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媪 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
专题 课外文言文
( 一)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①②
.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说明】 ①媪 ( ǎo) :年迈的妇女。②卒:达成。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逢老媪方 磨铁杵 方:正
.
欲:想要
(2) 欲作针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太婆的意志感人了,回去达成了学业。
3.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只需有信心,肯下功夫,不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参照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念书的时候, 没有达成好自己
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经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太婆在那边磨一根铁棒, ( 他感觉奇异 ) 于是就问这位老太婆在干什么。 老太婆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人, 于是回去达成了学业。 那老太婆自称姓武。 此刻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 二)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 ①,妻善织缟 ② ,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 ③ 之也,而越人跣 ④行;缟为冠 ⑤ 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欲使无量,其可得乎?”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何如穷也?”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说明】 ①屦 (j ù) :古代的一种麻鞋。②缟 (g ǎo) :古代的一种白绢,鲁
人用缟做帽子。③履 (l ǚ) :穿。④跣 (xi ǎn) :赤脚。⑤冠:帽子。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鲁人身善 织屦
(2) 而越人被 发被:通“披”,披垂
.
业。媪自言姓武。
.
善:善于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量,其可得乎?
依靠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贫寒,怎么可能?
3.从“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何如穷也”这句话中,你看出鲁 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示例一:鲁人不故步自封,有开辟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闯劲儿,发现时机就不会轻易放弃。
示例二:鲁人做事不依照客观实质, 只凭自己主观见解鲁莽从事, 执拗己见,不听劝止。 【参照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编织麻鞋, 老婆善于编织白绢, 但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你搬到越国去必然会受穷的。 ”鲁国人问: “为何呢?”这个人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回答 :“麻鞋是 了 ( 人 ) 穿它 ( 来走路 ) 的,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白 ( 做 成帽子 ) 是 了 ( 人 ) 戴它,但是越国人披垂着 。依靠你 的 ,跑到用 不着你的国家里去, 要想不 困, 怎么可能?” 国人就反 他 : “到了不用 我 的地方, 我 能够引 他 穿鞋戴帽, 跟着用途的不断推行, 我 怎么 会受 呢?”
( 三) 上 兵 括自少 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①。 与其父奢 ② 言兵事,奢不可以③,然不
④⑤
善。括母 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 ,而括易言之。使 不将括即已,若势必之,破 者必括也!”⋯⋯
括既代廉 ⑥,悉更 束 ⑦,易置 ⑧ 吏。秦将白起 之, 奇兵 ⑨ ,佯 走,而 其粮道,分断其 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 , 括出 卒自搏 ,
⑩
秦 射 括。括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 之。 【注 】 ①以天下莫能当: 天下没有人抵得 他。②奢: 奢, 括之父, 国良将。③ : 倒。④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 的 合。死地,存亡存亡之地。⑤ : 国。⑥廉 : 国良将。廉 秦作 ,依据 状况,采纳深沟高 的防守 。后 王中了秦的离 ,用 括取代廉 。⑦悉更 束:所有改 原有的 律和 定。 束: 矩。⑧易置:撤 。⑨ 奇兵:派出 化莫 的 。⑩坑:生坑。
1.解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 。
(1) 与其父奢言兵事 :曾
.
(2) 佯 走,而 其粮道 :断
.
2.用 代 翻 文中加横 的句子。
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可以 ,然不 善。
( 括 ) 曾 和他父 奢 事, 奢不可以 住他, 但是 ( 奢 ) 其实不 美
他。
3. 了 段文字你 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示例:①成功来自于生活 践, 死 或死 行不通。②做人必 踏踏 ,不可以光 不 ,只会夸夸其 的人是不会有真才 学的。③做事情要详细 详细剖析,不可以生搬硬套 本知 。
【参照 文】
括从小就学 兵法, 兵事, 天下没有人能 得 他。 ( 括 ) 曾 和他的父 奢 兵事, 奢不可以 倒他, 但是其实不 美他。 括的母 奢其中的原由, 奢 :“打仗,本是危 的 合, 而 括把它 得 而易 。倘若 王不 他当将 就 了, 假如定要 他当将 , 使 被攻破的人一定是 括自己。”⋯⋯
括取代了廉 此后,所有改 了 ( 原有的 ) 律和 定,撤 了 ( 本来的 ) 官。秦国的将 白起听 此后,派出 化莫 的 ,假装打 退缩,而断
的粮道,把 一分 二, 士气不可以 一。被困四十多天, 特别 , 括 自 精兵搏 ,秦 用箭射死了 括。 括的 大 ,于是几十万的士兵投诚了秦 ,秦国将他 所有生坑了。
( 四) 叶公好 叶公子高好 , 以写 , 以写 ,屋室雕文以写 。 于是天 而下之, 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 之,弃而 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 公非好 也,好夫似 而非 者也。
—
2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 选自刘向《新序·琐事》 )
【说明】 ①牖 (y ǒu) :窗户。②施 (y ì) :延长。③还 (xu án) :掉转,通“旋”。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施尾于堂于:在,到
.
