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奥数-第八讲.行程问题(二).教师版

六年级奥数-第八讲.行程问题(二).教师版

来源:世旅网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甲,v乙;t甲,t乙;s甲,s乙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甲v甲t甲s甲s乙,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所以由 tttt,t乙乙甲甲vvsvt乙甲乙乙乙得到ts甲s乙s甲v甲,,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v甲v乙s乙v乙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甲v甲t甲,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甲s乙s,由s甲v甲t甲,s乙v乙t乙 svt乙乙乙得sv甲t甲v乙t乙,

v甲t乙,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v乙t甲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⑷分段法

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

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例题精讲:

模块一、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例 1】 甲、乙二人分别从 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4 : 3,二人相遇后

继续行进,甲到达 B 地和乙到达 A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二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 30千米,则 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即两个人相遇时所走过的路

程比为 4 : 3.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4/7;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个人共走了 3个全程,三

4554231个全程,与第一次相遇地点的距离为(1)个全程.所以 A、 777772B两地相距30105 (千米).

7个全程中甲走了

【例 2】 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后,乙从B地出发到C地去送

另一封信,乙出发后10分,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于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

【解析】 根据题意当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此时甲、乙位置如下:

A10分钟10分钟B10分钟C

因为丙的速度是甲、乙的3倍,分步讨论如下:

(1) 若丙先去追及乙,因时间相同丙的速度是乙的3倍,比乙多走两倍乙走需要10分钟,所

以丙用时间为:10÷(3-1)=5(分钟)此时拿上乙拿错的信

A10分钟10分钟B10分钟5分钟5分钟C

当丙再回到B点用5分钟,此时甲已经距B地有10+10+5+5=30(分钟),同理丙追及时间为30÷(3-1)=15(分钟),此时给甲应该送的信,换回乙应该送的信 在给乙送信,此时乙已经距B地:10+5+5+15+15=50(分钟), 此时追及乙需要:50÷(3-1)=25(分钟),返回B地需要25分钟 所以共需要时间为5+5+15+15+25+25=90(分钟)

(2) 同理先追及甲需要时间为120分钟

【例 3】 (“圆明杯”数学邀请赛)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

60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中点的C处相遇;如果甲出发后在途中某地停留了7分钟,两人将在距中点的D处相遇,且中点距C、D距离相等,问A、B两点相距多少米?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分析】 甲、乙两人速度比为80:604:3,相遇的时候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相遇时甲走了

43全程的,乙走了全程的.第二次甲停留,乙没有停留,且前后两次相遇地点距离中点相等,

7743所以第二次乙行了全程的,甲行了全程的.由于甲、乙速度比为4:3,根据时间一定,路程

77334331比等于速度之比,所以甲行走期间乙走了,所以甲停留期间乙行了,所以A、

7477441B两点的距离为607=1680(米).

4

【例 4】 甲、乙两车分别从 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5 : 4,相

遇后甲的速度减少 20%,乙的速度增加 20%.这样当甲到达 B 地时,乙离 A地还有 10 千米.那么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两车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

54,乙走了全程的,之后甲的速度减少 20%,乙的速度增加 20%,99此时甲、乙的速度比为5(120%):4(120%)5: 6,所以甲到达 B 地时,乙又走了

4685811,距离 A地450 (千米). ,所以 A、 B 两地的距离为1095159154545

【例 5】 早晨,小张骑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下午 1 点,小王开车也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下午 2 点

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 15 千米.下午 3 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 l5 千米.下午 4 点时小王到达乙地,晚上 7 点小张到达乙地.小张是早晨几点出发?

