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云霞
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难度最大且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推理判断题。近几年的高考每年都保持在10道题左右。这种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暗示,抓住内含语义,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加以整理,然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简单推理和复杂推理。
如何做好推理判断题?考生做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首先,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进行推理时,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其次,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进一步增强理解能力,抓住材料实质性的东西。再次,在
第二招: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断。知识推断是根据文章中所阐述的细节,运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推敲,从而得出符合文章原意的结论的一种推断方法。
第三招: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做此类试题要善于抓住某一段话中的关键信息,即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去分析、推理、判断,利用逆向思维或正向推理,推断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第四招: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得出结论。逻辑结论是指严格根据文章中所陈述的事实、论点、例证等一系列论据材料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观点或爱好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五招:整合全文(段)信息进行推断。做推理题时,有时需要在弄懂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整合与题目有关的有用信息,综合起来去推理判断,确定最佳结论,忌“见树不见林”。
总之,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通过平时课文的语篇教学和对题型规律的认识,加之不断结合规律的实践练习,阅读中的推理判断题就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s Reserved.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
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做好推理判断题的妙招。
第一招:根据文章的结论推断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往往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流露于修饰的词语之中。因此,在推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文中作者的措辞,尤其是表达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四点思考
文/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前提。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由于缺乏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加之没有很好的教育引导,甚至由于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不起来,形不成良性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良性发展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下列四点来共同探讨。
一、良好的氛围及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的营造可以使人精神愉悦,情绪饱满,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在教室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融入氛围,置身环境,进入学习与表现的良好状态;使学生一走进这个学习环境,就被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些室外特殊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环境多样化,在其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内在因素与外在的因素良好结合,维持学生的积极学习动力。历史故事“孟母三迁”就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好的启示。
在教学的同时,老师要用积极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和带动学
绪
要多鼓励多表扬,运用多种形式激励与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无拘无束地在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中获取知识,大胆交流,大胆发挥,从而获得拥有知识的成就感。
二、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学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空间,无形中也扼杀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而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厌烦的心情,造成不良的学习结果。因此,老师要有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和准备。与时俱进地加强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学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新颖,形式多样。通过课改探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上来,又要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详细了解,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地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逐步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过程中充满信心,变得努力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有效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良好素养的教师
好的老师,必须精通娴熟的业务和具有广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较好的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优秀的老师,必
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须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课堂教学的前沿动态,适应教育改革发-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