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表格式)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表格式)

来源:世旅网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1课 《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六、活动广角:第7页 七、成长袋:第8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4课、《增广贤文》(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由俭入奢易,------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袋: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孝当竭力,„„第一莫欺心。”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 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 六、活动广角:第19页 七、成长袋:第2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6课、《弟子规》(节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弟子规》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弟子规》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 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2页 六、活动广角:第23页 七、成长袋:第2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7课、《弟子规》(节选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弟子规》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弟子规》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 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 六、活动广角:第27页 七、成长袋:第2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8课、《幼学杂字》(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正月元宵,立春雨水。二月花朝,惊蛰春分。三月寒食, 清明谷雨。 四月清和,立夏小满。五月端午,芒种夏至。六月三伏,小暑大暑。 七月七夕,立秋处暑。八月中秋,白露秋分。九月重阳, 寒露霜降。 十月小春,立冬小雪。十一月数九,大雪冬至。 十二月腊八,小寒大寒。除夕分岁,次早新年。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0页 六、活动广角:第31页 七、成长袋:第32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勤能补我拙 ,---日久结人缘。”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勤能补我拙,俭能为我廉。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备 注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 六、活动广角:第35页 七、成长袋:第3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10课、《千家诗》(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湖 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备 注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9页 七、成长袋:第40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11课、《千家诗》(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居夏日 [唐] 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备 注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2页 六、活动广角:第43页 七、成长袋:第44页 八、课后熟读44页的《赤日炎炎似炎烧》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第12课、《千家诗》(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备 注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6页 六、活动广角:第47页 七、成长袋:第4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课 题: 第13课、《千家诗》(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雪梅二首(其)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备 注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0页 六、活动广角:第51页 七、成长袋:第52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学内容: 第14课、《神童诗·卷首诗》(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用具|:白板 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四 季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备 注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页 六、活动广角:第55页 七、成长袋:第5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四季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上节课布置的搜集的《神童诗》,同学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去搜集,增长了学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学内容: 第15课、《神童诗·卷首诗》(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 教法与学法:合作交流、自主探讨。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华 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备 注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58页 六、活动广角:第59页 七、成长袋:第60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华山 咏华山:高 寇准 :聪明 教学反思:从领略华山的优美风光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引出华山这首诗,告诉他们这首诗是一位比他们还小的孩子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通过对古诗的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华山的高大险峻。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学内容:第16课、《随园诗话》(读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蚕食桑---不善吃者生疾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具与学具:白板。 教法与学法: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 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2页 六、活动广角:第62——63页 七、成长袋:第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随园诗话 读书如吃饭 善吃者长精神 不善吃者生疾瘤 教学反思:教完了《随园诗话》这篇古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篇课文难度较大,特别是文意的理解,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我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学内容:第17课、《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王戎七岁,---取之,信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 教法与学法: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备 注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6页 六、活动广角:第67页 七、成长袋:第6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王戎识李 勤于思考 爱动脑筋 “竹林七贤” 教学反思: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我抓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孩子喜欢听故事,每次都从故事入手,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兴趣,并且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古文的文意对孩子们来讲,难度较大,课堂上有很多同学较难掌握。课后回家查阅资料,帮助理解文意。

课时教学设计

第 课时 课型 新 授 教学内容:第18课、 格言警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格言警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格言警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格言警句的形式,喜欢格言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用具:白板。 教法学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 —— [唐]韩愈《进学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岁光阴不可轻。 —— [宋]朱熹《劝学》 备 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清]周希陶《增 广贤文》 二、教师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小组讨论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 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学生读。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70页 六、活动广角:第71——72页 七、成长袋:第7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格言警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业精于勤,荒于嬉 教学反思:学习本课后,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许多同学对这篇课文的文意的理解难度较大,课后采取多读的形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