【解析】 从题中可以看出小王的速度比小张块.下午 2 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是 l5 千米.下午 3 点时,

两人之间的距离还是 l5 千米,所以下午 2 点时小王距小张 15 千米,下午 3 点时小王超过小张 15千米,可知两人的速度差是每小时 30 千米.由下午 3 点开始计算,小王再有 1 小时就可走完全程,在这 1 小时当中,小王比小张多走 30 千米,那小张 3 小时走了15 30 45  千米,故小张的速度是 45 ÷3 =15千米/时,小王的速度是15 +30 =45千米/时.全程是 45 ×3 =135千米,小张走完全程用了135 +15= 9小时,所以他是上午 10 点出发的。

【例 6】 从甲地到乙地,需先走一段下坡路,再走一段平路,最后再走一段上坡路。其中下坡路与上坡

路的距离相等。陈明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 3 小时,其中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多走 15 千米,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多走 25 千米。如果汽车走上坡路比走平路每小时慢 30 千米,走下坡路比走平路每小时快 15 千米。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⑴由于3个小时中每个小时各走的什么路不明确,所以需要先予以确定.

从甲地到乙地共用3小时,如果最后一小时先走了一段平路再走上坡路,也就是说走上坡路的路程不需要1小时,那么由于下坡路与上坡路距离相等,而下坡速度更快,所以下坡更用不了1小时,这说明第一小时既走完了下坡路,又走了一段平路,而第二小时则是全在走平路.这样的话,由于下坡速度大于平路速度,所以第一小时走的路程小于以下坡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而这个路程恰好比以平路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即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15千米,所以这样的话第一小时走的路程比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的少于15千米,不合题意,所以假设不成立,即第三小时全部在走上坡路.

如果第一小时全部在走下坡路,那么第二小时走了一段下坡路后又走了一段平路,这样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将大于以平路的速度走1小时的路程,而第一小时走的路程比第二小时走的路程多走的少于15千米,也不合题意,所以假设也不成立,故第一小时已走完下坡路,还走了一段平路. 所以整个行程为:第一小时已走完下坡路,还走了一段平路;第二小时走完平路,还走了一段上坡路;第三小时全部在走上坡路. ⑵由于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多走25千米,而走平路比走上坡路的速度快每小时30千米.所以第

第 3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二小时内用在走平路上的时间为253051小时,其余的小时在走上坡路; 66因为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多走了15千米,而

11小时的下坡路比上坡路要多走30157.5千

661小时,所以在第一小时中,有2米,那么第一小时余下的下坡路所用的时间为157.5151112小时是在下坡路上走的,剩余的小时是在平路上走的. 2633因此,陈明走下坡路用了

215717小时,走平路用了小时,走上坡路用了1小时.

36666327⑶因为下坡路与上坡路的距离相等,所以上坡路与下坡路的速度比是:4:7.那么下坡路的

36速度为30157105千米/时,平路的速度是每小时1051590千米,上坡路的速度是每74小时903060千米.

277那么甲、乙两地相距1059060245(千米).

366

模块二、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例 7】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经过3小时,甲先到B地,乙还需要1小时到达B地,此

时甲、乙共行了35千米.求A,B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 甲用3小时行完全程,而乙需要4小时,说明两人的速度之比为4:3,那么在3小时内的路程之

4比也是4:3;又两人路程之和为35千米,所以甲所走的路程为3520千米,即A,B两

34地间的距离为20千米.

【例 8】 在一圆形跑道上,甲从 A 点、乙从 B 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6 分后两人相遇,再过4 分甲到

达 B 点,又过 8 分两人再次相遇.甲、乙环行一周各需要多少分?

【解析】 由题意知,甲行 4 分相当于乙行 6 分.(抓住走同一段路程时间或速度的比例关系)

从第一次相遇到再次相遇,两人共走一周,各行 12 分,而乙行 12 分相当于甲行 8 分,所以甲环行一周需 12+8=20(分),乙需 20÷4×6=30(分).

【例 9】 上午 8 点整,甲从 A地出发匀速去 B 地,8 点 20 分甲与从 B 地出发匀速去 A地的乙相

遇;相遇后甲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3 倍,乙速度不变;8 点 30 分,甲、乙两人同时到达各自的目的地.那么,乙从 B 地出发时是 8 点几分.

