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考考生怎样答好申论新题型

公考考生怎样答好申论新题型

来源:世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学胜 蔺佳影 《光明日报》2OO7年7月26日刊发了一篇题为 《(申论>:应该考什么》的文章,作者认为现在的申 论考试考不到大纲所设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测试的只 有“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两种。这 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纵观八年来公考申论试 题题型的变化不难看出命题人员的良苦用心:防止不 下功夫只找捷径而考了高分的人被录用,避免高分低 能、虚假人才的现象发生。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要以多 变的试题来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提出问题的能 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多变中也有规律,能否掌握这个规律那就看应 试者的水平了。 那么,怎样灵活应对申论多变的试题,获取公考 申论高分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材料,以不变应万变 21207年申论第三题采用了以前七年当中从未使 用过的新题型,即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 义,它表面看似简单,却使大量考生失分较多。很多 考生脱离文中所给材料,想当然地理解“存量土地” 和“地荒”的意思。比如有考生认为“存量土地是城 市为了将来发展需要,通过规划预留出来的土地”; 认为“地荒是开发商办妥土地使用证之后因资金周转 不灵而闲置未用的荒芜的土地”。很显然,这名考生 没有理解材料的意思,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看明白。这 当中有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还 是没有把材料做为答题的根本。联系全文,解释“存 量土地”要从三个方面来人手:“存量土地”指的是 什么样的土地,即它有何特征,此其一;“存量土地” 指的是农村耕地还是城市用地,此其二;产生“存量 土地”的原因,此其三。按照这样的思路,研读材料 我们就能得出“存量土地”的正确含义:存量土地是 指由于地方政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土地措施不当等 原因,不合理占用而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城市建设 用地(即理论上存在而事实上不能真正得到利用的土 地)。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地荒”,参照“存量土地” 解题的思路,也可以从特质、言论归属、言论产生原 因三个方面解释,即地荒是开发商们的认识,他们认 为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不足、缺乏),但事实并非如 此,存量土地过多是出现“地荒”说法的主要原因。 很多考生没能点明二者的因果关系,而它恰恰是命题 者考察的重点。 二、审题准确。不为蛇足之劳 2OO7年的申论公考题另一重要变化就是出现选 做题,选择的根据并不是考生个人的好恶,而是所报 考的岗位。例如第三题: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 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 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不超 过200字。(10分)2.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 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本题仅 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 考生作答。第四题:1.“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 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 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 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 超过200字。(10分)2.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 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 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 容。(15分)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 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 很大数量的考生对两题都做了回答,这样做既减少了 作答申论文章题的时间,也给阅卷者留下了不能领会 领导意图的印象。申论公考试题测试的重点是考查考 生的行政管理潜能,连题干都弄不清楚的考生,很难 让人相信他的能力有多强。这种题型会在一定时间内 继续使用,因为它既体现了命题科学化的趋势,同时 也使申论很好地避让了“八股化”的倾向。这种题型 对考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障碍,只要在答题之前认真审 题,就能成功过关。 三、着眼政务。从微观切入 申论源于中国隋朝的科举考试,是“申而论之” 的意思,它要求从微观着手,从政务实际出发,制定 出细化的方案,才能避免纸上谈兵。21207年的第四题 中的第--"5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 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 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15 分)有的考生在作答时,所提出的内容不是太空洞就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与题干的要求相去甚远。例如一考生的答案如下: 构落实和农民如何享 参与决策的权力则更佳。 (一)检查一下村委会的账目;(二)了解被征地农民 近年来申论题型虽然变化很大,但它的特点仍然 的收入结构;(三)调查征地农民对所获得的补偿是 是“申发论述”,它的多变性用意在于使试题保持变 否满意;(四)调查村委会主任是否中饱私囊。