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092765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3.13
(21)申请号 201720782239.8(22)申请日 2017.06.30
(73)专利权人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
路448-458号成悦大厦23楼(72)发明人 彭宏 杨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
所(普通合伙) 44238
代理人 潘中毅 熊贤卿(51)Int.Cl.
E05B 85/12(2014.01)E05B 79/06(2014.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
CN 207092765 U(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及汽车(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及
基座(1),其汽车,其中,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包括:
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卡接拉索卡接头(20)的卡接槽(10);所述卡接槽(10)内设有用于防止拉索卡接头(20)从所述卡接槽(10)脱出的弹性片(3),所述弹性片(3)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时受拉索卡接头(20)挤压而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后回弹至初始位置。通过在基座与拉索卡接区域增加弹性变形防脱结构,一方面在卡接配合时易于卡入,另一方面在卡接后能有效防止拉索卡接头脱出,保证车门锁的功能不失效,并且便于装配维修。
CN 207092765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其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卡接拉索卡接头(20)的卡接槽(10);所述卡接槽(10)内设有用于防止拉索卡接头(20)从所述卡接槽(10)脱出的弹性片(3),所述弹性片(3)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时受拉索卡接头(20)挤压而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后回弹至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3)设置在所述卡接槽(10)开口下方,并朝向所述卡接槽(10)内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3)的初始位置处于拉索卡接头(20)的卡入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3)包括自所述卡接槽(10)底部朝向所述卡接槽(10)开口方向延伸的基部(31),以及自所述基部(31)末端朝向所述卡接槽(10)底部延伸的变形部(32),所述变形部(32)用于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时受拉索卡接头(20)挤压朝向所述基部(31)压缩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后回弹至初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10)底部设有用于与拉索卡接头(20)上的凹槽(200)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接部(100),所述变形部(32)末端设有一可嵌入拉索卡接头(20)上的凹槽(200)的突起部(3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32)的初始位置处于拉索卡接头(20)的卡入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初始位置的所述变形部(32)与所述基部(31)形成大于30°的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10)为两个倾斜的圆形槽,并对称设置在所述基座(1)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3)与所述卡接槽(10)一体成型。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
2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及汽车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及汽车。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里,拉索与基座通过过盈配合进行紧固,即将拉索卡接头按压装入基座的V型槽中,拉索卡接头与V型槽形成过盈配合,从而使拉索紧固安装在基座上。但是,这种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拉索从基座脱落现象,从而引起门锁失效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拉索脱落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及汽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包括:[0005]基座,其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卡接拉索卡接头的卡接槽;
[0006]所述卡接槽内设有用于防止拉索卡接头从所述卡接槽脱出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在拉索卡接头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时受拉索卡接头挤压而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后回弹至初始位置。[0007]其中,所述弹性片设置在所述卡接槽开口下方,并朝向所述卡接槽内部延伸。[0008]其中,所述弹性片的初始位置处于拉索卡接头的卡入方向上。[0009]其中,所述弹性片包括自所述卡接槽底部朝向所述卡接槽开口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末端朝向所述卡接槽底部延伸的变形部,所述变形部用于在拉索卡接头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时受拉索卡接头挤压朝向所述基部压缩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后回弹至初始位置。[0010]其中,所述卡接槽底部设有用于与拉索卡接头上的凹槽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接部,所述变形部末端设有一可嵌入拉索卡接头上的凹槽的突起部。[0011]其中,所述变形部的初始位置处于拉索卡接头的卡入方向上。[0012]其中,处于初始位置的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基部形成大于30°的锐角。[0013]其中,所述卡接槽为两个倾斜的圆形槽,并对称设置在所述基座一侧。[0014]其中,所述弹性片与所述卡接槽一体成型。