【解析】 甲、乙相遇时甲走了 20 分钟,之后甲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 3 倍,又走了 10 分钟到达目的地,

根据路程一定,时间比等于速度的反比,如果甲没提速,那么后面的路甲需要走10× 3= 30分钟,所以前后两段路程的比为 20 : 30 =2 : 3,由于甲走 20 分钟的路程乙要走 10 分钟,所以甲走 30 分钟的路程乙要走 15 分钟,也就是说与甲相遇时乙已出发了 15 分钟,所以乙从 B 地出发时是 8 点5 分.

第 4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例 10】 小芳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芳上

学走这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6 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速度的多少倍?

【解析】 设小芳上学路上所用时间为 2,那么走一半平路所需时间是1.由于下坡路与一半平路的长度相511.6同,根据路程一定,时间比等于速度的反比,走下坡路所需时间是,因此,走上坡路5118为1:118:11,需要的时间是2,那么,上坡速度与平路速度的比等于所用时间的反比,8888所以,上坡速度是平路速度的倍.

11

3【例 11】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分钟行750米,预计50分钟到达.但汽车行驶到路程的时,出

5了故障,用5分钟修理完毕,如果仍需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乙地,汽车行驶余下的路程时,每分钟必须比原来快多少米?

333【分析】 当以原速行驶到全程的时,总时间也用了,所以还剩下50(1)20分钟的路程;修理完

555毕时还剩下20515分钟,在剩下的这段路程上,预计时间与实际时间之比为20:154:3,根据路程一定,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实际的速度与预定的速度之比也为4:3,因此每分钟应比

4原来快750750250米.

3小结:本题也可先求出相应的路程和时间,再采用公式求出相应的速度,最后计算比原来快多少,但不如采用比例法简便.

【例 12】 (2008“我爱数学夏令营”数学竞赛)一列火车出发1小时后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以原速的

34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小时.若出发1小时后又前进90公里因故停车0.5小时,然后同样以原速的

3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小时,那么整个路程为________公里. 43【解析】 如果火车出发1小时后不停车,然后以原速的前进,最终到达目的地晚1.50.51小时,在一

4小时以后的那段路程,原计划所花的时间与实际所花的时间之比为3:4,所以原计划要花14333小时,现在要花14344小时,若出发1小时后又前进90公里不停车,然

3前进,则到达目的地仅晚10.50.5小时,在一小时以后的那段路程,原计划4所花的时间与实际所花的时间之比为3:4,所以原计划要花0.54331.5小时,现在要花后同样以原速的

0.54342小时.所以按照原计划90公里的路程火车要用31.51.5小时,所以火车的原

速度为901.560千米/小时,整个路程为6031240千米.

【例 13】 王叔叔开车从北京到上海,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结果提前一个半小

时到达;返回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 280 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于是提前1 小时 40 分到达北京.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即车速为原计划的10/9,则所用时间为原计划

的1÷10/9=9/10,即比原计划少用1/10的时间,所以一个半小时等于原计划时间的1/10,原计划时间为:1.5÷1/10=15(小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 280 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即此后车速为原来的7/6,则此后所用时间为原计划的1÷7/6=6/7,即此后比原计划少用1/7的时间,所以1 小时 40 分等于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 280 千米后余下时间的1/7,则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 280 千米后余下的时间为: 5/3÷1/7=35/3(小时),所以,原计划的速度为:84(千米/时),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为:84 ×15= 1260(千米).

【例 14】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 20%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原速行驶一段距离

第 5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后,再将速度提高 30% ,也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那么按原速行驶了全部路程的几分之几?

【解析】 车速提高 20%,即为原速度的6/5,那么所用时间为原来的5/6,所以原定时间为1(1)6小

时;如果按原速行驶一段距离后再提速 30% ,此时速度为原速度的13/10,所用时间为原来的10/13,所以按原速度后面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为1(1的时间为6456101)4小时.所以前面按原速度行使13315小时,根据速度一定,路程比等于时间之比,按原速行驶了全部路程的33556 318

【例 15】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

驶12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25%,则可以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车速提高20%,速度比为5:6,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时间比应为6:5,所以以原速度行完全程的

65时间为16小时.

