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
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2008年7月
项目名称: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
主管单位:清徐县人民政府
建设单位:清徐县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资质证书编号:晋林资证字乙B06号
设计负责人:王金潮
设计主持人:张晓星
设计人员:宋志伟 谭 璟 董 志 郑
强
目 录
前言 ........................................................................................................................................... 1 1. 总论 ...................................................................................................................................... 1 1.1 项目提要 ........................................................................................................................ 1 2. 工程区基本概况 ................................................................................................................. 3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 ................................................................................................. 3 2.1.1地理位置 .................................................................................................................. 3 2.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 3 2.1.3 气候条件 ................................................................................................................. 4 2.1.4土壤条件 .................................................................................................................. 4 2.2 森林资源 ........................................................................................................................ 4 3.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 4 3.1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 4 3.2 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 5 3.3 设计依据 ........................................................................................................................ 6 3.4 项目建设方针、途径与目标 ....................................................................................... 6 3.4.1 建设方针 ................................................................................................................. 6 3.4.2 建设途径 ................................................................................................................. 6 3.4.3 建设目标 ................................................................................................................. 7 4. 调查与规划设计 .................................................................................................................. 7 5. 建设范围、布局、规模与进度安排 .................................................................................. 7 5.1 工程建设范围 ................................................................................................................ 7 5.2 建设布局 ........................................................................................................................ 7 5.3 工程建设规模 ................................................................................................................ 8 5.4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 8 6. 工程设计 .............................................................................................................................. 8 6.1 工程区立地类型质量评价 ............................................................................................ 8 6.2 林种设计 ........................................................................................................................ 9 6.3 树种选择及配置 ............................................................................................................ 9
1
6.3.1 树种选择原则及依据 ............................................................................................. 9 6.3.2 工程树种选择及配置 ........................................................................................... 10 6.4 造林方式设计 .............................................................................................................. 11 6.5 造林技术设计 .............................................................................................................. 11 6.5.1 种苗设计 ............................................................................................................... 11 6.5.2 整地设计 ............................................................................................................... 12 6.5.3造林密度与配置 .................................................................................................... 12 6.5.4 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 ........................................................................................... 12 6.5.5 幼林抚育及管护 ................................................................................................... 12 7. 绿化工程量 ........................................................................................................................ 