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
脱贫户难以获得可靠而稳定的2016年起,我国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
物质资本、生计,有再度返贫的可能性。本文首先从理论上,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五个方面分析影响易地
进行具体分析,扶贫搬迁户生计可持续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张鹏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将减贫脱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1]。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新要求、新部署,为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旨在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增进贫困地区民生福祉,使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2]。201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要求,22个)扎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区、市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国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支持地方搬迁贫困群众680多万人,2018年将再实施约280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
Manager'Journal_March10,2019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战略工程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基层政部策执行偏差,以及脱贫户自身的缺陷,分地区有扶贫搬迁农户陷入“安置依赖”“救济陷阱”。基于对易地搬迁地区村户的随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发现部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仍旧无法获得相当稳定可靠的生计,即实现“可持续生计”。可部分以看出,一时脱贫不等于持久脱贫,脱贫农户仍有再度复贫的可能。
列的生计活动来实现的,可持续生计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特别是人们的资产状况以及政策、体制和过程所设置的制约或提供的机会。
在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对区域贫困状况进行研究,何仁伟(2014)从生计资本和生计脆弱环境/背景角度建立多维评价指标,对四川凉山州的农户生计水平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量化分析;刘艳华等(2015)通过建立农村多维对中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国农村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贫困地理识别。针对生计可持续的实现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和介绍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评估贫困状况李小云等(2004)和找寻治理措施等方面。
生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分析框架、计途径和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了介绍、梳理和实证分析,认为贫困农户生计导致农户面临外来冲击资本具有脆弱性,
时规避风险的手段非常有限,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典型特征。陈传波(2005)、丁士军(2003)等利用Dercon(2001)建立的风险与脆弱性分析框架,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的具体表现和特征,讨论了农户可能遭受的各类资收入风险和福利风险,揭示了贫产风险、
文献研究
可持续生计的框架研究
现有的可持续生计分析国外研究中,
框架主要有3个,英国国际发展署2000美国援年建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外合作组织提出的农户生计安全框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途径[3]。国外学者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对农户生计的诸多方面进行(Smithet了大量的研究,如生计多样性al.,2001)、生计脆弱性(Hahnetal.,(Singhetal.,2009)、生计安全2010)、农户(Ellisetal.,生计与扶贫2003)、能源消费(Chernietal.,与农户生计2009)、土地利(Soini,用与农户生计2005)等。Scoones(1998)认为,可持续生计策略是通过一系
困农户、
小农户多风险交织的状态,认为贫困农户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生计脆弱性进一步加剧。李斌(2005)、李琳一(2004)选择宁夏盐池县作为考察区域,阐述了应用可持续生计途径和参与式途径开发农户生计影响研究的方法,
分析了当地农户的生计行为、生计策略以及农户生计与资产配置呼应与变化的状况与动态发展趋势。
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学术思想,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能源消费、
资源保护、土地改革、海洋渔业与可持续生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研究。Cherni等以古巴偏远的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持续生计方法研究了可再生能源与农户生计的关系,发现小规模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政府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结合是推广可再生能源服务的最佳选择,并且能大大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性。Karki以尼泊尔巴迪阿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保护区域与保护计划对可持续生计的贡献度,发现不同特征的农户受到的影响具有差异,未来生计规划必须兼顾巩固生计活动与区域保护计划之间的联系。Ahmed等通过研究孟加拉国西南部沿海以捕虾为生的渔民可持续生计与捕虾之间的关联,发现渔民生计主要来源于捕虾,且对海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国内对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随着国外可持续生计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引进(Robertsetal.,2003;李斌等,2004),中国学界运用可持续生计思想对农户的生计和失地农民生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蒲春玲(2011)等分析了新疆南部地区棉农生计变化影响因素,认为家庭经营规模,种子、农药及地膜投入,政府补贴资助量和套种数量4种因素对棉农生计变化影响较为显著。梁义成等(2011)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多个指标识别农户的非农和农业多样化生计策略,分析了农户多样化生计策略的影响因
│思想文库│素;李聪等(2010)通过分析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生计策略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外地打工和本地打工对本地农户生计活动的不同影响。
理论研究
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和获得的、能用于谋生和改善长远生活状况的资产、能力和有收入活动的集合。可持续生计理论主要是用于扶贫、
减贫等项目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影响贫困户生计可持续的因素,进而探索出摆脱贫困或者避免脱贫者再度返贫的方法。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等机构着重利用可持续生计理论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生计,实现全世界人口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备受关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之一,取得了极好的成效。由于外部因素和脱贫户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脱贫户仍然存在再度扶贫的可能性。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帮助农户彻底摆脱贫困的方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的路径。在寻找彻底脱贫的方法之前,有必要对影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生计可持续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在可持续框架中,
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的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4],该框架将生计资本分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种类型,分别描述农户在这五个方面的生计表现,以此来评价其生计情况。下文将从这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因素。
1、人力资本。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受教育的普遍程度等,具体到个人,
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生计目标而拥有的技能、知识、劳动能力和健康等。在具体分析中通常采用“家庭劳动力比例“”
受教育程度”March10,2019_Manager'Journal
│思想文库│
“是否参加过技能指导”“义务教育情况”等指标。
在一个家庭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则该家庭的生计压力越小,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可能性越大。教育程度则影响了脱贫户寻找新工作的难易程度、
对政策的理解、对后代培养的重视程度等,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越高,在求职中的优势越大,可以更透彻的理解国家政策,对于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会更好的培养后代,以此保障政策的作用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生计。健康也是人力资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家庭中若存在重大疾病患者,由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往往难以实现可持续生计。