6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以后一段路程为考察对象,车速提高25%,速度比为4:5,所用时间比

405410应为5:4,提前40分钟到达,则用原速度行驶完这一段路程需要小时,所以以原

60531088速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6小时,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206270千米.

333

【例 16】 甲火车4分钟行进的路程等于乙火车5分钟行进的路程.乙火车上午8:00从B站开往A站,开

出若干分钟后,甲火车从A站出发开往B站.上午9:00两列火车相遇,相遇的地点离A、B两站的距离的比是15:16.甲火车从A站发车的时间是几点几分?

[分析]甲、乙火车的速度比已知,所以甲、乙火车相同时间内的行程比也已知.由此可以求得甲火车单

独行驶的距离与总路程的比.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5:4.

从甲火车出发算起,到相遇时两车走的路程之比为5:415:12,而相遇点距A、B两站的距离的比是15:16.说明甲火车出发前乙火车所走的路程等于乙火车1个小时所走路程的

1也就是说乙比甲先走了一个小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5分钟.所以甲火车从A161216.4站发车的时间是8点15分.

模块三、比例综合题

【例 17】 小狗和小猴参加的100米预赛.结果,当小狗跑到终点时,小猴才跑到90米处,决赛时,自作

聪明的小猴突然提出:小狗天生跑得快,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公平,我提议把小狗的起跑线往后挪10米.小狗同意了,小猴乐滋滋的想:“这样我和小狗就同时到达终点了!”亲爱的小朋友,你说小猴会如愿以偿吗?

【解析】 小猴不会如愿以偿.第一次,小狗跑了100米,小猴跑了90米,所以它们的速度比为100:9010:9;

9那么把小狗的起跑线往后挪10米后,小狗要跑110米,当小狗跑到终点时,小猴跑了1109910米,离终点还差1米,所以它还是比小狗晚到达终点.

【例 18】 甲、乙两人同时从 A地出发到 B 地,经过 3 小时,甲先到 B 地,乙还需要 1 小时到达 B 地,

此时甲、乙共行了 35 千米.求 A, B 两地间的距离.

【解析】 甲、乙两个人同时从A地到B地,所经过的路程是固定

所需要的时间为:甲3个小时,乙4个小时(3+1)

第 6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两个人速度比为:甲:乙=4:3

当两个人在相同时间内共行35千米时,相当与甲走4份,已走3份, 所以甲走:35÷(4+3)×4=20(千米),所以,A、B两地间距离为20千米

【例 19】 A、B、C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从甲市开往乙市.开车后1小时A车出了事故,B和C车

照常前进.A车停了半小时后以原速度的

4继续前进.B、C两车行至距离甲市200千米时B车54继续前进.结果到达乙市的时间C5车比B车早1小时,B车比A车早1小时,甲、乙两市的距离为 千米.

4【分析】如果A车没有停半小时,它将比C车晚到1.5小时,因为A车后来的速度是C车的,即两车行5

5小时的路A车比C车慢1小时,所以慢1.5小时说明A车后来行了51.57.5小时.从甲市到乙市车要行17.51.57小时.

同理,如果B车没有停半小时,它将比C车晚到0.5小时,说明B车后来行了50.52.5小时,

2这段路C车需行2.50.52小时,也就是说这段路是甲、乙两市距离的.

72故甲、乙两市距离为2001280(千米).

7

【例 20】 甲、乙二人步行远足旅游,甲出发后1小时,乙从同地同路同向出发,步行2小时到达甲于45分

钟前曾到过的地方.此后乙每小时多行500米,经过3小时追上速度保持不变的甲.甲每小时行多少米?

[分析]根据题意,乙加速之前步行2小时的路程等于甲步行2.25小时的路程,所以甲、乙的速度之比为

2:2.258:9,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1.125倍;

乙加速之后步行3小时的路程等于甲步行3.75小时的路程,所以加速后甲、乙的速度比为3:3.754:5.加速后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1.25倍;

由于乙加速后每小时多走500米,所以甲的速度为5001.251.1254000米/小时.