(2) 弃而还逛逛:逃跑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由此看来,叶公不是真的喜爱龙, 他( 不过 ) 喜爱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来源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往常用来嘲讽什么?
他不过表面喜爱龙,而并不是真实喜爱龙。往常用来嘲讽那些热中于想象而并不是脚扎实地 ( 或表里不一、言不由衷、言不由衷 ) 的人。
【参照译文】
叶公 ( 子高 ) 喜爱龙,钩刀上雕琢着龙, 凿子上雕琢着龙, 凡是屋室刻花纹的地方都雕上了龙。 这时天上的真龙听闻叶公这样喜爱它, 就降到叶公家, 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 尾巴延长在厅堂上。 叶公看见真龙, 转身丢掉它就跑, 丧魂失魄,神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不是真的喜爱龙, ( 他不过 ) 喜爱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 五) 多此一举
楚有祠 ① 者,赐其舍人 ② 卮③ 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喝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
④
无足,子安 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
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说明】 ①祠:祭祀。周朝贵族一年四时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特意的称号,春季祭祀叫“祠”。②舍人:食客。③卮 (zh 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近似壶。④固:本来。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引酒且饮之引:拿起
.
(2) 乃左手持卮乃:于是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示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 不可以卖弄聪慧, 不然不但不可以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参照译文】
楚国有个人祭祀,( 祭祀完了此后 ) 赐给食客一壶酒。食客们互相商议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不够, 一个人喝有节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竞赛画蛇, 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 右手持续画蛇,说:“我能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 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他把壶中的酒喝了。为蛇画脚的人,最后失掉了酒。
—
3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 六) 磨铁成针
张乖崖为崇阳 ①令,一吏自库 ② 中出,视其鬓旁巾 ③ 下有一钱,诘 ④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可以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磨铁成针!”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 选自《鹤林玉露》 ) 【说明】 ①崇阳:古县名。②库:钱库。③巾:头巾。④诘:诘问。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张乖崖为崇阳令令:县令
.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一文钱哪里值得说,你怎么能杖打我呢?
3.请就文中“绳锯木断,磨铁成针”,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本义为坚持做一件事,终会成功。文中的指损公肥私、与日俱增,就
会将国库偷空。 【参照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一个官员从钱库出来, 张乖崖看见他的鬓角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 就诘问他, ( 说他身上藏着的钱 ) 是从钱库中取出来的。 张乖崖就命令部下用棍棒惩罚, 那个官员很生气地说: “一文钱哪里值得说, 你怎么能杖打我呢?你就算能打我,也不可以杀了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天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钱了。用绳索不断锯木头,木头终归要断,小水滴不断滴石头,石头也会穿。” ( 他 ) 亲身拿着剑跑下台阶,将那个官员斩首了。
( 七) 背道而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 ① ,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②③
曰:“吾用 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说明】 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③御者:驾御车马的人。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我欲之楚 欲:想要
.
(2) 君之楚 之:到,往 (3) 将奚为北面 奚:为何
.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固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3.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示例: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第一看准方向,才能充足发挥自己的有益条件;假如方向错了,那么有益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参照译文】
—
4
(2) 乃库中钱也
乃:是
.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方才我来时,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何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固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固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好!”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 八) 反复无常
①②
宋有狙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
③④⑤
充狙之欲。俄而匮 焉,将限 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 之曰:“与若芧 ⑥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 选自《庄子·齐物论》 )
【说明】 ①狙 (j ū) :猴子。②口:口粮。③匮:缺少。④限:减少。⑤诳:
欺诈,瞒哄。⑥芧 (x ù) :橡粟,一种粮食。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损其家口 损:减少
.