表面 化,测试考生能力不意套、不刻板。俗话说,万变不 看起来该考生所提出的四项内容都比较实用,但仔细 离其宗,申论的实质没有变化,综合它的总体规律, 分析一下。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第一项没有交代检 表现有四点:一是从资料选题来看,依然是社会三 查账目的目的,即个人的征地补偿费是否到位;第二 点:热点、难点、焦点。二是从资料阅读来看。不管 项和问题的要求几乎没搭上边;第三项是一个缺乏标 组合形式如何,其阅读归纳的方法步骤是一样的,只 尺的内容。满意与否是相对的;第四项只是导致个人 需要根据资料的长短决定阅读的粗细快慢急缓而已。 的征地补偿费不到位的原因之一。那么究竟怎样从哪 三是从申论要求来看,不管是第一题、第二题还是第 几个方面去检查呢?结合政务实际。笔者认为应该就 三题,仍然跳不出“概括、对策、论证”三方面的范 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一)地方政府的规定与中 央政策是否一致,不一致的是怎么处理的;(二)地 方政府是否遵守国家关于征地和补偿安置的各项规 定。(三)地方政府按规定支付给村镇集体及个人的 征地补偿费是否到位;(四)村委会是否按规定分配、 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费,农户权益是否得到保障; (五)有无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违规做法是否 纠正,责任人是否依法处理。这五项调查内容涉及到 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的所有方 面,非常细化,按照所列去执行就可以了。 四、评估方案。申论成功的保证 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方案必须合理、切实可 行。在实践中,对于出现的社会问题,任何政府部门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去解决,怎么能解决,办法是否 可行。申论考试也是一样,无论你的方案多么完美, 只要它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行不通,都不是好 的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方案的可行性:第 一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政策、法律等,措施 要切合实际;第二提出的问题是否有相关的政府部门 或职能机构去直接处理、落实;第三是否有解决问题 的具体步骤、办法,能否付诸实施;第四提出的对策 是否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 例如2OO7年的第四题中的第一小题:给定资料2 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 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 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 价”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相对容易,仔细分析材料不 难看出,市场根据土地的使用性质可分为对公益性用 地的转让市场和对经营性用地的转让市场。回答后一 个问题就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同时还要评估它是 否可行。比如一考生提出如下建议:(一)取消人民 代表制度,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实行全民公选,让农民 有机会进入决策层;(二)由政府按照市场价格保证 合理补偿的落实;(三)模仿欧盟对农业实行补贴, 使农业人口成为高收人人群,随着经济的改善逐步提 升其教育程度,进而加强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 用;(四)让农民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力。第一条建议 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政策和法律,第三条 建议需要巨大的国家经济支撑,实现它需要积累,目 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第二条和第四条建议倒是可行, 不过不够细化,如果能指明由什么政府部门或职能机 30 围。只是变化了一下说法,增减了题数而已。四是从 测验能力来看,总是那五个方面,即“阅读理解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五种能力。总 之,只要考生在备考时把握住上述四点,不管试题如 何变化,都能够从容应对,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出 来。 欧阳修张榜征改《醉翁亭记》 竺柏岳 北宋庆历六年( ̄o46),欧阳修任滁州太守后,常去 琅琊山游玩,与琅琊寺的住持和尚智仙谈诗论文,结为 知交。智仙在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请欧阳修出席落 成典礼,欧阳修欣然将该亭命名为“醉翁亭”。并在亭子 里当场写成一篇<醉翁亭记》。 当夜欧阳修回到府衙后,亲自将这篇文章抄写了 六份。翌日命两个衙役分别张贴在六个城门上。派出 六班锣鼓手到各城门口,高喊:“太守大人昨日写了篇 <醉翁亭记》,现张贴在此,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 武官吏都来修改……” 这样。整个滁州城一下子热闹非凡,城里城外的人 们都赶往六处城门去看太守的文章,边看边议论,有的 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辞优美,意境又好,真是篇 不可多得的文章!”有的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要让老 百姓帮他修改,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鲜事!” 欧阳修坐在府衙内等待修改的消息,不停地派人 去看望是否有人出手修改文章。一直等到傍晚时分, 才有一个打锣的公差领来一位5o开外的老人走进府 衙。公差高声禀报道:“太守大人,琅琊李氏老人前来 帮您修改文章。” 欧阳修赶忙迎了出来,只见那老人头扎粗纱黄巾, 脚穿布袜草鞋,肩上扛了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拿 着一把斧子,看他那身装束,知道是个砍柴的樵夫。欧 阳修微笑着迎上去拉着老樵夫的手问道:“请问老人 家,您今年高龄多少?” “不敢,不敢,小的今年59了。”老人忙不迭地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