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寒假社会实践报告1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1

来源:世旅网


实践成果报告

题 目 : 农村老人家庭赡养调查报告 姓 名 : *** 学 院 : 班 级 : 类 别 : 心得 报告字数: 4782

日 期 :

2012.2.2--2012.2.12

1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应有的态度和应该有的做法。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也是党和社会对我们的必然要求。用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积极地回报社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关注到在当今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的形势下,农村一方面在经济上实现了飞跃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也出现严重的外流,不仅让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伤,而且那些年高体迈还需要赡养的农村老年人不仅没有得到子女应有的照顾,他们还要帮助子女照顾孙辈,他们艰难地生活着,他们的夕阳生活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抱着增加社会认知的态度,暑期在农村进行了这次颇有意义的社会调查。

1、调研目的和意义

(1)调研目的:通过亲身实践调查,比较深入地了解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从而了解农村老年人在赡养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对从相关部门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再通过查阅资料,对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赡养这一社会问题总结出部分有用的建议和对策。此次调查旨在揭示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农村老年人的各方面的需求得以表达,并能在不久的将来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让老年人能够安享他们的晚年。与此同时,通过此次调查为年轻一代的养老行为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促进两代人之间的沟通。

(2)调研意义:农村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赡养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家庭赡养问题可以逐渐得到解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提示和警醒,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尽公民之责公民之义务来关注这些社会民生问题,并且以身作则,作一位合格的好公民!

2、调查基本情况 (1) 调查人员:***

(2)调查对象:农村老年人。

(3)调查时间:2012年2月2日——2012年2月12日 (4)调查地点:*******

(5)调查内容: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赡养问题。

2

二、正文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辛,那种艰辛是刻骨铭心的,它是激励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的力量的源泉。我的爷爷那一辈的农村老年人他们一辈子都是跟土地打交道,他们含辛茹苦地养育自己的很多个子女,他们过得很辛苦,特别是等他们都老了的时候,这种辛苦更加显而易见,因为他们是农村人,而且是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老年人。面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我衷心地希望身处农村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的晚年可以过得很幸福很美满!

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数也是最多的,而农村的老年人口数在我国的老年人口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老龄人口数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接踵而来的是老年人的家庭赡养问题,其中农村老年人所占比重最大。作为城镇里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问题通过社保、最低生活保障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得到初步解决。作为农村里的老年人,他们的家庭赡养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不大完善的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年人实行普通的社会福利,因此家庭赡养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而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当我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后,我决定从自己的身边开始着手此次调查。在调查期间,我走访了我的家乡——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民同村部分老年人的家庭,并且还参观了村里的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并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

况作了一番较为详细的调查。我从一位叔叔介绍得知,村里一位有着五个子女的72岁的江奶奶,由于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所以导致江奶奶被独立在一间小棚子里,棚子是江奶奶自己搭建的,材料就是简单的塑料薄膜和江奶奶自己从山坡上背回来的木材。江奶奶的生活就是每个月靠着三个儿子轮流提供的大米生活,菜是自己种的,做饭的小棚每逢下雨就开始漏雨,漏雨的日子就是江奶奶饭都吃不上的日子。除此之外,那位叔叔说江奶奶生病的时候也就一个人在家,三个儿子即使得知了也是推三阻四地不愿意陪着她去医院看病,而她的两个女儿自从嫁出去了以后就没有回来看望过她。当亲自见到江奶奶时,她

3

眼睛红红的告诉我有时一病就是卧倒在床生死全靠自己,还说也许自己哪天走了好久恐怕别人都不知道。看到江奶奶几乎已经掉光的牙齿和满脸的皱纹,听到江奶奶说的这些话,我觉得心里好难受。接下来走访到的老奶奶,一样让我觉得好心疼,我从心里替她打抱不平。刘奶奶今年75岁,有一个儿子,儿媳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刘奶奶在家里不仅没有自由,更是被儿媳呵斥来呵斥去,家务活都让年迈的刘奶奶做,儿媳从来不会伸手帮忙,她还跟我开玩笑说像地主那些年代被地主“压迫”一样,我听了这些心里好不是滋味。随后,我来到了一位老爷爷家,老爷爷也姓刘,今年刚65岁,我到他家的时候看到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刘爷爷告诉我说那是他的孙女,儿子儿媳离婚了以后没有人管这个孩子,

