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单元过关检测: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单元过关检测: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答案)

来源:世旅网
第一章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开发 ②F表示产业活动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答案:1.C 2.D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 km ②人口数量/10

833

③能源消耗量/10 t ④淡水消耗量/10 km

4-6

⑤氟利昂排出量/10 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

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 A.能源消耗量 B.淡水消耗量 C.氟利昂排出量 D.二氧化碳排出量

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 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二战后增加速度最快的,其中氟利昂排出量从无到有,且二战后急剧上升。第4题,城市及基本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而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都会使

728

农业用地退化,从而减少农业用地面积。 答案:3.C 4.D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第5~7题。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6.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重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7.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解析:第5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第7题,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5.B 6.D 7.B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8~9题。

8.下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8题,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第9题,随着民众

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答案:8.D 9.B

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0~12题。

材料一:“以邻为壑”的含义。以邻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的垃圾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太平洋的某些岛国成了美国的大垃圾场,虽然当地人也知道垃圾贻害无穷,但因经济贫困,也无奈接收。

材料三:张涛同学在一个超市门口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有多达80个方便袋被带出超市,被访问的26人中,100%都知道方便袋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为了方便,几乎全选用了方便袋。曾经,人们习惯用“菜篮子工程”比喻贴近民生的某项措施或工程,但现在大街小巷已难觅“菜篮子”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方便袋。

材料四:大多数饭馆里都准备两种筷子,一种是多次使用,消毒处理后装在精美袋中的,这种一般提前摆放在桌子上;另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次性方便筷,短且弯,有时还挫口,但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往往一进屋就喊服务员把干净好用的筷子换成方便筷,尽管大家都知道非一次性筷子充其量自己再洗一下,远比方便筷好用,但鲜有人拒绝撤换。 10.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材料一、二反映的是( )。 A.人类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C.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D.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

11.方便袋和方便筷等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分别会带来的问题有( )。 A.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和过度消耗资源 D.水土流失和酸雨

12.下列行为有利于减轻或避免环境问题的是( )。 A.少用或不用方便袋和方便筷 B.少到超市买菜

C.尽量使用绿颜色方便袋 D.方便袋用完后及时烧掉

解析:第10题,“以邻为壑”以及发达国家将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都体现了只顾本地区或国家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状况。第11题,一次性方便筷会造成森林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方便袋会造成白色污染。第12题,“少用或不用方便袋和方便筷”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而且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0.B 11.C 12.A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14.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解析:第1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薪柴所占的比重高达32%,这样容易造成丘陵地区的植被破坏,江南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多,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带来水土流失问题。第1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县农作物的秸秆主要当做燃料利用,而在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发出的热量利用率很低,所以该县农村秸秆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13.B 14.D

读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完成第15~16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湿地 其他 1954 15.9 38.2 9.1 35.6 1.2 1986 41.6 34.3 6.9 15.3 1.9 2005 51.2 31.6 3.9 11.4 1.9 15.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季节变化减小 B.森林面积减小,土地荒漠化严重 C.耕地面积扩大,土壤质量提高 D.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

16.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 D.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和湿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湿地大面积的减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江平原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答案:15.D 16.B

201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本届世博会大力倡导“生态世博”“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等环保理念,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引领下,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上海世博会提出的这些环保理念,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共同性 B.公平性 C.持续性 D.阶段性

18.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居民应该( )。 A.将城市动物园的动物全部放回野生环境,以解决生态破坏问题 B.禁止私家车的购买和运行,以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C.垃圾分类处理,以实现资源再利用 D.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改善城市水污染

解析:第17题,强调生态、绿色、低碳等环保理念,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都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18题,A、B两项明显错误。D项叙述正确,但不是普通居民的行为而是工业企业的行为。 答案:17.C 18.C

新疆天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实现了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中国化工行业的形象。读新疆天业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天业集团的主产品有( )。

①精细化工产品 ②食品 ③水泥 ④节水器材 ⑤氯气 ⑥乙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

20.天业集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 )。 A.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零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

C.高效农业摆脱了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D.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第19题,读图分析,天业集团的主产品有精细化工产品、食品、节水器材、氯气、乙炔、烧碱等。第20题,该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生产重点并未转向对废弃物的利用。 答案:19.B 20.D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解析:第(1)题,“不毛之地”是荒漠化的表现,它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第(2)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的必然结果。第(3)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排放废弃物,同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作用。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提示我们,我们不能只关注“第一步的胜利”,还要关注以后“各步的胜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新的发展观。

答案:(1)土地荒漠化。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环境观。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近公布的一项气象统计数据表示,中国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10多年来,沙尘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不是增加。

统计资料还显示,民勤县年扬沙天气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明显减少;浮尘天气在80年代之后减少特别明显,其减少速率远远大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 材料二:见下图。

(1)①地区沙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2)②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 。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治理的措施是 。

(4)结合材料一,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分析甘肃民勤县沙尘减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造成沙漠化进程快。第(2)题,②地区相对①地区来讲,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导致沙漠化严重。为防止沙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第(3)题,③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黄土的特性(直立性);多暴雨,降水集中;地质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与环境必须和谐发展,民勤县虽然处于沙漠化严重地区,但只要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就可能使环境得到改善,逐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黄土的特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4)民勤县人民改变了原来与环境对立的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退耕还林还牧,因地制宜,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环境得到改善。 23.(14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121.2 113.3 110.2 注: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态势。其中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的数值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态势主要是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的变化驱动的。第(2)题,认真读图可以得出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第(3)题,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也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第(4)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发展支持系统数值大、中西部地区小,从三大产业结构看,东部工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中中、西部的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大,效益相对较差。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3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