2、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包括维持生计所需要的公共设施以及物质设备,是维持基本生活并获得可持续生计的基础。物质资本一方面包括基本民生需求,例如供水、供电等,另一方面包括生活质量情况,例如空气质量、交通状况、垃圾处理等。
基本民生需求的实现意味着搬迁户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
既是维持生活的基础,也是衡量可持续生计的基础指标。一般来讲,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推进,脱贫户的基本民生需求都已经的到满足,生活质量情况就成为了衡量物质资本的重要指标。在基本民生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越好,越容易减轻搬迁户对搬入地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不适,
更容易融入当地生活,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技能培训等,有利于提高生计水平。在生活质量状况指标中,交通状况是搬迁户与外界交流的基础,
交通状况的良好有利于农户密切与外界的联系,拥有更多消息来源;空气质量主要是对农户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Manager'Journal_March10,2019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积极发展乡村振兴,但是对于空气质量的监督还不够,提高空气质量,加强监督,是帮助农户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加强垃圾处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基本手段,也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
3、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主要指流动资金、储备资金以及容易变现的等价物等。具体到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讲,可以选择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收入两个指标。人均纯收入指的是家庭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再除以家庭总人口的平均值。一般来讲,搬迁户家庭的总收入主要包括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搬迁前后都是大多数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由于农业收入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而表现出脆弱性,易变性,这使得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得可靠的经济来源,这极大的影响了搬迁户金融资本的稳定性,对可持续生计的实现产生了阻碍。
4、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各种社会资源,如社会关系网和社会组织,包括垂直的(与上级或领导的关系)或横向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社会联系。对农户社会资本结合实际状况可以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一是街坊邻里关系、受上级帮扶情况等,这类指标可反映农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获取帮助的情况和社会融入程度;二是脱贫户自身的生计压力情况。
街坊邻里作为搬迁户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群,与其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搬迁户对搬迁地的社会融入度,与邻里的关系越亲密,对搬迁地的适应情况越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越大。上级的帮扶也是搬迁户搬入新居住地后重要的帮扶措施,受到上级的扶植程度越大,搬迁户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越小,对当地生活可以更好的适应,但是同时也使搬迁户容易产生依赖心
理,也就是所说的救济陷阱和帮扶依赖,因此上级部门应当选择一个适当的帮扶程度。脱贫户自身的生计压力一方面来源于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新居住地的排斥心理,通过外部扶持,自身改善两方面的措施,减轻生计压力,可以提高搬迁户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计水平。
5、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指的是人们的生计所依靠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多样性、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如土地、树木等)以及生态服务等。在我国,
自然资本主要是指农户拥有或可长期使用的土地,这为农户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农户最重要的自然资产。
由于自然资本其本身具有折旧性、变化性、节律性、区域性等特点,其收益受到自然资本数量和质量的直接影响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因此通常选取家庭拥有耕地面积和家庭耕地质量好坏两个指标来衡量。
在搬迁前后,农业收入都是搬迁户的主要收入。可以简单得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家庭拥有耕地面积越大,质量越好,农业收入越高,家庭人均收入越高。但考虑到农业收入受自然因素影响而变动较大,
应当鼓励搬迁户及时关注农业政策,运用好自然资本,同时学习新技能并积极创业。若搬迁户可以在获得一定基本农业收入的同时,
有获得其他稳定收入的来源,那么该搬迁户就会拥有相对稳定的金融资本。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将生计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五部分,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数据显示,搬迁后,移民们的生计普遍得到了提高,具体表现在,收入得到提高、
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等,但是由于移民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增收与融资能力较弱,相关扶植政策不够到位,搬迁地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移民的心理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等问题的存在,移民们仍感到不小的生计压力。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应根据脱贫户家庭特征、
个体差异和个人意愿等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多层级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适应当地产业特色的技能培训,扩大农户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面以及教育机会的可获得性,不断增加精准脱贫户个体知识储备量,提高技能水平,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获取稳定的生计来源。应鼓励移民创业,加大技术、政策、资金方面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移民的创收能力。
第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物质资本基础。一方面各级重点加强公益性和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互联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公共财政投入,使当地民生状况得到改善,为后续工作合理有效地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财政运转与使用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
约束、反馈机制,并可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增强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资本能力。积极发挥各组织和志愿者的引导作用,在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搬迁户学习了解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适应搬迁后的生活环境,
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提升致富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和宣传活动,
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助,构建居民之间的社会资源流动和共享机制,提高社会参与度与积极性。
同时,鼓励农户将自身压力化为动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从内外两个方面增强农户的社会融入度。
│思想文库│第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调创新自然资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全过程、全地区、全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支柱型产业的改造升级;
二是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创新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文化创意,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五,创新后续保障机制,提高生计稳定性。一方面,考虑到搬迁脱贫户家庭生计的波动性和脆弱性特征,
应在脱贫后给予脱贫户为期两年的“脱贫缓冲期”,在此期间继续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大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打造脱贫群众生计动态监测平台,
准确掌握贫困户脱贫退出后两年内的家庭情况和生计状况,做好跟踪支持和保障服务工作,
将处在贫困边缘的脱贫户及时纳入帮扶范围,避免返贫,增强搬迁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
目“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
[2]刘伟,徐洁,黎洁.陕南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J].资源科学,2018(10):2002-2014.
[3]赵靖伟.贫困地区农户生计安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5):109-114.
[4]徐锡广,申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研究———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01):103-110.
March10,2019_Manager'Journa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