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地理_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世旅网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的应用 设计意图 1

情境导入,教师伴学 观察图片 观看图片,通过播放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活跃学设置情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四季的更替? 思考问题,进PPT,提出入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学习情境。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生思维,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 小题快练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4页第一段文字, 读图1-3-2“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完成填空。 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公转速度: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 公转方向:自 向 。 地轴指向: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叫做一恒星年。 想一想:从9月24日——2月11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怎么变化? 过渡: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在运动中的关系如何呢? 通过展示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结 合教材文字,视频、教材 观察和比较的自主学习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过程中获取新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 学生思考,回PPT的“想答 一想” 2

阐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活动探究 知识小结 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C 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S ① B A N ① D 独立思考之后,将答案写 教学视 在导学案上,频的应用 并进行小组 讨论,展示成 果 PPT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教师演示。 【合作探究1】 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 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 (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 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次数。 学生画好图后,利用投影仪展示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3

观图片 拓展延伸 知识小结 【自主学习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随纬度如何变化?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随纬度如何变化?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随纬度如何变化? 4.总结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想一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与距离太阳直射点远近有何关系? 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以临清为观看视频, 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分布规律归纳书 地图和地理情境 通过视频和情境教学,从微观入手,逐渐总结至宏观规律 锻炼学生的自主总结和归纳能力 写展示,其他的教学 小组进行补充 例,说明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归纳后,学生①从 (节气)到 (节气)期间,动手记录 直射点距离临清越来越近,临清正午太阳高度 逐渐变大。 (节气)达最大值。 ②从 (节气)到 (节气)期间,直射点距离临清越来越远,临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节气)达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2】根据“近大远小”,推测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4

总结 自主总结 想想本节课你学到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体会地球的谦逊之美。 培养学生通过整体构建导学案 知识网络,抓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能力。 学生在导 学案上的所留位置写出所学所惑,并小组展示和补充 达标测试 本节课你究竟学的怎样?下面五道检测题自我检查一下。 学生展示 达标测试题 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且抽象,对于刚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此时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物体运动特别是天体运动的思辨能力较弱,再加上高中数学、物理相关内容安排相对滞后,所以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对于学习可略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较差,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效果分析

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有利于内容呈现和目标实现。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策略。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相长,各有收获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体现,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能力提升得到体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第一目“地球的公转”。主要包括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影响两部分,重点讲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

5

教材首先阐述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近日点和远日点等,并设置图1-3-2“地球的公转”加以直观说明。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相结合,产生了黄赤交角。教材通过图1-3-3“黄赤交角”说明了黄赤交角的含义。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公转运动的一系列地理意义,都起因于它的存在。因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对此,教材以图1-3-4“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及移动规律。

在本目教材的最后,设置了“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解释。 第二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首先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然后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就空间分布而言,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并呈对称分布。为说明这一分布规律,教材设置了图1-3-6“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维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从时间变化来看,教材以图1-3-7“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来阐释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不同纬度带,旨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堂探究学案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6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4页第一段文字,读图1-3-2“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完成填空。

1、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2、公转速度: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

3、公转方向:自 向 。

4、地轴指向: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5、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叫做一恒星年。 想一想:从9月24日——2月11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怎么变化?

二、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 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轴的倾角 。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合作探究1】

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

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

(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 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S A C

① B N ①

D

7

北回归线

赤 道

南回归线

春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出现在正午的最大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自主学习2 】 节气 春、秋分 夏 至 冬 至 直射点 赤道 规 律 从 赤道 向南北两侧 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递减 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 所在纬度向 两侧递减。

8

想一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与距离太阳直射点远近有何关系?

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以临清为例,说明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从 (节气)到 (节气)期间,直射点距离临清越来越近,临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节气)达最大值。 ②从 (节气)到 (节气)期间,直射点距离临清越来越远,临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节气)达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2】根据“近大远小”,推测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时间 北回归线及 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及 以南地区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赤道

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做有规律的变化。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余各地介于最大值和最

9

小值之间。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堂检测

1、关于地球公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 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C.太阳居公转轨道正中心 D.公转过程中速度时快时慢

2、地球上太阳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界限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球形状 B.地球的自转

C.黄赤交角的大小 D.国际规定

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C.一直向北移

10

) D.一直向南移

4、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A.整个北半球 B.南北回归线之间 C.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下列日期中,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 A.6月1日 B.7月1日 C. 10月1 日 D.元月1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次课上,由于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为此在课堂练习和教学进度上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动,还有亲自动手对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阶段的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

11

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