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制作泥塑心得体会.doc

制作泥塑心得体会.doc

来源:世旅网
制作泥塑心得体会

篇一: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篇一: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 制作心得体会 盘条———个性绽放 陶艺制作的第一节

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

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

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安之,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着一团泥就是雕啊,刻的,,

构思是,桃心的杯底,杯身是由底部开始渐变到口径小一点,到达中部时在向外扩展口径变

大,杯柄也采用桃心形状的。不过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的心都碎了,杯子是没碎,不

过在大约三分之二是向右边坍塌,没办法,我取出几条,改成一个烟灰缸,尽管还有一点歪

斜,不过俗话说“残缺美嘛”也就不介意了,其实还蛮啊q精神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太

乐观了,后来我的这个作品在摆放架的外侧不知道什么原因被人压成

第 1 页 / 共 20 页

了碎条条,由此可见老

师的上课前的注意事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了一下旁边的同

学,原来是我的盘条粗细不得当造成的,下面应该粗一些,上面越来越细才好,而且收口也

应该越来越小才好。于是觉得还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件作品是一个很普通的圆

口杯子,不过这件作品也没保存下来,杯身和杯底分离,又犯了一大 忌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此时眼看看就要下课了于是取了一个块状泥,做了一个

小脚丫的形状,因为和我的名字谐音所以意义不同,题了字,自我感觉良好。 拉坯——旋转的舞 蹈

第二次制作课我就

学乖了,先不从心理上藐视那些泥巴。后来我发现我是很对的,因为我根本无法藐视它。当

它们在老师的手里时,温顺的像只小绵羊,而到我手里,它们就变成了我的主人,而我只是

那身不由己的奴隶。被这些泥巴给藐视了,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悲哀了吧。好不容易把那些

泥巴揉成长长圆圆的形状,该往拉坯机上“砸”了,要求是砸到正中间,可在我砸了两次之

第 2 页 / 共 20 页

后,我发现它就爱往拉坯机边缘上粘,我该怎么砸,唉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让它

比较稳固的粘在拉坯机上了。那就开始拉坯吧。那泥巴随着拉坯机转啊转,我的手就推啊推,

大约用了半个小时,那泥巴的位置终于可以入眼了,我跟泥巴战斗期间,是何其惨烈,泥巴

带着我手上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啊甩,个子不算矮,那围裙穿着和没穿差不多,我的裤

子就无处躲闪了,可想而知,我制作泥塑心得体会)虽是战斗的胜利者,可代价也是惨痛的。总算到中间了,可

以拉了吧。刚开始有个小碗的雏形时,我满怀信心能把它做成平时吃饭用的碗,可当它又长

大了一倍时,就不协调了,全身上下不是一起运动的,结果就在下面转的快,上面追不上的

情况下,碗消亡了,变成杂乱无章的泥片了,它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也是这场战争的牺牲

品,不得已只能把它放进泥桶。接下来

我的要求降低了些,我把杯壁(或者碗壁、瓶壁)做的厚一些,之所以不确定是什么的壁,

是因为不确定能做出什么,最后就只能做出什么就叫它什么了。嗯,这次不错,做出了一个

很小的坛子。这节课也算是在我的胜利中谢幕了吧。看看双手,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胜利啊,

第 3 页 / 共 20 页

当成拉坯机胜利了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节课,还是拉

坯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品总是有点歪斜以及厚度控制不好。于是请教了女老师,老师

说歪斜主要是我扶正不到位导致的,而厚度呢,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修坯的时候还可以修

改,另外要把表层的软泥给完全去除,还要注意不要有气泡。老师还给我演示了一遍,自然

老师的作品,我就收入囊中啦。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

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修坯——最用的上 心的时刻 第四节课和第五节

课都是修坯课。上课之前就听老师说到多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损坏的,心里不禁有点惴

惴然。从架子上取出自己之前做的产品,一看,都太厚了。桌子上的工具很齐全,不过还是

担心自己在打薄时会把作品弄破,那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所以特别珍惜这硕果仅存

的几件作品。将已经干了的作品进行修坯,也就是刮、修、掏。可能

第 4 页 / 共 20 页

因为太小心了,修了好

长时间,发现别人都修了好几件了,自己还在修那一件。于是加快了速度,不想被拒

就这样发生了,我的作品的底部被修穿了,得不偿失。一旁的同学打趣道:“就叫一米阳光好

了.”又觉得欣欣然,艺术嘛,终究讲究一些特殊的意义的。 上釉——华丽的收 尾 感触:

在课堂上经常听老

师说道很多中国古代的陶艺制造方法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都几乎是“不

可能”完成”。每当听到这这些时,我的心里是半喜半忧。一半为中国有这么高超的陶瓷工艺

而自豪骄傲。另外不经又为现在的陶艺失传而觉得失落。陶艺 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它曾经的辉煌成就另外国人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可以说,陶

瓷已经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但是现在国人对陶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是这次才有机会

近距离接触陶瓷的,我想像我这样的应该不在少数,或者有的还没接触过。而在国外,从小

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

第 5 页 / 共 20 页

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陶艺的重视程度,

应该从小孩就开始抓起,向公众提供更多接触学习陶艺的机会,不然我们的陶瓷艺术真的会 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的建议: 陶艺欣赏课:内容

丰富精彩,将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出来,从起源到现代发展状况都有涉

及。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各个时期的名品。使我这个之前对中国陶艺基本一窍不通的也可以在

同学面前炫耀炫耀了。老师讲课风趣,从老师口中时不时蹦出另全班爆笑的话语。采用ppt

与视频共同教学,使得课堂不在变得富有活力。陶艺制作课:老师亲自教授制作技巧

及细节。使得我们这些对制作基本上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上手。另外制作时放上音乐是我

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愉快,很有意思。 当然,老师讲课的

特色肯定不止上面我所概括的这些,要不然我也不会苦思两天毫无战果。不过老师你说,提 建议很有加分的可能, 篇二:陶艺心得体会

第 6 页 / 共 20 页

陶艺 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

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

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

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

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

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

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

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

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

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

第 7 页 / 共 20 页

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

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

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 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

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

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

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

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

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

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

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

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

第 8 页 / 共 20 页

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

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

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

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

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篇三: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陶艺学号 2011-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 的发展

第 9 页 / 共 20 页

2、战国以及大一统 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 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 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 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

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我内

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

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

第 10 页 / 共 20 页

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

一次便落选了。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

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

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 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

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

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 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

是,作为中华名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

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第 11 页 / 共 20 页

1、奴隶制社会陶艺 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

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

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

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

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

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

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

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

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

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

第 12 页 / 共 20 页

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

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

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

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

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

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

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

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 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

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

第 13 页 / 共 20 页

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

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

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

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

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

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

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

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 特点首先是

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

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 篇二:泥塑感想 泥塑感想

第 14 页 / 共 20 页

五年四班陈沁琳

在这个学期里有很多令我难忘的事,可是如果要评选之最的话,还是我报名参加学校泥塑社团活动的事情。这是一次很好的活动。它让我在活动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胆量等等。下面我就把这次活动的收获讲述一下。活动开始了。最初我对活动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应为我们手头的资料太少了。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对这次活动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深深地敢说到艺术的美丽。更据老师说的一步步做好简单,可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中是觉得少了点灵气,这是为什么呢?和老师的作品放在一起觉得很像了,但是就是不好看,老师说:“这和创作一样,要用上你的心,发自内心去雕刻才可以的。”静下心来细细感觉也许是这样的。我开始上网搜索关于泥塑的方法,这也让我懂得了查资料对于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在我亲眼目睹的手工艺品的精致后,那些艺人的功夫深深地吸引了我。自从我从上课回来之后,我又懂得了泥塑的制作方法,自己拼命的练习。随着活动进入到了后期,我们就开始实际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作品了。于是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小泥塑便从我们手下诞生了。多么可爱,多么漂亮呀!我做的小猪还受

到老师的表扬,当时我别提多开心了。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活动。我的收获很大很大,我真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感谢为了我们的进步而努力付出的老师们。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会是我永远受益的。我将会把这段美好的时光永远珍藏在自己的记忆中。

篇三: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第 15 页 / 共 20 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陶艺学号 2011-12-25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目录 一、前言概述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 5、台湾莺歌镇陶瓷 三、陶艺作品制作 1、泥塑 2、拉坯 3、修坯 4、上釉

