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那个时代,中国就已经进入了文化灿烂的时代。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成就了无数先贤名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当我们置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看着身边的人,受着世俗的影响,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虚伪,越来越冷漠……看着周围熟悉而陌生的人,你是否依然愿意与他(她)分享这个世界的温情?还是只能站在“精英”的角度,来揣摩他们丑恶的心灵?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成功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里,我们该吸收什么,该抛弃什么呢? 读了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使我不得不从王阳明心学中领悟到:良知、善良、纯洁、仁爱是王阳明心学中最闪亮的品质,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也是做人的根本,而一个人真正的善良与纯洁,并非源于智商,而是内心中积累的人格力量。善良与纯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先天的,或许这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纯洁会受到社会的侵蚀,但它终究会在心灵深处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只要我们坚守住心中的善良和纯洁,我们的生命将永远充满希望。
王阳明不仅有一颗仁爱之心,还有一颗洞察万物、参透人生的慧心。因此,他才会在二十余年军旅生涯中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色。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的“事上磨”、“静亦定,动亦定”就是指通过不断修炼自己,去掉心中
- 1 -
的各种杂念,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王阳明的“事上磨”还体现在他“知行合一”的理论上,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既是对宋明理学关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挑战,也是对“空谈误国”的否定。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和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道德完善,做到“知行合一”。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了美德的土壤,那么我们的道德就会逐渐萎缩,慢慢枯竭。也许我们都生活在“阳光大道”上,那么也要当心“幽暗地域”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不要让心灵中的“黑暗森林”吞噬了整个人类!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