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1

感受农业特色,传承农耕文化1

来源:世旅网
感受农业特⾊,传承农耕⽂化1

感受农业特⾊,传承农耕⽂化

⼀、主题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注重学⽣的亲⾝体验和活动。”活动性和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通过体验获取新知是⼩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童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课程标准还指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在教学中让学⽣‘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童通过⾃⼰的⽣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童乐于接受的活动⽅式,帮助⼉童解决现实⽣活中的问题,即在⽔中学习游泳,在⽣活中过更好的⽣活”。

⼈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单元《⽣产与⽣活》中第⼀课《吃穿⽤哪⾥来》第⼆个话题《到农村去看看》,对于从⼩⽣活在城区的孩⼦来说,农村的⽣活、风貌对于他们是陌⽣的,虽然有些学⽣也利⽤假期去农村游玩,但这只限于游⼭玩⽔,很少能体验农民劳作的⾟苦和了解农业⽣产⽣活。所以,设计以农耕⽂化为核⼼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此次课程活动主要是学习了千年农耕⽂化发展历史,感受农业特⾊,传承农耕⽂化,参加农事体验,体会播种的艰⾟。⼆、设计背景(⼀)社会背景

我国是农业⼤国,农村⼈⼝有9亿占全国⼈⼝的70%,农业⼈⼝7亿占产业总⼈⼝50%,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但随着改⾰开放的实⾏,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地,⾛向城市。许多耕地也变成绿地,农民⼯的⼦⼥们也随⽗母进城学习,随着社会⼯业化进展,农业⽣产越来越不被⼈们所认可和熟知。(⼆)课改要求

为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本学期北京市中⼩学各科都安排了不低于10%学时⽤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是对整个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式等⽅⾯的有益补充。实践类课程更强调体验、探究,能够引导教师通过整合、实施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式;让学⽣经历学习发⽣的过程,弥补学⽣直接经验学习的不⾜,使学⽣既有接受式学习,也要有体验式学习。(三)学⽣分析

我校为城镇⼩学,据调查,我校四年级60%的学⽣都是来⾃城镇,对于农耕⽣产知之甚少,虽然有40%的学⽣是属于农民⼯⼦⼥,但是经过深⼊访谈,我发现他们⼤多数也是⾃⼩就出⽣在北京,⼀直随⽗母⽣活在北京,很少回⽼家参与农耕活动。让这些城镇成长起来的这⼀代⼉童,只通过简单地讲授来感悟农民的勤劳和⾟苦是不可能实现的。(四)资源分析

北京青少年⾏知实践园成⽴于2014年3⽉,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庄户乡。园区根据孩⼦们的年龄、特征及对事物的适应能⼒,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体验项⽬,⽐如:农事耕种、植物移栽、种⽠点⾖、搓⽟⽶、⾯⾷制作、插秧⽐赛、磨⾖浆、传统节⽇农耕特⾊活动等,让孩⼦们亲⾝体验农业劳作,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农事的艰⾟,有利于孩⼦们更深⼊的了解农耕⽂化及农业知识。三、活动⽬标

1.了解、学习农耕⽂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感受⽣产与⼈的需求的关系。

2.参与⼀⾄两项项农业种植体验活动,初步感知⽣产过程中的分⼯与合作,体会农民伯伯的⾟苦与智慧。3.⾃我总结学习成果,形成⾃主探究与拓展学习的习惯。4.培养想象⼒,深⼊理解⽣产与⼈的需要的关系四、活动内容(⼀)内容框架

(⼆)整体规划

到《农村去看看》学科实践活动将分为两部分进⾏:第⼀部分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讲解、观看图⽚、实物、影⽚等了解农业发展史,进⼀步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感受劳动⼈民的智慧。第⼆部分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进⾏劳动体验,进⼀步亲⾝感受劳动⼈民的艰苦。如果时间、课程、经费允许还可以进⾏收获体验。五、实施过程(⼀)课前准备1.了解课程⽬标及意义2.设计学习单