四、陶艺欣赏与制作课感想 一、前言概述

第 16 页 / 共 20 页

作为中华名族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闻名遐迩无与伦比而在世界上被当做中国的代名词。然而这种传统文化现在似乎只能够在专题纪录片里面看别人在制作和分享陶艺的乐趣,我内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亲身实践,看看我这个玩泥巴长大的孩子对于泥的驾驭能力究竟如何。得知在大学我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变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在大一下半年选了这门课,不过由于这门课着实火爆地大,而我的人品也没有爆发,我第一次便落选了。在大二那年有幸去了景德镇,当时在那些作坊里也曾亲自感受过那些陶艺人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但当时也是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人家不允许游客去体验那制作的乐趣,我那美妙愿望也便铩羽而归。而后又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第二次选这门课时已经是大三了,呼呼。 说真的,这门课火爆自有它火爆的原因。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的生动以及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至今仍旧有感觉。另一方面,也不禁又被中国古代的陶瓷艺人超越现代人的卓越智慧儿由衷感叹!

最后,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中华名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瑰宝,陶艺需要我们后辈去不断探索实践,继承和发扬壮大。然而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陶艺离我们却越来越远了。在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复兴,我们需要陶艺知识与技术的普及,弘扬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二、陶艺作品欣赏 1、奴隶制社会陶艺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瓷艺术,不过那

第 17 页 / 共 20 页

时的并不能称作瓷,而是陶。我们的祖先一直对美食比较感兴趣,其他种族还在吃生食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熟食比生食更加健康并开始吃熟食。接着便发现熟食的做法不只是烤,还有炖。其炊具有刚开始的找天然石头变成了制作炊具。于是陶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泥质和沙质胎体居多,其制陶工艺,尤其是彩陶工艺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飞跃。 (图一:彩陶瓮)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花纹的陶器,它的彩是在陶胚打磨以后、未烧以前用毛笔蘸红色、黑色颜料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这些作品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器烧成温度是在九百到一千之间。图一为彩陶瓮,高35厘米,颈短腹鼓,浑圆饱满,瓮口内例为弧线纹,外侧是齿形纹饰,俯视时,黑色的菱形格子纹组成了向四周放射的纹样。穿耳而过的一圈波纹,犹如涟漪,造型优美,别具一格。 (图二:白陶鬶)

商周时期的陶艺主要代表有:白陶、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这种陶器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花纹宛转繁茂。商代晚期达到了高峰。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涂抹在陶胚上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陶胎质灰白、坚硬致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的青釉的釉陶。图二为白陶鬶,是一件典型的龙山文化代表,类似今日锅的用途。此鬶造型独特,如同引颈长鸣的鸟。三只袋状足成鼎立之势,口部高高昂起的长嘴,不仅便于倒物,又使整个器形有挺拔之气势,还有那提梁像翘起的尾

第 18 页 / 共 20 页

巴,设计得既实用又巧妙。它复杂的结构和饱满有趣的造型给人以雄浑、昂扬的美感。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实可成为后人进行陶艺创作借鉴的典范。 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贵族们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这是的陶器只要是仿青铜礼器。主要有鼎、壶等,制作精良,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战国陶俑的主要特点是:体小,火候很低,制作粗劣,有些身体上还留有明显的削刮痕迹,带有很大的原始性。战国时期的艺术陶制品不多,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却也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秦朝时期,最大的陶艺制品就属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兵马俑包括将军佣、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讲究对佣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佣像的完整风貌。秦始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编排精细,从艺术方面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其艺术特点首先是

它的高度写实性,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达2米,均为彪形大汉。陶马一般身长2米,与真马大小相等,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均为青壮时期马。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的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

第 19 页 / 共 20 页

这些都体现在了兵马俑的身上,造型不仅形似不且达到了神似。请用的头部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另外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它其实是彩绘的,只不过由于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了,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 (图三图四:秦始皇兵马俑) 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唐三彩艺术陶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巩县都有大量出土,其制品一般都是放在墓葬中的随葬品。其造型主要为人物、马和骆驼,其中以人物佣占多数。人物佣有男佣和女佣之分,其中女佣较男佣少。男俑多为商贩、武士等,女佣主要是仕女佣。

第 20 页 / 共 2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