12 7.1 护岸景观林带工程量 ................................................................................................. 13 7.2规划苗圃工程量 ........................................................................................................... 13 7.3 景点片林工程量 .......................................................................................................... 13 7.4鱼塘美化工程量 ........................................................................................................... 13 8. 投资概算 ............................................................................................................................ 14 8.1 概算依据 ...................................................................................................................... 14 8.2 投资概算 ...................................................................................................................... 14 8.2.1直接投资 ................................................................................................................ 14 8.2.2 间接投资 ............................................................................................................... 15 8.2.3 规划设计与工程监理费 ....................................................................................... 15 8.2.4 利润与税金 ........................................................................................................... 15 8.3 资金来源 ...................................................................................................................... 15 9. 保护设计 ............................................................................................................................ 15 9.1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 16 9.2 加强制度、目标、责任制的管理 .............................................................................. 16 9.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16 9.4 加强保护执法工作 ...................................................................................................... 16 9.5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 16 9.6 加强护林防火 .............................................................................................................. 17 10. 效益分析与评价 .............................................................................................................. 17
2
10.1 生态效益 .................................................................................................................... 17 10.1.1涵养水源效益 ...................................................................................................... 17 10.1.2水土保持效益 ...................................................................................................... 17 10.1.3防风固沙效益 ...................................................................................................... 18 10.1.4改善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效益 .............................................................................. 18 10.2 经济效益 .................................................................................................................... 18 10.3 社会效益 .................................................................................................................... 18 附件: ..................................................................................................................................... 19 一、文冠果简介 ................................................................................................................. 19 二、 文冠果造林技术 ....................................................................................................... 20
附表:
工程区规划面积统计表 工程项目规划各树种面积统计表 总需苗量表
护岸景观林工程苗木量统计表 原漳河柳林带小班需苗量表 规划苗圃需苗量表 鱼塘美化需苗量表 景区需苗量表 小班规划设计表 工程预算及汇总表
3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
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前言
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太原地处汾河中上游,流域内各种资源丰富,农业相对发达,工业比较集中,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流域内人口持续增长,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经济开发强度不断扩大,尤其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流域内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直接制约了太原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因此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工程势在必行。对此,省委、省政府从历史和全局发展的高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战略工程。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是太原市汾河流域治理工程的一部分,依据省、市发改委对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中关于林业部分的要求,结合清徐段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1.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工程 1.1.2 项目主管单位: 清徐县人民政府 1.1.3 项目建设单位:清徐县林业局 1.1.4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1.1.5 项目建设范围
1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汾河流域清徐段内包括四个乡镇,十七个行政村,汾河沿岸两侧各100米范围,工程面积5433.3亩。 1.1.6 项目建设内容及其规模
