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语文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它对学生是否能够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 2017 年 9 月起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中,在课文总量相对减少的同时,反而增加了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的经典文章,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并且在教材中更加突出了革命文化教育。通过对这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学习,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仅能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构筑时代担当,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
(二)关注教材的编排意图
语文教学不可脱离人文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在面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关注教材的编排意图,尊重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并把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沉入到文字深处,品味和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触发学生由衷的情感体验的迸发,最大程度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要兼顾课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以语文的形式呈现革命内容,将思想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慎防形式化的说教,让学生在学科素养提升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三)彰显教材编排的科学性
革命文化题材是语文教材选文中一个重要主题取向。一方面是对过往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语文教材的继承,选文均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继承传统与创新思想的结合,保留了经过时代和长期教学实践考验的课文,又选取了能够体现主题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内容。统编教材一至六年级这类课文共有 40 余篇,每一学段皆有涉及。此类选文有以下特点:
一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此类课文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课文数量与深度不断增加,由单篇逐步向单元过渡,并且逐步扩展。在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涉及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但数量较少,内容上较通俗易懂,且注重文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领悟文中的爱国思想,于心中树立伟人形象。到了中年级,教材中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数量与篇幅,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强化了他们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加深了革命文化情感。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明显增加,并丰富了此类课文的形式,以诗词、小说、散文、回忆录、演讲稿等形式出现,旨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领会和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描写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不畏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文章,像《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
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是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有描写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文章,如《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富有时代气息,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此外,这些课文的体裁除记叙文之外,还有诗歌、议论文等,如《长征》《为人民服务》等,为多层面完成语文教育任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视野。
(四)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教师需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特点,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构建个性化课堂。
教师应该以课文为起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深化人文内涵。一方面我们立足课堂的同时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革命经典文章,多积累佳句,全身心地体悟语言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人文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并实现人文教育的合理渗透,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烈士陵园遗址、历史革命纪念馆,了解家乡的革命故事,重温当年的抗战岁月,与此同时教学还可以和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革命主题教育,深化人文内涵。
二、细化中落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助力学科育人 (一)立足学生本位,拉近生本距离
1. 关联影视作品,拉近时空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视资源,如果巧加利用可有效地拉近时空距离,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此类课文的基础。教学前,笔者建议学生和长辈先一起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电影一开场就是潘冬子与小伙伴的对话——“他们为什么叫红军?红军是红的吗?”“听我爸爸说,他们的帽子上都有一颗红星。”……这一问一答不正是用儿童的思维来解决儿童的困惑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观影过程中与长辈的交流,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影视剧的铺垫,当看到课后习题中的红军军帽和红星时,学生会感到它们是熟悉的;当读到“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时,学生也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2. 寻访革命事迹,拉近认知距离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这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好这类课文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寻访身边的革命老兵,向他们了解朝鲜战场的残酷,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通过革命老兵们“有血有肉”的党史宣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感受革命先烈在战争时代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这些寻访活动让学生理解了黄继光这位“特级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
争的胜利而献出年轻的生命这一光荣事迹,让学生感受到黄继光在身负重伤随时都会牺牲的情况下,依然站起来坚持完成任务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红色教育研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3. 代入先烈角色,拉近情感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角色演绎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的品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笔者设计了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绎。从学生们表演的“老班长”吃鱼骨、劝“我”喝鱼汤的生动画面中,从“老班长”和“我”沉重的对话中,体会到老班长为了完成革命任务,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光辉品质。
因为有了这次角色演绎活动,使得原本枯燥、生硬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学生们身临其境,共同见证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的艰辛历程,体会了战友之间的互相关爱,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把握学科特点,实现言意兼得
1. 品读文本语言,领悟丰厚意蕴
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需要抓住文中的细节,才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内心。因此,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可以将品读语言与理解人物情感设计在一起,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感受文本语言魅力,品味人物特质,感悟革命精神。
当阅读到“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句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几个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主席知道岸英牺牲后,不说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无助和无比的痛苦。接着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从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体会到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感受到这种丧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接着引发学生思考:以前读过很多描写人伤心的文字,这里为什么不写主席泪流满面呢?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知文字张力,慢慢走进了主席的内心深处,明白主席还是不敢相信,岸英怎么就离开自己了呢,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甚至希望这连声呼唤能把岸英叫回来。
这些文字看起来平淡,读起来却是字字血泪,通过品读这些充满情感的语句,学生在感悟字词深刻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文本语言,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引导他们走进故事情境,一步步感受主席和儿子岸英之间的深厚感情,领悟文本的深厚意蕴。
2. 填充文本空白,提升文字表达
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相关的生活经历,在理解课文时,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意文本空白,并根据文本内容加上适当想象进行合理补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中,在教学刘伯承忍受剧痛接受手术时,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这一细节,对比“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及“抓破床单”等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让学生站在刘伯承的立场上来想象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活动,如“我可以忍受得住,我一定能战胜它!一刀、两刀、三刀……”“那么艰苦的战争,我都能挺过来,这小小的手术又算得了什么……”。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大胆表达,走进了刘伯承的内心世界;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也顺其自然地理解了“一声不吭”一词的含义。
通过文本填补,能使学生感受到刘伯承顽强坚持、乐观无畏的惊人毅力和强大内心。同时,学生在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中,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丰满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3. 巧用阅读链接,加深课文理解
“阅读链接”具有多元的教学价值,不仅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积淀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运用,合理补白,把握好教学应用的“度”。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
忆》一课时,将“阅读链接”与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相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还想知道关于课文的哪些问题,接着再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问题通常有: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敌人为什么要伤害李大钊?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把这些问题分为“为兴趣提问”和”为加深课文理解提问”两类,分别进行汇总,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局势与背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