这个家——只有爷爷和孙女的家全靠爷爷用竹子编织些东西卖来维持生活和一点点来缴孙女上学的费用,如果爷爷生病了,孙女就只有对着爷爷哭,看着刘爷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不知道他的儿子看了会有什么感想。在农村,这样的例子真的不胜枚举,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老爷爷老奶奶是过着这样辛苦的生活。

经过为期10天的走访调查以及这期间我查阅的资料,我总结了如下信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四种,即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三世同堂型即老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儿媳决定,老人除干点家务活帮助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生活,生活比较单调;不分不离型是指老人与子女虽没有分家,但是不与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这种类型的老人在子女少的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担赡养型主要集中在多子女的老人家庭中,子女按比例分担老人生活所必需的粮食及日用品,老人也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独自生活型是指单身老人或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生活费用由自己承担,责任田里的重体力活由亲朋好友或子女帮助,这种类型的老人既有孤寡老人也有多子女帮助。令人感到难过的是,许多不分离型、分担赡养型、独自生活型的老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在有的地方,村庄周围甚至出现了老年人聚居的“老年村”,其生活条件普遍很差。

经过走访调查了30户人家以及收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我进行了总结,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问题的内容涉及子女是否愿意赡养老年人,老年人均赡养费用数量、老年人对当前敬老风气的评价、老年人对赡养最不满意的问题、以及对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等。

(一)、农村老人赡养的基本情况

4

1、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不赡养现象突出。一是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比例高,30户中就有16户,只有14户人家表示愿意赡养家里的老人。占到53%。二是越是贫穷的家庭,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就越突出,老年人不但同样参加超负荷的劳动,而且还要帮助在外打工的子女照顾他们在家的孩子.

2、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标准偏低。从随机访谈结果得知,子女对老年人每年的赡养费用支出基本保持在1000元以下,1000—500元的14户占到了10户,500元以下的占到了4户,而30户中的其他16户的子女根本不支付给家中的老年人任何赡养费用,老年人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老年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3、家庭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农村大家庭的格局正在解体,家庭趋于小型化。谁在家庭中创收多,谁说了算,改变了过去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

4、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我了解到,有的子女只重物质赡养,轻精神慰藉;有的子女忙于生计,与老人沟通交流很少。

5、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由于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很低或是根本没有收入,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又常常生病,在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下,看病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6、因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产生的纠纷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和万事兴,家庭纠纷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是部分家庭就因为家里的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纠纷,而这样的事例是越来越多。

(二)、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子女不赡养老人。主要原因有:①家庭矛盾严重,父母子女因观念不同经常闹得不愉快;②女儿户家庭或女儿出嫁,因农村习俗而不赡养;③家庭经济困难;④子女没有劳动能力而无力赡养。

2、子女赡养老人费用偏低。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养老意识。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是活到老,劳动到老,为子女减少负担;二是没有明确的农村赡养老年人的标准。三是社会敬老风气不尽人意。四是老年人维权仪式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很薄弱.

3、家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主要原因是,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而农村老年工作机构不够健全,不能保障老捏弄人养老。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赡养问题已经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经过仔细思考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总结了以下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建议: (1)将老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村二级农村基层老年工作组织,并将老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

5

以此促进基层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农村的老龄事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推进新农村建设。

(2)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3)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4)依法养老。制订出农村赡养老人最低标准,用法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人打下了法制基础。

(5)为老年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各级司法机关要对农村老人的赡养案件制定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免费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要尽快创造条件建立老年人巡回法庭,就地审理,扩大影响。

(6)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要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进行宣传,在全年龄段进行宣传,把敬老、助老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中,抓好敬老养老的教育。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敬老好家庭”、“敬老好儿女”、“敬老模范村、模范乡(镇)”评选、表彰活动。

三、结束语

“礼仪之邦”是我国几千年来素有的美誉,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和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健全农村为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使他们能够安稳地度过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