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总第155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 ̄of F ̄ian NorrnM Unive ̄ity(Philosophy and SociN Sciences Edition) No.2,2009 GenerM,No.155 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郭广迪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 关系没有理顺,结果是这两门主要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受到严重影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当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基本关系, 明确它们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而依据各自的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理顺教学关系。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9)02—0153—08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生产关系被认为是经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取了回避矛盾或 济学唯一的研究对象,因而政治经济学①被认为 冲突的办法 J,但无论这种冷处理办法的主观 是唯一科学的经济学。在当时高校经济学学科门 愿望如何,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互不干扰 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 的效果。目前高校经济学学科门类各专业的学生 主义理论课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专业基础理论 都要修这两门课,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公共政治理 课,我们现在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则是作为 论课中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而且也有可能会选 批判对象而开设的,其名称为“当代西方资产阶 修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当学生在修西方经济学 级经济学批判”。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以市场经 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时候必然会对这两课程之间 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高校经 的关系提出疑问,如,商品的价值到底是由劳动 济学学科门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和 创造的还是由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共 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一方面, 同创造的,工资到底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还 西方经济学由被批判对象而成为了经济学学科门 是劳动的价格,失业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理论课程,其重要性表 经济现象等等。如果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对这 现在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事实上是其它很多 些问题不作回答或不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答复,学 后续课程(如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不可 生就会感到我们的经济学教学是在“既卖矛又卖 缺少的基础;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虽然在名义 盾”,从而对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不良 上仍然是经济学学科门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 影响。 理论课程,但在后续课程中实际上却很少运用到 几年前,一位准备报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 或涉及到其基本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 非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通过电子邮件向我讲述 论等)。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由被批判对 了他“关于经济学学习的困惑”:“我最开始接触 象转变为正面讲授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这两门 经济学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学完之后“感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矛盾或冲突也就产生了【3 J。 觉资本主义真可恶”;后来为了考研才开始看西 收稿日期:2008—12—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影 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O7BJL008)。 作者简介:郭广迪(1950一),男,湖北宜昌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①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同义词”[ 196 一 7o;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和西方经济学著 作中,都曾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作为通用词使用过 。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政治经济学”是特指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54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正 方经济学教材,又觉得“西方经济学里面讲的都 是很实际的知识”。于是,在考研复习时“如果 看政经久了,就不想再看西经,反过来也是!而 且每次都面临着内心困惑的折磨!”他的这种困 惑恐怕是任何一位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在学习了 这两门课程后的一种“正常”反应,这种反应暴 露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 问题——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这两门主要基 础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怎样才能理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 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这首先要求教师对这两门 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开设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或意 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和深刻的理解,以便在总体 上把握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在总体 上正确把握了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 了二者不同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以及教材编 写过程中妥善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 最终消除或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否定或相互冲突的 问题。 摆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 济学之间的关系 要从总体上把握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 两门课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就必须正确理解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 会的经济运动规律”[5]1 ,即揭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人们 往往认为他的经济学说与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既定 前提、研究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之间必然是“彼此相互对立,水火不容,不能并 存”的[6l,或者说,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共同语 言。然而,这实际上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误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存在着 本质上的差异或分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共性,这 些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 学有着共同的起源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将以亚当·斯密和大 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看成是马克 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也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 来源。在这一点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与我们的 观点是一致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其编写的教科书《经济 学》中,将“通过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经济 学而发展成目前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和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比喻为由古典经济学“这棵大 树”分出的“两个枝干”E7] 。马克思说: “在 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 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8] 现代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亚当·斯密《国富论》 的出版就是“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之 时”[ ]0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经济学就是二 者共同语言的源头。 (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 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共性 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澄清以下两个历史事 实: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我们总是强调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但 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他本人所研究的仅仅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虽然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 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但其 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 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 义词[ ] ~。正如他本人所说,他在《资本论》 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8。列宁也强调: “《资本论》这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和主 要的著作,对于未来只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 它只考察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因 素。”