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世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学习感悟

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学习感悟

来源:世旅网


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学习感悟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研究统编版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应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既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持续式、浸润式的精神熏陶,真正实现“文道统一”。

一、语文课程革命文化内涵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内容。

2.加强价值观引领,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

3.积极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

“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选文、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实践活动等栏目,将课程内容有效地转化为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创新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落实了课程方案的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二、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选编特点

1.选编概况选编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国家、政党、榜样、民族精神。

2.载体与呈现方式多元化。

▲一至三年级教材以选编单篇课文为主要形式。

▲四年级至五年级上册在前三个年级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革命文化选篇在单元课文中的份量;从五年级下册开始,以革命文化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呈现单元容,增强单元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性。

▲编排了“初识鲁迅单元”,安排了“奋斗的历程”革命文化主题综合性学习动。

▲在“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中,推荐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

3.主要特点。革命文化内容的四个领域在各个年段,政党所占比都最高,占了所有革命文化题材选篇的近半。统编教材革命文化内容,随着年级升高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也表明,到了高年段,教材所选课文重点放在“人与社会”这一主题上,旨在将学生的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基本认识。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还要体现育人过程。教材编者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影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把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渗透到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教师理解与执行教材编排意图,充分发挥语文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三、革命文化内容提示

1.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拔高要求,不搞形式化说教。张志公先生说:“救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字、词、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从而丰富他的语言技能,不这样是不行的,可是办法必须是这个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一明了文章所讲的知识或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种字、词、句、篇的运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读课文,现在很少能够看到有老师舍得花时间领着学生一起好好读读课文。张志公先生这段话非常通俗地把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统编教材的选文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多读多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获得意义和启发,潜移默化,用不着老师去讲一番大道理。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善于抓住学生在表达和交流时的价值取向进行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认识能够及时加以指正和引导。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教师有意无意地产生价值取向偏差,偏离了对文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基本

理解,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有老师认为小猴子具有敢于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将三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成“美丽”。二是在理解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时,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增强教学方法的指导性和实效性。教学中,不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暗示,口里说的、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要尽可能减少那种讲读课文之后就“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等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摈弃在讲课结束时让学生讲几句口号式的形式主义的教学。回望过去,学生们的心中勾勒出的那个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刻,学生渐渐走近英雄,深沉缅怀英雄,立志成为英雄。链接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提升更加顺畅。

3.图文、音像等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要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聚焦语言学习,有利于引领学生体验感悟、主动发现和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比较喜欢运用图文、音像等资料而不在吃透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表达思路上下功夫,也不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上下功夫。选择与利用图文、音像等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资源,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不用比较好。4.注重联系思想实际。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大道理,教学时尽可能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可以联系学过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

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领袖、英雄人物形象,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象征,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课文中的领袖、榜样力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小学阶段不用讲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对课文的表达思路还是需要有基本的了解。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讲解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一一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

总之,语文教学“不要教成政治课者,不要从课文中抽出其政治道理而空讲之也。不要教成文学课者,不要从课文中概括若干文学概念文学术语而讲之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si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