汾河流域清徐段,西坝堰从贯中桥向南沿汾河至清徐县边境,总长12.5公里;东坝堰为清徐县境内汾河沿岸全部,总长19.4公里。本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在贯中桥西南,建设一座占地340.7亩的景点片林、南安大桥西侧新建一座占地360.3亩的苗圃,对东坝堰已形成规模的苗圃和鱼塘、农家乐予以保留,并对贯中大桥以北紧邻东坝堰的260.9亩鱼塘进行美化,对不成规模并在工程区汾河沿岸100米范围内的临时性鱼塘,按照护岸固堤的要求,填塘植树。汾河两岸原有10米宽漳河柳防护林带,进行补植完善,在10米林带外90米范围按照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营造护岸林,共植漳河柳21269株,合计补植、新造漳河柳459.6亩;并新造毛白杨1201.4亩、补植梨树330.5亩、垂柳650.7亩、旱柳474.1亩、壶瓶枣906.1亩,试种文冠果54.7亩,总计需新造林4077.1亩;工程总面积5433.3亩。
1.1.7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工程建设期限为1年,管护二年(2009年—2010年)。 1.1.8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 3885.817万元。工程建设投资,省级投资为每亩930元,工程区面积5433.3亩,则省级投资505.2969万元;地市每亩投资240元,则地市投资130.3992万元;其余3250.1209万元由县政府筹措。工程资金不包含拆迁、填塘与土建费用。 1.1.9 工程前提条件
本规划不包含汾河沿岸的临建的拆迁、不成规模的临时鱼塘的填塘及工程用地平整、租地、征地等内容。
2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2. 工程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
2.1.1地理位置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南。东邻榆次、太谷,南接祁县、文水,西与交城、古交交界,北靠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地理坐标,东经112°10′-112°38′,北纬37°28′-37°47′。工程区涉及清源镇、孟封镇、柳杜乡、西谷乡4个乡镇。
2.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清徐县地貌类型为中低山土石山区和平川区。西部为
山区,占总面积的27.6%,其余为平川。全县西北高东南低,从地貌单元上来看依次为山区、洪积扇区、冲积平原。最高海拔为庙前山,海拔高1865米,最低为南部柳杜乡常丰村,海拔高735米。山区地表裸露地层主要为石盒子统和石千峰统的砂岩、页岩,上伏地层有石炭系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平川地区为太原断陷盆地一部分,沉积了一整套巨厚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达410米左右,汾河从中穿过,全境河流注入汾河,属黄河水系。
3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2.1.3 气候条件
清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而天晴气爽。年降雨量300-600毫米之间,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降水量60%;年相对湿度53%;区内平均温度8-10.4℃,极端最高温达40℃,最低为-25℃;年日照总时数2547.6小时,平均无霜期185天。
2.1.4土壤条件
全县土壤分为3个土类,5个亚类,三个土类为褐土、草甸土、盐土。 褐土分山地褐土和褐土性土,山地褐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前洪积扇区。
草甸土分浅色草甸土和盐化浅色草甸土,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平川一级阶地,是本县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栽培的最好土类;盐化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河滩地。
盐化土主要分布于个别平川地区有盐土斑状存在于河、渠、稻田、水库附近及低洼处。
2.2 森林资源
工程区实施范围内的公路两旁主要是2000年所栽的10米宽漳河柳林带,总体评估需补植40%。,沿岸有少部分临时苗圃、杨树林和以梨、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两岸百米林带规划范围内以农田为主。由于土壤盐碱,现存树种有限,以漳河柳为主,但有枯梢现象,有部分地段有少量刺槐与杨树,目前看长势较好。
3.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全局,
4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从完成太原市“蓝天碧水”战略任务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和再现汾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建设和谐文明、良性循环、景色秀美的新太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目标,针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存在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与太原市正在实施的“蓝天碧水”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实施。突出重点,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趋势,并逐步得到修复与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技术精华相结合、林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多林种相结合,多树种配置,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建设,对清徐段内汾河两侧的护岸林进行补充完善、连片,建成环境优美、标准一流的生态风景线。
3.2 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1)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走生产发达、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生态建设保证和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持和带动生态建设。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清徐县各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丰富汾河沿线生态景观。
(4) 坚持与“十五”林业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原则。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网络体系建设规划,要与“十五”林业发展规划的目标相衔接,充分反映林业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5) 坚持突出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特点的原则,建设高标准的河流绿化体系,构建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走观光林业的发展道路。
5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3.3 设计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意见》; (3)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主要技术规定》;
(4)原林业部关于印发《林业部关于全国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林计通字[1996]137号);
(5)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林业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6)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园林绿化工程》(2005); (7)太原市“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8)清徐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9)省、市发改委颁发的《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
(10)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汾河干流生态环境治理绿化方案简介; (11)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植被建设项目”技术标准。
3.4 项目建设方针、途径与目标
3.4.1 建设方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依据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中对林业建设的要求,结合清徐县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汾河流域(清徐段)植被建设项目工程。
3.4.2 建设途径