(2) 与若芧若:你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
过了不久,食品贫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品。
3.你从本文中收获了什么道理?
示例: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实质 ( 看问题不要只逗留在表面,应当看到其实质 ) 。 【参照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人,很喜爱猴,养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子的情意,猴子
也能够认识他的心思。 他 ( 宁愿 ) 减少全家的口粮, ( 也要 ) 知足猴子们的欲念。 过了不久,食品贫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品。又怕猴子不服从自己,就先瞒哄猴 子:“ ( 我) 给你们橡粟,清晨三颗,夜晚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愤慨。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清晨四颗,夜晚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趴在地上很快乐。
( 九) 执竿入城
①②
鲁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不可以入,横执之,亦不可以入,计 无所出。俄 ③有老父 ④ 至曰:“吾非贤人 ⑤ ,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 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说明】 ①鲁:鲁国,在此刻的山东。②计:计策,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 (f ǔ) :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贤人:拥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解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执:拿 (1) 执竿入城 (2) 遂依而截之 遂:于是,就
.
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何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简要归纳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 不超出 40 字 )
—
5
.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示例:自作聪慧的人常常是愚笨的, 我们不可以做好为人师的“智者”, 更不可以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讨教
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参照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 开初直立起来拿着它, 不可以进入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可以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方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到达这 里说:“我其实不是贤人, 只可是是见到的事情多了, 为何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方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 十) 杨氏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 诣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
①
②
③
④
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⑤
子 家禽。”
( 选自《世说新语》 )
【说明】 ①聪惠:聪慧,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
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 (y ì) :拜见。④设:摆放。⑤ 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甚聪惠
(2) 此是君家果此:这
.
.
甚:很,十分
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有听闻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请联合原文内容,谈谈杨氏子是一个如何的孩子。
特别聪慧、有礼。能够从他机警的应答、 九岁就能帮父亲招呼客人的行为中看出。
4.联合课外累积,谈谈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神童”的故事,起码写出两个。
示例:孔融让梨,甘罗十二岁拜相。
【参照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特别聪慧。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但是父亲不在, 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
立刻回答说:“我可没有听闻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①
(十一)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
而食。”故人至暮不来, 起不食待之。 明天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全军欤?欲服全军,非信不可以也!
(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
【说明】 ①吴起:战国期间有名的军事家。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
(1) 令人求故人 求:找寻
.
—
6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2) 宜其能服 三 欤? 服:使⋯⋯服气
.
2.把文中画 的句子翻 成 代 。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吴起不吃 而等候老朋友的原由是怕自己 了 不算数。
3.你从吴起的 人 世中获取了什么启示?
我 人要 信誉,待人 守信。
【参照 文】
以前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 。老朋友 :“好啊,等我回来就
( 到你家 ) 吃 。”吴起 : “我 ( 在家里 ) 等候您一起 餐。 ”( 但是 ) 老朋友到了夜晚 没有来,吴起不吃 而等候他。次日清晨, ( 吴起 ) 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 餐。 吴起不吃 而等候老朋友的原由是怕自己 了 不算数。他 守信誉到这样程度, 道不是能使 服气的 由 ?要想使 服气,不 信誉是不可以的。
(十二)推 敲
《刘公嘉 》云: ( ) 初赴 京 ,一日于 上得句云:“ 宿池 ,僧敲月下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 之不决,遂于 上吟哦,
引手作斟酌之 。 愈吏部 京兆尹, 不 冲至第三 。 左右 至尹前, 具 所得 句云云。 立 许久, 曰:“作敲字佳矣。”遂并 而 。留 ,与 布衣之交。 1.解 以下加点的 。
(1) 立 良 久 良:很
.
(2) 遂于 上吟哦于:在
.
2.将以下句子 代 。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 之不决,遂于 上吟哦, 引手作斟酌之 。
开始想要用“推”字,此后又想要用“敲”字,专心 两个字没决定下来,于是在 背上吟 , 不断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 。
3. 故事 我 平 的写作 来了怎 的启示?