出了事故,C车照常前进.B车停了半小时后也以原速度的

【例 21】 甲、乙两人分别骑车从A地同时同向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三轮车.12 分钟后丙也骑车从A地出发去追甲.丙追上甲后立即按原速沿原路返回,掉头行了3千米时又遇到乙.已知乙的速度是每小时7.5千米,丙的速度是乙的2倍.那么甲的速度是多少?

丙甲B3乙ADE3C

[分析] 丙的速度为7.5215千米/小时,丙比甲、乙晚出发12分钟,相当于退后了15123千米后60与甲、乙同时出发.

如图所示,相当于甲、乙从A,丙从B同时出发,丙在C处追上甲,此时乙走到D处,然后丙掉头走了3千米在E处和乙相遇.

从丙返回到遇见乙,丙走了3千米,所以乙走了321.5千米,故CD为4.5千米.那么,在从出发到丙追上甲这段时间内,丙一共比乙多走了34.57.5千米,由于丙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因此,丙追上甲时,乙走了7.5千米,丙走了15千米,恰好用1个小时;而此时甲走了7.54.512千米,因此速度为12112(千米/小时).

【例 22】 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

速度的 1.5 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 1 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 600 米处相遇,当

第 7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

【解析】 甲如果用下山速度上山,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

说明甲走过的路程应该是一个单程的 1×1.5+1/2=2 倍, 就是说甲下山的速度是乙上山速度的 2 倍。

两人相遇时走了 1 小时,这时甲还要走一段下山路,这段下山路乙上山用了 1 小时,所以甲下山要用1/2 小时。 甲一共走了 1+1/2=1.5(小时)

【例 23】 一条东西向的铁路桥上有一条小狗,站在桥中心以西5米处.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4千米的速度

从西边开过来,车头距西桥头三个桥长的距离.若小狗向西迎着火车跑,恰好能在火车距西桥头3米时逃离铁路桥;若小狗以同样的速度向东跑,小狗会在距东桥头0.5米处被火车追上.问铁路桥长多少米,小狗的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设铁路桥长为x米.

x在小狗向西跑的情况下:小狗跑的路程为(5)米,火车走的路程为(3x3)米;

2xx在小狗向东跑的情况下:小狗跑的路程为(50.5)(4.5)米,火车走的路程为(4x0.5)米;

22xx两种情况合起来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狗一共跑了(5)(4.5)(x0.5)米,火车一共走

22了(3x3)(4x0.5)(7x3.5)米; 因为(7x3.5)是(x0.5)的7倍,所以火车速度是小狗速度的7倍,所以小狗的速度为84712(千米/时);

x因为火车速度为小狗速度的7倍,所以(3x3)7(5),解此方程得:x64.

2所以铁路桥全长为64米,小狗的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

【例 24】 如图,8点10分,有甲、乙两人以相同的速度分别从相距60米的A、B两地顺时针方向沿长方

形ABCD的边走向D点,甲8点20分到D后,丙、丁两人立即以相同速度从D点出发,丙由D向A走去,8点24分与乙在E点相遇,丁由D向C走去,8点30分在F点被乙追上,则连接三角形BEF的面积为 平方米.

ADA甲E丙DBC乙BFC

【分析】如图,由题意知,丙从D到E用4分钟,丁从D到F用10分钟,乙从E经D到F用6分钟,说

7明甲、乙速度是丙、丁速度的4106倍.因为甲走AD用10分钟,所以丙走AD要用

3770705810(分钟),走AE用4(分钟).

333375840 因为乙走BAAE用14分钟,所以丙走AB用14(分钟).