生态林业工程是造福全社会的事业,为保证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用好政府投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招标投标、工程监理、检查验收制度,促进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6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3.4.3 建设目标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一年的时间,依靠科学技术,在工程规划范围内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汾河两侧各建100米宽的景观防护林带,形成既有生态防护林功能又兼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长廊。
4. 调查与规划设计
本工程调查设计运用了最先进的“3S”信息技术,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RS遥感技术提供的自然资源分布图,GPS定位和导航功能提供动态的资源数据,结合1:1万地形图实地测量,完成了野外调查与设计。
工程设计按不同的行政单位、地类划分小班,兼顾现地实际情况、村民对当地林业发展的要求与汾河护岸林的整体规划,逐个小班进行设计。
5. 建设范围、布局、规模与进度安排
5.1 工程建设范围
汾河流域清徐段,西坝堰从贯中桥开始,向南沿汾河至清徐县边境,总长12.5公里;东坝堰为清徐县境内汾河沿岸全部,总长19.4公里。涉及清源镇、孟封镇、柳杜乡、西谷乡四个乡镇。
5.2 建设布局
工程区域内因土壤盐碱化原因,可选树种有限,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生态建设上不仅要体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而且要重点体现生态防护、生态景观的时代特征,建设生态景观防护林带。
根据地域内实际情况在贯中桥西坝堰公路南侧,与滨河西路交汇处,建340.7亩景点片林一处,此处位于滨河西路尽头,作为滨河西路附属的美化,做一缓冲结束,由于该位置处于交通枢纽,北临滨河西路,穿越汾河的贯中大桥连接着不
7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到三公里外的县城,南侧是新建的太中银铁路,右侧是可以行车的西坝堰。在此兴建景点片林并在片林里建一升降式广告牌宣传清徐的核心产品,通过广告宣传所得收入,又能减缓景点维护费用,同时能为本县群众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景点片林树种配置见景点设计。
本项工程在南安大桥西坝堰公路两侧设计规划了一处占地360.3亩的苗圃,为本县造林及景观建设培育用苗。
位于贯中大桥东坝堰北侧的形成规模的260.9亩农家乐鱼塘,本项工程的设计方案为,因鱼塘间隔有25米,规划以中间8米为行车道,道两侧以4米为间距种植景观乔木树种,在乔木下方做一米宽的花坛,花坛内种植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等低灌。
对废弃或形不成规模的鱼塘,填塘造林,以现有林地为中心沿汾河向两侧进行防护林建设,以现有经济林为指引,兼顾村民的要求,对现有经济林进行扩建与完善。使汾河沿岸形成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具有一定景观、休闲功能的百米宽的护岸景观林带。
5.3 工程建设规模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涉及清源镇、孟封镇、柳杜乡、西谷乡四个乡镇,十七个行政村,共划分47个小班,工程面积5433.3亩。工程位于汾河两岸100米范围,西坝堰从贯中桥向南沿汾河至清徐县县界,总长12.5公里;东坝堰为清徐县境内汾河沿岸全部,总长19.4公里。
5.4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工程建设期限为1年,管护二年(2009年—2010年)。
6. 工程设计
6.1 工程区立地类型质量评价
工程区属汾河两岸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在765米左右 ,这里土层深厚,特
8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殊地段,临时鱼塘需推平垫土,少量建筑得拆除,工程区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土壤肥力一般,盐碱。树种选择是否适宜,是工程质量的关键。
6.2 林种设计
依据省、市发改委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定性,结合清徐县实际情况,本工程属护岸林,结合实际情况,突出景观效果,简称护岸景观林。
6.3 树种选择及配置 6.3.1 树种选择原则及依据
依造《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植被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对于树种选择的要求(可选树种:泡桐、新疆杨、北京杨、毛白杨、青杨、欧美速生杨、垂柳、旱柳、漳河柳、刺槐、国槐、臭椿、白榆、柽柳、沙棘、紫穗槐),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工程区域特点,优先选择耐盐碱、适应性强,经济、快捷、景观效果明显的乡土树种,以及当地引种试验成功具有推广价值的树种,本工程所用树种为毛白杨、垂柳、旱柳、漳河柳、壶瓶枣、梨及试验性引种文冠果。
本次工程引种试种生长健壮、耐盐碱、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且为国家林业局列为生物柴油林优选树种之一的文冠果,引种依据为文冠果为温带树种,喜光,....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年平均气温3℃以上地区生长较好。在年降水量140.7—984.3 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41.2 —3168.1 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53—72%的地区,均能良好生长。清徐年降雨量300-600毫米之间,平均温度8-10.4℃,极端最高温达40℃,最低为-25℃年日照总时数2547.6小时。文冠果萌蘖力强、根深、主根发达、根幅长,能充分吸收土壤深层的水份和养分,所以特别耐干旱瘠薄、抗寒性强、耐盐碱,在PH7.5—8的微碱性土壤中生长最好;耐寒,在最低气温-41.4℃的哈尔滨可以安全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沙荒、石砾地、粘土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符合护岸林水土保持对树种要求与清徐土壤盐碱化特点对树种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文冠果油是一种优良的生产生物燃油的原料,文冠果油经水解、甲醇酯化后可转化为高效生物燃油,而生物燃油是21世
9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纪最有希望的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它可取代汽油、柴油而节约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国家林业局、中石油公司中长远发展规划北方至少发展500-1000万亩文冠果种植面积。详见附件、文冠果简介。
6.3.2 工程树种选择及配置
6.3.2.1 护岸景观林带树种选择及配置
护岸景观林带是为了突出护岸固堤,达到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功效,绿化美化河流两岸生态景观。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因河流两侧的立地条件所限,考虑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观赏性等综合因素,只能选择耐下湿、耐盐碱且生长健壮、树姿优美的毛白杨、垂柳、旱柳及漳河柳作为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的生态林树种。
另外在本工程中安排一小班试种54.7亩的,考察其在清徐的适应性,检验其预期产量与产值,如果可行当大力推广种植,使其成为清徐经济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增长点。采用二年生苗,每亩种植110株。
原有10米宽漳河柳林带,本次规划是补植完善,株行距还是2×3米。 林带外侧90米,依据实地情况分别以2×3的株行距,造一定规模的毛白杨林、旱柳林、垂柳,形成一定的景观。
依据工程范围内现有经济林与村民要求,对330.5亩原有经济林中的空地和不足部分,以每亩65株的密度补栽20%的3厘米梨树;以每亩74株密度,新壶瓶枣906.1亩。
6.3.2.2规划苗圃树种选择及配置
本项工程在南安大桥西坝堰公路两侧设计规划了一处占地360.3亩的苗圃,苗圃规划为6个区,分别培育漳河柳、毛白杨、文冠果、国槐、条桧、园柏,为本县造林及景观建设培育用苗。
10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6.3.2.3景点片林及鱼塘美化树种选择及配置
贯中大桥处的景点片林树种配置见景区设计图而定。位于贯中大桥东坝堰北
侧的形成规模的农家乐鱼塘,本规划对其进行美化,因鱼塘间隔有25米,本次规划以中间8米为行车道,道两侧以4米为间距种植景观乔木树种,在乔木下方做一米宽的花坛,花坛内
种植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等灌木;东西向的道路靠汾河这边种植一颗合欢,其后以4米间隔种植大的卫矛球配以月季或美人蕉,南北方向的道路以四米为间隔种植高度在2米以上的龙爪槐或华北卫矛,其下方花坛配置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等低灌。
6.4 造林方式设计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中乔木树种建议全部..采用高垄人工植苗方法,行间挖50×50厘米沟用于排除盐碱。 ..........
