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 《犯罪研究》2011年第6期 见证新中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 丰硕成果术 何勤华 犯罪,虽然不同时期的法律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但它一直相伴于人类文明社会 左右。犯罪活动扰乱了国家所要维系的社会秩序,侵蚀了社会文明的健康肌体,被视为文 明社会的顽症,所有国家都将惩治和预防犯罪作为重要任务。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采取了 方式各异的犯罪治理措施,或重典,或轻缓,或报复,或感化,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犯罪治 理模式。 现阶段各个国家均建立了庞大的刑事司法系统,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可谓达到天 文数字。但是,犯罪率依然一直在上升,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已经危及到 基本社会秩序的维系。面对此种情况,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均感到忧虑和茫然。因此,解 释犯罪现象的原因,探索控制犯罪的方略,设计预防犯罪的对策,便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需要是发明之母,需要是行为之源。在此种背景之下,犯罪学学术的研究就应运而生,并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朴素的犯罪学认知:从“温饱思淫欲,饥寒生盗贼”,到“仓 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等。但遗憾的是,一直到了20世纪初,现代犯罪学 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引入中国。在2O世纪上半叶,中国犯罪学研究大量吸收西方现代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并涌现出严景耀(1905年一1976)等一批优秀的犯罪学家,这一时期的 中国犯罪学努力紧跟国际犯罪学学科发展前沿,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新中国犯罪学研究是建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犯罪学发展基础之上的。在经历了2O 世纪5O年代的短暂学术繁荣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犯罪学研究陷于低迷。80 年代前后,中国犯罪学研究迎来了“春天”,犯罪学的各分支学科——刑事侦查学、青少年 犯罪学、经济犯罪学、毒品犯罪学、犯罪预防学、犯罪矫正学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整 个犯罪学学术研究呈现出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1981年,华东政法学院筹建了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犯罪行为规律和刑事侦查的学 术期刊——《刑侦研究》。该杂志依托于刑侦教研室,虽以“刑侦”为特色,却不仅仅局限 于“刑侦”,而是广泛涉及到犯罪学领域内的各个方面,刊载了大量优秀的犯罪学理论学术 成果,广受读者好评。为了适应新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刑侦研究》经有关部门批准,更名 +本文是作者为《新中国犯罪学研究》所作总序,该标题是发表时由编者所加 ・2・ 《犯罪研究》2011年第6期 见证新中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 为《犯罪研究》,并被评为全国法律类核心刊物。作为上海市犯罪学学会的会刊,它立足于 上海,面向全国,关注当下的犯罪问题和犯罪治理工作,追踪犯罪学的国际最新发展,在 犯罪学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年是该刊创刊30周年,又恰逢该刊顺利发行200期,这对于一本纯学术性的专业期 刊而言,实为不易之幸事。1981至2Ol1,30年风雨沧桑,变化无穷,有多少学术刊物沉 浮其间;在如此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之下,《犯罪研究》能够顺应时代之变化,体现时代之 精神,永远保持犯罪学学术研究的青春和活力,此是为不易之所在。1981至2Oll,3O年 时间的飞逝,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也同时见证了犯罪学研究的起起伏伏;正是 在于学会的领导与众多学者、同仁的努力,让《犯罪研究》始终如一,坚持于犯罪学的研 究,才得以让30年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得以完整的流传,使后辈有志于犯罪学研究者能够更 便捷、更直观地领略新中国犯罪研究的累累硕果,此是为幸事之所在。 值此《犯罪研究》创刊30年之际,在上海市犯罪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各位热心同仁的支 持下,精选本刊所刊发的优秀文章,汇编成《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合集。希望能够借此合 集的推出,以此合集为展示之舞台,让众多学者、读者能够更为便利地了解新中国犯罪研 究的发展脉络,本次所选辑的论文都是引领各时期犯罪学理论前沿的优选之作,这些论文 关注的时代焦点,注重治理对策研究,理论阐释精辟,路径选择实务。这些论文对不同时 期的犯罪学理论研究、犯罪治理实践活动都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下的犯罪理论和 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81至2Ol1,此间30年,是新中国更为蓬勃发展之30年;此间30年,是犯罪学不 断开拓创新之30年;此间30年,是《犯罪研究》始终坚持为犯罪学研究服务之3O年。回 望30年的成长过程,有过困顿,更有奋进;有过令人迷茫的挫折,更有让人雀跃的发展。 至此之后,我深信国家会更为强盛!犯罪学研究成果会更为丰富!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杨正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