[加]50在这一点上,很多现代西方经济学家 与列宁的看法也是一致的,他们认为,“马克思 的伟大著作《资本论》显然是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而不是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分析”,“他 把他的任务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及其内在条件的分 析”[¨] 0 ;“尽管卡尔·马克思的名字与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实际上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 的论著却很少。他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 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问题”[12]%。 所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上 是资本主义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研究目 的和角度不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 经济学“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行的规律作为 研究对象”[ ]0 。 (2)市场经济如何运行也是马克思的政治经 第2期 郭广迪: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155 济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 出版后,很多人对其进行了评论,马克思本人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 规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经济如何运行以 及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因而二者的 研究对象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资本论》第1卷第2版的《跋》中正面引用了 基辅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尼·季别尔的这样一句 话:“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 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 众所周知, 《资本论》第1卷第1篇的标题是 “商品和货币”,马克思在解释其原因时说:“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 理论经济学家所共有的。”[ ] 抽象演绎法的卓越 运用,是马克思经济学长期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 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 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主流与非主流之 间在方法论上一个重要分歧表现为:是否存在着 品开始。”[ ]47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句话的意 思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因此要 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就必须首先研究市场经 济是如何运行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 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美国经济学家埃克伦德和 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的经济规律。非主流的德 国历史学派否认存在着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的 经济规律,其先驱者李斯特曾批评以亚当·斯密 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 而他试图建立的国民经济学也被称为“国家主义 经济学”[ ] 0。马克思本人显然是一个典型的世 界主义者,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 然灭亡的规律不是也不可能是站在某一个国家或 赫伯特在他们的经济思想史著作《经济理论和方 法史>中明确指出:“经济思想史充满了经济学 家,他们有时提出前一组问题(即市场如何运 行),有时又提出后一组问题(即不同于市场的 选择是什么)。有时,但十分罕见,一位经济学 家同时提出这两组问题。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学 者。”[11]l一2。 (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 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共性 地区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的经济规律,尽管他 们在对经济规律本身的具体认识上存在着分歧。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作为经济学家的 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结论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出发点的。 因此,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 学者对此必然持否定的态度。然而,事实并非如 在我国,很多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马克 思认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那么,西方经济学者 对他的经济学说一定会不屑一顾,对于他本人的 评价也必然是否定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事 实也出乎我们的意料。 此。作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著名代表人 物之一的萨缪尔森就明确表示,“解释历史的经 英国经济学家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一书中 济学是马克思对西方学术界的不朽贡献之一”, 而且,马克思的这一方法“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 并不陌生”。因为“他所归纳的是亚当·斯密关于 自我利益的分析”[14] 85。英国经济学家米尔斯则 十分肯定地指出,“马克思力图指出经济关系对 现行思想观念的重大影响”“是一种具有原创性 的、特别重要的思想,它不仅完全经得起时间的 检验,而且已经构成了当前思想方式主流的一个 说,“在每本经济思想史里给马克思以一定的篇 幅并另辟一章是很有道理的传统”["] 。西方经 济思想史著作中的这一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还不得而知,但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是可以 肯定的 儿 5][ 8】[ 9][ o][2l】[22][23][24][25][26][27 。 普雷斯曼在《五十位经济学家》一书中。将 马克思与斯密和凯恩斯并称为“经济学发展史中 最重要的三位经济学家”、“经济史上的三位巨 匠”和“三位泰斗”[ ] , 180。萨缪尔森也将斯 密、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等称为“改造了经 部分”[151163—165。 抽象演绎法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 上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则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古典 济学”的“经济学中的巨匠”,并将他们与“变 革了物理学”的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相提 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资本论》第1卷第1版 ① 参见这些现代西方学者编著的经济思想史著作或教科书的目录。 156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正 并论[ ] o9-310。美国最近出版的一部经济思想史 著作,书名就是《三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8l,就连 台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简史——世界五大经济 学家》一书也将马克思列为“世界五大经济学 家”之一[29 l。 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为什么会给予马克思这么 高的评价呢?另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伦纳 和瑟罗的回答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想真 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阅 读三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和梅纳德·凯恩斯。”[ 0] 总之,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与西方经济学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目的和角度不 同。但是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 着很多共同之处,因此二者之间并非“水火不 容”或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二、明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 程的教学目的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都研究了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这样一个对于我们具 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 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合二为 ”呢?不是的,因为二者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 市场经济的目的和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研 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其 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他是从人 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高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市 场经济长期运动的规律及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下应 当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 经济或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西方经济学者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目的则是在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如何充分利用有限 的资源,所以他们是从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市 场经济体制为既定前提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或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这就是他们在研究目的和 角度上的根本区别。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研究市场经济如 何运行的目的既不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建设服 务。也不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一方 面.他“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毫无兴趣”[ 刚扣, 既不会为资本家如何发财出谋划策,也不会为资 产阶级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提出忠 告;另一方面,他“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 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31] 43,因而没有考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问题。当有人向 他提出类似问题时,他明确表示“对这个问题的 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0 ] 。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目的,决定着政 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 的。在我国,政治经济学是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 理论课设置的,因此,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 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和分析方法,理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 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趋 势。