6.5 造林技术设计 6.5.1 种苗设计
购置苗木时要把好起苗关、运苗关和假植关,做到起苗不伤根,运苗不晾根,拉回苗木后及时栽植(或假植),尽量缩短起苗至植栽时间,保证苗木不失水分。可采用“根保”、“生根粉”、“吸水剂”、泥浆蘸根等技术,确保苗木体内水分平衡。旱柳植干造林要在旱柳春季发芽前截干,拉回后在水中浸泡10天,吸足水分后再进行栽植。
种苗来源及供应:该工程的营造所需种苗量较大,必须拟定供苗供种计划,保证使用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优质种苗,注重树种的适生区划,就近购置种苗,
11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搞好产地检疫。实行定点育苗、定向供苗。工程选用一级壮苗,所用种苗应符合省颁优质种苗标准规格要求。
6.5.2 整地设计
设计区域整地,严格按照设计的整地规格进行作业,保证植苗穴长、宽、深尺寸规格。整地时,尽量保留原有灌草植被以利水土保持,表土与新土分别堆放,表土回填,底土筑埂,捡尽石块,乔木树种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80×80×80厘米,建议行间挖×50厘米沟用于排除盐碱。 .....50..............
6.5.3造林密度与配置
护路景观林带建设工程中,设计乔木树种株行距为2×3米;经济树种按每亩65株密度种植与每亩74株两种规格;鱼塘美化所需小乔木按4米间隔种植在宽为一米的花坛中。
6.5.4 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
本工程造林乔木树种主要选择春秋季节。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进行施工。根据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栽植,栽植时先填一层表土,再填新土。修整树盘不小于1×1米,栽植后即时浇水、浇透,一周后复水,以后视墒情而定。
6.5.5 幼林抚育及管护
幼林每年5—9月抚育三次,内容为浇水、松土、锄草、扩穴、扒淤、扶苗、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
7. 绿化工程量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量:工程面积5433.3亩。分加是栽植油松1013株、元宝枫580株、香花槐2484株、碧桃960株、丁香蓬450株、紫丁香754株、紫叶李1016株、小叶黄杨2118.9平米、紫薇2356
12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株、小叶女贞1271.6平米、丰花月季1925.9平米、胶东卫矛1005.3平米、矮牵牛(粉)58平米、矮牵牛56.4平米、万寿菊65平米、牡丹948.9平米、毛白杨134248株、育苗毛白杨14300株、垂柳71577株、旱柳52151株、国槐1353株、国槐育苗16800株、漳河柳21269株、漳河柳育苗271600株、梨树4295株、文冠果6017株、文冠果育苗152550株、壶瓶枣67049株、龙爪槐412株、华北卫矛282株、合欢5株、卫矛球578株、大叶黄杨1660平米、红叶小檗1140平米、美人蕉940平米、条桧育苗81600株、园柏43700株。
7.1 护岸景观林带工程量
护岸景观林带工程量:作业面积4077.1亩。包括原10米宽漳河柳林带的补植完善以及需要新栽90米宽的林带,需栽植乔木354512株,其中:垂柳71577株,旱柳52151株,毛白杨132154,文冠果6017株,漳河柳21269株,壶瓶枣67049株,梨树4295株。
7.2规划苗圃工程量
苗圃工程量:作业面积360.3亩。培育漳河柳135.8亩,271600株;条桧54.4亩,81600株;园柏43.7亩,43700株;毛白杨71.5亩,143000株;文冠果33.9亩,152550株;国槐21亩,16800株。
7.3 景点片林工程量
景区占地340.7亩,需苗木为油松1013株、元宝枫580株、国槐1353株、香花槐2484株、碧桃960株、毛白杨(小)D=4-6厘米1020株、毛白杨(大)D=6-8厘米1074株、毛白杨(小)D=4-6厘米1020株、丁香蓬450株、紫丁香754株、紫叶李1016株、紫薇2356株、小叶女贞1272平米、丰花月季1926平米(16株/平米)、胶东卫矛1005平米、矮牵牛56.4平米、矮牵牛(粉)58平米、牡丹(两年以上生)949平米、万寿菊(一年生)65平米、小叶黄杨1170 平米。
7.4鱼塘美化工程量
鱼塘美化工程量:作业面积260.9亩。栽植小乔木和大灌1282株,其中龙
13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爪槐412株,华北卫矛282株,合欢5株,卫矛球578株。种植草灌5100平米,大叶黄杨1660平米,红叶小檗1140平米,月季1360平米,美人蕉940平米。
8. 投资概算
8.1 概算依据
⑴国家林业局有关规程、规定确定的经济技术指标;
⑵原林业部关于印发《林业部关于全国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及投资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⑶《建设部城市绿化定额标准2000》;
⑷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建设工程费用定额》(2005);
⑸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监督报告(试行)》的通知;
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种苗、其他物资的市场价格。
8.2 投资概算
工程建设总投资3885.817万元。其中:直接投资2655.470 万元,间接投资520.445万元,规划设计费84.975万元;工程监理费66.387万元。其它费中利润204.096万元,税金115.258万元,施工图预算编制费8.498万元, 不可预见费174.763万元, 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27.962万元, 建设单位管理费27.962万元。
8.2.1直接投资
工程直接投资2655.470万元。其中,分项目直接投资:
⑴ 护岸景观林带直接投资2294.965万元; ⑵ 规划苗圃直接投资60.001万元; ⑶ 景点片林直接投资233.755万元; ⑷ 鱼塘美化直接投资66.749万元;
14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8.2.2 间接投资
工程间接投资520.445万元。其中,分项目间接投资: ⑴ 护岸景观林带间接投资476.823万元; ⑵ 规划苗圃间接投资3.859万元; ⑶ 景点片林间接投资30.125万元; ⑷ 鱼塘美化间接投资9.6381万元;
8.2.3 规划设计与工程监理费
工程规划设计费84.975万元;工程监理费66.387万元。
8.2.4 利润与税金
工程利润204.096万元,税金115.258万元。其中,分项目利润、税金: ⑴ 护岸景观林带利润186.989万元,税金100.894万元; ⑵ 规划苗圃利润1.513万元,税金2.229万元; ⑶ 景点片林利润11.814万元,税金9.401万元; ⑷ 鱼塘美化利润3.78万元,税金2.734万元;
8.3 资金来源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 3885.817万元。工程建设投资,省级投资为每亩930元,工程区面积5433.3亩,则省级投资505.2969万元;地市每亩投资240元,则地市投资130.3992万元;其余3250.1209万元由县政府筹措。工程资金不包含拆迁、填塘与土建费用。
9. 保护设计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太原市护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保
15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护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护工程设施的设置要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并与生态景观相协调。常言道“三分造,七分管”,为了克服长期以来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必须制订确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9.1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工程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保护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管理,拟建一支长期的专业管护队伍,按照工程保护条例,把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把绿化成果管理好、保护好,促进该工程全面健康发展。
9.2 加强制度、目标、责任制的管理
保护工作要加强制度、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各项责任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要明确职责,对工作进行量化、指标管理,以制度管人,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奖惩兑现。
9.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设施,利用科学的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技水平进行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林木生长和郁闭,发挥其生态景观效能。
9.4 加强保护执法工作
按照森林保护条例,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法律武器,对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为该项生态林业建设事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5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植物病虫害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灾害,能使林木大片衰败或死亡,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保护工作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通过防治检
16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疫、测报中心建设,配合专人专职,定位监测及时分析研究做出预测预报。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方针,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高该工程生态景观价值。
9.6 加强护林防火
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区是十年九旱,护林防火工作十分重要,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认真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工程涉及的各乡镇、村庄要牢固树立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把护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警惕,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行动上狠抓落实,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确保工程区森林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10. 效益分析与评价
