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选择商业步行街景观空间设计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光谷步行街前入口广场至中央下沉庭院部分为例,对设计中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关键词
步行街;景观空间;空间围合;广场总体布局和空间特征 “前入口广场—步行街主街—中央下沉庭院”这是一组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的空间序列。前广场是连接外部城市区域和商业建筑群的入口开放空间,其平面呈扇形,较为开敞,长宽约95x80m。喷泉和大台阶置于步行街开口的南北两翼,限定开口前院,前广场和主街之间形成了“开敞——封闭”的过渡感受。步行街主街是一“条状”动态空间。南北商业建筑外立面是高12m的平行竖界面,使空间极具方向感。主街有三段尖拱顶界面,行人能感受到哥特教堂般的向上空间动势。中央下沉庭院是一“面状”静态空间。建筑外立面形成的连续竖界面给人强烈的围合感,站在院中能感受到一张“虚拟顶界面”带来的场“效应”。主街狭长,幽暗,中庭圆整,敞亮,前后空间互为参照、相互烘托,到达中庭时,行人情绪达到高潮。庭地面像素化,较有静态感;灵动的飘带状浅色铺装指向中心舞台,加强了空间的向心性。方形的形状与中庭圆形的轮廓产生对比,增强了舞台独立体量的形象。树木的树冠作为顶界面,形成以树干为中心的空间场,是人们喜爱的交流场所。庭院外围的每层商铺均有公共走廊,是建筑内外之间的“灰空间”。一层走廊局部放大形成露台,露台与内走廊,露台与下层中庭,露台与三层走廊空间相互渗透,创造了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水的流动性和跌落时的声响增强了标志性、空间活力以及可参与性,成为中庭空间中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场所。景观空间优缺点总结和改进建议前入口广场尺度适宜,喷泉、大台阶创造了富有生机的场所。不足之处在于:主要人流从广场北端进入区域,大体量的台阶和自动扶梯遮挡了主街开口,入口可识别性很弱;广场缺少植被和适量的软质底界面。步行街主街的过街桥丰富了空间层次和光线变化,使廊道空间生机勃勃。不足之处在于扶梯下方细部考虑不足,易碰头。中央下沉庭院空间具有良好的围合感,台阶、舞台、水景、植物的设置丰富了空间层次。地面铺装设计合理,丰富有趣。不足之处:白天无表演时人群稀少,作为整组景观空间序列的高潮显得软弱无力;圆形中庭保证了向心性的同时,却让人失去了方位感。针对该组景观空间的不足之处,改进建议有以下几点。1、微调前广场自动扶梯的角度,以强化U形入口空间效果。并可增加柱列形成具有方向性的竖界面以形成空间引导,增加主入口标志性。2、在前广场中增加少量静态小尺度的软质底界面空间。3、中庭内增设流动售卖车、咖啡座、临时游乐设施等,激发白天时段的活动。4、利用色彩和符号告示牌等增加中庭内方位的易识别性。C参考文献[1]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3]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3景观空间要素、尺度和空间感受具体分析1、前入口广场光谷前入口广场的“地面特色光带”具有有向性。白天呈浅蓝色图案,夜晚有发光的视觉效果。光带可对行人产生向入口流动的暗示,同时兼具“光之谷”的意味。喷泉将水以“线”的方式呈现,体现了水的可塑性。其直径约12米,圆心竖直上涌的水柱是立于空旷空间中的竖向线要素,水的流动性和声响使景观环境显得生机勃勃,唤起人们参与其中的欲望。大台阶是很受欢迎的休息空间,游人选择坐在台阶上休息的行为体现了“了望-庇护”心理。2、步行街主街富有重复韵律的柱子和棕榈树排列成长达150米的两列,柱间存在视觉上的张力,产生一种虚的、多孔的、非连续的平行“竖界面”的存在感,将主街空间再限定形成中央较宽的和两侧较窄的三股狭长的空间流,人流与空间的方向相吻合。3、中央下沉庭院中央下沉庭院的设计利用座椅、地面高差、铺装图案、树木、水景等要素调,体现了对贴近人的微观尺度的关注。底面下沉0.9m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且兼具看台功能。地面铺装变化丰富,圆形放射状无向性图案将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