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内蒙古中医药 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 常豫红 (山西省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太原030012)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6O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入院先 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O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面部功能恢复锻炼,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 予电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对照组后遗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针灸效果更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发病率,还能有效缩短疗程,值得 在,I缶床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电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14—0142—01 据研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诊治是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于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临床效果。 否准确及时密切相关[1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已被公 1.3评价指标及标准: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 认,但近年来,电针疗法也逐渐被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 后遗症发病率。患者的临床疗效依据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 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将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旨在探 三版《实用内科手册》中规定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进行评定,共分 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手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为4个等级:痊愈,患者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显效,患者经细致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入院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 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O~42 岁、平均年龄(30.9+4.2)岁,病程14h~27d、平均病程(19.1+5.7)d,发病 前有呼吸道感染l0例,受凉5例,中耳炎6例,其他9例;患者左侧面 神经麻痹14例,右侧16 。对照组中有男性l6例、女性14例,年龄 2l ̄44岁、平均年龄(31.3 ̄_-a.5)岁,病程17h~28d、平均病程(18.9±6.0)d, 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l1例,受凉6例,中耳炎4例,其他9例;患者左 侧面神经麻痹13例,右侧l7例。所有患者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规 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及RMI检查患者颅 脑正常,以排除脑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等引起的 中枢性面或周围性面瘫,及不能接受针灸或电针治疗者。观察组与对 照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病变部位、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察可发现面部有轻微功能减弱;有效,患者正常可见不严重的病理性 面肌连带运动;无效,静止状态下患者面部亦不对称。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后遗症常表现为面肌痉挛、病理性面 肌联带运动及鳄鱼泪综合征等。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i±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z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观察组后遗症9例,发病率为30.0%,对照组后遗症16例,发病 率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1.2.1仪器选择:采用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XYD—III型电针治疗仪和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线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仪。 3讨论 1.2.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面部功能恢复锻炼,但对照组在此 基础上给予常规针灸治疗。面部功能恢复锻炼具体方法:患者用手揉 搓面部,当感觉到面部发热后(约揉搓10rain),面对镜子进行扬眉、蹙 额、闭目、张口等动作练习,若患侧达不到与健侧相同的幅度,则用手 协助,动作练习3次,d,每个动作练习20次,10d为1个疗程 常规针 灸治疗具体方法:在患者患侧面部取阳白、太阳、颊车、地仓等穴位,并 配合迎香、攒竹、口禾髂、承浆、双合谷等穴位,面部的穴位宜浅刺,其 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留针30min,行针10min/次。红外线 治疗仪则选择患者患侧面部及耳后进行照射,其热度的选择则要以 患者的耐受范围为度,照射1次/d,40min/0 ̄,10次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面部功能恢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具体方法 如下:(1)选择穴位:乱阳白穴,分别在此穴左右0.5寸处向下平刺进针 13mm;b.下关穴,此穴向前下方处浅刺、平刺进针30ram;e.地仓穴,在此 穴处沿患侧口角朝外上方斜刺进针13mm;d.水沟穴,在此穴经口唇从 健侧向患侧平刺进针25mm;e.迎香穴,在此穴斜刺进针直至鼻根处约 目前普遍认为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良好的疗效,但 针刺时机及进针数目仍是争论的焦点。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发现,急性 期行针刺治疗疗效要明显优于在恢复期实施针刺治疗,认为急性期 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时机,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与传统 针灸治疗比较,电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 功能,还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进一步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神经错生,进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 功能与电针能够激发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以及电针的 直流电能引起正负离子运动而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反射等有关[21。 本研究中观察组有1例经电针治疗4wk后无效,停止电针治疗。 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观察组后 遗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采取电针治疗疗效较传统针灸治疗显著,不仅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 而且能够降低后遗症发病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20mm;f.合谷穴,选取健侧及患侧穴处直刺进针20ram。(2)电针治疗:按 vf顺序依次进针,并在a ̄d所选的穴位进针处每针连接一组电极;正 极在下,负极在上,选择断续波治疗,频率选择15 20 ̄Jmin;第一组电 极调整好后,连接下一组电极,注意调整电针强度与针刺角度及方向。 【1]王新宇,姜岳渡.《针灸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面神经炎针灸治疗方案 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针灸,2014,34(6):602—604. 【2】杨松柏,雷华平,周创,等.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J].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