10.1 生态效益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的建成,森林面积增加54333亩,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景观面貌大为改观。工程的建成将对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发挥重要的作用,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
10.1.1涵养水源效益
项目工程完工后,新增森林面积54333亩,按每公顷森林可截留降水和减少径流(拦蓄量)300吨计算,每年可涵养水源18万吨。
10.1.2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按水土保持的功能计算,每公顷林地可减少土壤流失量40吨,每年可减少流入汾河的泥沙1.4万吨。每公顷减少N、P、K肥损失300公斤左右,当工程造林完成后,水土保持的整体效益,按每公顷345元计算可达3749万元。
17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10.1.3防风固沙效益
工程完工后将对清徐县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0.1.4改善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效益
工程完工后将发挥其调节气候和净化大气的作用,减少霜冻、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减少净化空气按24小时每100公顷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氧0.73吨,5433.3亩林地每天可吸收3.62吨二氧化碳,释氧2.64吨。
10.2 经济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新增生态公益林3746.6亩,补植完善经济林330.5亩,新建苗圃360.3亩,景点片林340.7亩。
10.3 社会效益
该工程的建成,必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首先,对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加强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森林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景观防护林带作用,是综合整治清徐县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次,工程竣工后,区域内森林面积得以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流入汾河的泥沙将大幅减少,对延长汾河中下游地区水利枢纽工程的使用寿命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三,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资源、人口、经济的协调与配置关系将更加趋于合理,由于工程建设可以为工程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而且对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农业的稳产和增产,林副产品的丰富,通道绿化美化,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整治,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8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附件:
一、文冠果简介
文冠果 别名:木瓜
学名: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科名:无患子科
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8°30′—46°,东经100°—127°,自然分布多在海拔400
米—2000米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南自安徽省萧县及河南南部,北到辽宁西部和吉林西南部,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宁夏、新疆。在黄土丘陵、冲积平原、固定沙地和石质山区等瘠薄多石干燥之地均能生长,且寿命长,1000多年的大树仍花繁叶茂,生长健壮。
文冠果为温带树种,喜光,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年平均气温3℃以上地区生长较好。在年降水量140.7—984.3 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41.2 —3168.1 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53—72%的地区,均能良好生长。耐干旱瘠薄、抗寒性强、耐盐碱,在PH7.5—8的微碱性土壤中生长最好;耐寒,在最低气温-41.4℃的哈尔滨可以安全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沙荒、石砾地、粘土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
文冠果为落叶灌木或乔木,树高可达8米,胸径可达90厘米。树皮灰褐色,粗糙条裂;小枝幼时紫褐色,有毛,后脱落。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5厘米至5厘米,宽1至1.5厘米,叶缘具有尖锐锯齿,奇数羽状复叶互生。花期4至5月,开花时间长达20多天,花序总状,异性同株,萼片5枚,花瓣5片,倒卵形。蒴果黄绿色,椭圆形状,果径4-8厘米,心皮2至5裂。据调查,5裂心皮果占2.3%,4裂心皮果占15.3%,3裂心皮果占82%,2裂者占0.4%。种子球形,暗褐色,径约1厘米,千粒重1000克左右,7月成熟。
文冠果为喜光树种,萌蘖力强、根深、主根发达、根幅长,5个月的幼苗主