示例: 待写作必 拥有 的精神; 文章不 百回改; 需要向他人学 借
。
【参照 文】
《刘公嘉 》 : 首次在京城里参加科 考 。 一天他在 背上想到了一句 :“ 宿池 ,僧敲月下 。 ”开始想用“推”字, 此后又想用“敲”字,专心 两个字没有定下来, 于是在 背上 ( ) 吟 ,不断做着推和敲的 作。当 愈 代理京城的地方 官, 他正路 此地, 不知不 触犯
到 ( 愈 仗 的 ) 第三 。左右的侍从将 推 着 到 愈眼前, 地回答了他在 的 句。 愈停 立好久, :“用‘敲’字好。”两
人于是并排 着 回家, 一起 作 的方法, 好几日都不舍得走开。 ( 愈 ) 所以跟 下了深沉的友 。
( 十三 ) 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 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 ① 矣!”晏子曰:“ 之, 者常 ② 成,行者常至。 非有异于人也。常 而不置 ③ ,常行而不休者,故 ④ 及也?” ( 自《晏子春秋·内 下》 )
— 7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说明】 ①夫子:先生,对长辈的敬称。②常:常常,表示简单。③置:
弃置,放弃。④故:通“胡”,何,什么。 1.翻译以下句子。
(1)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坚持做的人简单成功,坚持走的人就简单抵达。 (2) 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坚持而不放弃,常常行从而不休止,有什么赶不上 ( 我) 的呢?
2.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不论做什么事情,只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最后就会获取成功。
【参照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 ( 唯恐 ) 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闻,坚持做的人简单成功, 坚持走的人简单抵达。 我并无比他人特别的才能。 常常实践却不放弃,常常行进却不断下的人,你怎么会赶不上 ( 我) 呢?”
( 十四 ) 苏洵念书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隐士。年二十七始发奋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念书,遂通《六经》 、百家之说,下笔瞬间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医生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 《宋史·苏洵传》 )
1.解说以下句中的加点词。
(1) 悉焚常所为文
.
悉:全、都
(2) 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至:抵达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士医生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 苏洵的文章 ) 流传出来后,士医生争相传阅, 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拟苏洵文章的写法。
3.苏洵的念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苏洵念书很勤劳勤苦,只管苏洵念书很晚也能学问渊博,这启示我非勤劳勤苦不可以念书,只需想学习,就为时不晚。
【参照译文】
苏洵字明允, 眉州眉隐士。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奋学习, 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取。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所有燃烧,关门闭户更为苦读诗书,终于精晓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
至和、嘉祐年间, ( 苏洵 ) 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达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 ( 苏洵的文章 ) 流传出来后,士医生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拟苏洵文章的写法。
(十五)
①②③
吕蒙正 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 入朝堂,有朝士 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 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可以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生不
⑤
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
(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 【说明】 ①吕蒙正:宋朝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
中央官员。④同列:同僚。⑤量:肚量。
—
8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1.解说以下加点词。
(1) 不喜计人过过:过失、过失
. .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蒙正遂止 之
止:遏止、阻挡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3.与要追查“朝士”的“同列”对比,吕蒙正的“量”表此刻哪里?
阻挡同僚,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
【参照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爱计较他人的过失。 初任参知政事, 进入朝堂时, 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 “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吕蒙正的同僚特别愤慨, 命令诘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就遏止他。退朝此后,吕蒙正的同僚仍旧忿忿不平,懊悔当时没有完全盘问。
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可以忘掉,诚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 ( 对我 ) 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钦佩吕蒙正的肚量。
16.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老婆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
“四境以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说明】 1. 比:等到。 2.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3. 弃:扔掉,此指断交。
1
其反也则冻馁其老婆
则如之何 2?”王曰:“弃 3 之。”曰:“士师不可以治士,则如之何?”王曰: “已之。”曰: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 “(若是)大王有一位大臣,将老婆子女交托给朋友(照料 己)却到楚国去游览。等他回来时,他的老婆子女却在受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当怎
) ,(自
么办?”齐宣王回答说: “和他断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可以管理好部下,那么对他怎 么办?”齐宣王说: “免除他。”孟子说:“若是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环视左右,把话题扯到其他事情上了。 一、 二、
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两处) 解说加点词语
1. 之楚游者
.
2.
则冻馁 其老婆
.
3.
已之 .
17.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1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
4
2
,
。”
止吾止也!比如平川,虽覆一篑,进
5
子曰:“比如为山未成一篑 ,吾往也!”