[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0016]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基座与拉索卡接区域增加弹性变形防脱结构,一方面在卡接配合时易于卡入,另一方面在卡接后能有效防止拉索卡接头脱出,保证车门锁的功能不失效,并且便于装配维修。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3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2/3页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的又一局部剖面示意图。[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和位置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部」、「底部」、「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或位置。因此,使用的方向和位置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0024]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车门内开拉手结构,包括:[0025]基座1,其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卡接拉索卡接头20的卡接槽10;
[0026]所述卡接槽10内设有用于防止拉索卡接头20从所述卡接槽10脱出的弹性片3,所述弹性片3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时受拉索卡接头20挤压而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后回弹至初始位置。[0027]基座1上还设置有手柄安装部5,如果同时需实现锁止功能,还进一步设置有锁止安装部4,手柄安装部5和锁止安装部4均穿设有拉索2,拉索卡接头20套设在拉索2端部。因此,对于不具锁止功能的内开拉手结构,则只需在基座1上开设一个卡接槽10,用以防止穿设于手柄安装部的拉索2上的拉索卡接头20从卡接槽10中脱出;对于具有锁止功能的内开拉手结构,则需在基座1上开设两个卡接槽10,用以分别防止穿设于手柄安装部5及锁止安装部4的拉索2上的拉索卡接头20从卡接槽10中脱出。两个卡接槽10均为倾斜的圆形槽,并对称设置在基座1一侧。弹性片3与卡接槽10一体成型,以保证弹性片3在卡接槽10内能稳固地对拉索卡接头20进行限位,防止其脱出。[0028]作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弹性片3设置在卡接槽10开口下方,并朝向卡接槽10内部延伸。在拉索卡接头20尚未开始卡入卡接槽10时,弹性片3未受力未变形位于初始位置;当拉索卡接头20开始被按压卡入卡接槽10时(卡入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弹性片3受到拉索卡接头20的挤压变形,拉索卡接头20在其卡入方向上不再受到阻碍而顺利卡入卡接槽10中。而拉索卡接头20卡入卡接槽10后,弹性片3受到的挤压消失,朝挤压方向的反方向回弹至初始位置,此时的弹性片3相当于阻挡在拉索卡接部20的脱出方向,即使拉索卡接头20有倾向脱出,但受到弹性片3的阻挡,且此时弹性片3所受脱出方向上的压力并不能使其再变形,反而是弹性片3由此产生反作用力,弹性片3端面与拉索卡接头20外表面相抵,实现对拉索卡接头20的限位,使之无法从卡接槽10中脱出,起到防脱作用。在基座1所属总成需要和拉索卡接头20进行主动分离时,可通过按压弹性片3,使之压缩变形(如同将拉索卡接头20按压卡入卡接槽10一样),不再阻挡在拉索卡接部20的脱出方向,方便拉索卡接头20顺利脱出。由此还可以得知,弹性片3的初始位置设置需要满足:处于拉索卡接头20的卡入方向上,
4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3/3页
这样,在拉索卡接头20卡入时可受到拉索卡接头20的挤压而变形。[0029]再如图3所示,弹性片3的另一种结构是:弹性片3包括自所述卡接槽10底部朝向所述卡接槽10开口方向延伸的基部31,以及自所述基部31末端反向弯折并朝向所述卡接槽10底部延伸的变形部32,所述变形部32用于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时受拉索卡接头20挤压朝向所述基部31压缩变形,并在拉索卡接头20被卡接入所述卡接槽10后回弹至初始位置。
[0030]如图4所示,拉索卡接头20呈圆柱形,中间设有凹槽200。卡接槽10内相应设有卡接部100,当拉索卡接头20被按压卡入卡接槽10时,卡接部100插入凹槽200卡接配合,从而使拉索卡接头20紧固在卡接槽10中。弹性片3的变形部32末端设有一可嵌入凹槽200的突起部320。
[0031]请再结合图5所示,在拉索卡接头20尚未开始卡入卡接槽10时,弹性片3的变形部32未受力未变形位于初始位置;当拉索卡接头20开始被按压卡入卡接槽10时(卡入方向如图4中箭头所示),变形部32受到拉索卡接头20的挤压,朝向基部31变形,与基部31的距离减小,突起部320插入凹槽200中,拉索卡接头20在其卡入方向上不再受到阻碍而顺利卡入卡接槽10中。而拉索卡接头20卡入卡接槽10后,变形部32受到的挤压消失,朝远离基部31方向反弹至初始位置,此时的变形部32相当于阻挡在拉索卡接部20的脱出方向,即使拉索卡接头20有倾向脱出,但受到变形部32的阻挡,且此时变形部32所受脱出方向上的压力并不能使其再向基部31变形,反而是变形部32由此产生反作用力,突起部320与凹槽200相抵,变形部32端面与拉索卡接头20外表面相抵,实现对拉索卡接头20的限位,使之无法从卡接槽10中脱出,起到防脱作用。在基座1所属总成需要和拉索卡接头20进行主动分离时,可通过按压弹性片3的变形部32,使之朝向基部31变形(如同将拉索卡接头20按压卡入卡接槽10一样),不再阻挡在拉索卡接部20的脱出方向,方便拉索卡接头20顺利脱出。由此还可以得知,弹性片3的变形部32的初始位置设置需要满足:处于拉索卡接头20的卡入方向上,这样,在拉索卡接头20卡入时可受到拉索卡接头20的挤压而朝向基部31压缩变形。此外,为使变形部32具有充足的变形空间并且考虑拉索卡接头20卡入卡接槽10的便利性,处于初始位置的变形部32与基部31形成一较大角度,例如大于30°的锐角。[0032]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内开拉手结构。该车门内开拉手结构的组成、位置关系、装配等参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0033]通过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基座与拉索卡接区域增加弹性变形防脱结构,一方面在卡接配合时易于卡入,另一方面在卡接后能有效防止拉索卡接头脱出,保证车门锁的功能不失效,并且便于装配维修。[003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5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1/5页
图1
6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2/5页
图2
7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3/5页
图3
8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4/5页
图4
9
CN 207092765 U
说 明 书 附 图
5/5页
图5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