19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根深度可达50厘米,根幅可达28厘米,主根垂直向下深入土壤下层,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在极端干旱条件下能够生长。宁夏年降水量仅为148.2 毫米的环境,文冠果也能正常生长,足以说明其耐旱特性。根据文冠果深根性、根系发达、保水力强的根系特性,足以证明文冠果对干旱、贫瘠的忍耐力是一般物种所无法比拟的。但不耐水涝,低湿地不能正常生长,在水多的地方栽植,应创造排水良好的条件 。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市场开发前景看好。目前,由于资源稀少,属中国珍稀植物,国外相关的研究、开发相对较少。国内的文冠果的开发、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文冠果树解决老百姓食用油的问题以及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而医药制药和保健食品开发以及生物燃油生产和其它工业开发还处在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产业。但随着今后国家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文冠果的日益重视和综合研究、开发力度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文冠果产业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广大涉林、涉农、涉能单位及农户可抓住先机适时栽种,随着北方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树龄的不断增长和丰产,工业开发一旦形成规模必将使经营者长期受益。就目前而言,国内已有150万吨生物燃油的设备加工能力。国务院已分别于2006年12月发令,明令禁止用油菜子、花生、大豆、葵花子等食用油生产生物燃油和2007年6月9日发布通知,明令禁止发展粮食乙醇生物燃料项目,在建项目立即叫停。这就为我国大规模发展文冠果生物燃油产业提供了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国家林业局、中石油公司中长远发展规划,今后在我国南方主要种植黄连木,北方主要种植文冠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北方至少发展500-1000万亩文冠果种植面积。
二、 文冠果造林技术
1、合理密植
文冠果的栽培因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作为水土保持林、主要目的是郁闭地表,减轻水蚀风蚀,防止水土流失,所以应采取高密度栽培,按株行距1×1.5米栽植;作为田埂防护林,有加固塄坎、防止坍塌,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按株行距2×2米栽植,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
适当密植,可增加早期产量,提高效益。具体密植应根据立地条件而定。土质肥沃,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宜稀一些,土壤瘠薄,无灌溉条件的地块宜密一些。旱
20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
地条件下,可按2米×2米行株距栽植,每亩定植170株左右;也可按3米×2米株行距设计,每亩定植110株左右。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可按3米×3米株行距设计,每亩栽植70至80株。
2、适时定植
文冠果既可秋季定植,也可春季移栽,以秋季落叶时(10月中下旬)栽植为最好,特别是大面积发展且不具备浇水条件的山区丘陵,特别要求秋栽,不须浇水成活率也能高达90%以上。春季早栽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土壤解冻深度达到30厘米即可栽植。文冠果栽植成活率极高,较杨树高37%,较刺槐高18.5%,较山杏高49%;2002年春在连续二个月星雨未见的情况下栽植成活率达86%,创各树种之最。
3、整形修剪
幼树定植后及时定干,干高40厘米左右,肥地、水地适当高些。苗高不足40厘米的不定干。当年6月中旬进行夏季整形,选留3至4个主枝,一个中央干,其余枝条短截,留5至10厘米丰产桩。遇根蘖坚决除掉。当年7月初再次察看树形,发现根蘖及选留主枝下的萌蘖及时剪除,以使养分集中供应所选定枝条,促其生长。所留主枝应分布均匀,角度开张,相互错落有致。当年 冬季整形修剪只作为辅助手段,不得重剪。所选留的主枝只要高低一致,应放开促其生长,若有过强枝,则适当回缩,使其高度与其它主枝基本一致。夏剪时短截的枝条, 是为提早挂果而专门保留的,应继续甩放,促进生长发育,力争早开花。 文冠果系顶芽开花结果树种,修剪中万万不可见头就剪,这是最基本的要领,无论小树还是大树,该留的顶芽必须留足。
第二年修剪任务是培养枝组,调整树形,促进开花。一般6 月中旬开始夏剪。中央干上应放开,让其充分向上生长。主枝一般可打顶(摘心)处理,促生侧枝。其余枝组一般放开不作处理,促生花芽。若分枝过密,可适度剪除,以防造成竞争。7有中旬二次夏剪。发现主枝上有背上枝、直立枝,一般均作剪除。其余枝不应过多打头,促其发育。根蘖应及时除掉。
三年生树,此时的任务是控制横向生长,防止郁闭,留好二层主枝,养成优良树形,尽早提高产量。二层主枝与第一层间距40厘米左右,选留2-3个。层间中央干上的分枝可回缩一半,培养成结果枝组,待过于郁闭时再行收蔬除。第一层主枝应继续打头,促生分枝。郁闭处应适度疏除或回缩。
以后的修剪应本着以“依树造形,促进丰产”的原则进行。四、五年生以后的树每年均能形成大量花芽,春季大量开花,但落花落果十分严重。此时应适度剪除花芽,使养分集中,提高座果率。
开花量过大的树,可适度疏花。文冠果挂果过密的,应在果实有拇指大时及时疏果。留果量应控制在40-50片复叶养一个果的水平上。留果过多,极易落果,并造成大小年现象。
4、喷洒生长调节剂
文冠果落花落果十分严重,提高座果率是增收的重要手段。解决落花落果问题,在花期喷洒萘乙酸钠对提高着果率、增加产量有明显效果。经实验,可提高座果率10.2倍。
21
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