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实践和教材编 写过程中,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实际上被我们赋 予了双重目的,即又增加了这样一个目的:使学 生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我国现阶 段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这种双重目的必 然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体系是围绕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这 最终目的建立起来的,如果将这一体系所涉及 到的某些内容按照其它目的的要求展开或独立 化,必然使这一体系所特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遭 到破坏。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体系与马克思的体系保持一致,即按照第一目的 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目的就难以达 到;反之,如果按照第二目的要求建立起一种新 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一目的又不可能达 到。”L30 J因此,赋予政治经济学教学双重目的, 不仅不符合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初 衷,也与教学规律相违背。 另外,我们的政治经济学两大部分——资本 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之间在逻辑上也是不一 致的:当我们在资本主义部分论证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的 时候,我们的思想进程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思 想进程及其逻辑延伸,即以“完全成熟而具有典 范形式”[。 ] 的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逻辑起 点,而在所谓社会主义部分被我们当作分析和说 明对象的社会主义,则是以不完全成熟而不具有 典范形式的资本主义为历史起点[35]。导致这种 逻辑矛盾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 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不够 格”的社会主义[。 ]。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 第2期 郭广迪: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157 不具备“建立一个完整的严谨的政治经济学社会 主义部分的科学体系”的客观条件[。 ]6。所以, 从我们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看,在现 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或角度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哪 种更正确些。因为,严格地说,他们研究的并 不是同一个问题。只有当二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看 阶段政治经济学还没有必要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这两大部分。 法产生分歧时,才有可能在他们之间判断谁对谁 错或者谁更正确一些。所以,既然马克思政治经 在我国,西方经济学这个名称中的“西方” 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 的目的和角度不同,我们就不应当像当年鞠萍 “姐姐”主持的少儿节目那样简单地在马克思政 词原本是一个政治概念,其含义就是“西方资 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西方”一词的含义也逐 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所谓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就是 指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我们为什 么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呢? 因为他们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比我们要长得多, 而且早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他们对于 市场经济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成熟。我国现阶段 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 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 分析方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及政 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在 我国有不少人主张用国际上通用的微观经济学与 宏观经济学替代西方经济学这样一个带有政治色 彩的名称,而且事实上不少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 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将西方经济学改为了微观经济 学与宏观经济学。因此,所谓西方经济学的教学 目的实际上就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 目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和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建立和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 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的 理论,还包括或将包括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经 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 人们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的政治 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 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哪一个是正确的 或哪一个更正确些、哪一个更有用些?关于这个 问题,有必要说明以下几点: 1.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同一对象以不同 的目的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不存在谁正 确或谁更正确的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 有人从世界的角度研究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的趋 势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 响,有人则从本国的角度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本国 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以便为发展或保 护本国经济服务。显然,我们不能说这两种研究 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判定“谁对谁不对”。 2.在经济分析中是否以资本主义制度或市 场经济体制为既定前提,和是否认定资本主义制 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是永恒的,这是两个不 同性质的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是永恒的 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的论断是 正确的,而那些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与马克 思同时代以及比他更早和更晚的西方经济学家的 论断都是错误的。但是,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 看,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如何运行 时,以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为既定前 提,也就是假定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这 条件不变,因而这种假定是完全必要的。马克 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等问题时,实际 上也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既 定前提。所以,只要不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 经济体制看成是事实上不可能变化的,将其作为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假设前提不仅不 是错误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3.从根本上讲,对于同一对象以不同的目 的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也不存在谁更有用 的问题。例如,同样是物理学问题,爱迪生的包 括电灯在内的各项发明显然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要实用得多,但我们能够因此而说爱迪生的发明 比爱因斯坦的理论更有用吗?这个问题的关键就 是,是否实用并不等于是否有用。不可否认,研 究消费者如何获得最大效用、生产者如何获得最 大利润以及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 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比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 灭亡或共产主义为什么一定能实现的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要更为实用,而这并不能说明学习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因为,研究人 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成果与研究自然界 般规律的基础理论成果一样,相对于实用型或 应用型研究成果而言,其意义或作用往往更加深 15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篮 刻和长远。所以,爱因斯坦的影响比爱迪生更加 深远,马克思则比所有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都更 加深远,这也正是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被人们评为 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主要原因l3 8l。 所以,从不同的教学目的看,政治经济学和 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三、调整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 容 明确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 的教学目的后,就应当按照各自的教学目的对教 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调整的基本思路。 1.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的 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 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 展趋势这一根本目的或主题而展开,将其目前所 兼顾揭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说明我国现阶段经 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任务,交由其他相关 课程承担,从根本上摆脱双重目的顾此失彼的两 难困境。同时,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不再分为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当主 要是原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当然,我们应当结 合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实特别是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讲授这些内容。具 体说,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之 间出现“反差”以及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 间出现“反差”的根本原因L3 。 2.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对西方经 济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以及对资本主 义剥削关系进行辩护的理论进行批判是完全必要 的。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由于教学目的不 同,虽然不一定需要进行这种的批判,但在教学 过程中当学生问及这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还是应 当正面进行解答。