32 3.57 4.68 0.43 O.53 O.71 O.33 2.64 1.9O 0.21 0.34 0.29 1.9l 3.21 4.72 0.63 1.42 2.65 0.44 1.02 1.48 1.37 2.22 2.01 0.09 O.13 O.12 0.12 0.24 0.27 0.43 O.63 0.60 0.04 O.02 O.O2 0.0O 0.O0 0.01 0.90 1.33 1.85 2.80 5.82 7.4l 3.64 2.73 3.52 18.1O 19.60 33.38 2.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情况 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如图2所 示,2002、2007、2012年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 含碳排放量分别为0.34亿t、0.42亿t、0.45亿t, 呈现增速渐缓的上升趋势。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 含碳排放主要用于出口使用,2002、2007和2012 年我国出口木质林产品使用隐含碳排放量在其隐 含碳排放总量中分别占63.43%、73.37%和 64.41%,高于我国的总体水平(分别为20.31%、 28.60%和20.79%)。这与该行业的隐含碳排放 强度较高和出口贸易比较频繁有关,由于单位产 值的木质林产品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量均较高, 各国更倾向于通过进口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木质林产品行业的总产出主要是国内产出,但在 贸易中出口所占比例更高,在该行业,我国承担了 过多的隐含碳排放。 、 枯 谨 抽 篮 图2木质林产品行业出口使用和国内使用隐含碳排放情况 以木质林产品行业代替木材家具制造业和造纸 文教制造业后,将2002、2007、2012年我国各行业隐 含碳排放量进行排序。可以发现,木质林产品行业 在各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2002年和2007年时均 居第16位,在2012年时居第17位。2002、2007和 2012年里木质林产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分别 为0.36、0.24、0.24 t/万元,隐含碳排放强度分别为 1.18、0.77、0.82 t/万元,均呈现稳步降低的趋势。 这说明单位产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不断减少,木 质林产品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进步。但这 几年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强度都约是其 直接碳排放强度的3倍。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 中间消耗能源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虽然有所下降, 但未改变其比例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仍存 在较大的空间。 (二)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以2002年为基期,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 排放各影响因素年度变化的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除能源强度外,各因素都是隐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 呈正效应。从2002年到2012年,木质林产品行业 的隐含碳排放量总计增加了2 704.62万t。其中, 5O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经济产出是决定性因素,对该行业隐含碳排放增长 素。这一结果与我国隐含碳变化的总量分解结果趋 同,经济产出均是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107.23%),能源强度是主要的抑制因素 (一25.41%),能源结构(12.50%)和人口规模 (5.68%)均起到促进作用,但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 效果相对有限。 万t 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67.07%,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了4 409.43万t;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贡献率在 拉动因素中较低,分别为7.79%和10.17%。能源 强度的下降,隐含碳排放量减少了2 178.85万t,贡 献率为一82.56%,是抑制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 表2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影响因素年度变化的分解结果 1.能源结构效应分析 产品行业因经济产出增长而增加的隐含碳排放量为 能源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为正效应。 2002年到2007年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得木质林产 品行业隐含碳排放量增加了113.95万t,2007年到 2012年增加了91.60万t,增加量与前一个时间段 4 409.43万t,经济产出所带来的正效应较显著。在 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需要的能源消费越多,碳排放 也必然会增加。2002、2007、2012年木质林产品行 业的经济产出分别为0.09、0.17、0.2万元/亿人,处 于上升趋势。该行业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 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有一定的增加。这说明了我国 木质林产品行业能源结构在2002年到2012年间并 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2012年,木质林产品行业的 能源消费仍是以原煤(92.24%)为主,原煤的碳排 放强度较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木质林产品行业 1 653.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 14.30亿元,国外 市场对我国木质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木质林产 品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其隐含碳排放量也不断 增加,而由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这个情况在短期内都 不会改变。 4.人口规模效应分析 的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仍较低,天然气的这一比例 从2002年的0.02%上升到2012年的0.15%,可以 看出,木质林产品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调整, 逐渐向清洁化发展。 2.能源强度效应分析 2002年到2007年,木质林产品行业因人口规 模的扩展而增加的隐含碳排放量为110.77万t, 2007年到2012年为157.72万t,比上个阶段增加了 能源强度是反映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木质林 42.39%。2002年到2007年的人口增长率为 2.25%,2007年到2012年为2.48%。人口规模的 产品行业的能源强度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在正负效 应间徘徊,累计增量为显著的负效应。能源强度的 抑制作用与经济产出规模的促进作用相比有限,因 此,从2002年到2012年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 扩大,一方面会带动居民对木质林产品的消费规模 扩大;另一方面会改变生态环境,使得森林的砍伐量 增加,被破坏的植被面积增加,导致碳汇潜力和对 CO,的吸收能力降低。人口规模与木质林产品行业 的隐含碳排放量之间呈正相关,这也说明了人口规 排放仍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近年来,木质林产品 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 597.53万t增 加到2012年的2 535万t,但总产出却由2002年的 10 999.1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 796.10亿元, 增加了143.62%。