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脾气的孩子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一个男孩儿不管遇到什么事,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每次向人道歉后,一遇到事,发脾气。在爸爸的帮助下,不再乱发脾气了,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
教学要求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角”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角”部首。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爱发脾气的孩子”当看到这个题目后,你会想些什么呢?学习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你想知道的内容。
二、初读感知 ,
1.自由读课文,用笔勾出不认识的字和新出现的词语,多读几遍,并从中找出要认识的字读一读。
2.认读生字。
(1)先读词语,再认生字。
(2)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巩固认读:先扩词认读,再玩游戏“找朋友”巩固认读,读准字音。
翘舌音:稍 锤 桩 钉
后鼻音:霆 钉 控
多音字:钉:dīng(钉子)
难:nán(困难) 难nan(遇难)
(4)引导点拨,识记生字。
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字方法,及时评价,提高识字能力。
(熟学加部首,换部首等方法)
(5)再读课文。
①把生字、新词带入课文中,朗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②范读,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③学生模仿读,自由试读。
④同桌互读、互评。
⑤全班齐读。
⑥说说读后的体会。
3.指导写字。
②全班交流识
(1)指名认读要写的八个字,并用八个字分别口头组词。
院子 顺心 已经 钉子 错误 理解 难受
(2)指导观察,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哪些字做偏旁时笔画发生了变化:“角”要写得窄些。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学生仔细观察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然后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做一个讲道理、明事理的孩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
(1)说说你刚认识的课文中的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男孩儿向人道歉了,为什么朋友还是越来越少?
(他每次道歉后仍然又会大发雷霆,大家都不愿跟他玩)
(3)对于这个缺点,他怎样?(满不在乎)带着这个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他爸爸用什么办法让他改掉这个缺点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说。
(2)男孩儿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你们理解吗?
3.默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1)开头木桩上钉了很多钉子。(男孩儿仍然不断地发脾气)
(2)后来新钉的钉子少了,开始有拔出钉子留下的洞。(乱发脾气的现象少了)
(3)有一天,男孩儿把爸爸交给他的一盒钉子,一把锤子还给了爸爸。(不需要了,自己能控制自己,不再发脾气)
(4)爸爸的用意是什么呢?
(钉进一颗钉子,代表男孩儿乱发脾气一次,拔出钉子,虽然道歉了,但洞仍留着,表示缺点还存在。让男孩儿自己领悟犯了错误不改正,就象一个无法填平的洞,洞越来越多,会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坏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5)孩子说的话,你打算怎么读呢?(后悔、自责、难过)
(6)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做错了事,光道歉,行吗?为什么?
(主要在于真心改正错误)
2.你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
3.遇到不顺心的事想发脾气时,该怎么做?
师: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乱发脾气。
四、作业
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板书设计
19.爱发脾气的孩子
乱发脾气——失去朋友
钉上钉子——无法填平
不乱发脾气 ——控制自己
教学反思:
从古至今,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有任何异议。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现在在“新课标”引导下,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了,学生受到了尊重,可是“插嘴”的学生还是被在不遵守课堂纪律之列,受到老师、同学的“另眼相待”,我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
记得我讲《爱发脾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到“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这一句时,话没说完,一位同学就插嘴问“木桩上的洞填不平也没有关系呀,为什么这个男孩会非常难受呢?”我先一楞:这正是我马上要提的问题,是以课堂纪律为重批评她插嘴还是顺着她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呢?我看着她有些紧张的脸(我对班级的课堂纪律要求很严格)心想:她已经知道不应该“插嘴”了,我就不要在批评他了吧!我顺势引导,说:“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她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同学们一齐思考,忽然一生插嘴叫道:“爸爸让他发一次脾气就在木桩上钉一颗钉子,他每钉一颗钉子就代表自己又发了一次脾气,而且当他向同伴道歉后虽然能把钉子取下来可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了,他当然难受啦!”同学们经他一提醒,便纷纷举手,……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当时我想:正是这两位同学的“插嘴”带动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才得以从学生口中说出,不然从我口中宣布答案后,学生一定又是一副似懂非懂、没有兴趣的表情,那样教学效果可是大打折扣。
从这次教学的“插嘴”我想到我班的一名女生--------,她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不墨守成规。可她在课堂上是经常被老师点名提醒的对象。你瞧:她一会儿翻书看后面的内容,一会儿玩橡皮、铅笔,一会儿又和同桌讲话……哎!为了她,老师一节课要组织好几
次纪律。可只要她听讲了,她又能回答出一般学生说不出来的精彩答案,当然多数时候她都等不急举手让老师请她回答,而是让答案脱口而出,为此,在得到老师表扬时会受到要举手才能回答问题的警告,而受到警告后她就会学习兴趣全无,回到自己做小动作的状态。
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种现象,觉得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我认为有时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
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受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力、延长保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若把只知道听老师讲课,“墨守陈规”的学生比作沙丁鱼,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个“船舱”中放进几条生气勃勃的“鲇鱼”,便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这几个会“插嘴”的同学不正是那几条“鲇鱼”吗?
为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看法: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定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课堂上学生的“插嘴”,除少数胡说、有意捣乱外,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的主动发言,他们这种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主动要求自觉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教室外面的学生要好得多。
在课堂上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成为“新瓶装老酒”的表面文章,教师应该更新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护这种“插嘴”,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一味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