不过,不管是在政治经济学还 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在对西方经济学者的理 论观点进行批判时,都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 不要误将西方经济学者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 时假定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经济体制不变当作批 判对象,不管他们内心深处是否认为资本主义或 市场经济事实上是永恒的。第二,不要轻易将西 方经济学者与我们在关于市场经济如何运行以及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分歧当 作批判对象,因为这种分歧是完全正常的。现代 西方经济学有很多流派,说明他们之间在这类问 题上也存在着分歧,而且在我国理论界以及我们 教师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分歧。教材编写者和 任课教师可以而且也有必要介绍西方经济学者之 间以及我们与他们之间或我们内部的分歧,并可 以表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不要上升到政治的 高度对他人进行所谓批判。第三,不要简单地将 所谓不符合中国国情作为批判的依据。西方经济 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完全成熟或高度发展的市场经 济为既定前提,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为依据, 所以,在一些具体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方面存 在着不适合中国特别是中国现阶段国情的问题, 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何况别人也没有要求我们将 其作为教条来对待。当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典型地点是英国”,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 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5j8,难道我们 应当以不符合中国国情为由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的基本原理加以批判或拒绝吗? 3.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增加马克思作为 经济学家在西方正统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以及现 代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说所作肯定 性评价的内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相关部分也 应介绍马克思所作的贡献和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 其贡献所作出的评价。萨缪尔森在其教科书《经 济学》中,在谈到规模经济问题时特别强调“规 模的经济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解释,为什 么我们购买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大公司制造的,卡 尔·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强调这一点”【 o]42; 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时则分别指出“里昂惕夫投 入一产出分析的很大部分已经为马克思在一个世 纪以前所预见到”,“马克思很早就察觉到哈罗德 在今天所证明的事情:如果一个模型增长得够 快,那末,它自己可以形成一个有保证的自然增 长率,如加速数一乘数的模型所示”[ ]0 329。 他在讲经济学原理(即我们所说的西方经济学) 时尚且不忘指出马克思的贡献,我们就更有必要 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中实事求是地介绍马克 思的贡献。这样有助消除人们对这两门课程之间 的关系所产生的误解或困惑。 当然,要完全理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具体处理好均衡价格论 与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论与剩余价 值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与马克思的 经济危机理论等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并处 第2期 郭广迪: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159 理好这些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另文 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否则无论我们怎样调整教学 内容也无法解除学生的困惑。“师者,传道、授 业、解惑也”,我们这两门课的教师都应承担起 具体说明。这里仅指出,正确理解这些关系对于 每一位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来说 都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尽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 解惑的职责。 能没有必要直接讲解这些关系,但却不能回避学 [参考文献] [1]彼得·格罗奈维根.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A].张邦辉译.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3卷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968—971. [2]卫兴华.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3):6—1O. [3]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学之间的矛盾与协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3):50—53. [4]丁巧林.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1—86.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张有奎.从对立到互补——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建设性关系[J].理论探索,2003(3):4~5. [7]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9]赵明义,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纲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杨玉生,张凤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1. [12】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陈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陈信,于颖.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A].陈信.<资本论>学习与研究[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4. [1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5]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M].高湘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7]E.罗尔.经济思想史[M].陆元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8]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蔡受百,马建堂,马君潞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4. [19]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M].晏智杰,刘宇飞,王长清,蒋怀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 [20]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M].焦国华,韩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现代经济思想的渊源与演进[M].杨培雷,聂文军,吴琼,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3. [22】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M].杜丽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3]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M].马春文,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6. [24]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颜鹏飞,总校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5]罗杰·E·巴克豪斯.西方经济学史[M].莫竹芩,袁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 [26]Mark Blaug.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7]E.Ray Canterbery,A Brief History of Economics:Artful Approaches tO the Dismal Science[M】.World cSientific Publishing,2001. [28]Mark Skousen,The Big Three in Economisc:Adam Smith,Karl Marx,And John Maynard Keynes[M].M.E. Sharpe,2007. [29]陈再明.西方经济学简史:世界五大经济学家[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16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丘 如 "粥 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莱斯特·瑟罗.经济学的秘密[M].秦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郭广迪.顾此失彼的双重目的——对政治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6(2):27—29.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郭广迪.逻辑与历史的错位——对政治经济学的反思[J].理论月刊,2002(5):17—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陈德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龚育之.爱因斯坦和马克思[N].科学时报,2006—01一O6. 郭广迪.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苏星等.初级阶段十人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1998. [40]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李庆树)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Economics and Teaching of Political Economics GUO Guang—di (School ofEconomics,Central—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An important problem in Economics teaching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is that we have not made it clea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And its result is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ese two courses have been heavily influenced.To solve this problem,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orrectly between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grasp the fundament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rses,definitude their different teaching purposes,adjust the teaching content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teaching purposes and make their relation clear. Key words:Economics,Political Economics,teaching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