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或亲人)表达感情,学会理智的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或亲人)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和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烘托母爱氛围。
2.展览投影学生收集的文字、绘画作品,多角度感知母爱。教学过程一、准备活动
(一)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1.教师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为划分学习小组作准备。了解学生可借助以下几种途径。
①查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②问卷调查学生,如:姓名、年龄、住址、家长姓名、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及职业、个人兴趣特长等;
③找部分学生了解,或深入个别家庭走访。
2.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尽量把他们分在一组。
(二)明确活动任务之一:道不尽的母爱。(分组活动)
1.师引导:“母爱”的主题在各种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作品资料,了解这些作品,我们将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学生结合教材“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明确任务:
①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格言、新闻报道等文字作品。
②搜集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音像制品。
③搜集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或有关亲情的作品。
3.依据学生家庭背景及兴趣特长,按自主结合的原则分成三个组,其中一组是特殊家庭学生。
4.各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成员联系,及时检查、登记搜集资
料的情况。
5.组织小组内讨论交流:搜集资料的方法及计划。6.教师作总结性归纳与指导:①可以在家找;
②可以到亲戚朋友家去找;
③可以在网上查,然后打印或下载;
④星期天进城到书店去找,然后复印下来;⑤几个同学可联合起来找。
(三)明确活动任务之二:剪不断的脐带。(人人参与)
1.师引导,我们的母亲(或亲人),与我们长期相处,然而我们了解他们吗?找个时间与母亲(或亲人)聊聊天,采访他们,进一步了解母爱(亲情),体会母爱(亲情)你会有更新的发现。
2.学生讨论:采访中你准备谈那些内容,采用什么形式?3.教师作指导性归纳总结:内容:
①母亲(或亲人)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②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③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④母亲(或亲人)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⑤母亲(或亲人)现在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形式:
①找一个空闲时间,对方比较愉快的时刻来谈;
②可以找一找母亲(或亲人)往日的照片,结合照片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③以聊天的形式来采访,先在心中把要谈的话题排好条理,不要过于庄严,营照一个和谐轻松的气氛,更有利于了解母亲;
④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学生采访结束后,将记录交给家长做评语,评价学生采访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容易让人接受,记录整理是否全面,真实,通顺。
(四)、明确活动任务之三:多角度看母亲。(人人参与)
1.师引导:母爱(亲情)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或亲人)那寻常小
事却富含着深爱,我们应用心去深入地体察母爱(或亲情)。2.以书面形式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母亲(或亲人)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师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程序、目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一周后开展活动。
(一)教师整理学生搜集的材料,制订活动步骤。
1.学生在小组内汇报展示搜集的材料,组长作好分类,整理与登记以上报老师。
2.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评价搜集成果:①该同学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与能力;
②在搜集资料,编辑整理方面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3.根据各组整理记录后的材料,教师制订详实可行的活动步骤。4.设计活动计划表,印发学生,以便在活动中作好记录。(二)开展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
1.师展播有关“母爱(或亲情)”的音像制品。
①VCD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白发亲娘》《父亲》等。引导学生结合歌词、画面在音乐旋律中感知对母爱的颂歌,即及时记录下感人的歌词。
②电影片段展播《妈妈再爱我一次》。
③投影绘画作品:油画《父亲》、《大地――妈妈》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感知人物包经风霜的经历,一世的辛劳。
2.师展播学生搜集的有关“母爱”的文字作品。
①格言:“儿行千里母担忧”“天地宽大,父母恩大”等。诗歌《献给母亲的歌》。
采用朗读、齐读、读后说感受等形式开展,同时用笔记下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3.师总结:尽管时代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但母亲那真挚温柔的感情却是一致的。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亲情吧。
(三)开展活动二:“剪不断的脐带。”
1.多媒体投影显示活动项目:了解我们的母亲(或亲人)
2.按5~8人一组,(特殊家庭学生一组),分小组交流采访结果,采访形式,采访感受,感受千姿百态的母爱(或亲情)。要求边听别人说,边用笔记,记下千姿百态的爱。
3.学生评出采访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同学,交流经验。
4、师总结:母亲对孩子的爱虽都是一样的深挚,但他的表现方式却有多种多样,下面,看看狐狸母亲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的?
(四)开展活动三:“多角度看母亲”
1.多媒体投影显示狐狸母亲的故事:狐狸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生活。(配以动画、声音)
2.学生观看,思考后发言: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①太残忍,小狐狸太可怜了;
②严厉的爱,有利于小狐狸的成长。
3.师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却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我们应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
四、巩固活动成果,开展活动四:“抱得三春晖”
1.根据活动感受及记录,结合自己整理的材料,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注意抓住典型事件,借助细节描写,表达中心。
2.在小组中间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选出说的好的同学发言。
3.星期天回家将孝心化为行动,家长为学生的行动打分,下评语,上交评比。
教学反思
1、本次综合性活动基本完成了教学设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学生从课内来到了课外,从课堂走向了家庭,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及访问,达到了对校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种有益尝试。
2、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小组交流,既锻炼了交流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收听者的听话能力、分析能力。活动过程中的句式仿写练习及课后的作文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3、形式多样的展示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小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为了在展示中获胜,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积极搜集整理资料,提供相关信息,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4、通过这次活动,多数学生一改有话不愿和家长说,有事不愿与父母谈的习惯,对母亲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消除了对母亲的误解与偏见,促进了与母亲的交流与沟通,激发了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在孩子与母亲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心灵之桥。学生纷纷表示今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深情。
5、不足之处:由于有关母亲、母爱的材料很多,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有个别的学生就产生了依赖心理,任凭组长在前面发言,自己则
作为旁观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这些学习被动的同学,教师在平时应多加关注,在心理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与鼓励。
另外,个别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作文时材料不加筛选地罗列。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加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地运用搜集到的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