333409 因为AB长60米,所以丙每分钟走60(米).于是求出

329589 AE87(米),ED418(米),BCAEED8718105(米).

232 SBEFS矩形ABCDSBAESEDFSFCB601056087218452151052 63002610405787.52497.5(平方米).

第 8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例 25】 如图,长方形的长AD与宽AB的比为5:3,E、F为AB边上的三等分点,某时刻,甲从A点

出发沿长方形逆时针运动,与此同时,乙、丙分别从E、F出发沿长方形顺时针运动.甲、乙、丙三人的速度比为4:3:5.他们出发后12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一次构成长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那么再过多少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AEFBCD

[分析]长方形内最大的三角形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有一条边与长方形的某条边重

合,并且另一个点恰好在该长方形边的对边上.

所以我们只要讨论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在长方形的顶点上的情况.

将长方形的宽3等分,长5等分后,将长方形的周长分割成16段,设甲走4段所用的时间为1个单位时间,那么一个单位时间内,乙、丙分别走3段、5段,由于4、3、5两两互质,所以在非整数单位时间的时候,甲、乙、丙三人最多也只能有1个人走了整数段.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在整数单位时间,三个人运到到顶点的情况.

对于甲的运动进行讨论: 6 8 10 16 时间(单位时间) 2 …… 4 12 14 C C C C C 地点 A A A 对于乙的运动进行讨论: 3 10 18 19 26 27 时间(单位时间) 2 …… 11 C C 地点 B A B A D D 对于丙的运动进行讨论: 3 10 18 19 26 27 时间(单位时间) 2 …… 11 C C 地点 B A B A D D 需要检验的时间点有2、3、10、11、…… 2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和丙重合无法满足条件.

3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在AD上,三人第一次构成最大三角形.所以一个单位时间相当于4分钟. 10个单位时间的时候甲、乙、丙分别在C、B、A的位置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所以再过40分钟.三人所在位置的点的连线第二次构成最大三角形? 课后作业

练习1. 甲、乙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出发,在 A、B 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速

度的

3,并且甲、乙两车第 2007 次相遇(这里特指面对面的相遇)的地点与第 2008 次相遇的7地点恰好相距 120 千米,那么,A、B 两地之间的距离等于多少 千米?

【解析】 甲、乙速度之比是 3:7,所以我们可以设整个路程为 3+7=10 份,这样一个全程中甲走 3 份,

第 2007 次相遇时甲总共走了 3×(2007×2-1)=12039 份,第 2008 次相遇时甲总共走了 3×(2008×2-1)=12045 份,所以总长为 120÷[12045-12040-(12040-12039)]×10=300 米.

练习2.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的速度之比是3:2,他们第一次

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因为他们第一次相遇时所行的时间相同,所以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两人行的路程之比也为3:2,

相遇后,甲、乙两人的速度比为3120%:2130%3.6:2.618:13;到达B地时,

即甲又行了2份的路程,这时乙行的路程和甲行的路程比是18:13,即乙的路程为21341.乙189第 9 页 共 10 页 第八讲 行程问题(二)

45从相遇后到达A还要行3份的路程,还剩下311(份),正好还剩下14千米,所以1份这样

995的路程是1419(千米).

9A、B两地有这样的325(份),因此A、B两地的总路程为:93245(千米).

练习3. 小明和小刚进行100米短跑比赛(假定二人的速度均保持不变).当小刚跑了90米时,小明距离终

点还有25米,那么,当小刚到达终点时,小明距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分析】当小刚跑了90米时,小明跑了1002575米,在相同时间里,两人的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路程

之比,为90:756:5;在小刚跑完剩下的1009010米时,两人经过的时间相同,所以两人的

525路程之比等于相应的速度之比6:5,则可知小明这段时间内跑了10米,还剩下

63255022516米.

333

练习4.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向反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22

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为5:6,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货车与客车速度比5:6,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的比也为5:6,那么客车走的路程为

6522132(千米),为全程的一半,所以全程是1322264(千米).

6

5练习5. 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走到全程的的地方与乙相遇.已知甲每小

111时走4.5千米,乙每小时走全程的.求A,B之间的路程.

3【分析】 相同的时间内,甲、乙路程之比为5:1155:6,因此甲、乙的速度比也为5:6,所以乙的速

61度为4.55.4千米/时.两地之间的路程为:5.4116.2千米.

53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