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 模的扩大对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与经济增长相比,其对于隐含碳排放量增长的促 进效果有限。 的提高,能源强度也有了较明显的降低,2002年和 2012年的能源强度分别为0.15和0.09万t/亿元。 这说明木质林产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依靠技术进 步,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能源强度 仍存在下降的空间,对隐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还是 不够强。 3.经济产出效应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木质林产品行业及其他各行业的隐 含碳排放情况,并应用结构分解法对木质林产品行 业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根据 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我国隐含碳排放量 呈现上升趋势,不同行业间的隐含碳排放量有较大 的差异;②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增 速渐缓的上升趋势,中间消耗的碳排放水平较高,行 经济产出增长是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 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02年到2012年,木质林 第4期 王兰会等:中国木质林产品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业隐含碳排放主要用于生产的出口林产品使用,我 国承担了过多的隐含碳排放;③木质林产品行业隐 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按其促进效应大小依次为:经 进作用,政府需要继续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优化人 口结构。从长期来看,提高碳减排的意识,加强低碳 理念的教育宣传工作,倡导适度消费,可以让各领域 济产出、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是主要的抑 制因素。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提出如下4个建议: 1)调整外贸出口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木 质林产品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为实现木质 林产品行业的碳减排,可以制定和完善木质林产品 的出口制度和相应流程规范,扩大技术密集型木质 林产品的出口规模,并实现规模化经营,带动木质林 产品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政府应该健全相 关的法律制度,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以财政补贴等 方式推动低碳生产,对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 ;2 进行一定的限制与要求。 i2)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碳减排 经验。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变动的主要抑制 因素是能源强度,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可以较有效地抑制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通过 对木质林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推动生产技术创新 的研究和应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 将木质林产品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和知识密集 型转型。欧盟曾根据各成员国的特点,制定不同的 减排计划。我国可仿效欧盟的做法,依据我国各省 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同,制定差异化碳减排 政策。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 例。木质林产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最高的能源 是原煤,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 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通过推动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 与进步,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调整木质林产品行业 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 逐步替代传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从根本上减少碳 排放,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 4)提高碳减排意识,加强低碳消费的宣传。人 口规模对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有一定的促 的人员对于低碳经济有更深的认识,主动寻求低碳 消费,甚至主动研发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生产,用有 限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气。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Ooo_2O14.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0-2014. 3  ;I4 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特别工作组.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 5 6  7 [ 8 [ 9 m ¨  单2006[R].神奈川县: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i ] j  ROHLC.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4[EB/ OL].[2016-07—15].http://bp.corn/statisticalreview. 国家林业局.2014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14.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8-13. 宋莹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王媛,王丽丽,何或,等.国际贸易中隐含碳计算方法的比 较——以2007年中国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10): 1845.1854. 黄敏,伍世林.贸易中隐含碳问题溯源及其研究进展[J].上 海商学院学报,2010,11(2):77-80. 唐德才,王云,仲风霞,等.基于10.SDA模型的广东省外贸隐 含碳的分解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I):140.146. 王珊珊.基于SDA隐含碳的我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 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4. 王媛,魏本勇,方修琦,等.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 含碳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41-146. 杜运苏,孙辉煌.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 于LMDI世界经济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44_49. 张伟,张金锁,邹绍辉,等.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 放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26. 31. (责任编辑孔艳) ;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