《到农村去看看》学习单班级姓名

3.与基地进⾏前期沟通

与实践基地专业教师进⾏沟通,设计讲解内容:参观并讲述农业发展的历史及农耕的变化;设计深度体验活动,避免将体验当成游戏,从时间、耕种⾯积、耕种质量等⽅⾯制定严格的标准。(⼆)实施建议

1.引导学⽣⾃主学习和独⽴思考

学⽣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励他们⼤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法。教师要尝试以学习单为载体,基于⼩组合作学习的⽅式开展学科实践活动。2.设计深度体验式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体的各种感官进⾏学习的⼀种⽅式。体验学习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此次学科实践活动主要是直接体验。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实效性,要注重深度体验。3.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学⽣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为的提⾼,并不是⼀朝⼀⼣就可以完成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具有延展性。只有处在于他⼈不断地交往和道德实践中,才能形成学⽣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这就需要借助评价⼿段内化学⽣的道德⾏为。本课程采⽤学⽣⾃评、⼩组互评、教师检查等⽅式对学⽣的认知和道德⾏为进⾏考查,采⽤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以评促学。(三)具体操作

活动⼀:参观学习农耕⽂化体验馆1.实施⽬标

(1)了解、学习农耕⽂化的发展历史与进程(2)感受⽣产与⼈的需求的关系2.活动流程

了解农耕⼈物→参观农耕场景→现在农业展⽰→⼩组交流收获和感受→全班汇报→农耕⽂化知识竞赛3.具体实施(1)了解农耕⼈物

请同学们找⼀找对于我国农业做过巨⼤贡献的⼈物都有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边参观,边听,边记录

了解农耕⼈物:⼤禹—神农⽒—贾思勰—落下闳—徐光启(2)参观农耕场景

看⼀看我国古代农具、农居、打⾕场及粮⾷运输与储藏⽅式都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3)现在农业展⽰

对⽐古代农耕,现代农耕有什么特点呢?你发现了什么?(4)⾃主完成学习单

(5)⼩组交流

温馨提⽰:组长安排好交流顺序,做到有序交流,主意倾听;记录员记录好组内意见,在⾃⼰的学习单上进⾏修改补充;发⾔

⼈做好汇报准备,拟定提纲;计时员负责时间调控和纪律组织。(6)全班汇报

从对⼈物的认识、对农业发展的感受和对未来农业的变化的期许等⽅⾯汇报,感受农业⽂化的璀璨以及劳动⼈民的智慧(7)农耕⽂化知识竞赛

要求:每组出⼀道题,其他组抢答,安排好监督员。活动⼆:进⾏农业体验1.实施⽬标

(1)参与两项农业种植体验活动(2)初步感知⽣产过程中的分⼯与合作(3)体会农民伯伯的⾟苦与智慧。2.活动流程

⼟地丈量,耕种规划→认识种⼦,学习播种→深度体验,进⾏春播→⼩组交流体验感受3.具体实施(1)⼟地丈量,耕种规划①分组认领⼟地②分组进⾏⼟地丈量

③对⾃⼰⼩组所承包的⼟地进⾏规划(2)认识种⼦,学习播种①请专业⽼师带领⼤家认识种⼦②了解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特点③学习播种知识

(3)深度体验,进⾏春播①组长进⾏春播分⼯

②进⾏⼤约2个⼩时的春播竞赛,要求速度和质量

③由专业⽼师进⾏评判,4个⼀等奖,5个⼆等奖。(4)⼩组总结,畅谈感受①完成学习单

②请获胜组和失败组分别发⾔

活动三:回到学校进⾏“未来农业”的畅想1.实施⽬标

(1)培养学⽣的想象⼒

(2)进⼀步懂得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和⼈们的需要密不可分2.实施流程未来农业的畅想→全班展⽰交流→制作未来农业展览

3.具体实施(1)未来农业的畅想

请同学们根据参观、体验的感受,想⼀想未来农业会是什么样的呢?

(2)全班展⽰交流

⼤家⼀起交流⼀下,说说你的设计思路(3)筹备未来农业展览

(4)在学校内进⾏“未来农业”的展览六、活动评价师评评价⼈:

⼩组评:评价⼈:

⾃我评: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