孟子曰:“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
6
天下,以致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说明】 1. 志:发奋。 2. 耳顺:指听到他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悟。 逾:超出。矩:规矩,法度。
4. 覆:倾倒。 5. 进:行进。 6. 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3. 逾矩:超出规矩 . 法度;
【翻译】孔子说: “我十五岁幵始有志于学问;到二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深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己
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全部: 到七十岁, 能够从心到身自由运作, 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 9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优选文库
孔子说:“好似聚积土山,只差一筐而没有达成,假如要停下来,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
的。又好似填平凹地,固然刚倒下一筐土,假如要持续往上堆,这是我自己要行进的。
竹简罢了。 仁人在天下是没有对手的, 以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征伐极为不仁道的人, 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把舂米用的木棒都漂起来了呢。 一、 二、
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
解说加点词语
1. 三十而立
.
2.
比如平 地
.
3.
以致 仁
”
怎
孟子说:“完整相信《尚书》 ,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关于《武成》 ,只取其中的两三片
”
.
18. 勉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闲逸,固须早教,勿失时也。吾七岁时,诵《灵
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 1,犹不忘记; 二十以外, 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 便至荒凉矣。然人有坎壈 2,失于盛年, 犹当晚学, 不可以自弃。 孔子云: “五十以学易, 能够无大过矣。 ” 魏武 . 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 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
. 论语;
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 . 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
3
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 乎 4 瞑目而无见 者也。
【说明】 1. 理:梳理,整理,此指复习。 2. 坎壈( l ǎn):困顿,崎岖。 3. 贤:赛过。 4. 乎:于,比。
【翻译】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此后,思想简单分别,所以,对孩子要 提早教育,不可以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
,直到今日,隔十年复习一次,
不可以自暴自
还没有忘记。二十岁此后,所背诵的经书,放置在那边一个月,便到了荒弃的地步。自然。 人总有困厄的时候, 壮年时失掉了修业的时机, 更应当在暮年时抓紧时间学习, 专心, 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好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 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
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 ,就能够不犯大错了。 ”魏武帝 . 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为
最后名闻天下; 荀子
,此后终于
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旧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
. 《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
经》 . 《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从前沉浸而暮年觉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 年后还未开始学习, 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每日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 够愚笨了。 从小就学习的人,就仿佛日出的光辉; 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一、 二、
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
解说加点词语
1. 固须早教
.
2.
犹不忘记 .
3.
秉烛夜行 .
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
就仿佛拿着火把
19. 《人有其宝》
宋人或 1 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
2
,玉人认为宝也,故敢献
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
曰:“小人怀壁,不可以够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尔后使复其所。
【说明】 14. 或:有人。 15. 以示玉人:把它给雕琢玉器的人看。
【翻译】有位宋国人获取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 “我把玉拿
给雕玉工匠看, 雕玉工匠认为它是宝贝。 所以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恋行贿当作是宝,而你把玉当作是宝,假如把玉给我。大家都丧失了宝啊!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吧!
献玉的人脆拜行礼告诉说: “小人怀带着这块玉璧, 不敢走出乡里, 我交出这块玉来请免于死。”子罕把这块玉放在乡里, 让雕玉的人为他雕琢, 使这个人富饶后让他回到本来的地方。
— 10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有答案详解
精 文
一、 二、
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两处) 解说加点词语
1. 献诸子罕
.
2.
我以不贪为宝
.
3.
使复 其所
.
20. 小称(节选)
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冒犯也;不可以罪身者,民罪之。故合身之过者,强
1
也;洽
2
身之节 3 者,惠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4 也。故明王有过则反 5 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
6
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
7
治民也。
【注 】 1. : 大。2. 洽:治理。 3. : 制。4. 仁:仁 。 5. 反:反思。6. 喜:使⋯⋯ 喜。 7. 所以: ⋯⋯ 的原由。
【翻译】管子说:“善于把过失归于自己的,人民不会归咎于他;不可以把过失归于自己,人民就要归咎于他。所以能权衡自己的过失,就能富强;治理自己能有克制,就能聪慧;不把
不善归咎于他人的, 就是博爱。 所以理智的君王有错误就反思自己, 有和善美好的事就归功于人民。有错误就反思自己那么自己就会恐惧, 做出了伟绩而归功于人民那么人民就会喜爱。归功于人民令人民喜爱,归咎于自己使自己警惕,这就是理智的君王治理好人民的原由。 一、 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两处)
二、
解说加点词语
1. 故合身之过者
.
2.
惠也
.
3. 则身惧
.
答案: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