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信”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动指南,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实践,这是党领导⼈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 ⼆、正确评价⽑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年奋⽃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泽东和⽑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个阶段是⽐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三、中国⾰命道路理论
中国⾰命应该⾛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初期,⼯作重⼼放在城
市,1927年*失败后,党的⼯作重⼼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泽东发表了《星星之⽕,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先在农村建⽴和发展红⾊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民主,外⽆独⽴)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的绝⼤多数,是⽆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命的主⼒军。(3)⾰命的敌⼈长期占据着中⼼城市,⽽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四、两个“不能否定”(⽑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中国⼈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命的胜利,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了社会主义的⼯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在中国这话⽣产⼒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取得了改⾰开放的伟⼤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位,社会⽣产⼒、经济实⼒、科技实⼒迈上⼀个⼤台阶,综合国⼒、国际竞争⼒、国际影响⼒迈上⼀个台阶,国家⾯貌发⽣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五、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复兴。
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切有志之⼠的共同信念和⽮志不渝的⽬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个问题的两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多底⼦薄的东⽅⼤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六、⼋项“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产⼒。解放和发展社会⽣产⼒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态⽂明建设,实现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开放。改⾰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化创新以及其他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完善和发展。 七、改⾰只有进⾏时,没有完成时
改⾰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关键⼀招。实践发展永⽆⽌境,解放思想永⽆⽌境,改⾰开放也永⽆⽌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开放只有进⾏时,没有完成时。⾯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深化改⾰,着⼒解决我国发展⾯临的⼀系列突出⽭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我完善和发展。
性质:改⾰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
改⾰的全⾯性:经济体制改⾰是全⾯深化改⾰的重点,核⼼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判断改⾰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是否有利于提⾼⼈民⽣活⽔平。
在改⾰中要正确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是动⼒,发展是⽬的,稳定是前提。 改⾰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保持改⾰、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民⽣活作为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全⾯提⾼开放型经济⽔平 必要性:⾯临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世界经济可能陷⼊长期低迷,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经贸摩擦将进⼊⾼峰期。
国内,开放型经济发展⽅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对外开放⾯临的风险增⼤,开放的层次、⽔平和效益亟待提⾼,与全⾯建成⼩康社会的要求相⽐还有较⼤差距。
怎么做:党的⼗⼋⼤提出要全⾯提⾼开放型经济⽔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式;
2.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3.坚持进⼝和出⼝并重;
4.提⾼利⽤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5.加快⾛出去步伐;
6.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5项要求(改⾰经验)
党的⼗⼋⼤报告强调,要找准深化改⾰的突破⼝,明确深化改⾰的着⼒点。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化创新以及其他各⽅⾯创新,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 第⼀,改⾰开放是⼀场深刻⾰命,必须坚持正确⽅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改⾰开放是前⽆古⼈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 第三,改⾰开放是⼀个系统⼯程,必须坚持全⾯的改⾰,在各项改⾰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发展稳定的统⼀。
第五,改⾰开放是亿万⼈民⾃⼰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民的⾸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开放只有进⾏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九、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1.建设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的基础。 2.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不当⼲预。
3.经济体制改⾰是全⾯深化改⾰的重点,核⼼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和更好发挥政府作⽤。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分配制度
规范收⼊分配秩序,完善收⼊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个⼈收⼊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调节过⾼收⼊,清理规范隐性收⼊,取缔⾮法收⼊,增加低收⼊者收⼊,扩⼤中等收⼊者⽐重,努⼒缩⼩城乡、区域、⾏业收⼊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观、全⾯建设⼩康社会的重⼤举措。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就要把增强⾃主创新能⼒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转变经济发展⽅式的中⼼环节,国家战略。
⽅针:“⾃主创新、重点跨越、⽀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才是核⼼,教育是基础。实现到2020年进⼊创新型国家⾏列的⽬标。
⼗⼋⼤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位置。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标“最根本、最关键”的⼒量。 ⼗⼆、转变经济发展⽅式的问题
必要性:从国际看,我国⾯临着发达国家抢占制⾼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 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临诸多调整。
怎么做:⼗⼋⼤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为主线。 把推动发展的⽴⾜点转移到提⾼质量和效率上来。做到四个“着⼒”: 1.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 2.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 3.着⼒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4.着⼒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深化经济体制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的核⼼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的主攻⽅向。 ⼗三、城镇化问题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式的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新型⼯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推进信息化和⼯业化深度融合; 2.⼤⼒推进⼯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3.⼤⼒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乡⼆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促农、以城带乡、⼯农互惠、城乡⼀体的新型⼯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四、⼈民代表⼤会制度
⼈民代表⼤会制度是中国⼈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实⾏⼈民代表⼤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我国实⾏⼈民代表⼤会制度的意义。 ⼗五、民族问题
民族区域⾃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六、⽂化强国问题
⽂化是民族的⾎脉,是⼈民的精神家园。全⾯建成⼩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化⼤发展⼤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潮,提⾼国家⽂化软实⼒,发挥⽂化引领风向,教育⼈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 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第⼀,中国特⾊社会主义⽂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中国特⾊社会主义⽂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民的重要⼒量,是综合国⼒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持、精神动⼒和思想保证。 ⼗七、中国特⾊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党的⼗⼋⼤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建设⽅⾯,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明、和谐”,“倡导⾃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个相辅相成、有机统⼀的过程。 ⼗⼋、创新社会管理
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根本⽬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对策:党的⼗⼋⼤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九、党建问题
紧紧围绕全⾯提⾼党的建设科学化⽔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 “⼀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
“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针;
“五个建设”,即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程的总体布局;
“四⾃能⼒”,即增强党的⾃我净化、⾃我完善、⾃我⾰新、⾃我提⾼能⼒,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
“三型⽬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这是新形势下提⾼党的建设科学化⽔平的战略任务。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